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黎錦熙為何繪製《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

1926年,美國舉行開國150週年紀念,在費城舉辦了世界博覽會。當時中國除了瓷器、刺繡等傳統工藝品,還選送了一張特殊的展品——《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這張中英文對照的大圖展示了中國四千年來的文脈,不僅榮獲甲等大獎,還讓外國人對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驚歎不已。距《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展出64年後,也就是1990年,著名語言學家伍鐵平赴美開會時再一次展示了這張大圖,各國學者們也再一次被深深震撼。

為何一張圖會有如此的魅力?細說起來,這張圖可是大有來頭。

黎锦熙为何绘制《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

漢語言文學的巨流河

1926年,黎錦熙先生繪製《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趙元任、錢玄同、劉半農參與審訂。同年此圖由文化學社出版,1929年修訂再版。

這張圖的橫軸是時間軸,時間跨度約為四千年。縱向則分為上下兩部分,一條黑線把中間這條綠色的“河流”一分為二,上部分為“文字與語言”,下部分為“文學與文體”。

黎锦熙为何绘制《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

文字與語言

綠色的潮流圖中“文字與語言”這條線,在公元前11世紀,也就是周代以前是一條線,表明語言和文字是相合的,黎錦熙認為“古文字多象物,一字或依據語言而可讀成兩音,自成單音制而後,語言與文字漸分歧”。周以後,二者逐漸分離,文字經歷了以下的變化:

圖畫文——殷契文——大篆——列國異文——小篆(正寫)——————楷書(隸變,正寫)

隸書(便體)——草書(便體)

公元4世紀有了楷書,此後漢字都沒有發生過大的變化,只出現了行書和減筆字。

在綠色潮流圖的形象描述之外,作者還在上方列舉出具體“日”“月”“虎”“禾”“目”的字形,形象地說明文字演變的過程。

通過這種思維導圖式的梳理和舉例,中國漢字的發展歷程清晰明瞭。

“語言”(Spoken language)這條脈絡直到東漢末年才發生變化。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因為對佛經的譯介,梵語也影響到漢語言的發展。在其影響之下,反切法、四聲、韻書都開始出現。唐宋時,佛教文化興盛,梵語影響的這條涓涓細流也發展成一條大河,一位名叫守溫的僧人從梵文字母得到啟發,發明了三十六字母。

黎锦熙为何绘制《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

接下來,等韻學建立,有了韻攝的概念。元明時,基督教傳入中國,大量的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他們為了學習漢語,自己去創制了漢語讀音記錄系統,利瑪竇、金尼閣都發明瞭一套注音羅馬字。

文學與文體

下部分“文學與文體”這條線,從一開始就是分開的兩條,因為黎錦熙先生認為“荒古口頭歌唱之文學,尚未能筆之於書,書惟紀事”。綠色較粗的主線代表荒古口頭歌唱文學。到商代,一條淡而細的線慢慢發展,形成“商書、商頌——古史記敘散文——諸子著述文——古體散文——古文——八股文”的脈絡,表示了紀事文學的發展演變。

而以“詩”為界,主線分成兩條,一條是距離口語較遠的貴族文學,一條是和口語相近的民間文學。民間文學後來大體有了“歌謠——樂府——五言詩——俗文——詞——語錄——平話——北曲——南曲——崑曲——京劇”發展路線。而貴族文學的發展脈絡大體為“楚詞——賦——駢體文——律詩、律賦、七絕五絕——古詩——四六文——駢散合一的桐城派”。

不同文體之間的關係都可以通過脈絡線的分離、匯合來表示。比如,楚辭屬於貴族文學,但它又吸取了楚地民間歌謠,匯合了貴族文學和民間文學的傳統。

文體盛衰也在圖中一目瞭然,根據文體的不同發展階段,它或是被描繪成較為寬闊的河面,或是被描繪成不絕如縷的細流。比如曲這個文體,從宋朝開始產生髮展,經歷北曲——南曲——崑曲的興盛期之後,在清代漸衰,京劇取而代之。

中華四千年文化的極簡指南

除了中心的綠色潮流圖和圖表,圖中還有繁密的藍色小字,這是1929年再版時黎錦熙先生補充修訂的內容。

“文字與語言”部分添加的是一些小學(即研究文字、音韻、訓詁方面的學問)經典著作,作為對綠色潮流圖的細緻註解。據學者統計,上部分所列的小學著作共22類、167種、作者144名。這麼多的內容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用不同的符號進行了區分,形成了不同的系統。

小學典籍的類名,用“”標識,參考書的類名用波浪線圈起來標識。比如下圖中“字典”這個類名用括號括起來,並列出具體著作——許慎《說文解字》,而且作者極精簡地介紹了這部書:“540部,9431+重1279=10710字”——《說文解字》共分540部,加上重複收錄的1279字,共收錄10710字。下面用波浪線圈出“參考”二字,並列出參考書——“清畢沅《疏證》等,江聲《續釋名》等。”不同書籍之間的關係用虛線“…………”描繪出其傳承脈絡。

