01.10 城濮之戰:晉國和楚國第一次大戰,還誕生了一個成語!

退避三舍,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漢語成語,指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對於“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出處為: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返回晉國,並和楚國展開城濮之戰時,晉軍果然“退三舍以闢之”。其中,就誕生“退避三舍”這一成語城濮之戰來說,是晉國和楚國這兩個大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結果誰贏了呢?

城濮之戰:晉國和楚國第一次大戰,還誕生了一個成語!

首先,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周王室衰微,諸侯互相征伐,戰爭頻繁。公元前634年左右,楚國勢力強盛,欲圖稱霸中原,企圖北上。與此相對應的是,本來可以和楚國較量的齊國,在齊桓公去世後陷入到內亂中,因此失去了霸業。在此背景下,北方強國晉國自晉文公上位以來,實力逐漸恢復。晉文公知曉楚王圖謀,遂先下手為強,與楚國發生戰爭 ,也即這是城濮之戰爆發的歷史背景。在城濮之戰中,楚國和晉國都是三軍的規模。當然,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三軍,一般是指上中下或者左中右三軍。

城濮之戰:晉國和楚國第一次大戰,還誕生了一個成語!

一方面,就晉國三軍來說,即先軫為元帥,統率中軍,郤溱輔佐,狐毛統率上軍,狐偃輔佐。欒枝統率下軍,胥臣輔佐。另一方面,楚國也是三軍,即令尹子玉以若敖之六卒統率中軍。子西(鬥宜申)統率左軍。子上(鬥勃)統率右軍。楚的僕從國鄭、許軍附屬楚左軍,陳、蔡軍附屬楚右軍。對於楚國來說,還擁有鄭國、許國、陳國、蔡國等諸侯國的協助,可謂聲勢壯大。為此,在城濮之戰中,晉文公重耳遵照和楚國的約定,選擇了“退避三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主動退讓九十里。

城濮之戰:晉國和楚國第一次大戰,還誕生了一個成語!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為“退避三舍”,晉國才避開了楚軍的鋒芒,使其驕縱輕敵。在此基礎上,晉軍避強擊弱,先是集中兵力擊潰了楚國的右軍;再用佯敗之計,敵深入,而後反攻夾擊,使楚國左軍潰敗;最後,晉國大軍迫使楚國將領子玉收兵。由此,憑藉著戰術上的合理運用,晉國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與此相對應的是,楚國的失敗,正是因為戰術不如晉軍靈活機動,缺乏清醒、明確的認識。並且,對於楚國大軍中的陳國、蔡國等諸侯國的軍隊,在鬥志上比較渙散,成為晉軍進攻中的突破口。

城濮之戰:晉國和楚國第一次大戰,還誕生了一個成語!

最後,對於晉國來說,能夠取得城濮之戰的勝利,也和晉文公重耳存在直接的關係。對於晉文公來說,早年的顛沛流離,讓自己知人善任,從諫如流;身邊的賢臣良將,如先軫、狐偃等人為城濮一戰稱霸的運籌和勝出起了極大的作用。反之,楚成王對子玉的出戰不堅決加以制止,再加上子玉等楚國將領的輕敵,所以吃到了這場敗仗。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河南鄭州西北)朝覲周王,會盟諸侯,向周王獻楚國俘虜四馬兵車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由此,這意味著晉文公正式接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又一位霸主。而對於晉國和楚國來說,城濮之戰正式拉開了晉楚爭霸的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