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周王室為什麼把封國封那麼大?卻不把自己的土地弄到最大?

顓頊洪


如果周王室真的在分封的時候將諸侯國的封地弄得很大,而自己的土地則相對來說不大,那麼,周王室靠什麼來統攝諸侯,難道僅僅依靠禮儀道德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倘若周王室沒有絕對的實力,即便是姬姓諸侯國也不可能長時間聽命於周天子,這個事實周武王和周公旦又怎麼可能想不到。所以周天子在分封諸侯國的時候,土地是嚴格控制的。

當然,春秋戰國時期的周王室實際控制的土地確實很少,像秦國、齊國、晉國、楚國等諸侯國的土地都遠遠超過周天子實際控制的土地,後來的戰國七雄更是如此,這是因為諸侯國自分封之後,就在一定程度上自力更生,或者吞併小的諸侯國,或者與夷狄爭搶土地,或者開墾蠻荒之地,這才使得很多諸侯國的土地成倍地增加,而周王室則恰恰相反,周平王遷都等於直接放棄了過去鎬京的土地,而洛邑的土地本就不大,再加上還被諸侯國們欺負,因此周王室在春秋戰國時期實際控制的土地是很有限的。

分封制的初衷是“封建親戚,以屏藩周”,周武王雖然在牧野之戰中打敗了帝辛,直接導致商王朝的滅亡,但其實商王朝的統治早已深入人心,天下人並非都對商王朝失去了信心,不過成王敗寇罷了,而周王室勝了。只是周王室也並沒有將商王朝的所有土地納入周王朝的版圖,而且很多地方是不服周王室的統治的,這樣一來,周王室實際能控制的土地和人民是有限的,況且還有夷狄虎視眈眈,為了更好的統治天下,並且保證周王室的安全,周武王才決定實行分封制,將古國的後裔、有功之臣、姬姓宗室都分封出去,讓他們到各地去建國,治理地方、護衛周王室的安全。

但是,周王室也會防著諸侯國做大,因此在最初分封的時候,分封的土地都是嚴格控制的,《孟子·萬章下》有記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封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幾四等。”

也就是說周王室的京畿之地方千里,而諸侯國則如同《封公侯篇》中說的那樣:“諸侯封不過百里。”諸侯國也是分等級的,一般分為公爵國、侯爵國、伯爵國,還有子男之國等,而分封的土地則分為三等,公爵國和侯爵國都是方百里,比如最初的陳國、宋國、齊國、魯國、燕國等等,而伯爵國則是方七十里,子男之國方五十里。

這樣的土地對比,周王室自然可以實現對諸侯國們的控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國們在護衛周王室的同時,也給周王室帶來威脅,他們越來越想脫離周王室的控制,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們在完成自己任務的同時,也會謀求自我發展,比如開疆擴土。但在西周時期,即便是開疆擴土,也是比較含蓄的剋制的,畢竟周王室的力量是很強大的,所以諸侯國們在開疆擴土上速度並不快,大部分只是在固有封地上發展本國,但吞併一些小的方國、從夷狄那裡奪點土地,以及自身開墾蠻荒之地等,土地也還是會有所增加的。

這裡最著名的例子大約就是楚國了,楚國是在楚成王時期被封為諸侯國的,“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土地不過才方五十里,但是楚子們帶領楚國人篳路藍縷,開墾荒山,兼併附近的小國,後期又公然不服周王室的統治,土地一點點增加,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土地一度成為諸侯國中疆域最大的諸侯國,這完全就是楚國自力更生的結果。

但自稱“蠻夷”的楚國畢竟是特例,絕大多數的諸侯國在西周時期還是比較聽話的,也沒有大肆擴張領土,但是周王室自身卻不行了,周王朝的統治一步步走向衰落,到了周幽王時期,周王室徹底不行了,在周幽王和繒國、申國、犬戎三大聯軍的戰爭中,周幽王被殺,晉國、衛國、秦國、鄭國等勤王軍將犬戎趕走,但周王室還是遭到了致命的打擊,以至於繼位的周平王不得不放棄鎬京,放棄方千里的京畿之地,而遷都洛邑。

