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魯迅為什麼叫魯迅:這些著名作家的筆名是怎麼來的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六位作家: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清一色,沒有一個人用的是真名。連郭沫若都不是,可見筆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性。

不僅“魯郭茅巴老曹”是這樣,胡適、張恨水、蕭軍、蕭紅等人同樣如此。這些名字大家耳熟能詳,可是,真要問你這些名字怎麼來的,恐怕能答得上來的人就不多了。我們今天就來追根溯源,看看這些著名作家的筆名的由來。

鲁迅为什么叫鲁迅:这些著名作家的笔名是怎么来的

魯迅,本名周樹人,字豫才

“魯迅”是他1918年5月在《新青年》雜誌第4卷第5號上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首次使用的筆名。

1907年,他在日本留學時,曾在學生辦的《河南》雜誌上發表論文《文化偏至論》,署用筆名“迅行”,即取自勵前進奮發之意。許壽棠《亡友魯迅印象記》載,1920年年底,魯迅曾當面對他說過:“因為《新青年》編輯者不願意有別號一般的署名,我從前用過‘迅行’的別號是你所知道的,所以臨時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這是“魯迅”筆名來由最權威的解釋。而侯外廬則說是出自《爾雅·釋獸》:“牝狼,其子獥,絕有力迅。”也就是說這是母狼的兒子,封建禮教的叛逆者。這頂多說明了“迅”這個字的含義。

據統計,魯迅使用的筆名有150多個,有的研究者甚至認為多達170個。

魯迅的孫子名周令飛,這個“令飛”就是魯迅曾經用過的一個筆名。1907年至1908年間,魯迅在日本東京《河南》月刊上發表《人間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摩羅詩力說》時,就署名“令飛”。他的兒子周海嬰,因為在上海生的嬰兒,故名周海嬰,好像就很隨意。

他在寫《俟堂專文雜記》時還用過一個奇怪的筆名叫“宴之敖者”。這個名字因1923年8月他與周作人夫婦反目成仇,被逐出家門而起。對於這個筆名,他自己的解釋是:“宴從宀(家),從日,從女;敖從出,從放(《說文》作,遊也,從出從放);我是被家裡的日本女人逐出的。”這個名字更為人們所熟知,是因為魯迅的小說名篇《鑄劍》,在這篇小說裡,那個同暴君拼命的黑色人,名字就叫“宴之敖者”,為干將莫邪的兒子報了弒父之仇。在小說裡,宴之敖說:“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乾淨過,現在卻成了放鬼債的資本。我的心裡全沒有你們所謂的那些,我只不過要給你復仇。”如果你知道了羽太信子與魯迅的這一層關係,這一段恩仇錄,那麼我們忽然發現,以前寄託於宴之敖身上的反封建思想,此時落實於對羽太信子這個女人的仇恨,黑暗的、深入骨髓的、咬牙切齒的,讓人不寒而慄,那種情緒,你從文字營造的黑暗氛圍就可以明顯感受到,正應了魯迅那句名言:“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

郭沫若的故鄉在四川省樂山縣銅河沙灣,沫水(即大渡河)和若水是經過當地的兩條河流,用“沫若”為筆名,藉以懷念故鄉。

茅盾,原名沈德鴻

1927年8月,茅盾遭蔣介石政府通緝,不能用真名發表作品,在完成《幻滅》的寫作後,署名“矛盾”投寄《小說月報》。取“矛盾”這個名字,是因為看到了生活中和思想上的很多矛盾。代理《小說月報》編務的葉聖陶先生覺得“矛盾”二字一看便是假名,怕引起政府注意惹出麻煩,便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頭。

巴金,原名李堯棠

巴金這個筆名,源於一段故事。

巴恩波與李堯棠是從上海同乘昂熱號去法國留學時的朋友。1927年夏天,李堯棠到瑪倫河畔小城沙多-吉里休養,進入拉·封丹中學。同學中就有巴恩波,但他們只相處不到一個月,巴恩波就去了巴黎。第二年,巴恩波在項熱投水自殺,當堯棠的小說《滅亡》完成之後,巴金取巴恩波的巴以及克魯泡特金的金,而成筆名“巴金”。1929年1月,《滅亡》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署名就是巴金。1958年,巴金在《文藝月報》上的《談〈滅亡〉》一文中專門寫到自己的筆名由來,說他筆名中的“巴”字,就是因同學巴恩波而聯想起來的:“在這時候我得到了一個朋友自殺的消息,這個朋友姓巴……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個‘巴’字。”克魯泡特金和巴枯寧都是俄國無政府主義者,是年輕時的巴金崇拜的偶像,他曾經翻譯過克魯泡特金的著作《我的自傳》,所以有很多人誤以為“巴”指的是巴枯寧,其實並不是。

老舍,原名舒慶春

因為老舍生於陰曆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

老舍的“舍”到底讀第三聲還是第四聲?老舍把他的姓“舒”字拆成“舍”、“予”兩字,“舍予”就成為了他的字,後來乾脆叫起“老舍”來。之所以這樣,是習慣於北方的朋友會面時親熱的叫法,如“老王、老馬”等。另外,又有捨己為人、奮發勵志、“捨我其誰”之意。所以只能讀第三聲。讀第四聲,恐怕是把他的名字理解成了“老房子”的意思了。

