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袁世凱臨終前,沒有指定段祺瑞和袁克定來接班,而選擇了黎元洪?

憤青談足球


袁世凱沒有指定黎元洪,他只是在推舉名單上寫了黎元洪的名字。黎元洪能接班,是北洋系眾大佬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做出的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民國四年(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正式稱帝,成為中華帝國的皇帝。

稱帝后,袁世凱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冊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其目的不言而喻,為的就是拉攏黎元洪。不過黎元洪不傻,他知道袁世凱長久不了,所以在冊封令下達之時,黎元洪委婉的拒絕了。

事後的發展,果不出黎元洪所料,蔡鍔在雲南起兵護國,馮國璋在南京按兵不動,各地實力派也都是蠢蠢欲動,等著看袁世凱的好戲。在眾叛親離之下,袁世凱取消帝制,又做回了大總統。

不過,袁世凱取消帝制,各地實力派仍然不買賬,這些人紛紛發電斥責袁世凱,逼其辭去大總統。蔡鍔等人也不買賬,繼續在四川跟北洋軍作戰。在這種大背景下,袁世凱就想到了黎元洪。

為什麼袁世凱這個時候會想到黎元洪呢?因為黎元洪在民國初年軍閥當中是個異類,只有他才能在這個時候幫袁世凱解圍。



首先,黎元洪地位很高,但他手上無兵,對北洋系沒有威脅。

這裡解釋一下,黎元洪早先有兵權,但他掌握的兵權不牢固。因為他是被武昌革命軍強行推到前臺的政治領袖,在革命軍中威望不足。當時武昌革命軍的實際領導人張振武和蔣翊武等人都看不起黎元洪,張振武甚至還羞辱過黎元洪。後來黎元洪雖利用袁世凱殺了張振武,掌握了湖北的兵權,但也因此名聲掃地,傷了湖北革命軍的軍心。

二次革命期間,國民黨向袁世凱發難,逼迫黎元洪站隊。黎權衡利弊後,選擇站隊實力更強的袁世凱。但隨北洋軍馮國璋南侵,國民黨被打垮後。黎元洪就成了靶子。北洋軍四個師包圍湖北,逼得他不得不交兵權,被迫進京,成為袁世凱的傀儡了。(湖北變成了直係軍閥地盤,鄂軍也被直系收編)

其次,黎元洪不是革命黨,不是北洋系,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讓他可以在北洋系和革命黨之間充當緩衝人的角色。每每當兩派人因為利益衝突而相持不下時,把他推出去,可以緩解兩派人的對立情緒。

比如二次革命後,袁世凱自己當大總統,讓黎元洪當副總統。這種操作明擺的就是為了緩和與南方各省的關係。

基於此兩點,黎元洪便被袁世凱推到了北洋系和南方實力派談判的談判桌上。

民國五年(1916年)3月28日,在袁世凱宣佈取消帝制的第六天,黎元洪以副總統身份邀集因袁世凱稱帝而辭職引退的原國務卿徐世昌、原代理國務卿段祺瑞,一起於與聯名就滇黔息兵問題(就是護國戰爭),向全國發表公告。他建議,護國軍和北洋軍儘快停戰,雙方攜手共建民國。

前面說了,黎元洪這人有點社會影響力,並且號召停戰也是為了讓四川、貴州老百姓免於兵禍之災,所以當他聯合徐世昌和段祺瑞通電全國後,舉國便站在了他這邊,要求護國軍儘快停戰。

受到舉國輿論和社會各界的壓力,並且考慮到袁世凱確實也取消了帝制,因而蔡鍔、唐繼堯等人便放棄與中央的割據和戰爭,響應黎元洪提出的共建民國建議。

不過,西南實力派還是不信任袁世凱,所以停戰一個月後,即1916年5月7日,西南四省軍閥又聯名向全國發表了一份通告:“中華民國大總統,領海陸軍大元帥一職,依法由副總統黎公繼位。”

