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蘇聯航母的艦島都很大?

嘯鷹評


蘇聯航母艦島很大在我國遼寧號訓練航母上就體現的再清楚不過了,改裝自蘇聯未完工的“瓦良格”號的遼寧艦,艦島在國際上也算是最大的了,除印度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

一、蘇聯航母艦島普遍偏大與蘇聯海軍作戰理念有很大關聯。

蘇聯航母起源要追朔到20世紀初期,戰列巡洋艦改裝成載機巡洋艦是當時各國普遍做法,美國海軍的“列剋星敦”級航母、英國的“光榮”級航母都是由巡洋艦改裝而來的;1925年蘇聯計劃將“伊茲梅爾”號戰列巡洋艦改裝成航母,自此拉開航母帷幕。蘇聯總共設計了四代航母,總計服役7艘航母,一艘“瓦良格”號只完工了60%;第一代為“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建造兩艘;第二代為“基輔”級建造了四艘,現役只剩四號艦“戈爾什科夫元帥”號贈送印度更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第三代是“庫茲涅佐夫”級,共建造兩艘,首艦“庫茲涅佐夫”號是俄羅斯海軍航母獨苗,二號艦“瓦良格”號改裝成遼寧號訓練航母;第四代“烏里揚諾夫斯克”級航母是蘇聯第一代核動力航母,也是設計最接近美國航母理念的型號,由於蘇聯解體最終只停留在圖紙上。由於蘇聯將航母定位為載機巡洋艦以及蘇聯海軍戰略重心傾向,直接導致航母發展與使用在蘇聯海軍並不佔優勢,畢竟蘇聯海軍主要任務是掩護、協同核潛艇作戰以及對地支援作戰,因此航母這種耗錢項目始終得不到高層的支持,直至冷戰後期美國航母打擊群完全佔據主導優勢後,蘇聯才設計了最接近美國理念的“烏里揚諾夫斯克”級航母,遺憾的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二、蘇聯航母設計理念和作戰定位直接導致艦島設計偏大。

由於蘇聯海軍對航母理解停留在最初的載機巡洋艦階段,嚴重影響到蘇聯航母后續設計,蘇聯航母與美國航母最大區別是:蘇聯航母集防空、反艦、反潛作戰於一身,更類似與一艘可以搭載艦載機的巡洋艦;而美國則是航母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手段,將防空、反艦和反潛任務分擔給護航編隊艦艇,優化艦艇功能配置,構成較為完善的航母作戰體系,成為當前航母發展的主流理念。介於蘇聯航母集多種能力於一身的設計,直接迫使蘇聯航母不得不設計一個更大的艦島,從而滿足對空警戒雷達和防空導彈、反艦導彈制導火控雷達等大量的雷達電子設備,從而保障整個作戰系統的正常運轉;以我國有蘇聯血脈的遼寧艦為例,在改裝過程中就曾拆除“瓦良格”號原有的12聯裝重型反艦導彈垂直髮射井,從而進一步增加航母機庫面積,期望攜帶更多的艦載機;此外其還在甲板前後4個舷側平臺上佈置4組48單元的艦空導彈垂直髮射裝置和各兩座彈炮合一近程防空系統,總體對空火力超越了大部分巡洋艦的火力;獨特的超大體積的艦島成為蘇聯航母最典型的特徵。

此外,由於缺乏蒸汽彈射技術蘇聯航母採用了滑躍式起飛方式,極大的限制了艦載固定翼預警機的使用,不得已大量以預警直升機作為替代補充,因此蘇聯第三航母“庫茲涅佐夫”級安裝了獨特的“天空哨兵”多功能相控陣雷達,用以補充遠程預警能力不足的短板;反之美國航母則只需考慮指控系統即可,而蘇聯航母還需要將預警、防空、反艦等多元素集成到艦島上,這無疑增大航母的艦島面積。

因此,蘇聯航母以艦島偏大著稱主要是蘇聯對航母的認知、海軍作戰理念、航母運用定位以及相關配套技術發展限制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而非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就嚐到了使用航母艦載機作戰的甜頭,對於航母的認知更加透徹和更具方向性;蘇聯後期雖認識到航母的作用,但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新型航母還在圖紙階段蘇聯就解體了,後續國家受限於經濟無力繼續下去。


