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日軍記者鏡頭下的淞滬會戰:中國軍人用命去填武器的差距


淞滬會戰爆發之前,日本利用12.8事變後取得的駐兵特權,在上海設立了海軍陸戰隊司令部,並將其第三艦隊放在了上海。

日本在其“對華作戰計劃”中明確表示,“為致中國於死命,須以控制上海、南京為最要著”。

因此淞滬會戰一爆發,日本的目標便是要確保攻佔上海和南京,所以實際上淞滬會戰和南京攻防戰其實在日本方面最初制定的作戰計劃看來是一個戰役。

虹橋機場事件讓日本找到了藉口,引發淞滬會戰以後,1937年8月13日上午,日本四相會議通過了向上海派兵的方案。在淞滬會戰爆發之初,日本在上海虹口設立的陸戰隊司令部有兵力3200人,又新登陸3000多人,加上原本在上海的在鄉軍人3600,以及日本艦隊可動員作戰的部隊不過僅有1.2萬,各式火炮30餘門,坦克和裝甲車各有20多輛。

因此在開戰之初,中國軍隊是具有相對優勢,作戰也是以優勢兵力將上海的日軍進行圍殲,從而使其後續的登陸困難。

但日軍有著中國軍隊無法擁有的空中優勢,加上日軍工事堅固,中國軍隊的火力根本無法摧毀,從而使得中國軍隊第一階段的主動強攻在付出了巨大傷亡後幾乎沒有成效。

當8月23日,日本本土的援軍第3師團、第11師團在松井石根大將的指揮下登陸,向寶山、羅店一線推進後,日軍更是利用其海軍重炮和空軍轟炸對中國軍隊實施了立體攻擊。中國軍隊儘管多次組織反攻,但都無功而返,到8月29日羅店落入敵手,9月1日吳淞失守,9月7日寶山淪陷。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面對擁有坦克和重炮的日軍,再加上在沿海地區作戰,日軍的海空軍優勢根本不是中國軍隊靠人數能夠彌補的。

面對日軍強大的火力,中國軍隊傷亡慘重,雖然不斷有部隊進行增補,但依然難以支撐,最終在日軍登陸後,中國軍隊不得不從攻勢改為守勢,並最終在日軍增兵達20萬以上後陷入苦戰,並最終導致淞滬戰線全線崩潰。

淞滬會戰也以中國軍隊撤出上海而結束,日軍隨後緊追不捨,下一個目標直指南京。*

1937年10月1日,突入劉家行的日軍部隊

1937年10月9日,在前線執行偵察任務的日本騎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