在這份通告中,西南軍閥的意思很明顯:停戰可以,共建民國也可以,但是袁世凱必須要下臺,民國大總統必須讓黎元洪出任,北洋系的人不能當總統。


對於這份通告,袁世凱很是不爽。因為一個月後,即1916年6月5日他病死前的那天,他從河南千里迢迢的召徐世昌到北京“託孤”,也沒有讓就住在北京城裡的黎元洪到他的病床前“託孤”。

不過,袁世凱還是明事理的人。他死後,徐世昌、段祺瑞等人打開了袁世凱事先寫好接班人名單,上面沒有袁克定的名字,而是赫然寫著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

但是,究竟誰來接班?老袁沒有明確,所以誰當大總統,就得討論了。徐世昌因為與袁世凱事先通過氣了,而且他資格最老,所以大家就請他先說。

徐世昌說:現在南方獨立,收拾時局是重中之重,依我愚見,根據《約法》,應推副總統黎元洪繼任。

並且,他還給出了三點理由。

第一,黎元洪是副總統,他繼位符合約法的規定。並且這還可以給袁世凱避嫌,表明老袁沒有干預總統人選,遵守了約法。咱們北洋系對全國也有個交代。

第二,護國軍主張讓黎元洪繼位,如果我們推舉自己人繼位,蔡鍔等人肯定不同意,雙方還要繼續打。這種時候只有把黎元洪推出來,南方才沒有繼續動武的理由。

第三,黎元洪沒兵權,他就算當了總統,什麼也都是北洋系說了算。等風頭過了,再把黎元洪弄下去。(這大概就是袁世凱寫三個繼承人的原因)

發完言,徐世昌看了看段祺瑞,讓他也發表意見。段祺瑞想了一會,吐出一句話:“說的好,我和相國的意見一致。”

段祺瑞說完後,在場的北洋系眾人見兩位大佬的意見一致,便也一齊支持。於是,黎元洪就被北洋系推舉為了大總統。



很快,被推舉為大總統的消息傳到了黎元洪居住的東廠衚衕。住在衚衕裡的街坊鄰居一聽這消息,都樂壞了,自己的衚衕也出了大總統了呢。但是,黎元洪聽說消息後,卻讓總統府秘書長張國淦轉告段祺瑞:“我不要做總統。”

張國淦把黎元洪的意思轉告給了段祺瑞,結果段祺瑞只說了一句話:“我們主張姓黎的幹,說了就不改了。”

自己當總統由北洋系決定,黎元洪也是醉了。他不敢跟段祺瑞較勁,所以最後還是接了袁世凱的班,當了民國第三任大總統。

至於後來嘛,就如徐世昌所說,黎元洪就是個傀儡。當了半年總統後,他就被段祺瑞設計,利用張勳給趕下了臺。


Mer86


據文獻記載,在袁世凱去世前,很多人曾問他,將來由誰接任大總統。袁世凱回答道,我死以後你們自己去金匱石屋裡面看。

於是在袁世凱死後,王士珍、張鎮芳等打開金匱石屋,找出袁世凱留下的繼承者提名,只見上面親筆寫著: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並沒有自己的兒子袁克定。

後來,這三人也都先後擔任民國大總統。雖然,這個故事被傳得有鼻子有眼睛,但很明顯就它是標準的民間故事。因為,袁世凱在去世之前,早已經是眾叛親離,就是北洋軍閥內部的張作霖、段祺瑞和馮國璋等人,袁世凱都已經控制不住他們。

在這種背景下,就是袁世凱活著時下達的命令,如果不符合這些軍政大佬們的利益,他們都懶得執行或者陽奉陰違,更不要說袁世凱留下的遺詔,又會有誰真的把它當回事?袁世凱作為一個軍政強人,不可能連這種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怎麼可能還特意去指定接班人呢?



