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孔子是否屬於漢族?為啥百科改稱其為華夏族?

墨卡司


孔子不屬於漢族,他那麼個時代沒有漢族人這個概念,包括孟子莊子甚至秦始皇都不能稱為漢人。

漢族的形成漢朝繼秦而興,長達前後歷經400餘年,漢朝人延續戰國秦朝時期,百姓以國號為自稱,比如秦國人稱為秦人,趙國人稱為趙人,因此漢朝在統一後,國名統一稱為漢人,但是強大的漢朝在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百姓自豪感驟升,使得漢人影響力越來越強,使得漢人不再是國家中百姓的稱呼,而是一個民族的稱呼,到了魏晉時期再往後的百姓依然自稱為漢人,或者漢族。

而漢朝統一前,沒有漢朝,自然就沒有漢人這個概念,因此無論孔子是否擁有和我們漢族人一樣的血統,那個時期都不能稱他為漢族人,只能成為是中國人華夏族。

我們中國人祖先是炎帝與黃帝,所以我們常說我們是炎黃子孫,《三天內解經》記載自天地開闢,乃有邊夷羌、蠻、戎、狄,為中國華夏之籬落,但凡是炎黃子孫就是華夏族,因此稱孔子為華夏族非常準確,漢族則不準確,華夏族先於漢族包含漢族,國外華僑的華也是這個意思,雖然他們也許國籍不是中國,民族不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但是依然是華夏族的後裔。


曹老師xixi


謝謝題主的提問。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首先亮明觀點。孔子不僅不屬於漢族,而且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甚至連“中國”人都不是。這是因為孔子生活的年代,既沒有地理範圍意義上的“中國”,也沒有文化領域和行政區域上的“中國”。

我們重點分析一下孔子到底屬於哪個民族的問題。

漢族,又稱“炎黃子孫”,可以簡單理解為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漢族舊稱“漢人”,因我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為“華夏”或“諸夏”,也就是說它是漢朝建立以後才形成的族別。

華夏族是個逐步融合且不斷擴大的概念。公元前約2700年,夏族領袖黃帝戰勝了華族領袖炎帝,夏族和華族遂結為聯盟,並打敗了蚩尤,華、夏兩族逐漸融合成為華夏族。到了西漢時期,以華夏族為基礎的新民族――漢族誕生了。因此,漢族是華夏族逐漸融合其他多個民族而產生的。

孔子生活的先秦時期,只有華夏諸國,簡稱“諸夏”。由此不難看出,百科改稱孔子為“華夏族”,既符合人文歷史事實,也體現了嚴謹細緻的治學態度。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確切的說,孔子不屬於漢族。而是華夏族。因為秦朝以前,還沒有漢族的概念。

【今天洛陽牡丹文化節的前身,是昔日的洛陽牡丹花會。今天漢族的前身,是昔日的華夏族】

華夏族為什麼會改稱漢族的呢?

西楚霸王項羽滅秦後,分封十八路諸侯。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巴、蜀。



劉邦與項羽之間的戰爭又被稱為楚漢戰爭。

劉邦取得楚漢戰爭勝利後。統一天下。國號為漢。其中有兩層含義:

一是當初項羽封劉邦為漢王。

二是在孔子修訂的儒家經典《詩經》中,漢之意為銀河。

《詩經·小雅·穀風之什》有云:“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自漢朝開始,炎黃子孫被稱為漢人。後世對於漢朝的認同,是因漢文帝與漢宣帝兩位帝王。

漢文帝賦予了漢朝靈魂。漢宣帝使漢人挺直了脊樑: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為漢土!

