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襄阳,一座有故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流经襄阳的汉江。汉江又叫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宁强县嶓冢山。向东南穿越秦巴山地,流经陕南和鄂西北丹江水库,出水库后继续流向东南,经襄阳,迂迴向东,汇入长江。

襄阳北门小码头。流经襄阳的滔滔汉江,将拥有2800年风雨历史的古城,自然而然地划分为了一座独特的双子城。

保留原始风貌的襄阳古城墙。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雄据汉江中游,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

保留原始风貌的襄阳古城墙。

襄阳为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汇聚之地,这里已成为内陆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汲取山水之精华。

襄阳古城墙

临汉门,是襄阳城六大城门之一,又称小北门,位于襄阳古城的最北端。“汉沔津梁”“北门锁钥”是对它作为战略要津的又一赞誉。

临汉门。

襄阳古城墙在2001年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阳临汉门。

临汉门城楼。临汉门城楼建筑在拱券式城门洞上,城楼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七檩抬梁构架,砖木结构,为清代建筑。

临汉门是襄阳古城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它东边是大北门,西邻夫人城,南接北街和昭明台,是襄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临汉门城楼上远望襄阳古城北街。

北街坐落在襄阳城中心十字街之北。,北连古城墙,南接昭明台,长860米,宽12米。北街的特殊位置注定了它是襄阳古城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襄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

襄阳古城北街上的襄阳三十三中。

襄阳古城北街上的仿古石牌坊。北街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开始发展,唐宋时期甚为繁华,虽历经沧桑战火,但街道位置一直没有变化过。

1993年为迎接第一届诸葛亮文化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会的召开,建成仿古文化步行街,2002年为繁荣北街经济,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改造。如今,襄阳北街已是古襄阳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道。

古城中的昭明台。

昭明台位于襄阳古城正中,是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如今成为襄阳城的标志性建筑。

昭明太子为梁武帝长子,生于襄阳,辑《昭明文选》,垂于后世。昭明台始建年代待考,原名"文选楼",唐代改称"山南东道楼",旧有唐李阳冰篆书"山南东道"四字石刻。明代更名"钟鼓楼",嘉靖时称镇南楼,清顺治重建后定名昭明台。

如今的昭明台不但是一处景观建筑,也是襄阳博物馆所在地。

襄阳谯楼位于襄阳城 南街中段西侧,是古代计时报更的更楼,又称"滴漏台"。谯楼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明末被毁,清雍正五年(1727)于旧址复建,后经多次修缮。

古谯楼坐西朝东,为砖石台基木结构楼。楼的南侧设一日圭。明嘉靖时,内置铜壶滴漏,以计时报更。抗日战争时期的前后,这里设立了一所小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谯楼被重加修葺,后来,这里曾做过襄阳市博物馆。

襄王府。襄王府是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襄王朱瞻善的王府。正统元年王府由长沙迁移襄阳城内东南隅,重新营建,占地约4万平方米,有正厅3间,后堂5间,大门、仪门各3间,左右榜房18间,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襄王府。崇祯十四年襄王府全部被毁,只有王府门前的照壁保留了下来,一直保存至今。

襄王府绿影壁。绿影壁高7.6米,宽26.2米,厚1.6米,系仿木结构,面阔3间,均以汉白玉镶边。中间刻有“二龙戏珠”,左右各刻巨龙飞舞于“海水流云”之间。四周边框精雕小龙64条,姿态各异。影壁造型庄重,雕刻华美,风格豪放,生动雄伟,是石刻中珍贵的艺术品之一。

绿影壁的壁面用绿矾石雕凿,白矾石镶边,共雕刻有99条飞龙。当年李自成一把大火烧了明王府,豪华的府第荡然无存,而艺术珍品绿影壁却安然无恙的幸存了下来,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

仲宣楼。仲宣楼位于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之上,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因王粲字仲宣故名,又名王粲楼。

史料记载,仲宣楼始建于东汉,明末万历年间,襄阳知府周绍稷修楼成,清雍正间副史赵宏恩重建,乾隆二十五年署知府胡翼重修,民国初年毁于战火,1993年,襄阳市政府在原址上恢复仲宣楼。

仲宣楼和湖北武汉黄鹤楼、晴川阁以及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楚天四大名楼"。

仲宣楼为双层重檐歇山顶,雄伟壮丽,整个仲宣楼高17米,总面积650平方米,可分为城墙、城台和主体楼三大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