最初,袁世凱想要稱帝,就是希望他們袁氏家族能夠一直屹立不倒,至少也可像英國和日本的皇室一樣,在名義上永遠處於政治舞臺的頂層。

但問題是,當時袁世凱正處於最強盛時期,這個夢想卻依然不能實現,那等到他快要是死的時候,指定兒子袁克定當接班人,這有用處嗎? 段祺瑞、馮國璋、張作霖等人,會讓民國大總統的位置變成他袁家一個人的嗎?顯然是不可能。

所以袁世凱根本不會去指定袁克定當接班人,因為即便指定也沒用,反而會給自己家族帶來禍害。至於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等人,顯然也不是他能夠指定的。

事實上,黎元洪之所以能夠接替袁世凱成為民國大總統,一方面是因為在袁世凱去世後,北洋軍閥分裂成三大派系:馮國璋的直系、段祺瑞的皖系和張作霖的奉系。

這三大軍閥,那是誰也不服誰,所以他們各自的利益,自然都是希望自己出任民國大總統,而不希望對方擔任大總統。由於這三股勢力旗鼓相當,所以最後的結果是,誰也當不成大總統。

因為,這三大軍閥在沒有達成一致之前,任何一方出任大總統,都會讓其他兩方沒有安全感,也就會遭到他們的聯合反對,這也就是段祺瑞無法接替袁世凱出任大總統的原因。在這種背景下,段祺瑞他們就只能找一個北洋軍閥外面的人來擔任大總統,這樣大家都才有安全感。



對於直系、奉系和皖系來說,擔任大總統的這個人,首先需要有足夠的資歷和威望,否則就算他們三同意,其他各地的軍政大佬也不會同意。其次,這個人背後不能擁有強大的軍政實力,否則等他當上大總統後,肯定會大力發展自己的勢力,這樣他們三大派系都會沒有安全感。

在這種背景下,黎元洪就有幸被選中成為民國第二任大總統。之所以黎元洪能夠被選中,一方面是因為他由足夠的資歷。大家知道武昌起義爆發時,革命家就是擁立他為湖北都督,後來南京革命政府成立後,他被選為副總統兼領湖北都督,可以說是南方僅次於孫中山的政治人物。

再後來袁世凱擔任大總統時,黎元洪又被當選為副總統。從這層意義上說,黎元洪的資歷和威信,都非常足夠,可以說是名義上的國家第二號人物。並且,他是唯一在北方和南方政府忠都擔任過二把手的人物,是南方軍閥和北方軍閥一致都能接受的人物。

另一方面,就是黎元洪身後沒有強大的軍政勢力,他就是一個純粹的政治人物,沒有自己的嫡系兵馬和地盤,相當比較好控制,也不會讓各大軍閥感受到威脅。

在這種背景下,在袁世凱去世後,由於各大軍閥一時間沒有博弈出一個能服眾的軍政大佬,所以就只好讓黎元洪這種傀儡暫時擔任大總統。

後來,等到馮國璋和段祺瑞選擇聯手後,他們就成為天下第一大實力派,於是黎元洪下野,先是直系的馮國璋成為代理總統,接著是皖系的徐世昌成為大總統。


我是趙帥鍋


在袁世凱稱帝之前,外界就已經瘋傳他將要稱帝的消息。段祺瑞和馮國璋得到消息後,曾專程晉見袁世凱,問他有無此事。袁世凱特意解釋說,他作為終身大總統,又可以以金匱指定繼承人,權力已經無以復加,再做皇帝也無非如此。如果說還有什麼差別,無非就是兒子也可以當皇帝,但袁克定沒有這個能力,連老家一個村都未必能管理好,更不用說這麼大一個國家了,他也不用花這個心思。

不過事後袁世凱還是決心稱帝,並且在天壇舉行了祭天典禮,下令改元洪憲,是為洪憲帝制。但袁世凱對形勢的判斷顯然是錯了,低估了全國上下反對帝制的決心,也高估了他個人的聲望。因此,在他稱帝之後,馬上就眾叛親離了,全國上下一片聲討之聲,最終連他的親信段祺瑞、馮國璋都表示堅決反對,袁世凱不得不在全國的一片唾罵聲中又吃了吐,下令取消了帝制,恢復民國。不久後,袁世凱就一命嗚呼了。