周王室放棄鎬京,秦國是最大的受益者,秦國發展到西周末期也還只是周王朝的一個附庸,甚至還不是一個諸侯國,但是秦襄公有勤王之功,又一直在西部為周王室抵擋西戎,於是周平王在遷都之際對秦襄公說:“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周平王的意思很簡單,土地就在那裡,你要是能將西戎趕回去,那麼奪得的土地就是你秦國的。也是在這個時候,秦國正式成為諸侯國,與西戎開始了土地爭奪戰,並最終崛起,在戰國時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併成功笑到了最後。

周平王遷都是周王朝的一個重大轉折點,自此,周王室再不如從前,周天子的話語權也斷崖式下跌,而諸侯國們開始了頻繁的互相攻伐戰,很多小國被兼併,晉國、齊國、楚國等大國越來越大,而大部分的諸侯國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周天子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敢動彈,別說是為被攻打的諸侯國主持公道了,就是自己受欺負了還得找諸侯國幫忙。

“尊王攘夷”的口號便宜了那幾個大國,他們藉著這個口號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到春秋末期的時候,天下的諸侯國也不過才二十個左右,這個數量遠遠不能和春秋初期的諸侯國數量相比。而到了戰國時期,戰爭進一步升級,天下被“戰國七雄”霸佔,周王朝早已連自保的能力都沒有了,巴掌大的土地什麼都做不了,而諸侯國們依然讓周國存在也不過是還沒有到將其滅亡的合適時機。

等時機一到,滅亡周朝不過是分分鐘的事,所以我們看,不是周王室將封國的土地封大了,而是在時間的不斷推移下,諸侯國自身開疆擴土發展壯大,而周王室自一直在走下坡路,遷都更是丟失了最大一部分的土地。因此,我們看到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地圖,都會顯示周王朝的土地不過巴掌大的一塊,而很多諸侯國的土地則大了周王室土地的數倍不止。


尚宮女史


事實上,西周建立之初,周王室的土地就是天下最大的。

西周在建立之初,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將整個天下的土地和人民進行分封,分封給王室子弟、西周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封邦建國,給拱衛西周。



西周建立之初,一共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有53個是姬姓諸侯,也就是周天子的親戚,在當時所有的封國中,西周王室獲得的土地最大、人民最多、經濟最富庶。

可以看看西周分封圖,當時周王室的地盤主要在今天西安一帶和洛陽一帶,這兩塊都是當時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多的地區,也就是俗稱的中原地區,都歸屬周王室。周王室的土地是當時最大諸侯國的三倍以上,已經是天下最大的封國了。



在西周時期,分封制是基本政治制度,周天子就是靠分封制管理天下,天子封給諸侯,諸侯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封給士,一層一層分封下去,等級森嚴,無法逾越。

井田制是西周時期的基本經濟制度,當時所有的土地所有權屬於周天子,周天子通過井田制將土將分給諸侯,然後一層一層分下去,最終由底層百姓來種地,然後一級一級向上交納貢稅,這是周天子主要的財政來源,而這個財政來源依靠的就是分封制。



換句話,只有不斷的分封土地出去,周王室才能收取更多的財政收入,周王室也就越來越富足。分封制和井田制一方面幫助了周王室提高收入,擴大地盤,還能過戰爭掠奪更多的土地,另一方面,分封制也是一個看不到底的深淵,分到最後,將是無地可封。

同時,西周時期應該算是城邦制的國家聯盟,並不算大一統的封建國家,既然是城邦聯盟,在當時地廣人稀的情況下,周天子沒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管控土地,為了更好的控制土地,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就只能以分封制分封忠於自已的諸侯國出去,拱衛周王室,並聯合對外征戰。



