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末山東珍貴老照片:看看一百多年前山東人的祖輩是怎麼生活的


這張於1909年拍攝的照片上,是人們在山東登州府中趕集的場景,可以看出市集異常熱鬧。山東之名源於其地處太行山以東,又因其在先秦時期隸屬於齊魯兩國,而得了“齊魯大地”之稱。其境內既坐落著泰山,又孕育出了對中國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儒家文化”,我們今天,就通過這組照片再現百餘年前山東的樣貌。

這張照片拍攝的是母子三人正在拾棉花的場景,他們的胸前都有一個兜子,每當兜子裡裝滿棉花時,就會再把棉花裝進袋子裡,這樣拾棉花的效率自然就有所提升。其實,那時的孩子們都會在年紀很小時,就要幫家中勞作,分擔壓力。

這張照片拍攝的是一位婦人正在彈棉花的場景。據資料顯示,彈棉花這種古老手藝早在元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不過現在手工彈棉花的技藝已經不怎麼被實際應用了,但這項工藝卻依舊被應用到了相應的棉花機器上。

這張照片拍攝的是幾名山東婦女正坐在席上紡線的場景,她們使用的是一種機器。古代的勞動人民都是通過手工來製作棉線的,而山東地區還有另一種紡線工具,就是一個下墜幾枚銅錢的筷子,紡線時就會旋轉筷子來完成捻線。

這張照片中拍攝的是一位山東女子,她被裹了小腳,手中又拿著支水菸袋,從她的打扮上看,女子的家境還是挺殷實的。裹腳這一封建陋習,不僅會極大地損害到了女性的身心健康,還會因為女子裹腳後行動不便,使得她們的勞動力的降低。古人居然還以小腳為美,這樣的審美簡直病態。清末時期,貴族的女子一般都挺喜歡水菸袋的,就連慈禧死後,也陪葬了一個水菸袋。


這張是在清末時期拍攝的濟南黑虎泉,它是七十二座濟南名泉之一。關於黑虎泉名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因為其岸上有座“黑虎廟”,也有說是因為泉水的聲音像是“虎嘯”。原本,黑虎泉是有三個獸頭組成的,只是到了清末拍下這張照片時,就只剩下一個獸頭了,還是後來民國才修繕了另兩個獸頭。

這張於清末拍攝的照片,是山東百姓們在河邊洗衣服的場景。以前人們洗衣服時,就是直接將衣服拿在河邊,用木棒敲打後,再放到河水裡涮洗一下就行了。那時的河水基本都清澈得可以直接飲用,就在十多年前,還有很多農村人會把衣服拿到河邊去涮洗,不過現在因為河水汙染的問題,已經不能再看到了。

這張於清末拍攝的照片上的是“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它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主要就是用來形容泉水躍出水時的景象。據說趵突泉中現在還養有海豹,今年報道時還曾經引起過些爭議。


這張於清末時期拍攝照片中的建築,就是濟南城中位於李公祠後的飛龍樓,李公祠建立的目的是為紀念李鴻章,全國共建有十多處祠堂。到了1961年,李公祠就為紀念辛棄疾而被改建成了稼軒祠,唯有照片上的這座李公祠才被保存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