在袁世凱死後,實際上無論他是否有金匱指定的接班人,都不會按他的意旨來接班,而是要根據當時的形勢來決定。在他恢復民國之後,就已經恢復了黎元洪的副總統職務,但實際掌握權力的已經不是別人,而是國務總理段祺瑞了。所以,在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就將黎元洪扶正做了大總統,他自己則繼續擔任國務總理,實際上是讓袁世凱做傀儡而已,重要的事情的決定權都在段祺瑞手中。

正因為袁世凱是在稱帝失敗之後,在全國上下的一片唾罵聲中死去的,所以他的直系親屬完全沒有任何機會成為接班人。因為在此之前,北洋內部已經開始分裂,而袁世凱還沒有來得及為他兒子培植勢力,所以袁克定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實力來接班,無論是德還是才,他都不具備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威望。袁世凱在稱帝之前企圖培養袁克定,曾經準備辦一個軍官訓練團,他自己當團長,袁克定任副團長,但還沒來得及實施,袁世凱就死了,袁克定自然也沒有什麼勢力了。

那麼段祺瑞自己為什麼不直接當大總統,名正言順的控制全國呢?不是他自己不想,而是實力不允許。雖然到袁世凱死的時候,段祺瑞已經將馮國璋、徐世昌等人擠出了權力核心,他成了北洋系的第二號人物,但在袁世凱死後,他也沒有能力全面控制全國。原因也簡單,就是他自己的親信能夠掌握的軍隊、控制的地盤,都不如馮國璋,還有其他許多地方實力派也都不完全聽命於他。所以,此時如果他上位,就會授人以柄,會跟袁世凱一樣,被群起而攻之。

此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段祺瑞個人的性格,其實是比較愛面子的,尤其是他當時已經被外界輿論視為再造共和的頭號功臣,也就是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的關鍵人物,他很在意這個名譽。如果他在逼著袁世凱取消帝制之後,他又在袁世凱死後接班當大總統,那無疑等於是承認,他之前所作所為並不是為了國家和人民,而是為了他個人的野心,這也是他所不願意的。所以,他寧可扶正黎元洪當傀儡,他自己當總理實際操盤,也不肯自己直接上位。

這其實也是段祺瑞之後在北洋政壇上的常態。他和黎元洪鬧出府院之爭之後,張勳又搞了一次復辟,段祺瑞再次組織軍隊進攻張勳,是為三造共和。之後副總統馮國璋繼任大總統,他企圖把馮國璋也當傀儡,馮國璋不接受,甚至企圖攜帶大總統印璽逃回江蘇他自己的勢力範圍,被段祺瑞派人攔下來了。但之後段祺瑞也只是當西北邊防督辦,以這個名義實際控制北洋政府,不但不當總統,甚至連總理都不當了。一直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張作霖擊敗吳佩孚,曹錕被迫放棄總統職位,段祺瑞此時已經毫無實力,才出任了臨時執政,但這時候他已經是別人的傀儡了。

而在段祺瑞的這些政治生涯中,最關鍵的就是他始終處於名不正言不順的位置,總是試圖拿別人當傀儡,而由自己掌握實權,也就是當權臣,但每次對手不甘心充當傀儡,與他發生衝突,他都會很難辦,就是因為他名不正言不順。雖然別人只是傀儡,但無論怎麼說,也是大總統,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而他無論實力大小,也都只是國務總理,所以他與黎元洪、馮國璋的權力爭鬥中,他實際上都處於很不利的局面。在這個意義上,他是個四個面子活受罪的典型。


蕭武


1916年6月6日上午10點,大總統袁世凱在家中病逝。據說他臨終前說了這樣幾句話:“我不想要這個結局,我不想當皇帝,是那個人害了我,我信了,結果我被騙了。”

至於袁世凱口中的那個人是誰無從得知,有人猜測是他兒子袁克定,也有人說是楊度。不過到底是誰已不重要,但他的後悔卻是真的。

袁世凱稱帝后,很快陷入了眾叛親離得境地,南方四省、陝西宣佈討伐他,連他的心腹也在湖南、四川宣佈獨立。更讓他難過的是他的老家河南也加入了伐袁的行列。

袁世凱後悔了,他的一個錯誤的決定,毀了他多年來積累的聲譽。

於是他果斷地宣佈放棄了帝制,並寫了一封《帝制始末案》,向北洋同僚們解釋自己是怎麼“身不由己”走上錯誤道路的。

當袁世凱病逝後,段祺瑞、徐世昌本人打開了他留下的中華民國大總統推薦名單,上面寫著三個名字: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