隨著時間的發展,周王室所分封出去的諸侯國越來越多,或者分封給功臣的土地越來越多,土地是固定不變的,而人口、戰功卻是越來越多的,為了維持統治,周王室不得不進行分封,同時又不得不面對自已的土地越來越少的情況。

公元前771年,由於太子宜臼聯合自已的岳父申侯及犬戎等外族,為了奪回自已的太子之位,攻破西周都城鎬京,並殺死了周幽王,之後太子宜臼即位,這就是周平王,由於犬戎等外族離鎬京太近,而這些外族又經常對京城附近燒殺搶掠,因此周平王決定遷都。



不久,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實際上週王室是放棄了鎬京周邊的土地,等到遷都成功,周王室僅有洛邑及附近土地,周王室的土地比原來少了一半。而原來鎬京周邊土地已被秦國佔據,秦國通過一系列血腥的征戰,終於在鎬京,也就是今天的咸陽及西安一帶立足,逐漸強大起來。

遷到洛邑的周王室,雖然避免了外族的入侵,但處於諸侯的四面環繞,再加上東周時期的諸侯國開始強大起來,禮樂開始崩壞 ,有一些諸侯國不願意向周王室進貢,另一方面,由於周王室還在進行不斷的分封,土地越來越小。



公元前440年,週考王姬嵬分封他的弟弟姬揭於河南地,建立西周公國,姬揭就是周桓公,這是周王室最後一次分封了,這次之後,周王室已經沒有土地了,只剩下一座城池和數千軍隊。

西周公國是周王室土地上的國中之國,已經很小了,但是西周公國傳到周惠公時,周惠公又封他的兒子於鞏地(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建立東周公國,這就更小了。



而原來的周王室已經沒有土地了,甚至自已住的地方也是在西周公國的地盤上,就這樣,周王室傳到周赧王時,周赧王病死後,秦國滅亡了西周公國,幾年以後,又滅亡了東周公國,就這樣周王室滅亡了。

周王室原來就是土地最大的,但是最大又有什麼用呢?分封制至始至終有一個致命問題,就是分到最後,土地終究會被分光的,而周王室走到最後,正是驗證了這一致命現象,最終導致周朝滅亡。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周王室在分封的時候,並沒有把封國封的很大,而且自己的位置才是最好最大的。

我們大多數人看到的東周列國很多都比周王室大,而在西周初年施行分封的時候卻不是這樣的。



西周初年,周王室分封了列國以屏藩朝廷,列國的土地都很小,而且所在位置都不是特別好,我們熟知的齊秦晉楚燕等大國,在西周初年只是一個小國甚至還是部族,地理環境非常兇險,面臨著隨時被滅的危險(秦人一開始只有一個小邑,靠近西戎,常年爭戰,過著刀光劍影的日子;齊國臨近當時還很強大的東夷,齊國還不如宋、衛等國好;燕國地處偏北苦寒之地,面臨北狄威脅;楚人並不是周王室的諸侯國,經過常年爭戰,才從漢水流域打出去成為臨近南蠻的大國)。



而西周王室自己的領地卻是非常好的。西周初年周王室領地是當時最富足人口最多的關中地區和河洛地區,物產豐富,險關要隘都在掌握之內,只是經過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平王東遷,把肥沃的關中分給了秦人,失去了發祥之地。



周王室的分封制,不斷的把自己的領土分封出去,造成王室領地越來越小,而列國卻通過戰爭兼併,越來越大,造成了東周末年周王室一蹶不振的局面。


津城沐雨


在早年,我們在看春秋歷史之際,大多數人會有一種印象,那就是總覺得周天子過於愚昧,把大多地盤“拱手相讓”給像楚、齊、秦等這樣具有狼子野心的諸侯,而給自己留下了疆土範圍卻很小,為什麼反而是這些功臣後代或者說爵位很低的諸侯,卻擁有遠超那些公爵侯爵的領土呢?

