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項羽分封出大半的天下,為何諸侯們仍懷不滿之心?

crewyor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漢武帝時期推行的推恩令源於賈誼的的一條眾建諸侯少其力,實際上項羽才是這是這條計策的老祖宗啊。


項羽分封,把舊秦一分為四,分別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

把舊晉一分為六,分別為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

把齊國一分為三,分別是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把燕國一分為二,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

舊楚自己獨領九郡,是天下第一等諸侯,然後讓自己的三個手下吳芮,共敖,英布分剩下的地盤。


看起來雨露均霑,人人都有份,實際上這一招直接弱化了諸侯的力量,使項羽有絕對實力壓制其它諸侯。(劉邦是特例,稍後再說。)

其它人不是傻子啊,項羽的分封使他們根本沒有實力去對抗項羽,除了項羽的手下(英布,共敖,吳芮)其它諸侯都不滿意這次分封。要不然劉邦起兵討伐項羽也不會有那麼多諸侯響應。

以上是守仁君要說的第一點。

接下來是第二點,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裡,除了劉邦是草根出身,其它的諸侯包括項羽,要不是豪族大家,要不是累世公卿,要不是六國貴胄。(英布是項羽愛將,這是個特例,至於共敖是百越的領主,吳芮的是吳國後裔。)

說白了大家都是貴族,但是這裡面尤其是六國貴族,沒有一個對項羽的分封感到滿意,典型的就是三齊: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項羽的本意是把強大的齊國一分為三,從而使自己佔優,但是田市,田都,田安三人那都是齊國後裔,三齊裡每一個王其實都想滅掉其它兩齊,統一齊國。更關鍵的是齊國有個人叫田榮,他和田儋,田橫兄弟三人是最早在齊地起兵反秦並且恢復齊國的,因為得罪了項羽田榮並沒有被封王,這使田榮在齊國大鬧一通,殺了項羽封的三個王,自立為齊王。

還有陳餘,他也不滿意項羽的分封,陳餘和張耳原來是好兄弟,後來因為某些原因反目,兩個人是較著勁的,結果項羽分封並沒有給陳餘封王,而是讓他做了代相,而張耳卻做了常山王,這一點讓陳餘很不滿。

韓王太慘,就不說了。

劉邦就簡單了,原本說好的先入關中者王,結果項羽把劉邦扔到了巴蜀,而且派三個人在他頭上看著他,劉邦怎麼能不氣憤。


從項羽分封上來看,項羽其實也不是一個有勇無謀之人,眾建諸侯少其力,使自己穩坐霸王位置。他充分利用每個人的矛盾,使諸侯不得不依靠他這個霸主,但是項羽的夢想是當一個齊桓公一樣的人,諸侯們雖然是項羽所封,但是他們在各自封地都是有完全自主的權力,項羽其實是無力管束的。項羽這麼做使諸侯之間矛盾巨增,原本安定的社會戰火連天,項羽為了行使他霸主的使命不得不攪進去,使其它有異心的人得到機會,起兵反對項羽,項羽反而惹火燒身。


守仁讀仁


看看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不滿的原因。

(1)遼東王:韓廣 燕王:臧荼

不滿人:韓廣。

韓廣是陳勝的手下將領,後來在燕地自立為燕王(一說被當地貴族擁立),項羽和秦軍大戰的時候,韓廣派部將臧荼援助項羽,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之後,故意分化韓廣和臧荼,將臧荼立為燕王,而將韓廣立為遼東王。

韓廣本來的燕地被分給部下,自然不滿,他不去遼東,在分封的當年就被臧荼擊殺,遼東和燕地都歸臧荼所有。

(2)常山王:張耳 代王:趙歇

不滿人:陳餘。

張耳陳餘兩個人本是好友,後來反目成仇,陳餘知道張耳被立為常山王之後,非常憤怒,帶兵攻打張耳,張耳逃奔劉邦,陳餘立趙歇為趙王,自己為代王。

(3)膠東王:田市 齊王:田都 濟北王:田安

不滿人:田榮

對這三地不滿的是田榮,這幾個和田榮有舊怨,田榮率兵擊之,結果是膠東王田市被田榮殺,濟北王田安被田榮殺,齊王田都被趕跑,田榮自立為齊王,後被項羽殺。

(4)塞王:司馬欣 翟王:董翳 雍王:章邯

這三個人都是秦朝降將,項羽將秦朝的舊有本土分給他們,這都是好地方,項羽分給的是自己人,也有讓他們鉗制劉邦的作用(劉邦的封地在他們的下面,正好出路全部被被堵死)。

(5)漢王:劉邦

不滿人:劉邦。

劉邦不用說了,他先入咸陽,卻被項羽打發到了不毛之地,自然憤恨難平。

(6)西魏王:魏豹 殷王:司馬卬

不滿人:魏豹(猜測)

魏豹本是魏王,項羽卻將其地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為西魏王魏豹所有,一部分為殷王所有。

魏豹之地被分成兩部分,不知道他作何感想?

