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老撾的神話之城!人口10萬,和尚2000,以一城之力拉動國家經濟


老撾是中南半島上唯一隻有山、不靠海的內陸國家,在上世紀中葉之前,連年戰亂使老撾經濟癱瘓,百姓窮困潦倒,整個國家唯一的救命稻草只有林木資源出口。在老撾北部的山區,特別是豐沙裡省周邊有著無邊的原始森林,過去的幾十年裡,老撾的主要外匯收入皆依靠木材出口到越南、泰國等周邊國家,之後再轉銷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

近些年,老撾政府意識到一個嚴重問題:單純靠資源輸出改變國家經濟低迷狀況是不現實的,哪怕有再多的樹木資源,也會有伐盡的一天!於是,在90年代初,老撾向全世界開放了旅遊資源,後又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這個唯一沒有海的東南亞國家反而一躍成了區域旅遊強國。

從2010年開始,這個僅有700萬人口的小國,每年都要接待超過450萬的外國度假觀光客,其旅遊業地位和收入僅次於泰國和馬來西亞,以至於旅遊業如今已經成為了老撾最大的經濟支柱產業,而其中貢獻最大的“功臣”,則正是其北部城市——琅勃拉邦!


1995年,琅勃拉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那時起,琅勃拉邦開始打造“世界度假天堂”的招牌。如今,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網站上仍可看到關於琅勃拉邦的評價——“琅勃拉邦城區保存完好的景觀展現了兩種不同的傳統獨特文化相互融合的特徵……”然而,網站也提出了一些擔憂,“由於該城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壓力,旅遊業可能會成為這座古城的首要威脅……”

這絕對是一個“進退兩難”的擔憂,但小城要更好的生存,就要有所包容和犧牲,樂觀的預見,或許在旅遊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會更有能力反哺小城文化和古代遺產的保護。不可否認,琅勃拉邦如今真的是老撾各地區最吸引人的旅遊目的地,沒有之一,就連首都萬象也無法與之相比!畢竟,每年近500萬的外國遊客所創造的旅遊收入,已經上升到提振國家經濟的高度,這足以證明一切!

在近十年的境外自駕遊過程中,我曾五次到過老撾,且每一次都會去琅勃拉邦打卡:從最初那個默默無聞的寧靜內陸小城,到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旅遊服務設施,再到蜚聲全球的著名度假勝地,我親眼見證了琅勃拉邦的變化,也真切感受到了“老撾神話”的最終實現。


琅勃拉邦如泰國清邁一樣,也是一個可以喚起人們對古老文化、佛教文化和浪漫情懷的寧靜小城,時間彷彿會在這裡停滯不前。由於當地的民風純樸,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十分完好,更沒有過分商業化的人情世故,因而它也被公認為東南亞地區傳統與殖民風格最完整的城市,甚至還被著名旅遊雜誌形容成“旅行者的香格里拉”!

歷史上的琅勃拉邦作為古老瀾滄王國的國都存在了200多年,即使在老撾獨立後定都萬象的初期階段的30年裡,琅勃拉邦仍然具有王都那至高無上的地位。小城被茂密的山巒緊緊圍繞,湄公河和南康河在這裡交匯。自1893年老撾淪為法國的殖民地之後,西方文化逐漸滲透到了當時民智未開的寧靜小城,如今我們在琅勃拉邦小城裡所看到的法式別墅建築,也多建

琅勃拉邦是東南亞的佛教中心,漫步在佛音入耳的街道上,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寺廟和佛塔,而當地居民也篤信佛教,人人都有一顆向佛之心,日行慈悲之事,是名副其實的“佛都”。我們隨意走進一處寺廟,與管理人員交談。對方行合十禮,微笑著回答我們的詢問。據說,琅勃拉邦現有10萬多固定人口,其中包括近2000位和尚。僧人們日常接受居民的供養,同時也為當地人盡佛家之能事。


在琅勃拉邦的幾十座寺廟裡,香通寺的名氣最大,地位最高,遊客也是最多的。這處寺廟建於1560年,直到1975年,一直都是老撾皇室的私有財產。寺廟的主殿是琅勃拉邦寺廟的經典風格,美觀大氣,莊重肅穆;另外,在寺院的深處還有一座12米高,裝飾奢華的葬儀禮堂,內有用金色龍頭裝飾的御製靈車和王室骨灰金瓶。

王宮博物館也是大多數外國遊客必到的參觀之地,內藏有一批極為珍貴的宗教物品和眾多高價值古董,這裡曾是王室起居生活之所。特別是這裡供奉著一尊名為“勃拉邦”的佛像,非常值得一看。據說,正是有了這尊佛,才誕生了如今的小城“琅勃拉邦”之名!

每日天剛矇矇亮的時候,琅勃拉邦街頭就會出現一道非常特別的風景——幾十上百一隊,身著橙色僧袍的大小和尚開始沿街化緣,每條街道一側都有許多市民恭敬跪倒路邊,雙手奉上糯米食糧和水果。這就是旅行者們最熱衷體驗的當地特色項目——琅勃拉邦佈施!


能夠選擇去琅勃拉邦的遊客,大部分是嚮往那種寧靜和淳樸生活。遊客在這裡可以騎著自行車在老城閒逛寺廟,或乘船沿湄公河觀光,或是包車去光西瀑布避暑,亦或是登上普西山欣賞古城和落日風景,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去琅勃拉邦小住幾天呢?Tips:琅勃拉邦推薦購買之物:夜市出售的色彩鮮豔的披肩,老撾咖啡,木雕紀念品和和特色小吃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