其實這情況得分前後期,在後期是這樣,可在早期並不是這樣的。其實周王室把封國弄大,並不是出自自己本意,只是到了後來局勢慢慢開始變化了,而這變化也是它自己在當時所不能掌控的。


而要徹底明白其中緣由,我們就得將周的前後期歷史還有其轉折點詳細的捋一遍。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周朝取代商朝之後,周朝分封制,將土地分給他的子弟,也就是王室子弟、功臣宿將、古代帝王后裔,按這個排列順序,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周王室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本家人,宗室子弟一定是要被封到最好,最棒的地方,而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所分到土地,必然是不如前者的。

事實上,查查資料我們也可以看到,在西周,周王室自身的領土依舊是非常大的。在歷史上,隨著西周定都鎬京,黃河以西的地方全是周王室的,可以說整個西周時期,身為周天子壓制諸侯是絕對不存在任何疑問的,畢竟整個黃河以西是一個什麼概念?那裡有秦川之地有關中平原有數以千計農田還有數以萬計人口,靠這些周天子壓制當時被分封出去的諸侯是綽綽有餘的,根本不存在任何諸侯,可以直接和西周周天子掰一掰手腕,那些個諸侯想都不敢想。


而且分封制,如上文提到的,比較照顧宗室子弟,對那些功臣其實並不怎麼樣,送給那些功臣宿將的都是一些蠻荒之地,那些地方要麼還沒被開發,要麼乾脆就在敵人手上,我把這塊地給你,但是這塊地還在別人手上,你告訴我想要啊,行啊,自己拿去。這就是西周初年分封諸侯之後的像秦國這樣的地方所遇到的情況。

被分到這種遍地是蠻夷的地方,沒辦法,不拼命拓展,根本就站不住腳,久而久之,地方就大了——蠻夷都被幹掉了嘛。 而那些受到照顧的子弟卻因為在中原地帶,並不是沒有生存空間,他們活的很好,但是沒有發展空間,久而久之,與那些被封在偏遠地區的相比起來,雖然他們的實力倒沒有變的越來越低,但是這麼一比較還是會顯得實力低下到令人髮指。

這些中原的諸侯往往只能在後期苟延殘喘,就算偶然冒出一個有點勢力的諸侯國,比如鄭國,也只能侷限於那一畝三分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強盛往往只能如曇花一現一般,迅速的衰落下去才會是常態。


周王室為什麼把那麼大的地盤搞得那麼小?

其實嚴格來講,也怪它自己。 這要說到一個人,這個人幾乎是家喻戶曉,是誰呢?他就是西周的幽王,也就是周幽王。他才是這件事情的轉折點。

他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是小朋友們最喜歡聽的故事,這個故事是給我們一種不能經常狼來了經驗教訓,教導我們要誠實守信。可是事實上,這個故事嚴重失實,當時周幽王之所以會發生身死國滅這種事情,完全是因為內外勾結,當時的周王室實力依舊強盛,周王的頭號打手,便是所謂的天子六師——週六師、殷六師,牢牢的握在周王室的手中。

並且在當時周王的領土非常的廣闊,因為本身周王室的老家就在西岐,周王也就是周幽王,他因為寵愛妃子,於是廢了王后和王后所生的公子,而這個王后是申國的女兒,申國這個國家可以說是周王王后專業供應國,好幾代人都是和周王室進行通婚,因此,這個國家的實力是很強的,並且由於他的特殊身份——周王室的公卿,也經常能自由出入周王室境內以及可以調動周王室的部分軍隊。


周幽王因為老婆和孩子問題激怒了岳父,於是岳父申王就立儲問題與周幽王衝突不斷升級,為什麼岳父可以肆無忌憚的和周王進行衝突升級呢?因為這件事確實是周幽王做的不對,做的很不對,一點都不符合他們周王室自己制定的宗法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其實是互為表裡的,中學課本寫的非常清楚,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結果你周王自己率先不遵守這個規矩,這可就要老命啊,那麼多諸侯都看著呢,今天你周王可以不遵守你家自己自己的規矩,以後你憑什麼要求其他人遵循你的家規呢?這種規矩一旦被破壞後,貴族之間關於繼承權的內部矛盾將會非常尖銳,嚴重影響內部團結和穩定。

