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藏在四川深山中的精美岩画,诞生在一千年前,地名都和它有关


在四川西昌昭觉县城西南部的碗厂乡团结村博什瓦黑的南坡上,有一处被命名为“博什瓦黑岩画”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因地处深山之中,很少有人光顾,加上大自然的风雨剥蚀,岩画所在的石头长满了黑白相间的类似苔藓的东西,遮盖着岩画也模糊不清。图为一块刻画着岩画的大石头。

岩画是在岩穴、石崖壁面和独立岩石上以磨刻和涂画的方式,描绘人类的生活,以及人们的想象和愿望所构成的画面。博什瓦黑,彝语为"神像画下的岩洞"。可见,这个地名就是取自这些岩画,也显示着此地岩画的历史悠远。经了解,博什瓦黑岩画为唐宋时代南诏大理国(748-937年)时期的彝族宗教文物遗迹,距今已有千年之久。图为距离岩画不远的山下,竖立着的国保单位标志碑。

国庆长假期间,摄影师一行在西昌旅游时,有幸从西昌驱车60多公里来到了博什瓦黑。我们沿着山间曲折蜿蜒的柏油道路,经过几个叫不上名字的彝族村庄,在团结村打听了岩画所在的位置。按照一位村民的指点,经过一段不长的砂砾路,我们在一条小溪前停了下来,然后下车步行,沿着一条窄窄的土路开始进山。图为进山的小路。


博什瓦黑岩画虽然历史悠久,景点也不收费,但来参观的人确实少得可怜,即便是国庆假日旅游旺季,我们在进山途中,也没有再遇到一个人。好在山不太高,经过半个小时的攀登,转过一个小小的山弯,我们就看到了几块大石矗立在山腰间,上面可隐约看到有刻画的痕迹,这就是博什瓦黑岩画了。

博什瓦黑岩画的画像有释迦牟尼、观音、如来佛、四大金刚诸佛及麒麟、狮、龟、象等动物图像。除少数原始岩画外,绝大部分是佛教阴线镌刻画像,部分造像的面部采用了浅浮雕手法。图为刻在石头上的一尊坐佛和一只神兽。

图为刻在另一块石头上的麒麟画像。纵观这些岩画,从画像的线条到人物和动物的神态,均显示出高超的造像水平和技法,写实能力炉火纯青。

图为一幅刻在岩石上的佛像,其线条细腻、刻画精美。

图为一只展翅飞翔的飞鸟岩画,粗犷而不失俊美。

据了解,古时,博什瓦黑是四川通往云南的驿道必经之处,因当地彝族人敬奉博什瓦黑为神地,也曾演义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迷信传说与禁忌,导致来往之人大都绕道而行,少了人的侵扰,才使得博什瓦黑岩画较好的保存下来。图为一幅神龟岩画。

在相关资料中,我们了解到,博什瓦黑岩画共17组27幅,是刻在16块岩壁上的,但我们在此处看遍了附近的石头,也没有找全,难道还有别的地方?但即便是这些岩画,也让我们感到无比的震撼,千年前的岩画保存到现在,虽被苔藓侵蚀,仍韵味十足,从文化价值和历史研究来说,堪称国宝。希望这些精美的岩画能够得到更加完善的保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