鷹鴿分析


蘇聯的航母和美國的航母不一樣,蘇聯的航母是載機巡洋艦,美國的航母則是全甲板攻擊,從來都不是一條發展脈絡。蘇聯的航母需要擔負起艦隊的全面穩定作戰的任務,航母本身要有獨立的防空、反潛、反艦作戰能力,艦載機發揮的作用只是協助。


而美國的航母從二戰中就開始進入了全甲板攻擊的發展思路階段,他們把航母上的一切資源都向著飛機集中,強化航空操作能力,其他問題交給護航軍艦解決。以現在的眼光看,美國的做法無疑更具有前瞻性,但是就當時的國際背景來看,蘇聯的做法也無可厚非。畢竟,當時是一個導彈威力大於飛機的時期,飛機只能航空投彈,導彈卻能遠程攻擊。


蘇聯的航母艦島內集成了四面巨大的天空哨兵雷達天線,最早出現在基輔級航母的4號艦巴庫號上,也就是後來的戈爾什科夫號,再後來改造為印度海軍的超日王號。這四面雷達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航母艦載相控陣雷達天線,無出其右者。其上部還有一座鱗皮牛肝菌對空通訊指揮雷達,用來對艦載機進行管制,也是非常的巨大,看上去和蛋糕桶一樣。


蘇聯的航母艦島內還有戰情中心、打擊指揮中心、編隊指揮中心等,因為他承擔的職責任務非常多,還是海軍的旗艦,又是承擔兩棲作戰的職能,因此航母上的指揮中心幾乎佔據了整整一層甲板。但是就當時來看,蘇聯的載機巡洋艦面對美國海軍的航母是有優勢的,在那個沒有空射反艦導彈的時代,蘇聯的射程超過600公里的反艦導彈完全可以在美國航母作戰半徑外發射。


蘇聯的航母艦載機只要能夠驅趕美國的艦載機攻擊,就算是成功,甚至不用離開航母自身的防空導彈防禦範圍,因此蘇聯的航母可以和艦載機配合清空空中的敵人飛機,由此取得一個安全的作戰環境,美國當時對於這一戰術是沒有什麼好的應對之策的。因此,蘇聯的航母艦島大,但是大有大的道理,不是平白無故的大。


海事先鋒


嗯……,因為這很俄羅斯。

毛子雖然是個工業國,但水平真的不咋的。傻大黑粗是毛子產品的一貫標籤。

不光如此,毛子的電子工業那長期是落後世界主流20年的水平。有很多高精端電子原件如果不是韓國和日本偷著和他做生意,那好多軍工、航天產品真的就沒法做出來啦。

這就導致毛子在工業產品體積上都“高人一步”,比如蘇27上的那個N001雷達,一頓多,而同時期F15的雷達只有這個的三分之一,性能還能領先一代。

俄羅斯或者說蘇聯的航母(他們自己的叫法那叫載機巡洋艦)都是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設計,而且他們側重的不是艦載機,而是上面的巡航導彈。由於不重視艦載機,所以在設計層面對飛機的放飛回收等甲板空間那就是次要考慮問題。更不會為了飛機的操作空間去刻意控制艦島體積。

由於重視重火力攻擊能力,所以不論是搜索雷達,預警雷達,火控雷達,通通都得裝上。艦載機、巡航導彈、操作航母這些又是獨立的指揮系統和人員,這些都通通的要佔用航母艦島空間。

再加上他們糟糕的電子工業水平,做出來的東西本來就大,裝的再多,艦島小了真不行。


看星星的螞蟻


啦啦啦,答案來了

其實大艦島也就蘇俄系。

英美系(包括法系,意系)在後來造的也小了。

其實原因很簡單,分為幾塊。

常規動力和核動力的區別其實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原因。

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蘇聯不是航母,是巡洋艦吶!