至於上面為什麼沒有他兒子袁克定的名字,其實原因很簡單,袁世凱以深刻認識到民意的力量,他不想再給自己後人帶來災難。

按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袁世凱推薦的三個人將參加內閣選舉,最後由其中一人擔任民國臨時大總統。

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這三個人,就實力而言無疑段祺瑞最強,黎元洪最弱。

黎元洪雖然頂著一個副總統的頭銜,但自武昌起義以來他就沒有掌握過實權。當時有人笑稱黎元洪是歷史上最幸運的人。

武昌起義時,被趕鴨子上架莫名其妙成了起義軍的大都督。組建臨時政府時,由於革命黨內部矛盾,他又成了民國的副總統。

如今第三次好運降臨到他的頭上,由於段祺瑞、徐世昌都是北洋軍閥的人,而黎元洪既有北洋軍閥的身份,又頂著革命家的光環。

各方勢力相互妥協,又一起把黎元洪推上了民國大總統的寶座。


花木童說史


確切的說,並不是指定,而只是的推選的名單上列了黎元洪的名字。

而當時有袁世凱修改的《中華民國約法》第二十九條只規定“大總統因故去職或不能視事時,副總統代行其職權。”而當時的民國副總統是黎元洪,所以黎元洪暫時接替了總統職務。

段祺瑞雖然是袁世凱一手培養的,但在後期諸多事宜中與袁產生了隔閡矛盾,包括當時袁世凱稱帝,段祺瑞是反對的,所以到了袁世凱後期,兩人之間的關係是很尖銳的。

當時段祺瑞是反對帝制的,並被稱為再造共和的功臣,所以這個時候的段祺瑞不管願不願意,都必須遵從約法,並扮演約法的捍衛者的角色。而且當時,段祺瑞的勢力還不能一手遮天,如果真的去爭取總統一職,弄不好就會身敗名裂。

而當時段祺瑞正好擔任內閣總理一職,民國的約法規定:總統和總理不能由同一個人擔任。當時段祺瑞在擔任內閣總理,除非他辭去內閣總理的職務,才有機會擔任總統,這就很難操作了。

因為在孫中山擔任大總統的時候,當時計劃在中國推行總統制,也就是說國家大事由總統說了算。後來南北議和由袁世凱接替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等人又制定了臨時約法,把總統制修改成了內閣制,就是說國家大事由內閣總理說了算,總統只有蓋章的份兒。

這時候段祺瑞想的便是通過內閣架空黎元洪,作為武昌起義領導人的黎元洪自然不願意當傀儡。黎元洪一怒之下罷免了段祺瑞的內閣總理職務,但當時的軍隊控制在段祺瑞手中。

後來段祺瑞利用張勳復辟的時機,再次反對帝制,被人稱為三造共和的功臣。這時黎元洪早就躲進了天津租界,不可能再回來了,段祺瑞就順理成章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實權,但直到最後也沒有擔任總統職務。

再看袁克定,如果袁世凱的帝制能撐下去,或許還有子承父業的機會。但是恢復帝制實敗,曾經的“太子爺”於公沒有參選資格,於私手裡沒有兵權,底下眾多的軍閥派系也不會同意的。


問鑑歷史


袁世凱臨終前,並沒有指定接班人,而是說按照民國總統約法來選擇後續總統。也就是說,關於袁世凱指定接班人,完全是謠言,袁世凱在稱帝失敗以後聲名狼藉,自顧不暇並懊悔不已,自然不可能錯上加錯指定總統候選人了。



事實上,關於段祺瑞和袁克定,袁世凱就算真的有權利指定接班人,也不會讓這兩個人繼承總統的;而段祺瑞和袁克定自身,恐怕也不敢擔任總統。因為在當時,段祺瑞是袁世凱的心腹,而袁克定是袁世凱的公子。無論他們兩個誰當總統,都難以承受當時的輿論壓力。

