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你如何看待上海盧浦大橋「母親批評孩子導致孩子跳橋」這件事?

肥肥愛搬磚


我本想說:抗挫折能力不行……

但客觀理智思考後,發現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也好不到哪裡去。

我曾經,也有一次被父母說的情緒崩潰了,整個頭腦只有自由,赤著腳跳下樓狂奔,逃離這世界,就這樣跑著,如果不是朋友看到我,把我拉住讓我安靜點,點了根菸,冷靜了,我可能也做出傻事了。然後回去跟我爸媽,爭論了一番,我爸媽最終也意識到這樣是不對的,也給我讓出一些空間。

我希望父母跟孩子爭論或批評,能控制在一個點適可而止,情緒崩潰後很可能做出傻事。多一點理解和耐心吧,不要強調你一味的權威信。或許還沒那麼糟糕,他最親密的人很信任他,也慢慢的給出適當的引導。

悲劇總會發生,悲劇後,總會引人深思,如何才能避免。或許學校們給家長們,上一課會避免謝謝悲劇吧……


陳年汽水



梁虛胖


母親批評小孩天經地義,現在也就一個小孩家庭多,小孩成了皇帝。罵不得,更打不得,這都是父母慣出來的。我們小時候家裡4~5個小孩,甚至更多。做錯事,捱罵捱打是經常的亊。這種家庭教育出來的小孩長大後個個經得起風浪。


鼕鼕283754371


被媽媽批評17歲男孩跳橋,現在的家長到底該怎麼教育孩子? 關於“上海盧浦大橋一名17歲男孩突然下車後迅速跳橋……”的這件事情已經鬧得沸沸揚揚、人盡皆知了,我就不再贅述。總之這是悲劇中的悲劇,希望以後不再又類似悲劇發生。


很多人就覺得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受到一點點挫折就尋死覓活……其實很多家庭都是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讓孩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魚,但學校、社會卻不是他家爺爺奶奶也不是他家爸爸媽媽,給他挫折甚至欺負他都有可能。所以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

既然悲劇已經發生了,那位傷心的母親也很不幸,但還是對這個母親做得不妥的幾個方面做個總結吧,以便更多母親吸取教訓。


1.不該在開車的時候談論或斥責孩子,我們坐車的時候都知道“不要與司機聊天”,司機要安全駕駛,不能分散注意力。

2.孩子在外面受挫,母親的安慰很重要,而不是斥責孩子。作為母親最起碼要了解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的前因後果,孩子做得對的,應給予鼓勵;做得錯的,就委婉一些指出來,孩子會好接受一些。

3.這位母親不該將車停在路中心,且沒有打雙閃,也沒有在車後方放置警示牌。這樣做是極其危險的,而且還是在晚上十點多,能見度不太好,很容易被後面的車輛追尾。


就算不是發生跳橋的悲劇,也有可能發生被別的車撞上的事故。孩子攤上這樣的母親,實在也是一種不幸。 希望做父母的要把孩子當朋友看待,要接納孩子,學會傾聽。

讓孩子把所受到的委屈發洩出來,做家長的要及時疏導,讓孩子明白,應該如何與同學相處。 孩子的暴躁脾氣,不顧一切後果的行為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家長有很大責任。做父母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你不教育好自家孩子,社會就會幫你教育孩子。但願每個家庭都平安喜樂!


文海話育兒


這件事,親人切膚之痛,路人膽戰心驚。

誰都有家庭,誰都有親人。眼睜睜的看著至親跳橋,何等殘酷。想必悔恨,可能會伴隨母親一生。

對於當下的年輕人,可能很多人都有承壓力差脾氣拗感覺。可對於大人,又何嘗不是呢?誠然,如今生活節奏快,社會壓力大。可成熟的人有多種轉移壓力的方法,還沒有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又何曾學會解壓的方法呢?火氣只能照著自身來,脾氣上頭,不管不顧不考慮後果的事情一旦做出來,那就晚了。