因此,在當時的整個周王室內部支持周王岳父兼周朝公卿的申國國君的大夫並不在少數,接下來的故事就是這樣子的,由於周王一意孤行,陷入絕望的公卿大夫和諸侯打算借外力來逼周王就範。

可是在聯繫外力的時候出現了誤差,西邊犬戎很不上路子,說好的大家故意放水勾結犬戎只是為了威嚇一下週幽王,結果犬戎認真了,一路殺進了鎬京,周幽王死掉了。

這可真是意料之外,當時的公子也就是後來的周平王,在秦國人的祖先的護送下,才勉強逃出生天,為了嘉獎這個人,於是後來的周平王大手一揮,用他家祖傳的那畫大餅手段,將已經淪陷掉的整個西邊(包括他老家西岐)全部贈送給了這個功臣,準他去建秦國了。

所以秦國就是這麼來的,還是那種熟悉的套路,給他一塊已經不屬於自己統治的地方,這塊地方已經沒有任何被周王室控制的跡象,有的是窮兇極惡的蠻夷,你能不能在這裡站穩腳跟,完全看你本事,就這樣。

若咱們什麼資料都不瞭解,完全從賬面的數據看,會覺得這周王室真的傻的很,居然一口氣把整個關中平原整個秦川大地一口氣全給了秦國。 實際上真實情況是,在當時來看秦國就是作為一個擋住犬戎入侵的排頭兵,希望他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扎穩腳跟,為往東邊跑的周王室爭取時間。


後來周王是一路往東跑,終於遇到諸侯的支援,在秦國和鄭國以及晉果的干預和幫助下,周平王成功的東遷洛邑——成功的拋棄了祖宗之地。此後,西周就此退出歷史舞臺,東周或者說春秋正式拉開序幕。

西邊沃野千里和大量的人口,這確實是帝王之業,秦國後來站穩腳跟,正是依靠這帝王之業開疆拓拓土,成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而捨棄了原先的大片土地,權威掃地,沒有可靠的後援力量,終究變成一條喪家之犬的周王室,才有了我們後來所熟悉的印象——周王室屬於自己的土地很小,只能在那些大諸侯的夾縫中求生存。


夏目歷史君


周王室當然不會把諸侯國分封得很大,諸侯國坐大變強是他們自己奮爭的結果,王室有能力的時候會壓制諸侯國,沒有實力的時候也只能聽之任之。 《禮記》上說:天子之國方千里,公侯之國百里,伯國七十里,子男國五十里,五十里以下的稱為附庸國。天子之國方千里,公侯之國方百里,從領土面積上看,王室領地理論上是任何一個諸侯國的十倍以上。秦國沒有成為諸侯前,在秦邑為王室附庸;楚國立國之時為子爵,領地在丹陽五十里。

西周前中期,王室有足夠的能力全面壓制各路諸侯,誰不聽話就收拾誰,滅國絕祀的諸侯國不在少數。周公旦東征,滅國無數,東夷諸國皆被姬姓諸侯代替,那時楚國都不敢逆王室之意而行事。齊國不斷的擴張,後來打上了姬姓諸侯的主意,周天子一怒之下將齊哀公烹了。楚人不服周,周昭王三次遠征楚蠻,前兩次取得勝利,最後一次全軍覆沒。周穆王更是三徵西戎,一徵崑崙,還將勢力坐大的徐國給滅了。

一個王朝總有興盛衰弱之時,周幽王時代西周王室對諸侯的管控力漸弱,又廢黜平王的太子之位。申侯跟犬戎勾結,攻入鎬京,周幽王在驪山腳下被亂兵砍死,美人褒姒被戎王虜走,關中之地被戎人攻佔。最終秦人勤王,擊退了戎人,在其它中原諸侯的護送下,周平王遷都洛陽。關中之地被戎人佔領,王室無力收復失地,故將關中大地賜給秦人立國,秦人以伯爵諸侯身份立國,理論領地卻有八百里!