關鍵還是袁世凱稱帝,讓天下人與袁世凱離心離德。袁世凱死前已經廢除了帝制,但是袁世凱死後,涉及稱帝的那些人,都必須給國內一個交代。段祺瑞、袁克定與袁世凱的關係都太過於密切,如果冒天下之大不韙當上總統,自然會被當做出頭鳥首先進行打擊。要知道,以袁世凱這樣大權在握的梟雄,在各路諸侯的反對下,尚且難以獨善其身。而段祺瑞、袁克定相比袁世凱是更加不如,又怎能掌控全局?因此,低調一點才是上策,他們是不可能往槍口上撞的。



至於黎元洪,黎元洪是當時的副總統。大總統袁世凱在任上辭世,按民國約法來講,自然是應該由副總統代替大總統職權的。另一方面,當時的黎元洪沒有任何實權,對各方軍閥都沒有威脅。讓黎元洪出任大總統,也是各方都能夠接受的人物。

雖然黎元洪當上了大總統,但是黎元洪並沒有取得相應的總統權力。相反,在黎元洪當總統期間,國家大權集中在總理段祺瑞手上。所以,段祺瑞雖然沒有總統的名號,但掌管了實際大權;而黎元洪徒有虛名,實際上不過一個傀儡而已。



蘇綻


袁世凱為什麼會在全國人民的笑罵聲中黯然早逝?主要原因是逆歷史潮流復辟帝制。

已經是擺平和穩住主要競爭對手,軍政大權獨攬的終生大總統,跟皇帝並無實質區別了,為什麼還要冒天下之大不韙鋌而走險復辟帝制?恐怕主要是為了兒子袁克定也能繼承大統,子子孫孫永遠騎在萬民之上稱孤道寡。據說,袁克定為此上下其手,使了不少陰招。

滿身能耐的老子都因為帝制翹了腿兒,再明目張膽指定兒子小袁接班,豈不等於直接拋出把柄讓人廢了小袁?

至於段祺瑞,此人有些能力和威望,但主導其思維和行為的是軍事觀點,而不是政治思維。當時環境下,這樣的人主政中華,對國對民對自己均弊大利小,老袁能把北洋系弄成家天下,還是有些知人之明的。後來際會風雲,老段再造共和,在北方也當過幾天霸主,國家風雨飄搖、個人灰頭土臉,這結果史書上都有記載。

至於黎黃陂,有辛亥首義之功,人望不差,本就是副總統,於法於勢,是大總統最合法最合適的繼任者。只是,造化弄人,北洋記民國又是個誰拳腳硬誰說了算,誰臉皮厚誰混得開,誰能糊弄誰得吃肉的亂世,黃陂註定也是匆匆過客。

老袁掛了沒有多久,北洋系土崩瓦解,接下來就是南方來的那幫人在南京說了算啦。


小道乾貨


袁世凱稱帝不得人心,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不得不宣佈取消帝制,他仍然想退而求其次當原來的大總統,他心中也明白是不可能了,但依然想搏一搏,幸虧上天給了他一個機會,不願意再看到老袁狼狽相。

此時袁世凱“恰好”尿毒症爆發,臨死前說對陪侍床前的徐世昌、段祺瑞、張鎮芳、袁克定四人說:“楊度誤我”,然後用手往外一指“約法、約法”,說了兩遍約法就嚥氣了。

袁世凱連說兩次“約法”就是為什麼要選擇黎元洪做繼承人的原因,可以看作是袁世凱的臨終遺願。

頭一句“楊度誤我”其實是袁世凱把自己稱帝的原因推給別人的說法,袁世凱稱帝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他自己。



袁世凱說“楊度誤我”也是有原因的,袁世凱稱帝前,楊度組織了一個號稱“六君子”的籌安會,其主要作用就是為袁世凱稱帝鼓勁加油。後來有人送給了袁世凱一副輓聯形象說明了這件事:“病起六君子,命送二陳湯”。