此人後來降漢,又叛汗歸楚,反覆不定,後被劉邦殺。

(6)韓王:韓成 河南王:申陽

不滿人:韓王(猜測) 張良

韓成本為韓王,但是項羽將其地分成兩部分,韓成為韓王,申陽為河南王。

項羽恨張良,又猜忌韓成,後來將韓成殺害,張良於是徹底倒向劉邦。

(7)九江王:英布 衡山王:吳芮 臨江王:共敖 西楚霸王:項羽

英布,吳芮,共敖三個人奉項羽密令殺義帝熊心,當時他們算是項羽的人。


師明禮


大家一個根本性的認知偏差就是,項羽並不是【把手裡的土地分出去】,而是【教唆七國內戰好趁亂獲利】。

項羽先是通過兵變獲得【楚國滅秦遠征軍司令】的身份,而後通過鉅鹿之戰獲得【七國滅秦聯合遠征軍總司令】的身份,以7萬楚軍裹挾40萬聯軍,攻破10萬新秦王軍進入關中。

項羽對聯軍的控制是非常微弱的,只是因為拳頭大一點取得了分蛋糕的權利,甚至自己可以多分一些,但獨吞絕對是不行的。

別說【七國滅秦聯合遠征軍總司令】這個身份非常雞肋,就是【楚國滅秦遠征軍司令】這個身份也是搶來的,合法性不足。

殺孽太重,不僅關中無法待,關外也沒有一塊根據地,項羽就是有軍隊沒有土地的一介軍頭而已,如何能稱帝呢?

基於這種現狀,項羽想出了一招毒計——挑動七國內戰,趁他們各自為戰,無法干預外部的時機,搶佔一塊好的根據地——梁楚九郡之地建國,然後憑藉此地制霸天下。

項羽的分封很簡單,封各國遠征軍的將領為新王瓜分他們原來的主子舊王的領土,比如:

封舊秦王軍三個將領,分掉新秦王劉邦的土地

封齊國遠征軍兩個將領,分掉原齊王的土地。

這些新王都是七國中的實權派,項羽只是給他們一個名義而已,這樣七國就變成了十八國,項羽本身也由無根的浮萍變成擁有七郡之地的新王,各國都在打內戰,自然沒空干涉楚國的局勢。

項羽的如意算盤打得很響啊,天下40郡,我項羽就佔了9個佔全天下22.5%,另外十七國平均佔31/17/40=4.5%,一國能頂五國,而且他們彼此牽制,只要聯合一部分打另外一部分,繼續擴大自己的領土和威勢還不是手到擒來?

奈何項羽封的好幾個新王都不頂用,田榮一下子就統一了三齊,項羽直接面對一個完整的齊國馬上陷入了膠著,劉邦還定三秦就擁有了故秦七郡之地,獲得了跟西楚一較高下的本錢。

其實當時的形勢就是回到了戰國末期:一個強國或許能對付兩個弱國,三個就吃力了,四個就危險了,如何連橫合縱是關鍵。

當時有漢楚兩個強國,而項羽更擅長率領少數精銳單打獨鬥,而劉邦更擅長統合多個戰鬥力不一的部隊共同作戰,這就註定了項羽的悲劇收場。

前面說了,項羽並沒有有恩於諸侯,自然談不上忠誠,不滿也是正常的。


az2777


這也正常啊,一個小國家就好比當時的天下一樣,你說這個天下是屬於項羽的,還是屬於劉邦的,二者都想奪得天下,但是對於雙方來講,只有一個天下,那就只有拼個你死我活,最後誰能拿下天下,誰就算是老大。

人心不足蛇吞象,你說天下反秦志士,難道一個個都是為了推翻暴秦而存在了嗎?項羽肯定是其中一個,但是其他的人,說不準,不然鉅鹿城下不會有十幾路諸侯軍在那裡圍觀,就是不肯救援趙國的軍隊了!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野心,野心最後就轉化成為實際行動。我好不容易趕走了一個搶奪我土地的秦國的軍隊,你過來站在我頭上拉屎拉尿,你算什麼東西?我把你推翻了,我不就成為那個主子了嗎!

