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戰中,如果日軍不招惹美國,直接配合德國進攻蘇聯會如何?

O-O你們都是萬惡的源泉


很多人會認為1941年爆發的太平洋戰爭,是日本軍事戰略上最大的失誤,倘若這一年,日軍北上配合德國夾擊蘇聯,或許蘇聯已經不存在了。

那麼,難道日本決策層真的就那麼愚蠢,還不如各位網友老爺麼?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先理解當時日本的處境。

時間到了1940年,納粹德國在西歐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而日本此時的情況並不是太美好,從30年代開始對中國的侵略,已經使得自己泥足深陷,難以自拔,中國遲遲不能征服,就意味著要一直保持大量兵力,這對日本資源的消耗是極大的。

而且時間到了這一年,美國已經開始動員其經濟力量,為參戰作準備了,同時也在太平洋上對日本進行了經濟制裁,日軍看起來風光無限,但戰略資源捉襟見肘,力不從心了。

這個時候,日本倘若要對蘇聯發起攻擊,只可能是從陸地上,而非海洋上,因為從海洋上出兵,時間太長不說,航線也並不掌握在日軍手中,其經濟資源也無法支持大規模海上出擊歐洲。

然而陸地上的進攻就能實現麼?

早在1939年,日蘇及其控制的“偽滿洲國”和“蒙古國”在滿洲與蒙古的邊界諾門交過一次手,這次戰役歷時135天,雙方投入兵力20餘萬人,大炮500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這場戰役的結果是蘇軍以慘烈的代價取得了勝利。

這場戰役直接影響了日軍決策層的戰略決策,放棄了從西伯利亞發動攻勢,進攻至貝加爾湖一代。日軍的失敗,說明了,蘇聯紅軍的實力對日本陸軍連鎖仍然是相當強大的。後世的日本史學家把這場戰爭稱為“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失敗”。

儘管時間到了1941年,德軍在東線對蘇聯發起了猛烈的攻勢,似乎只要日軍配合一下,就能夠將蘇聯從世界地圖上抹去,可問題是蘇聯並不是那麼好打。

首先其體制決定了其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而蘇聯軍隊現代化的程度明顯是要高於日本陸軍的,從陸地上發起攻擊,日軍在戰力上處於劣勢不說,補給線也足夠漫長,依託工業不發達的中國作為後勤補給,這是不現實的。所以北進的話,並不能夠快速完成既定目標,這對於日軍而言,不能迅速結束戰爭,取得戰略目的,就意味著失敗,畢竟日本只是個島國,消耗不起啊。

縱觀日本兩次賭國運的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其戰略謀劃就是自己成為主動進攻的一方,甚至不惜在正式宣戰前就開戰,其根本目的就是在敵人能夠全力投入戰爭之前,奪取戰略先機,然後,日軍即轉入戰略守勢,以拖待變,直至對手疲憊不堪願意講和為止。

概而言之,日軍的軍事戰略由三個基本部分組成:首先突然襲擊,以獲制海權,這會是從島國日本向外實施兵力投送的前提條件,其次是陸軍凌厲攻勢,以期儘快攫取戰略目的,最後是頑強防守,以便為和平談判爭取籌碼。

以蘇聯目標,日軍的這套常規戰略手段,顯然是不適合的。但倘若是南下就不存在這個的問題。

日軍轟炸珍珠港的目的就是不宣而戰突然襲擊,摧毀美軍太平洋上的艦隊,取得制海權,隨後,即可大舉進攻董亞亞,迅速奪取東南亞資源產地,建立外圍防線,以保衛到手的戰利品。日軍的戰略設想,其實是在三個月內征服東南亞地區,建立外圍防線,對美國宣戰,目的是將美國勢力從西太平洋驅逐出去。

事實證明,日軍的戰略很成功,到了1942年3月下旬,整個南太平洋上除了麥克阿瑟領導下的美菲聯軍還在做絕望抵抗以外,日軍已經完成了其戰前既定目標,美軍在太平洋上殘存的海軍力量只能在新生的日本帝國外圍地帶發起有限的騷擾行動。

然而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上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那就是一步步進逼澳大利亞,迫使美國向澳洲分配更多的資源,正是日本的貪得無厭,才使得美軍大幅度提前了對日反攻的日常表。

為什麼這麼說呢?