鲁迅为什么叫鲁迅:这些著名作家的笔名是怎么来的

曹禺(左)與巴金

曹禺,原名萬家寶

曹禺,是他的姓——“萬”——的繁體字拆開來,也就是艹禺。草字頭不成字,用曹代替,故名曹禺。

禺一指猴子,而萬中的禺,則指的是蠍子。這個萬的繁體字,實際上,就是蠍子。所以屋簷下有蠍子就是厲害的厲。

要注意的是:禺有三個讀音,yu二聲、四聲,ou三聲,沒有yu三聲這個讀音,所以曹禺,要麼讀yu二聲,要麼讀四聲,不可能讀第三聲。

胡適,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彊,筆名胡適

受《天演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影響,改名為胡適,字適之。“之”是因為他們兄弟的字,都是什麼之,二哥字紹之,三哥字振之。

楊絳,原名楊季康

“季康”連讀就是絳。楊絳不是她的真名,是她的筆名。絳是什麼?就是雙彩虹。雙彩虹外面一個黯淡的,也就是霓虹的霓,裡面的就叫虹。

張恨水,原名張心遠

心遠,語出陶淵明詩《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恨水”一名是他17歲那年,在蘇州第一次投稿時取的筆名,取自南唐後主李煜詞《相見歡》:“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東去。”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

夏衍這筆名是1936年發表《賽金花》時首次署名的。夏衍三歲喪父,筆名乃其父字“雅言”之諧音。

冰心,原名謝婉瑩

1919年9月18-22日,北京《晨報》連載了她的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第一次以“冰心”為筆名,當然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冰心女士”。冰心在《我的文學生活》中說:“一來是因為冰心兩字,筆畫簡單好些,而且是瑩字的含義。二來是我太膽小,怕人家笑話批評:冰心兩個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時候,不會想到這兩字和謝婉瑩有什麼關係。”卓如《冰心傳》中記述:“《兩個家庭》寫好後,她很膽怯,不好意思拿出去。轉而想到別人寫小說,常用筆名,乾脆也取個筆名,即使別人看到,也不知道是謝婉瑩的。”

自小就接觸中國古典文字的冰心,特別喜歡唐詩。其筆名也源於唐代詩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壺”一句,意在表明她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汙的決心。

現代女作家還有一位謝冰瑩,常有人以為她們兩位有什麼關係,實際上,謝冰心和謝冰瑩並不是姐妹,她們一生只見過一次面。

艾青,原名蔣海澄

為什麼筆名叫艾青?因為在法國的時候,法國人搞不懂中國人的名字,誤讀為蔣介石,左翼青年艾青勃然大怒,就在“蔣”的草字頭下面打了一個“×”,又取“澄”的家鄉口語諧音為“青”,在住宿登記時填上“艾青”。

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

在致葉孝慎等人的書信中,她說“丁玲”這個筆名是隨意誕生的,並無特殊含義:“後來為去上海當電影演員,改名丁玲,投稿時便又用了它。‘丁玲’毫無意思,只是同幾個朋友閉著眼睛在字典上各找一個名字,‘玲’字是我瞎摸到的。”

鲁迅为什么叫鲁迅:这些著名作家的笔名是怎么来的

蕭紅與蕭軍

蕭紅,學名張秀環,又名張廼瑩;蕭軍,原名劉鴻霖

蕭紅蕭軍也就是小小紅軍的意思。蕭軍曾自述,筆名是以京劇《打漁殺家》裡的蕭恩為楷模,及自己是行伍出身的緣故取名蕭軍,而蕭紅是因為追隨他而起了“蕭紅”:

“蕭”字的來源,是我很喜愛京劇《打漁殺家》中的蕭恩;“軍”是為了紀念我是個軍人出身的一點意思,並無其他“奧秘”在其中。後來《八月的鄉村》又用“田軍”,一方面為了避免國民黨文藝檢查官們的注意;另一方面又算為農民的軍隊,後來《生死場》出版時和蕭紅的筆名連繫起來,就正正堂堂作為“紅軍”了。這種天真的想法和舉動,如今想起來,也有點“幼稚病”得怪可笑。不過那時國民黨正在江西一帶“剿共”,因此就偏叫個“紅軍”給他們瞧瞧。

京劇《打漁殺家》中的蕭恩,是梁山解散後,阮小七隱姓埋名與女兒流落在太湖邊打魚為生,化名蕭恩。

周立波,原名周紹儀,字鳳翔

周立波是湖南人,早年在徐特立、周揚等的影響下思想進步,積極革命。“立波”為英語liberty(自由)的漢語譯音,寄寓了他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

穆旦,原名查良錚

1934年查良錚將“查”姓上下拆分,“木”與“穆”諧音,得“穆旦”(最初寫作“慕旦”)之名。

木心,原名孫璞

最初“木心”自號“牧心”,但他認為:“‘牧’字太雅也太俗,況且意馬心猿,牧不了。”又覺得“木”字筆畫少,寫起來方便,就乾脆用了“木心”二字。“古說‘木鐸有心’,我的名字就是這裡來。”《論語·八佾》:“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又《周禮·夏官·大司馬》:“司馬振鐸,群吏作旗。”木鐸是一種銅質木舌的鈴鐺,古代施政佈道,用木鐸振鳴警示眾人,因此,“木鐸”也用以比喻教化人心、警示聽眾的意思。木心先生應該無意做教化人心的聖人,但若能吸引和警示聽眾,自然也是好的。

鄭振鐸的名字也正出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