黎锦熙为何绘制《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

“文學與文體”部分的藍字列出了173種文學要籍,319名作者,56個體裁、流派名。從上古的詩經楚辭、諸子百家,到當時受到西方文學影響而新興的新詩、話劇,這些具體的著作一一排列開來,形成了一幅文學史的信息長河。

有了藍字的具體引導,無論是想研究漢字流變,還是瞭解一下古代的名篇鉅著,只要打開這張圖,沿著時間軸和區塊劃分的交叉,就可以找到相關信息。比如順著橫軸找到魏晉南北朝,沿著豎向的紅線,一直往下就可以看到【范曄-後漢書】【裴松之-三國志注】【劉義慶-世說新語】等近30個南北朝名家名作信息。

黎锦熙为何绘制《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

通過這張圖,四千年文化經典一目瞭然,可謂是一張了解中華文化的極簡指南。這也是黎錦熙先生繪圖的一大初衷:“意在使初學者得此,可以執簡馭繁,隨時稽檢;而上下四千年間國學要籍,詩聖文豪,雁行魚貫,盡列目前,求學門徑,自然不亂。”

黎錦熙與國語運動

黎錦熙在1929年的出版說明中說:“但我的主旨,還在圖中二十世紀一欄,軒然巨波,衝破文言之界(所注旁行斜上的作家都是在這新的潮流中的),匯成大澤;將來疏導,必成最後的六道安流。”

他繪製這張圖不僅僅是為了梳理中國文化脈絡,更是立足於歷史現狀,用世界眼光回看中國文化,為當時的社會文化發展提供借鑑。

清末民初,內憂外患。在中華文化的低谷中,中國的知識分子們開始反思、質疑傳統文化,尋求富國強兵之道。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教育,而普及教育需要有容易學習的語言文字。他們看到日本通過維新運動推行以東京話為基礎的國語後,國民教育程度顯著提升,國力增強,這種改革的願望更為迫切。後來,他們發起了以“言文一致”“國語統一”為口號的國語運動。主張用白話代替文言,成為書面語;制定推行統一的國語,促進不同地域之間的順利溝通和團結發展。

國語運動發起後,與胡適發起的白話文運動合流,有了“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的口號。1918年,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1920年教育部廢除小學“讀經”,並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實現了言文一致。

但是這一改革遭到了舊勢力的強烈反對,他們抨擊白話文學作品雖有“文學”,卻無“文法”。於是黎錦熙首創講授“國文文法”,並於1924年出版了《新著國語文法》,第一次科學地、系統地提示我國白話文內在的語言規律。1925年,教育部再次讓小學讀《孝經》。黎錦熙不僅公開上書教育部長,更以驚人的氣魄發動東南半壁(浙、皖、蘇三省)的“焚燒小學文言文教科書運動”。

正因為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黎錦熙在繪製這張圖的時候,尤其注重與口語相近的民間文學的發展。在描述“文學與文體”的時候,從《詩經》開始,就把主線分為“貴族文學”和“民間文學”兩條分支,詳細描述了不同歷史時期,民間文學對貴族文學的滋養。

與白話文迅速取代文言文相比,“國語統一”的過程則更加漫長。

清末開始,就有一批愛國知識分子發起“切音字”運動,致力於推進漢語拼音化改革。在此基礎上,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制定併發布注音字母,當時在教育部任職的黎錦熙大力推行。這套系統在大陸使用了40年,直至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佈,這套注音字母才退出歷史舞臺。而中國臺灣則沿用這套方案,一直到現在。

後來,黎錦熙等人又擬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國語羅馬字新方案,這套方案雖未被推行,但成為後來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

黎锦熙为何绘制《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

由此反觀《潮流圖》,就可以明白黎錦熙描繪外來語影響的良苦用心:梵語潮流影響了反切、三十六字母、四聲的產生,而西洋語潮流則送來了羅馬字母和現代語音學。20世紀,兩派合流,深入影響了當時的注音符號和國語羅馬字,這兩個成果使得中國的語言文字重歸統一。

百年前的“國語運動”已距離我們很遙遠,但我們現在每天說的話、寫的字,這些如同空氣般存在的事物,都和他們當年的努力抗爭、改革息息相關。當時的人們面對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站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暴風眼中,積極地整理、反省、批判傳統文化,吸收外來文明,從而實現中華文化更具生命力的發展。

今天,我們像百年前的先輩一樣,又一次站在文化交匯的大潮之中。我們需要更具開放的心胸,也需要對自己的文化脈絡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和反思,只是,這一次不是全盤否定,而是繼承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