按照同盟國最初定下的計劃,德國被視為首要目標,這不僅因為德國是軸心國最危險的成員,更是由補給困難程度決定的,美英同為北半球國家,北大西洋航道是美國通往反法西斯戰爭最短的路徑,而通往澳大利亞要遠得多,人員、物資的輸送和集結更加困難,所以對日戰爭在戰略排序上理應靠後。

日本在東南亞的勝利雖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卻並不對同盟國的生死存亡構成威脅,但直到日軍步步緊逼澳洲海岸,這一切就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綜上,就戰略部署上,日軍南進其實是完成了所有既定戰略目標的,然而倘若是北上,考慮蘇日陸軍實力對比,補給困難程度,這要比南下困難很多倍,且不能迅速給日本帶來極大的收益,以緩和在美國經濟制裁下有可能坐吃山空的局面。


江畔初見月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二戰當中,如果日軍不進攻美國,配合德國進攻蘇聯,那麼很明顯,蘇聯將會戰敗。

1941年冬天,當德軍進攻到莫斯科附近的時候,蘇聯部署了大約125萬人的兵力,而德軍的進攻部隊一共有190萬人,蘇聯是以少打多。這125萬人就有來自遠東地區的大約40-50萬的兵力,可以說,如果沒有從遠東地區調動到莫斯科地區的兵力,那麼1941年的莫斯科戰役,蘇聯將必敗無疑。

一旦1941年德國攻下了蘇聯首都莫斯科,那麼蘇德戰爭就在1941年就結束了,也就不用打後來的斯大林格勒等戰役了。

但是對於日本來說,他們可能會得不償失,因為在遠東地區,他們面對的是幾十萬蘇聯軍隊,日本要吃下這幾十萬蘇聯軍隊估計夠嗆,諾門檻戰役已經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日本陸軍不是蘇聯陸軍的對手。

所以如果日本配合德國進攻蘇聯,那麼對於日本來說,是得不償失的。因此日本才會進攻東南亞從而與美國開戰。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在這裡,因為問題是假設日本進攻蘇聯,那麼結果就是蘇聯戰敗,之後的情況,就看怎麼發展了。


老威觀史


二戰期間,日本最初的戰略方針就是北上,德國在歐洲已經整軍待發入侵蘇聯,幻想能與日本會師在遠東。如果日本最後放棄南下策略主動挑起日蘇戰爭,日本會有勝算嗎?




進攻蘇聯,與日本會師,打通兩大軸心國的陸上通道,應該是希特勒的目的。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軍隊早已經通過“閃電戰”橫掃歐洲大陸,並且有足夠的軍隊、武器、後勤給養來支撐起這一場戰爭。德國人還希望日本方面能在東線主動挑起戰事,以分散蘇軍兵力,減少蘇德戰爭中德軍的壓力。而日本,自吞併朝鮮佔領中國東三省後,一直在北進或者南下搖擺,本身日本軍界內部就存在海軍和陸軍極深的矛盾,日軍一旦選擇北上,則以陸軍為主力,基本上就沒海軍什麼事了,而南下,則日本多年來構建起來的海軍體系將發揮重大作用,因此日本海軍極力希望能南下作戰。