春秋時代,王室權威下降,各國相互兼併,大國圖霸,小國圖存,天下進入混亂紛爭時代。齊國攻滅大小諸侯二十多個,楚國滅國五十餘個,晉國滅國三十八個,秦國攻滅諸侯十多個。鄭國、晉國一步一步蠶食王室領地,周王室淪為只有洛陽周圍百里領地。土地少就會導致人民與財富少,人民與財富少則會導致軍隊數量少且戰力弱,軍隊戰力弱則王室無權威。沒有權威的王就不是一個王,有天子之稱的周王國在戰國時代實際淪為一個伯國水平了。土地封給你,還得看你能否守住,守不住的領土再多也不是領土。


大秦鐵鷹劍士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還是有些許誤解的,周王室作為分封的一個操盤手,你覺得他會腦子短路到把好處都給了別人,然後自己什麼都得不到麼?周王室裡面的人又不是白痴,他們自然不會傻到去這麼做,把好處全部都給了別人,而自己什麼也得不到。

相比之下,他們的思維相對而言還是非常的正常的,在分封“土地”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想過從自己的土地裡進行分割出去,而是指點了這些諸侯去一些自己的土地範圍之外的地方。

這樣,周王室就可以在本身的實力不被減少的同時,又把這些諸侯們都打發出去了。所以,也正因為這個,西周在完成了分封之後,周王室也依舊是其它諸侯無法相提並論的最強存在。那些諸侯國的實力可以說是非常的弱小,即便是聯合在一起也打不過實力強大的周王室。

但是想不到的是,伴隨這時代的變化,這些原本不堪一擊的弱小諸侯國居然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然後慢慢的其實力變得異常壯大起來,一直保持著原本實力的周王室自然遠遠不是其對手,很快就被這些諸侯國給消滅了。


所以,一些不瞭解這段歷史其中的曲折的人,就很容易認為周王室之所以被滅,完全是因為他將自己的“土地”給分封給了其它國家,從而導致自己實力變弱化的緣故。周王室之所以會被滅,這跟當年的分封完全扯不上半點關係,完全是因為時代變遷的緣故。

也許這個時候就又會有人問了,同樣是時代的變遷,那麼為什麼這些諸侯國會變得越來越強大,而周王室就會一直保持著原有的樣子,沒有得到絲毫的進步呢?

其實,周王室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他們長期以來都遭受到了禮法的制約,所以並不能像其它諸侯國那樣與時俱進,被時代開始慢慢的淘汰了。至於那些日益強大的諸侯國們,在見到了周王室的弱小之後,自然是不肯輕易放過周王室這麼大的一塊肥羊,很快就將其消滅了。

由此可見,西周在分封時期,將自己的“土地”劃分給了其它諸侯國,從而導致自己本土國家面積減少的這個說法並不成立。當然了,如果說到這裡,還是有人搞不懂、難以理解的話,那麼,下面就可以為大家來簡單的概括一下,當時的周王室是如何分封領土的。

其實,周王室並沒有自己”領土分封給諸侯國,真正被分封的土地,在當時其實都是一些無主的荒地,這些荒地並不受到周王室的管轄,也時常會有野獸出沒,所以並不是一個好待的地方,在這裡居住的人們有時候甚至於就連自己的安全都保證不了,就更不要說其地盤要比周王室的要好了。

其實歷史上所謂的“分封諸侯國”,實際上就是一個一個的殖民據點,由這些諸侯們帶上自己的人前往封地先蓋一座城,然後再自己生存。

你以為是那麼好生存的麼?一般這些諸侯們在自己的“封地”上蓋好城池之後,就一直窩在各自的房屋裡不敢出門了,因為這畢竟是一塊荒地,時常會有野獸出沒(這些野獸通常都是會吃人),所以,在他們沒有將這些野獸們都消滅之前,是根本就不敢把們打開的。