漢文帝被儒家譽為漢代堯舜。漢宣帝時,漢朝疆域、國力達到鼎盛。

由上可知,昔日的華夏族後來被稱為漢族。主要得益於四人:

一是孔子修訂的《詩經》。

二是項羽分封劉邦。

三是漢文帝。

四是漢宣帝。

最後,再回顧一下漢文帝:

一、重用儒家大師張蒼為丞相。放開言論。廢除秦始皇創立的誹謗之法。以及夷族連坐之法、告奸之法。文帝廢法,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是上一次巨大的進步。

二、漢文帝臨終遺詔:朕聞,萬物之萌生。非有不死。死者,萬物之理。物之自然也。豈可哀哉!並叮囑喪事簡辦,不能以死者害生者。

正因後世對文宣二帝的認同。在漢朝滅亡之後,炎黃子孫依然被稱為漢人。


楊朱學派


先區分好現代的民族概念和古代的地域概念。

一、華夏的概念

1.1、華夏在上古乃至先秦,是地理概念,泛指周王朝統治地區及周文化傳播到的地區

1.2、只有周天子分封的遵循周朝禮法的諸侯及諸侯下屬的大夫、士人才能自稱“華夏”。所以楚莊王北上逐鹿中原時,遇到他國使臣勸其息兵止戈時,他說了句:“我本蠻夷也”

1.3、華夏是一種文化認同,曰“章服之美為華,禮儀之大為夏”。

二、漢人、漢族

2.1、古文中“漢人”只是強調地理、政治屬性,指的是“居住在漢地的人”或者“漢朝統治下的人”。不然如何解釋為什麼是“楚人一炬,可憐焦土”而不是“漢人一炬,可憐焦土”。

2.2、因為漢朝自漢武帝起奉行積極的對外擴張政策,對周邊影響深遠,所以周邊少數民族都把一直中原王朝稱作“漢朝”(《新唐書》《舊唐書》的西南夷列傳裡,西南夷的首領都將唐朝皇帝稱為“大漢皇帝”),因此把在中原王朝統治下的居民都稱為漢人,甚至少數民族政權控制中原地區時都自稱“漢人”,比如南宋-金對峙。

2.3、漢族是近代西方民族主義傳入後誕生的說法,古代的“族”僅僅指“家族”,現在的“族”指的是民族,民族強調的血統、地域和文化概念,只有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有同一種文化信仰同一種血統的人群才能稱為一個民族,所以歐洲才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政權形式。

三、中華民族

3.1、中華民族是西方民族學說傳入中國後,依據“華夏”的理念構築成的“政治文化概念”,可以認為是“華夏”這個概念的延伸,如果不提出“中華民族”這個概念,就不能明確近代中國對西藏、新疆、內蒙古甚至東北的主權,因為按照西方的民族主義觀念,西藏、新疆等地,本來就應該是獨立的國家。

四、結論

4.1、華夏是文化、地理甚至是文明的概念

4.2、漢人是國籍、地理概念,類似於今天的“中國人”的說法

4.3、漢族是近代西來的西方民族主義的概念

所以說“孔子是漢族”是個不嚴謹的說法,孔子並不是只屬於一個民族的代表,他屬於一個文明的代表。


雲泛青冥


漢族的稱謂是中華民國的時候才出現的,在這之前,漢族人稱作漢人,這個稱謂起源於漢朝,意思就是漢朝之人,漢朝並沒有漢族這個稱謂存在。

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中國"族"的概念大多停留在"家族"這個層面上,封建帝國時代最嚴厲的刑罰是族誅,從最初的夷三族發展到五族、七族、九族,到登峰造極的最著名方孝孺被誅十族。

我們說"黎民百姓",黎民是九黎之民,是指兵主蚩尤的後人,百姓說是炎黃後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過去其實並沒有區分多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圖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生活在華夏這片土地上的,都是同根之人。

至於孔子是不是漢族,這個我不知道,不過如果硬說孔子是漢族,我覺得有點像前些日子網上惡搞地名的段子:包頭呂布,人家是九原人,我們用現代的概念去配個古代,顯然不合適,所以說孔子被標註為華夏族,我個人認為就像我上面寫的:生活在華夏這片神奇而又偉大的土地上的人,都是同根,不必糾結其他的。


燕國術士虎胤空


先秦時期出生的人稱作“華夏族”,漢朝以後出生的人稱“漢人”別稱“漢族”。所以, 像老子、孔子、孟子、韓非子出生於先秦,都屬於華夏族。出生於漢朝以後的國人,就是“漢族人”。比如韓信、張良、李廣、衛青等等出生於漢朝的人,我們將其劃歸為漢族。