這就是根源,這就是天下大亂的原因,無論是劉邦執政期間還是在這之前,項羽分封天下人心這個方面,雙方一直都在努力,如何抹除掉這些人對於權力的慾望。項羽的選擇就是給儘可能的給,如果你實在是鬧騰,我就把你給滅了。劉邦的選擇就是無論你到底鬧沒鬧騰,我提前把你處理了,免得你跟我的子孫將作天下天下所有東西都是屬於我劉家子孫。

項羽,韓信曾經說過,婦人之仁,這個人對人很仁慈,但是並沒有那種極具魄力的大決斷,尤其是對待人情世故方面,這也就造成了如果說一個國家出現了權力紛爭,按照項羽的脾氣,那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隨你們去鬧騰。只要你不和秦國嗒上界,(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我就基本上放任你去幹。

最後,項羽也要為他這個婦人之仁買單不僅做事,其他諸侯國叛亂,而且最後自刎於烏江。

當然,項羽這個分配也確實有點兒毛病,怎麼說呢,他認為幫助他一起推翻暴秦統治的人都是好人,跟隨他一起進入咸陽城的人都是好人,至於說那些待在老家積攢實力的人,你們都是壞人,我不相信你們,所以你們就應該聽從那些推翻暴秦的人的話,我是西楚霸王項羽,所有的人都該聽我的話,我的話就是上天的旨意。

那當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已經燃燒了整個大江南北了,你說你是上天派來使者,你拿什麼證明老子舉起人馬把上面的一個人推翻了,你能奈我何?

所以說,戰爭催發了人的野心和慾望,並且在松亂的規格制度之下,這種慾望和野心不斷的擴大,即便你是西楚霸王項羽,那又如何,你又掌管不了人心。


漩渦鳴人yy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公元前206年,項羽憑藉手中掌握的四十萬軍隊,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史稱“十八路諸侯”。這次分封其實是對當時各諸侯勢力的一次洗牌。

項羽本以為從此天下太平,但他絕沒有想到,當他罷兵回到封地後,諸侯混戰的硝煙便再次揚起。

為什麼呢?

一、分配不公平

項羽是通過軍功來分封的,這本身沒有問題,但他又自己加了一個條件在上面,就是是否有跟隨他入關。如齊相田榮、趙將陳餘等人因沒有入關,未被封王,但他們自認在反秦鬥爭中有很大的功勞,因而對分封之事滿腹怨氣。後來田榮就趕走齊王田都,攻殺濟北王田安,後來又殺死膠東王田市,稱王於三齊之地。趙國的陳餘也在同時趕走常山王張耳,恢復代王趙歇為趙王,自立為代王。

二、一言堂

項羽沒有以協商的形式,把自己的設想經過與諸軍首領妥協和商議轉化為眾人的意志。這一條當是項羽制定分封方案時最為嚴重的失誤。分配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公平,只要有人對分配不滿,那這個不滿的責任就需要項羽來承擔,因為這是他一個人的主意,所以後來連項羽最得力的助手九江王英布都背叛了他。

三、主觀喜好

項羽在分配中,摻雜了大量的個人喜好因素。比如劉邦,就被項羽趕到巴蜀之地。又如他認可韓成為韓王,但因其未隨入關,認為沒有軍功,就不讓他返回韓國,帶其到彭城後廢黜為侯,最後又殺了他。更有甚者,項羽陽奉楚王熊心為義帝,卻又派人將其殺害。如此說一套做一套,倒行逆施,不但惹諸侯不滿,還失去了民心。

有以上三點,項羽的決定怎能不引起諸侯不滿呢?何況在諸侯們眼裡,項羽也並非真是不可戰勝的。

原創作品,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秦帝國的統一,很大程度上都只是皮相上的統一,而沒有深入到社會的每個角落。

這是符合唯物史觀的,社會的進步經常是前進兩步倒退一步,一場如此劇烈的大變革,是需要時間消化的。也是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想見秦帝國所面臨的問題。

比如,六國新滅,六國的舊貴族一定是想要復國的;

比如,六國人民的文化,和秦國的文化是不同的,接受秦的統治思想、文化思想是有隔閡的;

比如,歷史的包袱很重,周是分封的,大家的歷史觀念裡都是要分封的,你為什麼不分封?

