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日本學者研究白江口之戰,取得一重大發現:唐朝俘虜過日本天皇

中日曆史上一共爆發5次戰爭,分別是在唐元明清民五代,其中第一次爆發於唐朝。663年,唐朝、新羅聯軍與日本、百濟聯軍於白江口發生的一次水戰,百濟與新羅軍隊都是5000人,唐軍1.3萬對日軍4萬,最終唐軍殲滅日軍。

對於白江口之戰,如今除了證明大唐強大之外,如今好像也沒什麼值得一提的。然而,日本學者卻有了一個重大發現,認為白江口之戰中,唐軍俘虜了日本天皇!

當然,日本天皇名稱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673年至688年前後,在此之前日本最高統治者是倭王。唐高宗李治曾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則天並稱二聖,這可能影響到日本“天皇”稱號的採用。本文為了敘述方便,採用傳統認知,將日本國王稱之為天皇。

日本學者研究白江口之戰,取得一重大發現:唐朝俘虜過日本天皇

在唐朝史書上,從未有過俘虜日本天皇的記載,白江口之戰的日本指揮官是“安曇比羅夫和阿倍比羅夫”,絲毫沒有提及日本天皇。而唐朝指揮官劉仁軌的傳記中,也沒有提及俘虜日本天皇的大功。

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餘豐脫身而走,獲其寶劍。偽王子扶余忠勝、忠志等,率士女及倭眾並耽羅國使,一時並降。

根據《舊唐書》記載,劉仁軌擊敗百濟與日本聯軍,百濟末代國王扶余豐脫身逃走,所佩寶劍被繳獲。至於百濟、耽羅、日本其他人,只是提及百濟扶余忠勝、忠志等投降,日本降者只是用“倭眾”來籠統的概括。

雖說當時唐朝一點都瞧不起日本,但如果真俘虜了日本天皇,史書上怎麼也要提上一兩句。因此,傳統觀點從來沒有腦洞大開的認為唐軍俘虜了日本天皇。

日本學者研究白江口之戰,取得一重大發現:唐朝俘虜過日本天皇

然而,日本古田武彥學派,在研究這一段歷史之後,卻取得一重大發現,即唐軍俘虜了日本天皇觀點,並認為當時日本天皇叫“高市天皇”(日本歷史上的確有一個“高市皇子”,但出生於654年,死於696年。從年齡上看,663年時才10歲,不足以成為日軍統帥),具體時間表如下:

663年,白江口之戰中,倭軍總司令是高市天皇。倭軍大敗,天皇被俘,檻送長安,開始在大唐八年的囚徒生活。

665年,唐高宗泰山封禪,高市天皇以“倭國酋長”之名,參與封禪儀式,並向李治三磕九拜。

671年,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宣佈大赦,寬赦百夷,釋放高市天皇,派遣使者郭務悰率二千多人赴日送回。

此後,高市天皇回到日本,奪取了皇位,由此進行改革,並宣佈倭國更名為日本。

20多年後,日本部分豪族造反,將高市天皇殺死,易姓革命,僭稱天皇,反指高市天皇為亂臣賊子,同時毀掉史書,抹去相關歷史記載,以至如今看不到真相!

日本學者研究白江口之戰,取得一重大發現:唐朝俘虜過日本天皇

那麼,古田武彥學派的這一推測,究竟有何依據呢?

一,661年日本齊明天皇去世,但在接下來7年中,日本皇位出現空缺,只有太子攝政,一直到668年才出現天智天皇(668—671年12月在位)。中間空餘的7年,日本果真沒有天皇?

二,白江口之戰,日軍有三路士兵,各有統帥,但在這之上,史書卻沒有記載一個更高級別的統帥。但這也可以理解,或許某一統帥節制其他兩人,但唐朝史書一個記載卻又讓人糊塗。

三,665年,唐高宗泰山封禪時,“仁軌領新羅及百濟、耽羅、倭四國酋長赴會,高宗甚悅”,劉仁軌所帶的“倭國酋長”又是誰?

四,671年,唐高宗命郭務悰率二千多人赴日,分乘四十七船,為何使團人員如此之多?難道是護送高市天皇回國?

更為詭異的是,幾個月之後,當時日本的天智天皇突然駕崩。而且,天智天皇的兒子大友皇子,在位半年多就被高市皇子的父親天武天皇推翻,自縊而死,明治維新時期追贈為弘文天皇,但即位紀錄於正史中卻被抹煞。

日本學者研究白江口之戰,取得一重大發現:唐朝俘虜過日本天皇

正因這些疑問,以及其他一些研究,古田武彥學派認為日本這一段歷史遭到篡改,罪魁禍首就是天武天皇!

高市天皇統帥三軍,發動白江口之戰,國內由皇子攝政。由於天皇長期被俘,攝政皇子野心勃勃,於是在668年自立為天智天皇。但三年之後,高市天皇卻在唐軍護送之下回國,於是天智天皇極為恐慌,由此出現暴斃之事。至於天智天皇的兒子大友皇子,在抵抗半年後兵敗自縊。

此後,高市天皇進行了“唐化”改革,其中重用了後來的天武天皇,還娶了後者的女兒。然而,696年豪強“天武天皇”發動政變,殺死了高市天皇,自立為天武天皇。

為了隱瞞弒君篡位的歷史,天武天皇進行了一系列篡改歷史行為,比如:將高市天皇被俘歷史刪去;修改高市天皇的年齡和身份,變成天武天皇的兒子;將高市天皇執政期,修改為天武天皇執政期,在此期間的高市天皇的天皇身份,篡改為攝政等,抹除一切高市天皇的痕跡。

《正倉院文書》(702年)中記載,696年之前的日本歷史文件,幾乎一件都沒有留下來,全部遭到毀滅,比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乾隆的四庫全書更狠。

日本學者研究白江口之戰,取得一重大發現:唐朝俘虜過日本天皇

更為驚人的是,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古田武彥學派還真找到了一些證據。

《懷風藻·葛野王傳》中,談及高市皇子死後,日本朝堂爭論皇位繼承問題。如果高市不是天皇,何來皇位繼承?《萬葉集》中對高市有“我等之大王”的記載,大王不就是天皇嗎?

其實,日本考古也發現一些重要線索,比如出土的木簡中,高市皇子的長子,被稱為長屋親王,宅邸被稱為長屋皇宮,這是典型的僭越。當然,或許高市皇子攝政時功勞太大,所以天武天皇給他特別優待,但日本青龍山野中寺彌勒像底座下面的一行字,卻令人難以理解。

丙寅年(666年)四月大舊八日癸卯開記,栢寺智識之等詣中宮天皇大御身労坐之時,請願之奉彌勒御像也,友等人數一百十八,是依六道四生人等此教可相之也

666年,日本正史上是皇位空懸,後來的天智天皇以皇子身份攝政,直到668年才出現天智天皇,為何這一年會有“中宮天皇”?

日本學者研究白江口之戰,取得一重大發現:唐朝俘虜過日本天皇

從古田武彥學派的諸多疑問和研究發現來看,唐朝還真可能俘虜了日本天皇。至於為何唐朝史書沒有記載,或許當時“倭王”身份沒有洩露,或許當時沒有抓到,而是後來俘虜的,或許唐朝根本對這麼一個蕞爾小邦的酋長不感興趣,連戰報上都懶得提及,只是在泰山封禪時才記上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