在古代,周邊的少數民族對“漢族人”的稱呼隨著歷史的發展,朝代的更迭對漢人的稱呼不一樣!在夏朝稱呼“夏人”,在商朝稱呼“商人”,在周朝稱呼“周人”,秦朝統一六國以後周邊民族就稱呼“秦人”,而秦朝太短暫,漢朝立國四百餘年,結果四百年的風風雨雨,周邊的民族一直稱呼漢朝百姓為“漢人”。且漢人從漢武帝開始,不斷的開疆擴土,向西進入西域、南到越南、向北到朝鮮半島。四百餘年的時間,漢朝的文化經濟對周邊的民族以及國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周邊的民族早已經習慣了“漢人”的稱謂。

漢朝滅亡以後,中國進入大分裂時代,此後的王朝都很短暫,不足以代表漢族人,漢人已經深入骨髓,直到隋朝的出現,才統一中國!但是隋朝和秦朝一樣,都很短暫,而唐朝是繼漢朝第二個享國最久的朝代,所以周邊的國家也稱呼漢人為唐人。現在很多地方還有唐人街的存在,就是唐朝文化的一種體現。尤其是日本,從唐朝時期,全盤接受唐朝文化,所以日本是受唐朝影響最深的一個朝代。現在的日本都保存很多唐朝時期的文化,而日本應該是對唐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國家。

漢朝滅亡以後,由於五胡亂華深入中原,出現民族大遷徙!很多少數民族都融入了漢族的群體。所以,漢族人不斷向四面八方傳播中國文化知識,周邊的民族對漢人的印象也就最深刻,所以逐漸成為中國漢人的族稱!假如,歷史上的秦朝能存在幾百年,那麼我們可能被稱作“秦人”或者“秦族”也有可能。只是秦朝完成了華夏大一統,實行了中央集權。但卻很短暫,漢朝成為第二個華夏大一統的朝代,且是中國統一之後享國最久的朝代。人民對漢人這個稱謂已經有了感情,加之周邊的名族已經叫漢人叫了四百餘年,所以漢人就一直延續了下去,直到現在成為漢人的族稱。


謀士說


中國一開始是沒有民族觀念的,到了清未才開始有的。以前就是稱華夏、諸夏、中華、中國等。漢族是炎黃子孫,也就是炎黃二帝的兩個部落發展而來。也有以國號稱呼的:夏人、商人、周人。自秦始皇一統中國後,也是以國號為名稱。最有名的當是漢人,因為漢朝四百年又無比強大。有句話講:故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就是說歷來王朝滅亡時都是很弱的,而漢朝卻仍然保持強大。東漢未年諸侯割據,可以依然吊打周邊的遊牧。所以周邊的國家都稱中國人為漢人。後來唐人的名稱影響也很大,但始終未能取代漢人。到了近代有民族這個名稱就定為漢族。所以必須先來說下漢族歷程。

漢族是從華夏族發展而來,但漢族卻不止有華夏族。就好比漢族是糧食,華夏族是主食大米。但糧食還有其他的大豆、黃豆、綠豆、番薯、玉米等。漢族以華夏族為主體融合其他民族。周朝時東有萊淮夷(今山東、江蘇、浙江、江蘇等。春秋時齊國兼併萊夷、吳越兼併淮夷)、北有狄胡(山西河北內蒙東北等。趙國燕國向這些地方擴張。中山國就是白狄建立的,為趙國所滅)西有西戎(今陝西甘肅寧夏等地。秦國兼併,義渠國就是西戎建立的為秦國所滅。)南有荊蠻(即湖南湖北,楚國兼併不少。再往南廣東廣西江西福建還有越人)


從西周開始華夏文明向四周擴散,到了漢朝東夷已經指東北和朝鮮半島了,只剩下雍涼的西羌、湖南湖北的蠻人、雲南貴州的南蠻和西南夷、江西福建的山越人、廣東廣西的越人。到了晉朝五胡亂華、北朝融合。唐朝東夷指日本新羅、北狄指契丹等、西戎指新疆西藏、南蠻指雲南越南柬埔寨等。到了明朝已經沒有諸夷蠻的單獨立傳了。只是把少數民族多的地方任命土司管理。有廣西土司、貴州土司、四川土司、雲南土司。這些地方在今天都是少數民族多的地方。

