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停車坐愛楓林晚”裡的“坐”和“晚”究竟什麼意思?

“停車坐愛楓林晚”裡的“坐”和“晚”究竟什麼意思?

山行

——杜牧(唐)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首《山行》相信孩子們都背過,大人們也是耳熟能詳。語文考試經常會考的一個點就是第三句裡的”坐“是什麼意思?標準答案就是:因為。為什麼要停車呢?因為喜愛傍晚楓林的景色。對於這一解釋,蘇老師之前也一直是篤信不疑的。甚至在我教漢字思維課的時候還對“坐”這個字為何引申出“由於”、“因為”的意思作過註解:“坐”的本義是二人跪坐在土地神面前辯解爭訟的意思,之後引申出“因......獲罪”的意思,如連坐、反坐等。當然也就有了“原因”的意思。杜牧這首詩裡的這一句經常被作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只是,真的如此嗎?

讓蘇老師改變看法的是在頭條裡,有同行分析說“坐愛”一詞是唐代的固定搭配,即:坐著觀賞或者坐著喜歡。然後舉了不少例子:唐代元稹的《月三十韻》中有這樣的詩句:“坐愛規將合,行看望已幾。“其中的“坐愛”與“行看”是對應的,一個是坐著觀賞,一個是行進中看。白居易在《玩松竹二首》中有“坐愛前簷前,臥愛北窗北“,很明顯”坐愛“和”臥愛“又是一對,坐無疑就是坐著的意思。這些都是對仗的,再來看看不對仗的:唐代孟郊在其《送淡公》一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坐愛青草上,意含滄海濱。渺渺獨見水,悠悠不問人。”這裡的“坐愛青草上”,就是在青草上坐著觀看的意思。唐代唐彥謙在其《敘別》一詩中的詩句“夜合花香開小院,坐愛涼風吹醉面”,意思明顯就是小院裡夜合花香氣迷人,所以坐在那裡喜歡讓涼風吹著我已經喝醉的臉。

在分析了同行提供的證據之後,我一時興起,索性搜索了含有“坐愛”一詞的所有詩句,發現唐宋元明清所有含有“坐愛”一詞的詩詞裡面,無一例外,都能用“坐著欣賞”或者“坐著喜歡”來解釋。這就不得不讓我深度質疑《山行》裡的“坐愛”是不是“因為愛”的意思了。總不能“因為愛,所以愛吧”?

再來看一下,即便撇開這個“愛”字,“坐”當“因為”解釋在詩詞裡還有哪個典型例子呢?就是兩漢時期《樂府詩集》裡的《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最後一句釋義為“回來後相互埋怨,只是因為觀看了羅敷的美貌”,這裡的“坐”當作“因為”講似乎也是公認的。但真是如此嗎?

先說說“但坐觀羅敷”裡的“但”字在這裡不是表示轉折的,而是“只是”、“僅僅”的意思,如同“但願”裡的“但”。這裡的“坐”解釋為“坐著”同樣也沒有問題!為什麼回來時會相互埋怨呢?因為那時只知道坐在田裡觀看美女羅敷!耕田、犁地者本該站著勞動的,結果都坐在那裡看美女。這裡的“坐”解釋為“坐著“,完全合情合理!現在你或許要問,那麼詩句裡不就沒有表示”因果“關係的關聯詞了嗎?蘇老師在這裡要反問一句:誰說詩句裡一定要有表示因果的關聯詞?詩的末尾兩句表示因果關係,但沒有因果關聯詞的詩句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僅從我教材裡“童趣篇”中選擇的詩來看就都是這個套路:”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要麼”為什麼......是因為......",要麼“因為......所以......”,要麼“之所以......是因為......",概莫能外。

再來好好討論一下這首《山行》吧!我是向來反對孤證的(同期甚至後期詩人的”坐愛“都是同樣意思,唯獨杜牧在”腦筋急轉彎“明顯有違常理),如果沒有第二首詩裡的“坐愛”或者“坐”確定解釋”因為“的話,那麼杜牧這首詩裡的“坐愛”當成”因為“講看似合理,卻未必是作者本意,何況”坐下來欣賞“的解釋也是沒毛病的:詩的名字叫《山行》,即山中行走,所以一直是行的狀態(儘管是坐在車裡),但看到楓樹林就停車坐著欣賞(雖然坐車也是坐,但那是動態的坐。這裡的坐卻是靜態的坐,無論有沒有下車),從山行到停坐正好是動靜相對。

接著說一下“晚”的問題,”晚“應該是欣賞楓林”直到很晚“的意思,當然你可以說考慮到平仄把晚放到最後,其實是晚楓林,或者傍晚的楓林或者晚秋的楓林。傍晚有晚霞,映照在楓葉上顯得更紅或晚秋的楓葉更紅也都是合理的推測。關鍵在於第一句裡的”遠上寒山“,說明山上是比較寒冷的,那麼楓葉結霜就未必一定是晚秋時節了。即便杜牧山行是晚秋季節,即便欣賞楓林也是傍晚時刻,但這裡的”晚“十有八九是”很晚“的意思,也就是”遲“的意思!

為什麼我推斷是”直到很晚“呢?還是要從詩的整體連貫性來看,同樣的,”坐“並不代表”因為“,但第三、四句卻是因果關係:為什麼我會停車坐著觀賞楓林直到很晚呢?因為這裡結霜的楓葉比二月的花還紅!與之前的《陌上桑》如出一轍。杜牧本來或許是要上山看住在白雲生(又作深)處的朋友,按理山上天氣寒冷、山路崎嶇,所以不宜久留,要儘早到朋友家。即便住在山上的不是杜牧的朋友,那麼早點趕去那裡的“人家”借宿總是明智的選擇,而詩人卻被這楓林吸引,一直欣賞到很晚。是不是這樣的解釋更加合理,前後更加通順連貫呢?

從遙遠地方行車趕來,通往寒山上的石頭路非常陡斜。山上白雲生起之處(或白雲深處)住有人家。本來要早點趕去投宿的,為什麼會停車坐著觀賞山路旁的楓林直到很晚呢?因為結了霜的楓葉比二月的花還紅啊!

還是那句話:古人的詩詞就如同我們今天的日記,雖然詞句精煉,卻仍是一篇前後連貫、邏輯通順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