這就非常的坑人了,因為周王室在名義上是說“我把自己的一塊土地分給你。”其實實際上不過只是封給你一群人,然後再派你去一片根本管不到的土地上,讓你自己去打拼和創業,至於你究竟會不會成功,跟周王室也沒有任何的關係,放在他們已經盡其所職了。

用現代話來描述周朝的這一段歷史的話,那就是:有一個實力非常強的大老闆,他給自己的兒子準備了一筆錢財和一批員工,然後再指點出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地盤,讓他就在這裡創業。至於未來能不能成功,就全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但是想不到的是,這位老闆的兒子卻自食其力,將自己的公司做的越來越大起來,很快就超過了自己老爸的公司,結果由於老爸的公司因為種種原因一直起不來,還停留在當初的階段,所以很快就被兒子給超越,然後再將其給直接吞併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貓眼觀史


今天我們看到的周朝諸侯分佈圖大多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分佈圖,通過分佈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處於周朝邊疆地帶的諸侯國疆域往往很大,不是一般的大,是中原諸侯國的十幾倍,幾十倍的大。像齊國、燕國、晉國、秦國等等,給人的印象就是為什麼周天子把他們分的那麼大,而自己的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很難在地圖上找的到。

其實這是一種誤導,西周的大規模分封有兩次,一是武王伐紂之後,二是周公攝政時期。兩次大規模的分封都是加強對殷商貴族及周王室對邊疆地區的統治,所以分封在當時交通不發達而疆域又極為遼闊的周朝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政治創舉。但是當時分封諸侯並不是像我們後世看到的那麼樣,諸侯都有廣闊的疆域。其實在中原經濟文化發達地區,諸侯國的疆域都很小的,往往只有一城或者數城大小,我們今天也會注意到,在中原地區有數量極為眾多而又很小的諸侯國。在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代,這些地處中原經濟發達的小諸侯國,首先成為被兼併大對象,因為他們國力太小,又處於四戰之地,擴張起來極為困難,像如今的德國,處於歐洲四戰之地,擴張成為奢望。一不小心就會成為被群毆的對象,德國能有今天的領土和國力相當不錯了。但這些中原小國一旦有一個大國崛起,往往國力上升很快,因為中原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在古代,這些就是國力。像春秋的鄭國、宋國和戰國時期的魏國。但是他們後勁不足,極為容易衰弱。處於四戰之地,誰都可以打他,常年用兵、國土狹小,肯本不足以支撐太久。鄭國、宋國、魏國都是例子,還有二戰時期的德國

那處於周朝邊疆地區的諸侯國呢?今天我們看來他們疆域都很遼闊,其實在西周分封初期,他們是最慘的。他們的分封之地在當時都是蠻荒之地,周王室根本無力直接統治的地區。不像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發到,像當時姜子牙的齊國,當時山東半島地區還是東夷部落, 處於原始狀態,殷商勢力在極大地影響力。秦國更不用說了,就是一直空文,因為他的封地還在戎狄的勢力之下。所以當時周王室在邊疆地區的分封,更多的是分給你一個據點,給你點人口,自己建個城,代周天子統治該地,能有多大作為就看各個諸侯國的本事了。類似於後世的殖民地,到一個地方,建立一個據點,然後慢慢擴張勢力。

所以在當時邊疆地區還處於權利真空的時代,各個邊疆地區諸侯國為了生存不得不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實力,然後在不斷地抗擊部落的侵擾與主動的擴張之後,疆域越來越大,最終成為疆域廣闊、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實力遠超中原各國。像南方的楚國,在那個時候南方都是實力弱小的原始部落,楚國就不斷的、無休止的向四方擴張,疆土最大時幾乎是整個北方各國疆域總和。

所以,在西周時期周天子還有權威的時候,諸侯國的面積是差不多的。但到了東周,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各個諸侯國開始發起兼併戰爭,此時的周天子已無力控制各國。