六君子即籌安會中攛掇袁世凱稱帝的那幫人:(楊度串聯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及嚴復),二陳湯:即陳宦、陳樹藩、湯薌銘。

袁世凱說的“約法”是指他立下的接班人的遺囑這件事。

袁世凱稱帝前有個臨時約法憲章,這個憲章對袁世凱不利,等袁世凱做了正式大總統時,廢除了臨時憲章,制定了新的憲章。

按照《大總統選舉法》(袁世凱修改過後)的規定,前任總統所推薦的三人,將作為總統的候選人,從三人中選出一人為總統,名單寫於嘉禾金簡,藏於金匱石屋內。(有點像清朝的立儲方法——把繼承人名字寫好放到“正大光明匾”後面)

袁世凱寫的三個繼承人的順序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據說開寶箱鑰匙有三把,所以作假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黎元洪做繼承人是合情合理的。



出人意料的是沒有他的長子袁克定的名字,袁克定想做太子才慫恿老爸稱帝的,也就是說他有野心的。

據說這個名單最早有袁克定的名字,後來袁世凱看到自己稱帝弄的身敗名裂,再讓兒子接班是不可能的,與其讓人恥笑還不如自己找點尊嚴,於是把袁克定的的名字抹掉了。

至於說沒有選擇段祺瑞也有許多說法,一說是被迫退出競爭,一說他高風亮節讓給了黎元洪。我相信後者,段祺瑞是再造共和的功勳,他不想看到國家四分五裂。

按照袁世凱的說法“三選一”。三人實力來說段祺瑞最強,他也是袁世凱的心腹,也是一個強硬人物,然而這些優點在此時都成了弱勢。袁世凱臭名昭著,段祺瑞的名聲受到了影響。而黎元洪脾氣很好。號稱“黎菩薩”。



最重要的是黎元洪是南方勢力的代表,而段祺瑞是北洋軍閥的代表,為了穩定南方人的情緒,三人協商讓黎元洪出任大總統。也就是說黎元洪主政期間比較溫和,利於國家統一。

綜上,經過全方面的考慮,段祺瑞退出了競爭,黎元洪上位做了第二任大總統。


秉燭讀春秋


唉,現在一些人,不知是怎麼了,總喜歡把以前頌揚的,都拿來質疑一番,找到一點不一樣的地方,就馬上徹底否定。而把以前不好的,也拿出來質疑,甚至是拿著放大鏡找優點,找到了不僅要翻案,而且還要捧上神壇。這麼做,真的是有腦子,獨立思考嗎?不是另有目的,就是真的腦殘了!

就象這個問題,網上有些人說,看吧,袁世凱是大公無私的,他死前並沒有指定他兒子當接班人,死後人們拿出他事先寫好接班人的金匱石室中的遺囑,上面寫著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個人的名字。因為按照《中華民國約法》,袁世凱是可以指明下屆總統唯一候選人的。由此看來,袁世凱不僅不搞獨裁,還是民主先鋒……等等。

不知這上面所說的是否是真實的,就算是事實,看看來龍去脈,決不會得出莫名其妙的結論。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後,一步步在加強自己的權勢。先是要改國會制為總統制,廢除臨時約法,接著解散國會,出兵鎮壓孫中山的“二次革命”。再後來,強行通過了《中華民國約法》。這個約法對總統選舉的規定是一屆十年,如果總統認為要連任,不用國會通過,只需由總統指定的參政院通過即可,並可無限連任。如果不想連任了,則由前任總統指定三名候選人,由國會在這三人中選擇一個。最後一條,也許就是前面這個“段子”的來源。可是如果上面寫的三個人是袁老大、老二、老三呢?這不就是世襲大總統嗎?