如果日本選擇北上,主力作戰部隊就變成了陸軍和空軍。日本曾在日俄戰爭中打敗過俄軍,但當時日軍是以人數優勢取勝。蘇德戰爭爆發的前兩年,即1939年5月至9月,日本關東軍與蘇聯紅軍、蒙軍曾在中國內蒙古的呼倫貝爾盟與外蒙古之間爆發過戰爭,即諾門坎戰役。這一戰算是日軍對北進戰略的一次試探性進攻,雙方動用了除海軍之外的一切兵種和現役裝備,儘管大動干戈,但日軍仍以慘敗結束。此役過後,蘇聯方面有預感日軍會加大對遠東地區的軍事壓制,存在更大軍事行動的可能,因此至諾門坎戰役之後,即加大了對遠東地區的軍事部署。




至珍珠港事件爆發前,蘇聯方面在遠東方面軍的兵力已經超過了140萬人,是1939年時的兩倍,擁有近萬門火炮,數千架戰鬥機。而此時,日軍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僅有70萬人,無論軍力、裝備都遠不及蘇軍,更要命的是,此時日軍早已深陷中國戰爭泥潭,如果要全力北上,則必須要從本土及中國方面軍抽調部隊,且在人數上要對蘇聯方面形成壓倒性優勢,所需部隊至少要在200萬以上。這無疑讓日本在中國的侵略戰爭形成巨大的壓力。




那麼,當年日本想要北上的初衷是什麼呢?除了為德國分擔一部分蘇聯方面的壓力,掠奪遠東地區的戰略資源才是最重要的,石油及其他戰略物資的匱乏,各國對日本的經濟封鎖都促使日本鋌而走險,但遠東地區的資源並沒有日本方面想象中的那麼豐富,嚴酷的自然條件及蘇軍頑強的戰鬥力,都是日軍所不可小覷的。


張鼓峰事件及諾門坎戰役的失敗已經給日本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可以預見日軍一旦謀求與德軍會師,面對早就厲兵秣馬嚴陣以待的蘇軍,日軍必敗無疑。


大國布衣


我來給你揭秘:

1.二戰不管日本是否招惹美國最後美國都會出手開戰的。

2.美國是絕對不會允許日本和德國的勢力超過自己的。

3.日本和德國打蘇聯,美國一定會在蘇聯扛不住的時候出手幫助蘇聯對付日本和德國。

4.日本和德國打蘇聯如果不分勝負,美國一定會繼續坐山觀虎鬥賣武器悶聲發大財。

5.美國最後幫哪個國家並不是為了伸張正義,而是為了讓所有潛在對手變弱、讓自己變強大,一切都是在為自己稱霸做準備。

6.在美國政府眼裡:

世界上根本沒有是與非、對與錯、正義與險惡、民主與獨裁、只有利益。

7.現在的美國政府眼裡:

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恐怖組織,只有親美組織和反美組織。

8.任何組織在美國政府眼裡的敵對國家搞破壞,美國會把他定性為正義自由組織的抗議活動。

任何組織在美國搞破壞,美國就會把他定性為恐怖組織搞恐怖襲擊。

9.美國公司變強大美國政府一定支持,別國公司變強大美國一定會通過綁架人質、偷快遞、301調查、反壟斷、加徵關稅等方法來打壓。


明宇智遠


日本不招惹美國跟德國一起打蘇聯,我想結果也一定還是後來的結果,只不過戰爭時間變長或者變短了。日本和德國依舊會戰敗,只不過過程可能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多了一些日本和蘇聯之間的戰役而已。



為什麼會這麼說,下面分析一下,首先就是蘇聯是個兩億人口,面積兩千萬平方公里的國家,這個體量完全可以把兩個國家拖進全民戰爭的泥潭,直到把德國和日本拖垮掉。日本進攻蘇聯會讓德國的壓力變小,這樣就會出現兩種情況,德國對蘇聯的進攻更猛烈了,或是抽出力量繼續在北非作戰或是與英國作戰。



