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人口老齡化,年輕人不愛種地,土地將來有誰來種?

海龍五常大米


近年來,我國農村出現很多田地被閒置甚至“拋荒”的現象,一部分原因是年齡大的農民種不了地了,加上種地收入不高,年輕人也不願意種地,那麼農村的土地以後誰去種?



一、土地流轉

這也是目前國家倡導的方式,將土地整合流轉起來,搞規模化種殖,既提高了農村土地的利用率,同時也便於機械化的使用,節省種植成本,給從而把種植的效益最大化,不少地區因此還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特色。


二、成立農村合作社

當農村中一些農民都上了年紀,幹不了體力活的時候,年輕人也沒能及時的做好“接班人”,那麼成立農村合作社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讓合作社來統一生產管理,農民選擇土地入股即可,這樣土地有人管理了,年終還有收益分紅。

三、種植大戶認領

一些農村的因為某些原因沒人種植的話,還可以承包出去給一些種養大戶來接手,目前國家也出臺了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種養大戶們去承包土地,搞規模化種植,例如在種植補貼、小額貸款、銷售補貼等給予扶持。



土地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所以,在老一輩農民退出農業舞臺的時候,一定會有新鮮的"血液"或者後人來接過這份擔子,將繼續把汗水揮灑在這片土地上!


歡迎關注頭條號:灣塘谷,專家為你解答更多三農的相關內容。歡迎進入灣塘谷頭條店鋪選取特色農產品。


灣塘谷


車到山前必有路!月光雲裡轉。有田無人耕。這是我們鄉下老人留傳下來的一些諺語。不對嗎?我出生七十二年,解放前不懂事,但土改以後,先是搞互助組,又叫低級社,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成立大會我親自參加了,雖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但那場面是親眼目睹。

毛主席逝世以後,實行聯產計酬的責任制,實際是分田到戶搞單幹,進一步開放以後,改革時種田的積極性去了,人們嚐到打工的甜頭,先是一家一個,接著舉家外出。

農村田地慢慢地無人種了,荒蕪了。

雖然種田不上交,而且還有種糧補助,但這點錢,也只不過是車水杯薪,物價上揚,而農民種的糧食卻賣不到高價,農民種田賣糧食,最多也不過賣到一萬多元,除了農藥,化肥,種子等支出,剩下無幾。

出外打工,搞基建做小工,每天至少可賺一百多元,如果你有技術,那每天收入幾百元,要多賺錢,人必然很辛苦,但比起當農民時,特別是雙搶時,沒日沒夜的幹,那是多麼辛苦呀!但辛苦了,只不過弄點糧食保證全家人不餓了,然而那有什麼錢呢?

自己一對比,才知當農民實在太冤了!

重視三農,口號很響亮。但只聽打雷不見下雨啊!農民就是農民,農民進城務工,得到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農民工!

終究農民工依舊是農民,子女進城讀書真是千難萬難呀!

你可能不知真相,好多包工頭沒有良心,尅扣農民工的工錢,拖欠工資,在法制淡薄的人群裡,怎麼去維權?但又沒有辦法,想想總比當農民強啊!

所以,在目前的形勢和政策下,農民不會是熱門,農村不是人人嚮往的天堂,農村空氣新鮮,總不能只吸空氣而不吃喝吧!

憑一個幾個人,不可能改遍得了農村落後的面貌!

如果政策是一種口號,也只有望梅止渴!給自己一種安慰,廣闊的農村大有作為!!!至少目前三五年或者更久,落後地區依然是落後!

也許你說我思想太落後,太悲觀了!

您如果同意我的觀點,請給我點個贊吧!謝謝!!


知識47


應分幾步驟,一成立農村合社,二扭轉轉行,三出租大承包商,


平安就好145018670


人口老齡化確實是當前農村存在的一個問題,但農村現在已不是年輕人不願意種地的問題了,就連種地多年的老一輩農民對種地也產生了畏難情緒了。

近些日子裡,我在和農民朋友們聊天的時候,大多數種地的農民普遍反映,這年頭種地的收入實在太低了。籽種、化肥、農藥年年在漲價,今年夏天又提高了澆地的水費價格,秸杆的處理也增加了農民的負擔了。可唯獨這糧價不高還難掌握,一會高一會低真不知什麼時候賣糧才更好。過去種地靠人力,多多少少還省個錢,可現在實行了機械化,省力省工可不省錢,一年到頭就那幾畝地,倒不如轉讓出去更省心。窮日子窮過吧,反正當今社會好了餓不死人。