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人們常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千萬不能圖一時之快,而逞口舌之利。更不要把素日生活中積累的“負能量”,借題發揮,一股腦兒的噴出去。如果那樣做了,你是爽了,你考慮過對方的感受嗎?尤其是當對方是至親的時候,很多人會更加的肆無忌憚。其實,這種自私自利到了極點的自我為中心,往往是家宅不寧甚至是家破人亡的關鍵因素之一。生活中永存理解和溝通真情才會永久。喋喋不休的語言暴力,輕則造成不良觀感敬而遠之,嚴重者,甚至會造成遺恨終生的惡劣後果。

誡之。


教育小幫通


你好,謝謝你的提問。

這是一件沉重的事件,但會引發我們作為父母很多的思考。

1.為什麼那個男孩子在跳橋的時候,都沒有半點遲疑,直接就往下跳,他的媽媽根本拽都拽不住。

我想法是:有什麼能驅使一個人自殺,肯定是到了絕望的時候,他自己無法承受了,

如果父母還不斷地批評,孩子根本就無法再次看到希望,就很容易產生輕生的念頭。

2.並不是說父母不能批評孩子,但是批評孩子也是有技巧的。

舉個例子:

我們都喜歡批評孩子:你真笨,你怎麼這麼蠢。

其實這些都不是批評了,可以說是語言攻擊,語言暴力。

那麼怎麼才算有技巧的批評呢?

舉個例子:

媽媽看到你這次跟同學發生了衝突,媽媽想知道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一步:是先放下父母高高在上的身份,去傾聽孩子,

因為孩子已經是17的歲孩子了,是有自己的認知的了,他們是更加願意自己去做主,那麼父母的傾聽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

第二步:聽完孩子講訴事件,其實就是跟孩子連接上,連接上了以後,再問一下孩子:哦,原來事情是這樣的,媽媽有一些想法你願意聽嗎?

如果父母跟孩子平常親子關係好的話,一般這一步就很順利進行。

這個時候,媽媽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孩子不會覺得你是在評判他。

第三步:孩子和父母都發表了自己的想法之後,可以問一下孩子:那麼現在這件事情的事情你希望怎麼解決?

更加去關注解決問題的方向,而不是揪著孩子犯的錯誤。

3.對於青春期的孩子,

父母要多給予空間,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曬肌肉

在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時,

退軍到幕後,

才是父母合適的位置。



美華育兒說


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該如何跟自己的孩子相處。

我的孩子現在一歲多,很調皮,但是也很可愛,喜歡玩水把自己弄得全身溼答答的,喜歡把家裡的東西弄得一團亂,喜歡玩電線,但是這是很危險的事,我們肯定會教育她不準這樣玩。

但是其他的事,我就不太喜歡管束,她玩水,玩家裡的東西,我認為是孩子的一種天性,現在的孩子普遍缺少玩伴,她喜歡玩我就由著她玩了。

但是等她再長大一點了,我又如何教育她呢?

等她再大一點的時候,如果不喜歡讀書,我該如何引導,我現在能想到的是從自身做起,榜樣即力量,給孩子樹立起一個榜樣,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教。

如果她喜歡上了一個男孩子,我會告訴她什麼是需要注意的,女孩子要愛惜自己,不要讓自己吃虧,談戀愛了,也不要耽誤學習,大家一起進步會變得更有意義。

但是養育孩子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只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畢竟,做父母這件事沒有崗位培訓,沒有上崗指導,誰都是第一次做,我只能從別人身上學習,反思自身。


晴天樂之


媽媽把車停在中間的行車道上,然後下了車,走向後座兒子所在的後車門。拉後座車門拉了不止一下,都沒拉開門。這說明什麼?說明兒子在車裡把車門反鎖🔒了,為什麼?兒子不想下車,內心恐懼。根本不想跳橋自殺,跟他母親的講述完全不一樣。因為很多報道中的視頻不是完整的,只是後半段的視頻,讓人誤以為是兒子直接下車跳下去的,這不是真實情況!


