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新年吃得忙,我為火鍋狂!

新年吃得忙,我為火鍋狂!

李太白詩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入冬之後,新年之際,全國齊刷刷地邁入數九寒天,各地人民對火鍋也是熱情高漲,許多小夥伴們恨不得一天三餐都吃火鍋!重慶火鍋、四川火鍋、老北京涮肉、潮汕牛肉鍋、貴州酸湯鍋……這麼多好吃美味的火鍋,總有一款適合你。

吃火鍋之前,不妨瞭解一下火鍋的歷史吧!

新年吃得忙,我為火鍋狂!

火鍋的歷史:一口大鍋煮全部

可能只有愛吃且會吃的中國人民,才能想到把肉片放進滾燙的鍋裡煮,於是產生了“涮”這個食物的料理方法:不僅是肉,雞、鴨、魚等都可以用來涮。

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吃涮肉者,是南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林洪遊武夷山六曲時,造訪止止大師,在大雪天裡捕了一隻野兔,無奈沒有人會烹製。止止大師說,山裡人有一種吃法,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浸漬,再用一個小火鍋煮水,等到水沸之時,用筷子夾兔肉片在裡面涮一下,兔肉熟了之後,味道鮮美無比。後來,林洪在福建武夷山和臨安府都吃過涮兔肉,他還為其命名“撥霞供”。

新年吃得忙,我為火鍋狂!

關於火鍋的起源,歷史上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有人說火鍋始創於公元5世紀,是我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據《北史》記載,那個時候,有一個稱為“獠”的少數民族,獠族人“鑄銅為器,大口寬腹,易於熟食。”——這是我國關於火鍋的最早記載。

也有考證,東漢時期的“鼎”,就是火鍋的那口鍋。“鼎”是象形字,上面一個容器,下面有幾個支點,這個容器就是用來燒東西的火鍋。將肉切成塊,下面架上火,把食材放進去燉煮,吃的時候每人從“鼎”裡盛出來,放在自己的容器裡吃。

新年吃得忙,我為火鍋狂!

再簡單一些,火鍋在古代稱為“骨董羹”,因投料進入沸水裡發出的“咕咚”聲銀而得名——咕咚,咕咚,聽起來就很有食慾。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詩云:“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惟妙惟肖地描述了雪夜吃火鍋的場景,火鍋在嚴冬的雪天給人帶來了暖融融的感覺。唐代稱火鍋為“暖鍋”,詩中的“紅泥”是陶瓷,到了宋代,火鍋的食用方法已經流行於民間。

新年吃得忙,我為火鍋狂!

火鍋:最重慶的水碼頭文化

提到火鍋,我們腦海裡最先出現的一定是熱氣騰騰、紅彤彤的重慶火鍋。重慶火鍋是近代火鍋的鼻祖,香飄萬里的火鍋,是重慶人的最愛。

重慶火鍋的由來與當地的氣候和地理不無關係。巴渝地區多溼潤霧雨,冬季潮溼寒冷,重慶人創造了一些以麻辣味為代表的祛寒食品,火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火鍋融“麻”、“辣”、“燙”於一爐,既有無可比擬的鮮香,也保留了民間長期以來邊吃邊煮的風俗。

新年吃得忙,我為火鍋狂!

有趣的是,中國的火鍋淵源流長,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而重慶火鍋從萌生草創到名揚四海,發展歷史不過百餘年時間。為什麼重慶火鍋能夠後來居上,在中國火鍋這個大家族中一枝獨秀呢?

四川作家李劼人在《風土什志》中考證,四川火鍋發源於重慶:

“吃水牛毛肚的火鍋,則發源於重慶對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擔子零賣販子將水牛內臟買得,洗淨煮一煮,而後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於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洋鐵盆一隻,盆內翻煎倒滾著一種又辣又麻又鹹的滷汁。於是河邊、橋頭的一般賣勞力的朋友,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既經濟,又能增加熱量。”

新年吃得忙,我為火鍋狂!

小米灘見證了重慶火鍋的發展和變化。從前,長江邊上的船工跑船常常夜宿於小米灘,停船後生火做飯驅寒,那個時候人們較為貧窮,炊具只有一隻瓦罐,罐子裡盛湯,加入各種菜,再添以海椒、花椒,為了祛溼,船工們吃後,不僅果腹,而且解饞,美不可言。於是,這種吃法便沿襲下來,傳至重慶後紮根,逐漸豐富後,成為川人特有的美食。

新年吃得忙,我為火鍋狂!

新年吃得忙,我為火鍋狂

火鍋滾燙的湯裡也滲透著濃濃的鄉情和年味。

新年吃得忙,我為火鍋狂!

前段時間在朋友圈裡看見一位四川朋友髮狀態,大意是在上海工作久了,口味也漸漸變淡了,偶爾想吃家鄉的火鍋,就跑到外面吃海底撈、德莊、小龍坎等那些耳熟能詳的火鍋。四川人對於火鍋顯得嘴“刁”,外地的火鍋再著名,味道也比不上家鄉小店鋪裡的火鍋。無須多餘的配料,無須豪華的門面,無須珍貴的食材,家鄉的火鍋終究要比外地的香、比外地的辣——這才是故鄉的味道。

後來,這位朋友讓母親從家裡寄了幾包火鍋底料,照片裡,氣泡在鍋裡翻滾,紅彤彤的辣椒在鍋裡跳躍,涮一些牛羊肉、燙幾片土豆和白菜,寒冬季節裡,再也沒有比火鍋更讓人舒坦的食物了罷。

新年吃得忙,我為火鍋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