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一些宜興、江陰地區的人不喜歡自稱無錫人?

媒體人楊壯波的落腳地


很簡單的一個說法,華西村的人自我介紹的時候也完全不需要說自己是江陰人,畢竟華西村在全國的名頭已經很響亮了。

同樣的,一些宜興、江陰地區的人不喜歡自稱無錫人,其實也反映了宜興、江陰在全國範圍內的知名度,不借助於地級無錫市的名號,對方也能清楚地辨別出他們的出處。

從歷史沿革角度來看,今天的無錫市在清朝屬於常州八邑下屬的五邑,如今的宜興市大致是當年的宜興縣和荊溪縣範圍,如今的無錫市區大致是當年的無錫縣和金匱縣的範圍,沿襲過去的傳統,自稱無錫人、宜興人、江陰人,並沒有任何不妥之處。

在中國縣域經濟排行榜上,江陰和宜興長期佔據榜單的頭部位置,已然屬於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城市,自然就不用去蹭無錫的風頭了。


駑馬小卒


顯然,這是由於歷史、地理的原因以及經濟發達所導致的,歷史上,無錫、江陰、宜興均屬於常州府下轄的縣城。地理上,無錫和宜興中間還隔著常州的武進區。

經濟上,儘管無錫經濟發達,GDP破1萬億元大關,已成功跨入“萬億俱樂部”(要知道,全國過萬億的城市僅有14座),如果按人均GDP計,無錫比上海、南京還要高。與此同時,在宜居城市排行榜上,無錫榮獲中國大陸第一名,僅次於香港。

不得不承認,江陰和宜興的GDP也不容小覷。江陰在全國縣域經濟中排名第一,宜興也進入前十。超過很多地級市。但是,江陰再牛,GDP也不過3千多,而宜興才2千多。要知道,大無錫的GDP是超1萬億的喲。

我想,隨著經濟發展,撤市設區的步伐會加快,無錫很有可能在未來設立宜興區、江陰區,且看武進和吳江,無錫在建的太湖隧道和規劃的通往江陰的地鐵就是三地聯繫越來越密切的標誌,到時候無錫會以更強大的綜合實力,讓宜興和江陰自稱自己為無錫人。

隨著江陰和宜興經濟逐漸與無錫市區的融合進步,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大無錫百姓的同心同德,一定會成為彰顯本地區精神文明的一張名片。

至於江陰或宜興人不喜歡稱自己是無錫人,其實真的只是習慣而已!出了省,都要稱為江蘇人!出了國,都得稱為中國人!平常在本地溜達,自稱江陰或者宜興人,這很正常。我觀察發現:就全國範圍來說,基本上是在省內以縣域名稱呼居多。語境不同,答案也不同,僅此而已!如果地級市類比,就會說,我們是無錫人!


媒體人楊壯波的落腳地


很正常呀

如果縣域經濟強大,根本不需要傍上級城市!其實很多是習慣問題!不僅僅是江陰宜興,大部分縣級市,都自稱縣城名,很少提地級市的名!比如江都人,就很少說自己揚州人!比如東臺,很少說是鹽城人!不是說不認可地級市,而是習慣!

過去,郵寄信件,都是省縣鄉鎮村的寫法,地級市一般不寫,除非居住在地級市裡面!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行政區域劃分,是省縣制,等級中,沒有地級市的概念!地級市,其實是中心城市託管的含義!

有人從歷史沿革來說,當年的無錫江陰宜興均隸屬於常州府,這個有一定道理,卻不是主要的!無錫獨立於常州很久了,現在的行政隸屬劃分也幾十年了,這方面的因素已經非常少了!自稱江陰人或宜興人,真的只是習慣!出了省,都要稱為江蘇人,出了國,都得稱為中國人!平常就在本地溜達,自稱江陰宜興人,也很正常!其實在縣域內,更多稱之為馬鎮人月城人等鎮的名字!省內,基本以縣域名稱呼!不同的語境而已!如果地級市類比,就會都說,我們無錫人!

總之,就是省內交流時的習慣而已,談不上服不服的情感因素!其實,無錫域內經濟一體化一直在推進,再大一點,蘇錫常一體化、滬寧一體化,都在推進!