走路過橋翻山


這種視頻我一般不敢看的,一不小心點開了。毫無防備地怔住了。

人類都是有情緒的。我看到孩子拉開車門飛奔跳下,動作很快,連一絲怕和遲疑都沒有,那一刻支配著他的是絕望而激憤的情緒嗎?母親緊隨其後奮不顧身穿過車流,趴前一看,癱倒跪地頓首,她已經被巨大的悲慟淹沒,無力站起。

其他車輛依慣性前行。

城市的燈光輝煌依舊。

人流會淹沒一切,像是這一幕從來不曾發生過。

我多麼希望這是在拍電視劇。

這件事非同尋常又很快會被淹沒不見,與我們每個正呼吸著的人都潛在相關又似乎離我們遙遠…… 我們知道卻又時常忘記: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

視頻中家長43歲,我和她是差不多年齡段的,我40歲。不同的是她的孩子17歲,我的孩子3歲多。她26歲左右生孩子,不算早;我是較晚生的,但在朋友圈中不是最晚的。

我剛剛參加過幼兒園的家委會,園長對與會的家長們說,我們所在的區,進入中學後孩子們的自殺率比其他區要高很多。(通常這樣的消息會被掩蓋,不是因為新聞不透明,而是為了避免被其他孩子效仿,請關注這個題目的知友們也考慮到這一點。)

我是家長,我聽著怕嗎?

好怕。

我當時接話說,也許是因為我們這個區的家長們壓力太大吧?

對啊,大家說,大人們壓力都這麼大,難免會影響到孩子們……

怕過之後呢?

媽媽群中從孩子上幼兒園就開始激烈討論,拼命為孩子擇校、報培訓班。曾經有一位中學生家長跳出來說,你們現在是孩子小,期望高是正常的,我們也經歷過這個階段,但是到了有一天你們會明白,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就挺好的了。

有人真正聽進去了嗎?

沒有。

這就像所有的孕婦每次產檢時都提心吊膽,默默想孩子生出來只要不少胳膊缺腿就行。但孩子稍大點後,就會不由自主加上各種期望。

那個中學生的媽媽,是因為親近朋友的孩子,"毫無徵兆"地從窗口一躍而下,說下了那番話。

我非常能理解她說的話,因為那段時間,我一個朋友的子侄輩正為不再能輕鬆考第一名而陷入躁鬱(雖然仍能拿第二名),大人們嚇壞了。

但過段時間,這兩件事都被我忘了。

在我十六七歲時,我們班逝去過兩名花季同學,我難受過整個青春期,常常夢到她們,我把這種情愫寫進過日記——我們平時交流不多,但我一遍遍回憶起她們生前的樣子。

這種同齡人對同齡人的衝擊很大。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希望這位孩子的朋友同學們都能安好:必要時請一定要尋找專業幫助。

看到眾答案都在討論父母應該如何愛孩子,這真的很好,但這樣的評論我們見過嗎:

(不焦慮不攀比不過高期望?)等孩子上小學你就知道了。

你家這小孩慣的太不像話,這種就該打這難道不該打麼?

扯那許多沒用的,秩序敏感期不太懂,不過我猜下一期就是無法無天了

小時候這種情況,一耳光就甩過來了

這樣的話語我們聽起來熟悉嗎?

我要誠實地說:我們也有過打孩子的念頭。

就在今天,我帶孩子去檢查視力,孩子又哭又鬧死都不肯點眼藥水。但這個眼藥水點頭一次後,隔五分鐘就要點下一次,一共要點四次。

我說服,我共情,我哄抱……可是孩子只有三歲多,留給我的間隔時間只有五分鐘。我一身汗無他計可施,強按住他點進去,他嚎哭到侯診區的人紛紛側目。

我一肚子火:真的很想把他打一頓了事。

這就叫一時的情緒。

孩子有孩子的情緒,我有我的情緒。

我們的情緒會互相影響,但並不真正相通。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成長中那些曾經不被溫柔的對待,此時就原形畢露了。無論我曾為了自我完善讀過多少書,做過多少努力——這些努力當然是有用的,但並不能完全指導我即時的行動。