好吧,我們不假設,接著看史實。就是約法己改成這樣了,袁世凱仍不安心,居然上演了袁世凱復闢登基,恢復帝制的鬧劇。別說什麼是上了袁克定的當,如果袁世凱這麼好騙,還能是“袁吹”所捧的偉人嗎?反對復辟的,不僅僅是孫中山、蔡鍔,包括段祺瑞、馮國璋等他的核心骨幹!83天的洪憲皇帝深知己不可為,才不得己宣佈退位,恢復共和。如果他死後,還指定袁克定接任大總統,袁克定無德無望,手上還沒有兵,他這一世梟雄都無法做到的事,還讓笨蛋兒子去做,不說全國人會怎樣,就是他身邊的這一群驕兵悍將就得把袁家徹底滅了!那不是要被挖墳掘墓,斷子絕孫?

還是那種話,看待歷史,要全面客觀,最重要的,腦袋要長在自己脖子上,裡面還得是腦花!





淨月暖陽


袁世凱並沒有明確指定總統繼承人,袁世凱去世的時候,只留下了一份大總統候選人的名單,在這個名單上有三個人的名字,分別是徐世昌、段祺瑞和黎元洪。


袁世凱沒有在名單上留下袁克定的名字,主要是因為袁世凱知道袁克定的能力一般,根本不是這三個人的對手,與其讓袁克定當炮灰,還不如讓袁克定老老實實的做一個富翁。袁世凱留下的這三個人中,資歷最老的是徐世昌,實力最強的是段祺瑞。

徐世昌是北洋軍閥中資歷最老的一個人,被當時的人稱為“徐相國”。徐世昌在北洋政府中的影響力僅次於袁世凱,在清王朝統治時期,徐世昌曾經擔任過東北總督和體仁閣大學士,既是封疆大吏又是正一品大員。


不過徐世昌這個人非常的狡猾老練,在袁世凱去世的時候,北洋軍閥已經四分五裂,西南軍閥和南方軍閥都紛紛脫離北洋政府獨立,徐世昌不肯趟這趟渾水,便極力推辭了總統的位置。

徐世昌推遲後,總統的最佳人選成為了段祺瑞。段祺瑞是北洋三傑之一,被人們稱之為北洋之虎。雖然段祺瑞在北洋三傑裡面排名第二,但是北洋之龍王士珍在清朝滅亡後就逐漸淡出政壇,北洋之豹馮國璋一直都不是段祺瑞的對手。


袁世凱去世之後,誰做總統的決定權就掌握在段祺瑞的手中。然而段祺瑞並不想出這個風頭,此時的北洋軍閥矛盾尖銳,段祺瑞做總統必然會觸動了很多軍閥的利益。北洋政府總理和總統的職權相差不大,總理遠沒有總統更加的引人注目,因此段祺瑞更加傾向於總理的職務。

徐世昌和段祺瑞都不想做總統,總統的候選人也就只剩下了黎元洪一個。黎元洪是民國時期非常幸運的一個人,在辛亥革命之前,黎元洪在北洋軍閥裡面的地位並不高。


黎元洪能夠在崛起主要是革命黨和袁世凱妥協的結果。革命黨在湖北發動武昌起義後,強迫黎元洪做了湖北總督。


黎元洪做了湖北總督後,手中並沒有實權,只是湖北革命黨人的傀儡。袁世凱看中了黎元洪的這一優點,在中華民國成立後,袁世凱便任命黎元洪做了副總統。

黎元洪的副總統只是徒有虛名,黎元洪在外面沒有自己的軍隊,在北京也沒有自己的心腹,在任期間一直碌碌無為。


段祺瑞一直想要一個傀儡總統,黎元洪的這種情況剛好符合段祺瑞的需求。為了不讓總統的職權落到旁人的手中,段祺瑞和徐世昌紛紛支持黎元洪做總統。於是在段祺瑞的擁戴下,黎元洪順利的成為了中華民國的第3任總統。

不過黎元洪的總統做得非常的憋屈,段祺瑞只想把黎元洪變成一個象徵性的總統,並不給黎元洪任何實權。黎元洪開始的時候畏懼段祺瑞的勢力,不敢得罪段祺瑞,後來由於段祺瑞過於囂張,黎元洪和段祺瑞爆發了府院之爭。


府院之爭爆發後,各省軍隊都支持段祺瑞,僅僅做了一年總統的黎元洪只能被迫下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