經過上千年間的融合羌、蠻、越等都不復存在了,大部分都融入到漢族中。例如三國時居住在武陵郡的南蠻(今湖北湖南),多次叛吳。最大一次東吳動用五萬人平叛。江蘇福建江西的山越人,東吳用了四十年才把山越人從山上趕下來。收編為戶,得到數萬人兵。蜀漢諸葛亮也曾從南中遷了一萬戶蠻人到四川,收精壯為兵。曹操就曾把甘肅的五萬氏人遷到陝西一帶。公元207年曹操遠征烏丸,投降的胡人和漢人有二十萬。曹操把他們遷入漢朝。還有就是歷朝歷代的內附人口。光唐太宗時突厥党項遷入大唐就不下一百五萬。晉朝時遷入的五胡人按晉書的記錄是八百萬。北朝魏時又大規模遷入。因為中原王朝的強大,歷代以來都有蠻夷請求遷入內地。中原王朝有時同意有時拒絕。胡人跟漢人雜居,紛紛改漢姓。如周、胡、陸、賀、劉、侯、韓、高等。還跟漢人通婚,幾代下來跟漢人沒有什麼區別。



中國歷史上還發生了好幾次的人口遷移,最有名的就是晉朝永嘉南渡、宋朝靖康南渡。就是北方人為逃避戰亂跑到南方。還有一些跑到少數民地盤上生活,成為半胡半漢。史記一般記錄:亡出塞。一般在王朝衰敗天下大亂時,有的在天下安定時會回來也有不回來的。或者請求回來蓋被拒絕的。例如新疆的高昌國,據魏書高昌國傳:彼之氓庶,是漢魏遺黎。曾向北魏借五經和史書。文字用漢字和胡字,語言已用胡語。風俗習慣跟漢人一樣。東漢時北方就有幾十萬人跑到東胡烏桓那裡去了。後漢書烏桓傳:幽、冀吏人奔烏桓者十萬餘戶。還有一種就是歷朝歷代戌邊的漢人,就是在邊界上防備遊牧民族的軍隊。每當王朝衰弱他們就成為棄民。西漢時侯應上書不要棄戌守講了十條理由,其中一條:又邊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曰“聞匈奴中樂,無奈候望急何”。北齊開國皇帝高歡就是胡化的漢人。據北齊書:神武既累世北邊,故習其俗,遂同鮮卑。



民族是指經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穩定共同體。因為漢人是從漢朝才開始有的。漢朝建立後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為漢人。在漢朝四百年間,其威名遠播。故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在漢末時仍然吊打周邊遊牧。後世以漢為國號也是最多的。漢人開始成為主體民族的族稱。雖然之後到唐代有唐人的稱呼,但依然不如漢人影響大。漢人歷經與各族雜居、遷徙、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漢族。秦國把文字、制度、錢幣、度量、曆法等統一了。但秦朝時間太短。漢朝是時間最久的,長達四五百年(蜀漢東吳魏曹魏晉大體上還是承漢制)唐宋明其禮儀曆法制度皆以漢製為藍本。而漢朝以前中原是以稱華夏的,並沒有漢人的說法。今天的漢族是以漢人(華夏)為主體發展而來。所以把漢朝以前的炎黃子孫稱為華夏族。

(胡人很多是華夏族的分支,但因其生活文化都發生變化。由農耕變成農牧。形成新的民族。匈奴是夏王朝後裔。羌族是炎帝后裔。白狄是黃帝后裔。)


小鴻哥


謝謝你的提問。孔子是否屬於漢族?其實,就是把貓叫個喵,就這麼簡單。

孔子時代,確實還沒有“漢族”這個概念,那麼,孔子時代有華夏族這個概念嗎?當然也沒有嘛!

那麼,把孔子從漢族改個華夏族,就有道理了?就恢復孔子民族屬性的歷史本來面目了?我看也沒有!

如果,孔子不是漢族,那麼,把孔子叫做周人,我到覺得比較符合歷史的本來面目。



為什麼中國要有華夏民族的說法?因為,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王朝叫夏朝。

這個夏朝,就叫華或者夏。合起來就是華夏。

那麼,如果孔子是華夏族,孔子的後代成了漢族,難道孔子的民族就怎麼容易改變了嗎?