不管是哪種情況,美國都不會放任德國去打敗英國,因為它也不想看到有一個更大的、更危險的強國在大西洋彼岸崛起,這樣早晚會威脅到自己,美國就會出兵在歐洲西線作戰。這樣蘇聯的壓力會緩解,蘇聯空軍和坦克的大集群一旦調轉日本,那日本難以阻擋,畢竟日本在亞洲各戰場投入了大半的陸軍。


再有就是日本不太可能不招惹美國人,日本的陸軍和海軍積怨已久,而且很深,如果日本進攻蘇聯,那整場戰爭海軍還是沒戲可唱。陸軍就會成為日本高層心中的主角,一切的軍費和資源都得流向陸軍,這是日本海軍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就必須找一個能以太平洋為戰場可以打海戰的國家進行侵略,以顯示海軍的作用。



所以說不管日本侵略不侵略蘇聯,海軍都得去招惹美國,侵略蘇聯反而更加速它的衰落,到那時孤立無援的德國也會更被動。


齊繼同志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正式爆發,如果日本關東軍在這個時候進攻蘇聯的話,那麼蘇聯肯定會在德國和日本的夾擊下淪陷。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飛機、坦克和艦船在戰場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使得石油成為戰爭中的重要資源。日本本土石油資源匱乏,部隊需要的石油大部分都是靠進口而來,其中80%的石油從美國進口。日本在二戰的時候快速向外擴張,美國雖然向日本出口石油,但是他們時刻在提防日本傷害美國在太平洋的利益。

1941年6月25日,日本決定不參與德日夾擊蘇聯的計劃,他們集中精力向南進攻,日本的這一做法觸犯了美國的忍受底線,他們宣佈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美國對日本的制裁包含了禁運石油,美國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給後,日本馬上就陷入“燃料荒”,日本不解決石油供給問題的話,他們後面的戰爭根本就打不下去了。如果日本不去招惹美國的話,那麼他們實際上也可以從蘇聯那裡解決石油供給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蘇聯每年石油產量約3000萬噸,斯大林格勒周邊的高加索油田為蘇聯提供了90%的石油,德國當時依賴的石油供給地是羅馬尼亞,羅馬尼亞每年石油產量只有700萬噸,僅僅約是蘇聯高加索油田區產量的四分之一,高加索油田區同時為德國和日本供應石油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事情。

1939年,蘇聯和日本之間的諾門坎戰役爆發,雙方打了135天后就停戰了,這一戰給日本人留下了心理陰影。如果日本不去招惹美國的話,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他們也不會馬上進攻蘇聯,他們會觀望一下蘇德戰爭的情況再做決定。日本最可能攻擊蘇聯的時間是德軍佔領斯摩稜斯克後,這個時候德軍正在全力進攻基輔,以保障後期進攻莫斯科時的側翼安全。

1941年日本關東軍兵力約70萬,到了1942年的的時候,兵力達到了120萬,如果日本想要在1941年9月蘇德基輔戰役的時候攻擊蘇聯遠東地區,那麼他們應該是可以調集到120萬的兵力。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守軍剛好也是約70萬人,日本關東軍如果這個時候攻擊的話,雙方兵力持平。諾門坎戰役時,蘇軍打得不輕鬆,戰場上物資的大消耗,讓他們的西伯利亞鐵路與博爾集亞-桑貝斯鐵路滿負荷運行了2個月,而且最後蘇軍損失兵力也比日本多。

蘇德戰爭爆發初期,蘇聯的工業體系被德軍破壞,坦克和飛機都需要美英兩國支援,所有物資供應優先給西部前線,這種情況之下,他們很難同時為遠東地區也提供充足的物資,如果日本趁這個機會攻進蘇聯遠東地區的話,那麼他們應該能夠取得勝利。

日本一旦深入蘇聯腹地,就算德國在莫斯科戰役中失利,兩國也能以東西夾擊的形式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和高加索戰役的勝利。德國和日本得到高加索油區後,他們的資源問題將得到解決,同時蘇聯會失去石油資源,那麼蘇德戰爭的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即便日本無法攻擊到蘇聯腹地,但是他們也能牽制住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兵力,日本攻擊珍珠港後,美國對日本宣戰,蘇聯逐漸開始從遠東地區調兵前去西部戰線,這對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和高加索戰役影響非常大。

