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黃河最早的一座大橋,德國公司承建至今110年,雄姿依舊仍可通行


作為我國唯一一座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蘭州城區黃河大橋的密度很高,聯通了兩岸的往來。不過,在這些橋中,被譽為天下黃河第一橋的中山橋卻最為特殊,由德國公司承建的這座鐵橋,已經建成了110年,仍能正常使用。

如今,中山橋成了蘭州的城市地標,也成了全國遊客打卡的網紅之地,其實中山橋並不是它最初的名字,這是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刻意改成現名的。

說起中山橋的建橋歷史也非常曲折,僅從簽訂合同到獲得清朝政府正式批准,就耗時兩年多時間。

據記載,光緒三十二年年九月十一日,甘肅洋務總局與德國泰來洋行簽訂黃河鐵橋包修合同。光緒三十四年年二月二十一日,黃河鐵橋的建設正式得到了清政府的認可。

鐵橋的全部建橋材料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從德國走海運到天津,由京奉鐵路運到北京豐臺火車站,再由京漢鐵路運到河南新鄉。

從新鄉取道西安,分36批,用馬車運到蘭州。由於運輸道路的崎嶇不平與運輸工具的限制,歷時5個月,終於將400萬斤的建橋建材運到了黃河邊。

鐵橋的工程師是美國人滿寶本和德國人德羅,施工負責人為天津人劉永起,歷時3年建成。

造價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僅運費耗銀二十萬四千多兩。宣統元年七月初四鐵橋竣工通行。

據瞭解,此橋在抗日戰爭中遭受多次轟炸襲擊,為躲避敵人的轟炸對鐵橋造成傷害,人們不得不將鐵橋的顏色由原來的桔紅色改為銀灰色。

相比最初的黃河鐵橋,如今的中山橋也曾進行了多次加固維修。1954年,國家撥款60萬元對鐵橋進行全面維修加固,在原平行弦杆上端置拱式鋼樑,使鐵橋更加美觀堅固。

200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投資500萬元,對黃河鐵橋開始進行建國以來最徹底最大規模的維修加固。從2013年3月30日起,中山橋結束其近百年的通車歷史,變成永久性步行橋。

當時,德國方面認為“黃河水性,雖雲湍急,若如所議章程架修鐵橋,甘願保固八十年”。如今,已經110年黃河第一橋雄姿依舊,令人稱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