……

這場變革要深入靈魂,是需要漫長的時間的,實際的歷史上,恐怕一直到漢武帝時期,中國才從春秋戰國的分裂中,真正彌合起來。

所以,項羽面臨的情況,和秦始皇並沒有差多少。

陳勝起義後沒多久,起義的主流就變成了六國貴族轟轟烈烈的復國運動。項梁和項羽弄了個小朋友熊心來當楚王,這從法理上證明,他也是復國運動的參與者。那麼,復的是你項家還是楚國?這才是一個深入靈魂的問題——憑什麼由你項羽來執行分封?

理由只有一個,項羽的兵威最重。

叔父項梁死後的項羽,反戈一擊,殺卿子冠軍,鉅鹿之戰破釜沉舟,威震華夏。

這一系列的事奠定了兩個事實:第一,楚懷王喪失了機會,淪為項羽的傀儡;第二,項羽殲滅秦的主力部隊,成為排名第一的武裝力量。劉邦鴻門宴能認慫,大家能坐下來聽項羽分封,是基於第二點。

但這個基礎是不穩固的,兵威第一不代表能一口氣吃掉六國其餘勢力。比如一直和楚國關係不好的田榮會想,憑什麼我齊國被你一分為三?針對到這種程度,這口窩囊氣咽不下去。又比如,明明先入咸陽的劉邦,被打發到關中往南一帶,憑什麼拳頭大就可以欺負人?窩囊氣也是咽不下去。於是田榮三個月就反了,劉邦也憋著壞暗度陳倉了。

而出於第一個事實,項羽也不方便稱帝,必須假模假式地尊懷王為義帝。這個困局曹操遇到過,司馬家族也遇到過……項羽最後的選擇是,殺掉義帝……

這就丟掉了自己所有的合法性,事實上這也是最大的把柄。軍事上百戰百勝,政治上錯誤連篇,這就是項羽。


夜小紫


這裡是芒果論史!

歷史上有個故事叫做“陳平分肉”,說的是陳平把肉分配得人人心服口服,所以得到了大家的稱讚,項羽分封天下和陳平分肉是一樣的道理,要想分得公平公正,還要分得人人心服口服,是非常難的,項羽並不具備這個“分肉”的智慧。

項羽分封天下非常公平,我個人是不贊同這一觀點的,結合項羽分封的具體情況來看,他分封諸侯主要側重於兩個點,第一,諸侯需要在鉅鹿之戰中參戰並出力,第二,諸侯需要跟隨項羽一同入關,進入關中者,方具備此資格。


以上兩點需要同時具備,劉邦由於有“懷王之約”,所以並未參與鉅鹿之戰,但仍然得封“漢王”,雖然說相較於楚懷王許諾於他的“關中王”相去甚遠,但好歹也是一個名正言順的王。其餘在滅秦戰爭中出了大力氣,卻又沒有滿足項羽分封要求的人自然對項羽就非常不滿了。

這其中以三人為最,分別是田榮、陳餘、彭越。

田榮所率領的齊軍是滅秦戰爭中一支隊伍規模較大的起義軍,齊軍本身在滅秦中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由於田榮和項羽有舊怨,這場分封天下的饕餮盛宴首先就將田榮排斥在外。原來啊,復辟齊國的領頭人是田儋,當時田儋敗於章邯之手,田儋之地田榮也危在旦夕,幸得項梁相助,田榮才逃出生天。

從這個角度來說,項梁對田榮有恩,後來項梁一路孤軍深入,章邯得到秦軍增援成功反包圍項梁,楚國希望田榮派兵支援,但田榮坐視不理,間接導致了項梁兵敗身死,項羽對此懷恨在心,對田榮簡直是恨得牙癢癢,因此儘管田榮有功,但仍然未被封王。

其後一人是陳餘,陳餘和張耳是至交,兩人都參與了鉅鹿之戰,但最終張耳受封為常山王,而陳餘卻只做了個縣太爺。原來啊,是因為陳餘沒有跟隨項羽入關,鉅鹿之戰結束後他便負氣出走了,因此沒有滿足項羽分封的條件。



但陳餘的功勞並不能被抹殺,客觀的說,鉅鹿之戰最終能夠以章邯的投降而結束,很大程度上是靠了陳餘所寫的一封勸降信,他的功勞即便不及項羽,但也絕對要遠勝張耳。畢竟張耳就是一直被秦軍圍困,等到項羽把他就出來,他跟隨項羽入關就撈了個“常山王”,而陳餘立有大功,僅僅因為與張耳吵架沒有入關,就只被封為縣太爺,陳餘自然不能對項羽服氣。