不必糾結於名稱,重要的是發展好自己,不拖家鄉後腿,這才是最有意義的!

不管哪兒人,我們都是無錫人、江蘇人、中國人!!!


大師兄講故事侃天下


縣級市不服所屬的地級市管理屢見不鮮,在江蘇,還有鹽城和東臺(縣級市)。東臺曾經屬於泰州地區,1950年後劃給鹽城管轄,方言和文化習俗的不同,加上東臺當年比鹽城經濟好,東臺人不但不認可鹽城人,不與鹽城人為伍,甚至還有些看不起鹽城人。本可以升地級市的,但是東臺地理位置特殊,位於鹽城南通的交界,升地涉及鹽城南通兩地的區劃調整,因此兩度升地失敗,被鹽城代管至今。部分東臺人至今還是不認可鹽城,但是今時不同往日了,鹽城的城南崛起了,如今城南是鹽城的門面,市區煥然一新,現在鹽城還吞併了大豐,壯大了市區的範圍。如今的東臺已經不如臨近的海安姜堰和興化了,如果東臺仍然固步自封,仍幻想著升地,那隻會和鹽城越走越遠,最後變成鹽城的一個區。


felicity679


一是歷史淵源問題。清朝時期,宜興(含荊溪)、江陰與無錫(含金匱)都屬於常州府,行政級別是並列的。

二是歷史習慣問題。人們講述自己的籍貫時,一般以省+縣來稱呼,比如江蘇省江陰市人,江蘇省沛縣人。

三是經濟實力問題。當前,江陰與宜興都位列全國百強縣前幾位,尾大不掉。無錫本土的經濟實力並未明顯超過二者,不具備優越性與吸引力。


無錫冷知識


主要是行政隸屬關係形成。無錫市雖解放初即為省轄市,但市管縣體制江蘇省在1983年才推行,而且宜興過去一直屬鎮江地區,江陰呢一會兒屬鎮江地區,一會兒屬蘇州地區。

1983年至今,才35年的時間,要改變歷史上幾百年乃至於上千隸屬關係的變幻,是有一定困難。特別是現在還由於管理力度不夠,造成已確定的規劃不能落實。比如無錫地鐵S1號線,規劃多少年,批准了多少年,上下級人大開會決議多次,要談落實動工,難上難。

其實網上議論,眾說紛紜,不一而是。但實質上不落實,沒有人出來通過講道理,引:導輿情是關鍵。一些市民意見不能代表全體民眾真實意見。

這方面具體意見,可參見我在頭條其他答題內容。一條貫穿江陰南北,從長江邊至碩放機場的地鐵,不有利於江陰市民的通行嗎?不有利於江陰農村農耕狀況加快城市化發展嗎?

隨著江陰和宜興經濟逐漸與無錫市區的融合進步,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大無錫百姓的同心同德,一定會成為彰顯本地區精神文明的一張名片。


天道即人


似乎雙方都不太認同。無錫人以大市自居,有些看不上宜興江陰的。宜興江陰的也不是善茬,也不服氣無錫的。更有許多奇葩政策大市不統一,譬如涉及每個人的醫療保險,宜興江陰的不能用醫保在無錫看病,門診保險比例也不同。地方補貼也不同,宜興的比無錫少好多。無錫的公園大市的居民免費,宜興江陰人去要買門票,這就明顯不把江陰宜興人當一家人麼。


一點寒山遠


我在江陰月城鎮呆了兩年,當地的民風習俗和常州焦溪,芙蓉很接近


龍城俠盜


你是哪人,我金華人,金華不認識。我義烏人,義烏,好地方


一縷清風143709932


首先我們身份證上沒有“無錫”兩個字。

十多年前來無錫工作,那時候勞動法還沒有強制執行要籤合同,宜興、江陰人是不給籤合同的,說我們是外地人。

後來無錫發現經濟還得靠江陰,文化還得靠宜興,又恬不知恥地說宜興人、江陰人就是無錫人。什麼徐悲鴻、丁俊暉、吳仁寶都是無錫人?怎麼不說無錫紫砂壺啊?

當然,現在還有一些政策江陰、宜興、無錫是不同步的,所以還是請把我們當外地人看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