日本與德國一樣,深受石油資源匱乏的困擾,如果日本與德國一起夾擊蘇聯的話,那麼蘇聯肯定會滅亡。蘇聯滅亡的同時,兩國還都能利用高加索油田來解決石油問題,這是個兩全其美的事情,可是日本卻沒有這樣幹,他們偏偏去招惹美國。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知道日本去招惹美國後,他們兩個都驚呆了,即便後面心情平靜下來,但是他們心裡其實已經知道自己的夢想即將破滅。


世界近代史觀察員


拿一個地球儀,看一下就能明白。在中國東北到蘇聯的的歐洲部分之間是廣闊的西伯利亞荒原。假如,你是日軍指揮官,你如何讓你的百萬大軍跨越西伯利亞荒原直搗東歐呢?假如,你的百萬日軍跨越幾千公里的西伯利亞打到歐洲,你能保證身後幾千公里的補給站不被切斷嗎?一旦這幾千公里的補給線中任何一點被切斷,百萬大軍在冰天雪地裡會是什麼結果?想想都覺得不靠譜。日軍即便打贏諾門罕戰役,作為斯大林而言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放棄遠東,仍舊集中力量對付德軍,在東北亞蘇聯一定會是堅壁清野,一定會破壞鐵路,扔下二十萬蘇軍和日本打游擊就是了。日本能得到什麼?木頭?荒地?這些難道中國東北沒有?所以,對於日本來說,蘇聯遠東部分的利用價值非常有限。日軍發動諾門罕戰役,實際上帶走很大的試探味道。日軍通過918事變幾乎用零成本就拿下了滿洲。這很大程度上讓日軍過於膨脹,如果遠東蘇軍和張學良一樣不堪一擊,那麼日本順手牽羊拿下蘇聯遠東,這種情況下不要白不要。但日軍絕不會拿出更大成本,絕不會拿出打到東歐的決心去進攻蘇聯。那樣對於日軍來說,在陷入中國這個泥潭後,日軍又要陷入蘇聯遠東冰天雪地的又一個泥潭。日軍反而會更快敗亡。而且日本和德國這兩個法西斯盟友,他們間是互相利用的關係,並不是互相配合的關係。日本當然不可能為了德國的利益,消耗自己寶貴的資源。日本在陷入中國泥潭的時候,本質上是絕不願意展開兩線作戰的。之所以北上進攻蘇聯或者南下東南亞,本質上都是為陷入中國的日本解困。日本的資源已經無法支持在中國的長期作戰,在還沒有耗光全部資源前日本北上或南下其主要目的都是獲得戰略資源。所以,北上蘇聯無利可圖。所以諾門罕之後,日本發覺得不償失後,就自然放棄了北上。


告鳥之


日本打蘇聯只會是越打國力越弱,因為在蘇聯他掠奪不到資源,更是還會讓其軍隊深陷蘇聯廣袤的國土之中。

這對於日本來說不划算,花大力氣拿下的土地,卻不能給予其成正比的收益,這筆賬很容易算。

日本確實計劃過進攻蘇聯,但是前提是蘇軍不堪一擊,那麼日本還是願意攻取遠東地區,為其滿洲提供戰略緩衝區。

然而蘇軍卻不是1904年的俄軍,在諾門坎戰役中,日軍被蘇軍的機械化部隊給收拾的服服帖帖,從此都患上了恐蘇症。

所以日本進攻蘇聯的可能性,自諾門坎戰役之後,就成為了零,轉而是開始防止蘇軍進入東北。

當年莫斯科保衛戰打的正白熱化的時候,斯大林果斷的調集了遠東的部隊回莫斯科,之所以敢如此做,就是因為明白日軍不可能進攻蘇聯。


而且日本這個國家石油資源基本依賴於美國進口,但是日美兩國卻因在華利益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這個矛盾的根源在於日本挑戰了美國在東亞推行的門戶開放原則,當時美國佔據了在華財閥的大量股權。