年輕農民根本看不起那些地,一畝地的純收入不如打工一兩天多。在家裡只種那幾畝地,老婆娃娃跟著喝西北風。由此很多年輕人及壯勞力,乾脆丟了地出外去打工,只可憐剩下老人和兒童,還有一些留守的婦女們。

要徹底改變這種現象,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是如何讓農民在農村也可致富,如何把種地的收益提高點,如何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要讓城鄉差別越來越大。只要農村能留得住人,只要人人有地種有工打,農村就會像過去一樣繁榮昌盛。





李增喜3


目前來看是沒人願意去種地,但不遠的將來會有人搶著種,想種不知還能否上手。

未來農業機械化實現了,從種到收不需要多少人,種機械化,撒藥空中作業,旱了空中灑水,澇了有排水渠道,只要合理化管理,懂技術就行,這個技術包括很多,如土墒,植物生長特點等等吧,總之就是以前的農業技術員啦!知識得全面才能種地。

所以,誰也不用操心將來土地會荒的事。


凌波9067


讓農民來說一說,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沒有土地承包,土地不種糧,農民吃什麼,',14億人吃什麼,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來說,如果沒有糧食依靠進口糧來養活/4億人的話,要把外國人笑死,所以,國家每年大量的投資農業,也就是為了國人吃飯問題。

隨著形勢的發展,農村人大多數湧向城市,打工:,上廠,等,自謀職業.,而農村種田人少了,後方空虛了,將來老人種不動田,怎麼辦,沒有問題。

土地承包再向後延長3O年,到2058年,到那時,國家科技發達,國力強大,人民富裕,農村的田會有人種的,國家會考慮的。


王則純


我認為集中起來農田改造,給聘請承包種田大戶或流轉給會經營種植的人種植!讓農民做土地的主人,受益者是農民自己!











一遍綠海


年輕人不喜歡種地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沒錢可掙,滿足不了自己的要求,實現不了自己的夢想。在孩子的回答當中,在我的記憶當中,有的孩子說長大了當科學家,有的說當醫生,有的說當教師,現在如果你再問孩子,大多數會說要當明星,要當企業家。原因這不不言而明瞭嗎?就是既有名又有錢,活得風光瀟灑,從來沒聽到有一個孩子說長大了夢想是種地。

前幾年在網上看到一個娛樂節目,主持人問孩子,小朋友,你長大了想幹什麼?誰都沒有想到,他說我長大了想當農民。我聽著還是挺感動的,把農業當成自己的理想,也是很崇高的,聽起來也是很符合邏輯的。再說這個小朋友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才四五歲,他長大還需要20年,那麼這20年農村肯定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這個小朋友回答問題很有個性,很叫人感動。

現在有些年輕人,連自己家的地在哪裡都不知道,從小就沒幹過,沒啥印象,畢業以後要麼外出打工,要麼在城裡上班。再加上現在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也不捨得讓兒女在田間地頭風吹日曬的。

種地也是一門技術,隨著老齡化的進程,這門技術基本上失傳了,老人幹不動了,年輕人又不會幹,青黃不接。尤其現在還有烤大棚、果木園林等技術更復雜更細緻。要想吸引年輕人從事農業,必須改變傳統的發展模式,把土地整合起來,交給農業合作社或是承包商,把種地當成一份正式工作,然後培養年輕人學習農業技術,也需要考核,有等級制度,然後有一份不錯的收入,甚至比外出打工掙得都多,也有節假日,由於工作性質的不同,畢竟種地屬於季節性的,可能有時候週末不放假,但是可以通過其他時間進行找補,農閒季節假期可以放的長一些,甚至組織起來旅遊。屆時,不光土地整合了,那些零散的村落也整合了,變成了某某新區,某某社區,某某小區,不叫村莊了,然後兩口子如果成為農業職工,每年也能掙個十萬八萬的,再加上現在都是機械化耕種,也沒有那麼辛苦和勞累。那麼現在有些村莊,才三四十戶,掐頭去尾,加上外出打工的,基本變成“無人村”了,就連三四百戶的村子也變成了“空心村”,以後肯定需要來一個大整合,聚攏到一起,一個鎮打造成兩個大社區或三個大社區,甚至一個小鎮就是一個大社區,以上是我個人的分析,僅供參考。


海島鵝卵石


只因種地不掙錢,

天理昭昭心已寒。

四海飄泊不懼苦,

養家餬口離故園。



費玉山905


這是全國大部分農村的普遍現象,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力進城務工,只剩下老人和兒童留守在農村。而農村土地雖分田到戶,但無勞力耕種,都大部分荒蕪。相信上級各政府己瞭解此情況,正在計劃出臺有關政策解決此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