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晚清老照片:少女剃光前额头发,大臣面带微笑


一家老少在阳光下闲聊。1861-1864年,英国传教士雒魏林在北京工作期间收藏了一批照片,记录了晚清同治初年北京的一些人物肖像。这些老照片弥足珍贵,有助于我们认识清朝真实的人物形象,改正由电视剧造成的误解。

研读经卷的僧人。这些人应该都是中等以上社会阶层的人士,没有生活在底层的百姓。他们的衣着装饰和精神面貌,是不是远远没有你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么好?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按照现代观众的审美打造,而没有严格遵守历史真实。

眉头紧锁的男子,似乎厌恶拍照。该男子头上戴的瓜皮帽,在清朝十分流行。瓜皮帽又称“六合帽”,六合为天、地、东、南、西、北,意寓皇帝一统天下。男子剃光前额、留大辫子,搭配瓜皮帽显得方便实用。

年轻男子肖像,手持旱烟。

来自半岛李氏王朝的使节。同治年间清朝与李氏王朝之间维持着朝贡关系,李氏国王“朝贡”包括定期的“年贡”以及不定期的“贡物”和“礼品”,清廷也有相应的“回赐”。另外,李氏王朝的使团还可以进行经济活动,直接与北京百姓和商人进行买卖交换。

持扇拍照的满族少女。清朝时期,年幼的满族女孩与男孩发型相同,前额剃光,脑后编小辫,俗称“马盖子头”。女子长大快要出嫁之时,开始蓄发,或额前留刘海儿、脑后梳单辫儿,或绾两抓髻儿。已婚女子的发型就多种多样了,有“知了头”、“两把头”、“水鬓头”等。


头戴凉帽的大臣。凉帽是清朝官员夏日所戴的官帽,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的。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俄国驻华公使馆里的差役。那时候“夷夏大防”的观念根深蒂固,为洋人工作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普遍遭受鄙视。但是公使馆里给的工钱比较高,也就难怪有些人宁愿顶着社会偏见也要到这里谋生。

男子群像,他们可能是外国驻华公使馆的差役。

往来总理衙门和公使馆传递信件的信使。总理衙门是清廷的外交机构,与各国公使馆保持着密切联系。奇怪的是,总理衙门的官员总是极力避免与外国使节直接接触,他们更愿意选择以信函往来的方式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