可以說日本的侵略活動,從全面侵華之後起,便是讓美國倍感頭疼,美國不能讓日本在東亞一家獨大。

所以在美國掌握日本石油、橡膠等資源的供應之後,美國製裁日本只是時間問題,一旦日本進攻蘇聯,制裁會來的更快。

因為美國更願意看到德國在歐洲一家獨大,美國需要蘇聯來抗擊德國,否則英法等國就都保不住,美國也就失去了歐洲。

正是出於這些考量,日本依靠優勢的海空力量進攻美國,是最佳的戰略選擇,除此之外對於日本來說,除了停戰沒有其他選擇。


小司馬遷論史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日本陸軍將加速滅亡,日本空軍將受到重創,日本在失去東南亞石油、礦產資源的情況下,會加速投降!因為:

一、對於蘇軍來說,日本的優勢是海軍,日本海軍除了在庫頁島、海參崴有用武之地外,在夾擊蘇聯的過程中毫無用武之地。

二、日本空軍對蘇聯空軍無任何優勢,日軍如果僅北上而不南下,那麼,它就得不到東南亞的石油、橡膠、鐵礦石等戰略資源,日本空軍在與蘇聯空軍的作戰中,因為燃油、鐵礦石、橡膠的匱乏,戰損的飛機將得不到補充,制空權將迅速被蘇軍奪取,一年之內,日本空軍必然玩完。

三、諾門坎戰役已經證明,蘇聯陸軍對日本陸軍佔有壓倒性的優勢,首先是坦克,日本陸軍的坦克薄如紙片,在蘇軍的重炮和坦克面前完全不是對手,其次,西伯利亞和蒙古大草原是日本陸軍巨大的墳場,蘇聯和蒙古騎兵對矮小的日本陸軍、騎兵具有壓倒性優勢,日本陸軍在蘇聯陸軍的重裝部隊和騎兵的打擊下,將迅速崩潰。

結論:日本放棄北上,選擇南下搶資源是明智之舉,如果改南下為北上,日本陸軍和空軍在開戰後的一年內必然玩完,會加速日本戰敗,被提前趕出朝鮮半島,日本唯一獲利的可能只有庫頁島。


匹夫有責2019


如果日軍不招惹美國,在二戰中直接配合德國夾擊蘇聯美國恐成最大贏家。而日本、德國等法西斯照樣會一敗塗地。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日本想打美國,但沒有想去征服美國。

美國早在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100年就已經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了,藉助第2次工業革命的東風,美國在1890年代在工業產能上就超過了英國。


此後,美國工業產量的比重越來越大,等到了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美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總份額已經達到了38.7%,當時的日本佔世界工業的份額只有3.8%,日本當時的工業產量也就相當於美國的1/10。

那個時候日本絕大多數人雖然沒有了解到這種差距,但他們也很清楚,美國的實力是日本遠遠無法相比的,所以1941年日本的戰略目標是佔領東南亞獲取這裡的資源,然後和美國平分太平洋。

日本也深知美國不可能把西太平洋拱手相讓,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覺得通過多年的準備擁有190萬噸海軍噸位的日本帝國海軍有能力在半年之內迫使美國放棄西太平洋。


第二,日本一開始也沒想這麼早和美國爆發戰爭。

當日本在東亞的戰爭規模越來越大,在1940年日本僅在華北一年的三八大蓋子彈的消耗量就高達2000多萬發,但戰爭似乎距離結束還非常遙遠。

日本發現自己深陷戰爭泥潭的時候,決定必須要向外尋找足夠的戰略資源,以獲得持續戰爭的能力。

於是,日本在1941年7月2號決定向南方前進,奪取當地的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即使冒著和英美開戰的風險也要這麼做。