美國航母之所以艦島小,是因為他可以把大部分電子設備扔到“提康德羅加”巡洋艦上去,然後整個編隊的探測交給E2預警機即可。他的艦島只要有指揮和航空功能就行了,即使加個煙囪也不會大到哪裡去。

但毛子不同了,就一個“天空哨兵”相控陣雷達是必裝的,然後還有蛋糕筒雷達,各種各樣的雷達,電子設備先狂堆上去

你想,為了操作雷達和指揮人,我把軍官住艙放在這裡,合適吧

合適。

你想,為了給甲板下面多放點武器,飛機,我把飛行員住艙也放在這裡,合適吧。

合適。

你想,既然是載機巡洋艦,艦島這塊我們也加點武器……

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這艦島自然是越做越大,事實上“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的艦島相對於“基輔”已經小了很多了,這也是“庫茲涅佐夫”被稱為蘇聯第一級真正意義上航母的原因。

而中國在建001A把住艙等挪到下面(撤除了P700導彈發射的地方,做了優化),艦島就可以進一步縮小了。但是因為沒有大型巡洋艦,所以001A依舊保留了不少電子設備和大雷達。

到055和002服役以後,中國也可以以預警機+巡洋艦(055事實上已經可以算是巡洋艦了,基本上和“光榮”級一個尺寸,比“光榮”級排水量還大30%)的模式來設定旗艦,甚至可以建造“藍玲”這種專業指揮艦,就不用如此大這樣一個艦島了。






軍事小李


蘇系艦艇通病,也算是醒目地識別特點,由於電子科技落後,雷達,火控裝備大而笨重,而且用途單一,導致艦載武器多而繁雜,於是在艦橋上裝備了大量雷達,火控,導航,掃描......而且蘇聯航母名為航母,實為巡洋艦,貌似他們自己也稱載機巡洋艦,茫茫多防空導彈,遠處,中程,末端,外加那個花崗岩反艦導彈,這些都需要雷達,而且還不兼容,所以許多設備都集中艦島。


另有常規動力航母的煙道,進氣口.....動力附屬設備,但對比英美的常規動力航母艦橋,還是過於龐大。


其實瓦艦把偽斜角甲板一拆就跟基輔級一個樣,基輔級把直通甲板一拆,就跟光榮級一個樣。說白了,蘇聯的大型海軍艦艇艦橋都差不多。


瘋狂軍爺


前蘇聯的航母把武器系統放到首位,然後才是動力、電子系統及居住環境等。在採用滑躍起飛方式,戰機出動架次效率低的情況下,配備反艦導彈這樣的武器系統可以彌補戰力的不足。另外蘇制反艦導彈世界一流,射程超過航母艦載機的作戰範圍。

蘇聯航母要有足夠大的艦島,才能裝下更多武器系統必須的電子雷達,滿足多個制式波段雷達的電磁兼容問題。艦島還包括艦長以及指揮官的備用住艙,作戰指揮室等。

蘇制雷達作戰系統體積比較大的重要原因就是數字化程度低。我們都知道模擬電路發展到數字電路帶來的信息革命,都是美國主導的,蘇聯數字化發展落後,集成度低,更多的模擬線路,必然會有更大的體積。

遼寧艦的艦島比蘇制的整潔很多,並且還在改進,得益於我國先進的雷達技術及設計理念。中國的艦載雷達有多先進呢?看看055的一體化雷達就知道了,世界上唯一的雙波段一體化雷達。


宇宙邊緣121


首先是蘇聯的電子設備體積和重量很大。

其次是蘇聯的航母最早是和巡洋艦結合在一起的。艦橋前後佈置了艦炮等武器。艦橋上集合了駕駛、艦載機指揮、武器指揮控制、飛行人員和設備等。艦橋被賦予了很多功能。

航母艦橋只有兩個功能:船舶駕駛和艦載機調度指揮。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一是蘇聯(俄羅斯)電子設備相對龐大複雜;二是集成度不夠高;三是一層層堆砌的佈局方式;四是因可靠性不足部分設備預留備份;三是動力系統排煙裝置結構大,四是航海艦橋航空艦橋及調度室等艦島艙室佈局不合理。



威海大友


因為俄式航母主要為了進攻而誕生的, 所以並不在乎雷達反射 。蒸汽輪機作為動力就沒有辦法避開煙囪 , 煙囪要佔很大的比例。 實際上俄羅斯也沒有核動力航母的技術曾經有後來自廢武功了 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還有就是電子技術落後 三座標雷達多大不用相控陣 所以中國新航母的要小就在於改進電子設備,偵查設備都太大了。同時需要操縱的人員配置多沒有辦法改善。



bongbongbiubui


因為要放煙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