第三人是彭越,也是抗秦有功,但不滿足項羽的分封條件而未得封賞,因此對項羽十分痛恨。此外,還有劉邦,按盟約本應該得到富饒的關中之地,但最終卻被封到又苦又窮的巴蜀之地,其內心自然也是怨念慢慢,對項羽恨得咬牙切齒。

這四個人是對項羽的分封極度不滿的,而從其餘諸侯在楚漢戰爭期間的表現來看,他們並沒有對項羽的分封心懷感恩,在他們看來,封王本來就是自己應該得到的獎勵。也就是說,沒有被封賞的人痛恨項羽,得到封賞的人對項羽並無感恩之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原來啊,項羽根本就不具備分封的資格,他的身份是楚懷王手下的將領,如趙歇、魏豹等人在政治身份上是要壓過項羽一頭的,即便楚軍在滅秦戰爭中出力最大,但要分封也輪不到項羽,而應該由楚懷王主持分封,項羽分封天下其實是一種逾矩的行為。


所以啊,大家當然不會對項羽懷有感激,但大多數人也不會怨恨,只有前文所說那四人,本來功勞巨大,但封賞不足,甚至於沒有封賞才會對項羽心懷不滿啦。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芒果論史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基本上是論功行賞。或者直接參加鉅鹿之戰,消滅王離的20萬長城兵團。或者在鉅鹿之戰中‘作壁上觀’,卻很好的牽制了章邯的20萬大軍。

在反秦戰爭中沒有戰功的,不封賞。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齊地被一分為三:封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濟北王。因在鉅鹿之戰中,田榮沒救趙擊秦,故不封。田榮大怒,在齊地謀反,攻齊王田都,田都奔楚。田榮又誅膠東王田市於即墨,殺濟北王田安。陳餘又聯合田榮,在趙地謀反,陳餘、田榮合兵攻張耳,張耳敗走歸漢。陳餘重新迎趙歇為趙王。項羽聞齊、趙反叛,大怒。出兵齊地平叛。戰於城陽,田榮大敗,走至平原,平原之民殺之。項羽燒齊城郭室屋,盡坑田榮降卒。

人人皆自私,項羽分封諸侯,無論多麼公正,都會有人不滿。項羽分封諸侯沒錯,平定叛亂也沒錯。錯就錯在,平定齊地叛亂後,坑殺降卒,縱火焚城。楚軍所過之地,無不剪滅。

田榮在齊地倒行逆施,百姓期盼項羽這位救星。卻盼來了一個災星。

此後,項羽在齊地民心盡失。田橫擁立田榮之子為齊王。繼續與西楚對抗,楚國20萬主力被牽制在齊地,在戰略上處於被動。


楊朱學派


為何不滿?就是項羽想要讓他們不滿,這就是項羽故意這麼搞得啊!

英吉利讓印度跟巴基斯坦獨立,為何他們都不滿?

其實項羽的想法跟英吉利的想法一樣,就是讓他們不滿,內部相互爭鬥,自己才好渾水摸魚。如果都滿足他們的願望,項羽怎可挑起事端去消滅他們呢?

我再重申一次,項羽是有帝王之志的,並不以恢復春秋的分封制為意願。原因有二:一、項羽實力當時並不處於絕對優勢;二、項羽年紀輕,有大把時間跟諸侯玩。

看看項羽製造的火藥桶吧,第一個火藥桶:山東半島

項羽把齊國一分為三:封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濟北王。故意分得不公平,好讓他們相互攻打起來,然後項羽可以帶兵入齊,徹底消滅齊國。

第二個火藥桶:河北大地

項羽把趙國也一分為二:把趙國王室封到代地,把張耳封為常山王,陳餘沒有封王。看樣子這裡也是一鍋粥,項羽滅玩齊,就可以順便滅趙了。

第三個火藥桶:中原中樞

項羽分封中原能力強的人一個沒分,能力弱的分的都很好。這裡能亂就亂,不能亂也沒關係,等項羽把趙滅了,就可以南下中原,這些人是降是殺,都不重要了。

第四個火藥桶:黃土高原

項羽分封三個降將意圖很明顯,就是等著項羽重回關中,這三個降將重新投降,這三人被家鄉父老所恨,根本無力統治,三人作用就是阻擋劉邦回到中原而已。

所以說項羽安排得很巧妙,他必須回到彭城,不能留在關中,因為他知道齊國必反。然後他可以從彭城快速進軍滅齊,可惜此等軍事機密,怎麼可能說給一個書生聽?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項羽在實行計劃的時候卡在了第一步,有兩項意外是項羽料想不到的。