7月26號,日軍佔領了法屬殖民地南部的基地。

本來此時日本正在與荷蘭談判計劃獲取印尼地區的石油供應,但令日本感到沮喪的是,不僅荷蘭沒有同意,美國還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資產,並且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實行了禁運。

由於和美國的和平似乎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日本決定啟動戰爭計劃,對英國,美國,荷蘭的國家發動戰爭,奪取他們在東南亞地區的殖民地。


如果當時美國不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並且日本和荷蘭能夠在印尼的石油供應上達成協議,日本對美國的戰爭就不會這麼早發生了,肯定要到結束東亞戰爭之後,才能拿出所有的資源來和美英等國爭奪西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

如果不南下而是北上西伯利亞,日本將會和遠東的駐軍兩敗俱傷。

在1941年,如果日本不南下奪取東南亞地區,而是和德國一道夾擊蘇聯,對日本來說比南下和美軍作戰可要困難多了。

當時日軍的想法是,如果和蘇聯爆發戰爭,日軍要集中2100~3100架飛機,2000輛坦克,45萬匹戰馬,由日軍和偽軍組成的150萬大軍。


日軍考慮到西伯利亞地區的惡劣天氣,在對蘇軍作戰的時候,認為最多也就打兩個半月,一入冬就得結束戰爭,對蘇作戰要儘可能節省時間,到10月中旬之前必須佔領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城市和港口。

蘇聯對日本的野心早有防備,早在30年代末的時候就開始積極準備對日防禦作戰了。即使在1942年以後,蘇聯總參謀部仍然決定在遠東地區對日本進行全面防禦,目的是抵禦日軍對遠東地區的任何攻擊行為,並且確保能夠將日軍成功擊退。


為此,蘇軍在1941年的時候,在遠東地區部署了65萬軍隊,5400輛坦克,3000架飛機,15,000門大炮,9.5萬匹馬。雖然莫斯科會戰開始之後蘇軍從遠東調走了大批軍隊,但是,由於當時蘇聯已經啟動了全國總動員,遠東地區實際的準軍事力量到1941年12月20號總人數不降反升已經高達116萬。戰馬的數量也從9.5萬匹增加到了13.9萬匹。

再加上當時蒙古方面已經動員了將近8萬人,蘇聯可以實現對日本作戰的兵力高達124萬多人。

(蒙古騎兵)

如果日本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配合德軍北上攻打蘇聯的遠處地區,將會是一場150萬人進攻124萬人的戰爭。

蘇軍空中力量和日軍相差無幾,陸軍的重型火炮和坦克不僅數量遠超日軍,火力指數也要遠超日軍。再加上蘇軍作為防守方有著地利的優勢,對日軍來說最好的結果就是從1941年夏天到1941年10月中旬和蘇聯打成平手。

但是由於蘇軍準備充分,很有可能在這段時間內成功將日軍擊退,讓日軍精銳的關東軍傷亡慘重,失去再次進攻蘇聯的能力!

於是,美國就成了最大贏家!

由於日軍北上,美國就可以隔著太平洋和大西洋看著舊大陸打成一片。然後,利用租借法案支援各反法西斯國家,讓他們和德國,日本,意大利三個法西斯國家血拼。

等雙方拼得精疲力盡的時候,美國再像一戰時期那樣,向東方戰場和歐洲戰場派出生力軍,幫助盟國打敗法西斯。


如果這樣,美國在二戰中付出的傷亡更少,得到的戰果會更大。

由於美國加入二戰時間較晚,蘇聯在和德國作戰的時候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那麼,二戰結束之後,蘇聯很可能就不能成為超級大國和美國在全球爭霸了。這樣,美國將成為二戰最大贏家,以唯一超級大國的身份在世界上呼風喚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