這句話我不知道怎麼表達才好,我之前並不總是能意識到自己不夠溫柔的一面。但就在昨天,我遇到了一位真正溫柔有禮的媽媽帶孩子來我家玩,我說的溫柔不是惺惺作態或是……看起來溫柔的那種溫柔。

她的溫柔是那種讓人舒適的溫柔,是我無法形容的溫柔,是那種能浸潤你的浮躁與暴戾的溫柔。

這種溫柔,讓我和她講話一段時間後,我的嗓門都自覺低下好幾個度。

今天我在想打孩子一頓後,想到以這位媽媽平時的素養和積累,還有她會為點眼藥水所做的準備,大約遇到這種情況能比我做得好吧——我說的積累包括,她的父母如何養大了她的這種積累……家庭教育,就在不可察覺的滴水穿石中。

我相信,她一定被溫柔對待過吧?

當然,我們應該知道,她讓我佩服和喜愛,但在媽媽這個角色中,她也不能做到絕對完美。

溫柔中的一部分是,不過度苛責:一個過度苛責自己的人,不可能對他人真正寬容。

那些對他人咆哮的人,有時候對自己更暴戾。

謝謝你看到我寫下的語無倫次(我家孩子正在製造各種熱鬧),生活是複雜而艱難的,我們過得小心翼翼。

如果這件事沒有發生,這位媽媽最關心的事是什麼呢?生活的洪流正推著她向哪個方向走?她會不會忽略掉孩子這次有點激烈的小別扭,用既有的慣性和溝通方式繼續以後的生活,轉身去打理支付各種中年的帳單呢?在這件事前,她有察覺到自己和孩子需要幫助嗎?她得到過幫助嗎?她知道在哪裡能尋求到有效的幫助嗎?

如果這件事沒有發生,這個孩子最關心的事是什麼呢?青春的歲月有太多的被忽略的美好和深切感受著的無奈,心理建設的基本功要在很幼小的時候打下。孩子,在這件事之前,我們做得足夠嗎?

作為家長,我學習到的是:我需要做的功課很多,包括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靈。

讓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能只冒出打孩子一頓、嫌孩子不懂事、嫌孩子煩的念頭。

+++

那些受過委屈或沒有被更好尊重、善待過的朋友,請一定看到我這段話:

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做代際間的「轉型人」——我們有能力讓自己獲得能量去超越父輩傳給我們的消極的人生劇本;我們可以積極主動的選擇不去責罵孩子,而是去肯定他們,用積極的方式塑造他們;我們可以選擇做連接過去和將來的一環;我們自身的變化可以影響許多後來者的生活。 (觀點摘自Stephen R. Covey)

在補充這段文字時,我淌下了淚水。

我仍將一遍一遍重複吶喊,在虛擬的空間,奮力用文字擁抱你我,在這孤獨的世間。

對了,我還要告訴你我,我們都不必完美,不要壓力太大,我知道你正在努力。

=============

最後,

說點關於安全駕駛的:我有時候在路上,看到有情侶吵架,情緒激動之下,也是有跳車或快車道上停車的行為。

這位媽媽就這麼做了。這樣是違反交通法的,很容易發生追尾事故,跑過快車道也對其他車輛造成很大的影響。希望大家在開車/坐車情緒激動時,互相約束:我們把車停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再說,好嗎?

如果一方情緒特別激動,我們也可以穩一下自己和對方:我們都先冷靜一下,過五分鐘再說好嗎?

如果你太激動,你就要去想,這不僅是你自己的事,也威脅到道路上其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謝謝大家的每一次自律。


四季搭檔


家長要有自己的做人做事的正確理念,然後再有正確教育孩子的理念。

不能把孩子當大棚蔬菜種,給遮風擋雨,不去經歷風雨的磨練,陽光的照射。

不能把孩子當寵物養,大包大攬,事事代勞,養尊處優過度保護。

是狼也養來沒有了野性,雄鷹,也養成了與雞鴨同行。

沒有經過千辛萬苦磨練的孩子,是無法成熟成長的。即使身體成熟,而心智也會非常的幼稚無知。

根本教育,孩子成長過程的呵護指導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