第一點,十幾年前秦滅齊時候,齊國毫無抵抗就投降了,給了項羽印象齊軍作戰能力很低下的印象。認為楚軍一到,齊軍就立馬投降。沒想到楚軍在齊國打得焦頭爛額,直到劉邦拿下彭城,項羽的楚軍都沒有辦法從齊國抽身。

第二點,章邯也算一代名將,阻擋劉邦還是綽綽有餘的。沒想到劉邦手底下的韓信那麼能打。居然能快速進入中原。

而更巧的是:韓信的進軍路線剛好跟項羽是相反的。

可見在戰略規劃上,項羽完全跟韓信是相似的,或許是韓信在項羽底下已經探聽到的楚軍高層的戰略會議。

項羽跟范增商量天下大勢的時候,可能韓信就在一旁聽到了

所以,項羽分封天下,諸侯不滿就對了。如果諸侯個個都滿意,在家裡守著一畝三分地,項羽哪裡有出兵攻伐的理由?歷史沒有必然,都是有無數的偶爾創造的,這就是歷史的魅力。

最後再說一個彩蛋,項羽的嫡系是一個都沒有分封,分封的多是無能之輩。因為項羽不能對自己的嫡系動手,也不能給自己留下太強的對手。


銫媒體


因為分贓不均呀,項羽喜歡的人,他就給他分一個好地方,不喜歡的就分到一個偏僻的地方。甚至有些立有大功的人,項羽更是連封賞都沒有給封,因為項羽討厭他們。

作為老大的項羽這樣來瓜分天下,很多人都是不服的。第一個不服項羽分封的就是齊地的田榮。

田榮是齊地國君的後裔,他的哥哥田儋是第一波起義反抗秦軍的。而且還在反秦的革命道路上陣亡了,要說他們田家為了滅秦也立了不少的功勞。

可是,項羽的叔父項梁的死又和田榮有關。

因為當時項梁在和秦將章邯幹仗的時候,他有邀請田榮一起參戰,田榮因為對項梁窩藏齊國的貴族不滿,而不去響應項梁。這就導致了項梁勢單力薄被章邯打敗,並且被殺死的宿命。

項梁一死,他就把所有的恨記在了田榮的頭上。在項羽看來,若是不是田榮不去救援,他的叔父項梁就不會死。

所以,在滅秦之後,項羽就是不分田榮為王,不但不分封他,而且還把他所在的齊地給瓜分成了三份。

這下就徹底的惹怒了田榮,所以,田榮對項羽的分封不滿。

第二個對項羽的分封不滿的人就是陳餘,陳餘和張耳的功勞是差不多的,他們都是鉅鹿之戰,河北這一片地上反秦最厲害的武裝。

在項羽打鉅鹿之戰後,陳餘和張耳因為利益糾紛鬧掰了,兩個人本來之前是兄弟相稱,現在是水火不容。

陳餘一氣之下就離開了項羽,沒有跟隨他到咸陽城去。就是少了去咸陽城之旅,項羽分封的時候把張耳分為了趙王,而陳餘只得了一個侯爵。

當陳餘知道張耳分了王,而自己封了侯之後,他就開始罵娘了。要和項羽搞事情,所以,他就去聯合了齊地的田榮一起來給項羽作對。

彭越也是對項羽不滿的,彭越雖說起義比較晚,但是人家也在戰場上殺了不少敵人,可是項羽對他的功勞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根本沒有分人家一塊土地。這也是後來彭越記恨項羽,幫助劉邦取得天下的原因。

當然對項羽最不滿的是劉邦,若是按照懷王之約,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劉邦應該是關中王才對,可是項羽取得天下後,他不但沒讓劉邦當關中王,而且還把關中分成了三份,重要的是這三份還沒有劉邦的一份。

他竟然把劉邦給打發到了偏遠的蜀地去了。

得到這個分封,劉邦當時就想和項羽幹仗了,當他和部下商量要打項羽的時候,部下告訴他,不能和項羽硬拼,因為項羽有四十萬大軍,就這劉邦忍住了,他去蜀地上任去了。

你看項羽弄的這種分封,一點都不得人心。

所以,很多人反對他不滿也並不是沒有理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