民族有兩種含義,一個是血統的種族含義。 還有一個含義,就是文化的含義。比如,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字,共同的生產方式,共同的生活習俗,共同的政治文化心裡和共同的政治體制,或者接受這些共同的文化等等。

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文化的民族性越來越重要,而血統的民族性反而不是很突出了。

比如,現在我們把中國五十六個民族,都叫“華夏”民族,那麼蒙古族血統、藏族血統、維吾爾族等等民族的血統,也跟中原民族是一個血統了?

所以,我說孔子是什麼民族,這不是一個文化問題,因為從文化來說,孔子於與古代很多民族沒有什麼區別。

孔子出生於黃帝后裔,黃帝后裔,就是後來的漢族,所以,血統上孔子是漢族,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周代就出現了“中國”這兩個字。這是最早的“中國”二字的文字形式。 這兩個字出現在西周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中。

中國二字,是不是就是現在的“中國”國家含義的中國二字呢?

從《何尊》銘文來看,還沒有這個意涵。周人建立的周朝,是西北一個部落。

所以,周朝以前還是部落形式的群居集團。

如果出現一個大部落,那麼許許多多的小部落,就順從或者服從於大部落,這就是當時的所謂“國家”形式。

孔子生活在西周晚期的春秋時代,居住的地方,屬於“東夷”,如果要符合歷史本來面目,孔子屬於“東夷族”那就更恰當了。

而且,周朝以前,中國就是這樣分的。什麼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只有居中的,自稱是“中國”。



何尊銘文。注意“宅此中國”四個字。

所以,西周人也稱自己是“中國人”。《何尊》這個青銅器,記載了這個事實。

由於,當時中原地區是最發達的地區,所以,四面八方的“華夏民族”都願意認為自己是居住在中央的“中國人”。

中國這個詞,一直是中原人民對自己的稱呼。

即使是漢代,漢代人也稱自己是中國人。

而周邊的少數民族稱中國是漢人。 漢人這個習慣就逐漸傳下來了。後世都稱中國人為漢人。

真正的漢族這個稱謂,其實是民國時期才有的。 而且還是從日本引進的一個詞,日本又是從英文翻譯出來的。

那麼,幾千年中國中原地區的人,只有到了民國才成為漢族了?

以前是華夏民族? 這不是太奇怪了嗎? 所以,孔子什麼民族?要說清楚,就得一大串,因為,中國改一次朝代,好像就要改一次民族稱謂。

漢代,我們叫漢人;唐代,我們叫唐人;宋代,我們叫宋人;元代,我們叫元人;清代,我們叫大清。

但是,我們的文化還是華夏文化,孔子就是這個文化的集大成者,文化根源的總代表。

所以,從文化來說,孔子是華夏民族,這是一種文化符號。而孔子的血統,非常清楚:漢族!


千千千里馬


孔子是中國的聖人,但孔子不是漢族,因為孔子的時代漢族還沒有形成。



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華夏族的主體是諸夏,也就是炎帝–黃帝部落聯盟。諸夏在發展的過程中融入了分佈在山東地區、淮河流域、河北東部的“九夷”部落聯盟。南方的“三苗”部落聯盟。春秋戰國時期又融入了狄人、西戎、南蠻等部族。



具體的說孔子的祖先是商人,商人以玄鳥為圖騰,廣義上屬於東夷系統,但在孔子的時代,東夷中夏已經基本融合為一了。



原始漢族是秦漢大一統時代才初步形成的。定形於隋唐,完成於明清。漢民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既是血統概念,更是文化概念,而孔學和儒家無疑是漢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


子曰愛人


漢族的概念源於漢人,這個概念是從西漢時期開始的。當時西漢國力強盛,控制了很多周邊小國。這些國家以國號來稱呼漢王朝統治下的民眾。漢人之名由此而來。後來就演化成了漢族。

孔子的時代,還沒有漢人這個概念。當然,如果追溯起來的話,孔子屬於漢人的前身,華夏人。孔子的祖先是商王朝的後裔。從血統上說到確實有中原正統性。

所以,改不改其實都沒關係。但個人認為,過度強調民族區分,其實不是一件好事情。從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來看,強調民族融合,強化中華民族整體意識,才是更合理的處理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