史海沉沉


周王室的土地比諸侯國小,是在東周時期。東周時期,禮崩樂壞,周王畿僅限於洛陽盆地之內,土地當然不大。可在西周時,周王畿是包括整個渭河平原、涇河流域一帶、洛陽盆地及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狹長地帶,號稱千里之地。這時期周王畿之地,是遠大於一般諸侯國的,足以雄霸天下。

《孟子·萬萬章下》記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者,不達於天下,附於諸侯,曰附庸。”

以《孟子》之說,周王畿之地方千里,諸侯之地最大也不能超過方圓百里。因此,在西周時周王室擁有土地最大,實力也最雄厚,諸侯根本無法威脅到周王室的地位。即便是周王室實行分封,使得王室實控土地逐漸減少;可各諸侯國依據分封制與宗法制,同樣也要實行分封,各諸侯國的公室力量也是逐步削弱的。所以,如果嚴格按照分封制與宗法制實行下去,各諸侯國還是無法威脅到周王室的地位。

問題在於周王室能影響到周王國內部的諸侯國,卻無法影響到周王室周邊的戎狄異族。到了西周中晚期,周王國西北的犬戎、東南的淮夷、南部的蠻夷都迅速強大,對周王國造成了巨大威脅:犬戎在周懿王時,一度逼得周王室從鎬京遷都到犬丘;周厲王與周宣王時期,犬戎多次殺入涇河流域、甚至深入到渭河平原;淮夷在周穆王時,一度進攻到黃河邊,差點進攻到宗周鎬京,周穆王被迫允許徐偃王自立為王;周厲王時,淮夷再次進攻到成周洛邑附近,王師前去驅趕,反遭敗績;……。因此,即便是在內部無人能挑戰周王室的地位,但在外部戎狄異族已經多次威脅到周王室的安全了。


自身在緩慢走向衰落,外部威脅又越來越致命,這迫使周王室在周厲王、周宣王時期進行了兩次重大的變革。

周厲王的變革即“專利”改革:將周王畿內的土地山林資源大部分國有化。“專利”改革,使得周王室實力迅速強大,在周厲王執政的三十多年內,王室都能保持對內對外強硬政策,取得了很大戰果。但由於“專利”改革在上侵害了廣大封建地主們的經濟利益,在下又無法讓廣大基層民眾分享改革紅利,最終引發了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而宣佈徹底失敗。


周宣王的改革較鮮為人知,即“不藉於千畝”改革:把王室“國有”土地——千畝——全面私有化,交給善於經營土地的私人地主代為經營,王室只管在收穫季節收稅。“不藉於千畝”改革,短期內讓王室實力大增,在西北對犬戎發起了全面反擊,在東南則徹底征服了淮夷人。但是,周宣王“不藉於千畝”改革卻在兩個方面出現了致命的失誤:在底層,解散了藉田公社後,使得底層民眾失去了穩固經濟收入,讓他們一方面遭受地主的殘酷剝削,另一方面還得服周王室沉重的徭役,最終民眾不堪壓迫,被迫大量逃離周王畿;在上層,土地私有化後,使得分封地主在市場化的競爭中沒落,逐漸失去了以往的經濟和政治地位,也對周王室離心離德。失去了兩大政治基礎人群的支持,這讓周王室迅速走向了滅亡:公元前771年,西申國聯合犬戎殺入鎬京,西周從此滅亡!


西周滅亡後,渭河平原從此成為戎狄異族的棲息之地。周平王東遷之時,因為無力收復關中之地,被迫將這些地方口頭賞給了秦人:“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這等於是周王室自動放棄了半壁江山:從此以後,周王室的土地就只能與大諸侯國相當了。

王室東遷後,為穩固自身地位,也不斷地分封僅存的土地來收買諸侯。

比如,為了拉攏鄭人,周平王將洛陽盆地周邊的土地分給了鄭國;為拉攏晉人,周平王將汾水流域的土地許諾給了晉國;為感激晉文公平定姬帶之亂,將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土地賞賜給了晉國……。

東周王室這些割肉飼鷹的舉動,無疑更加劇了自身的沒落。到了此時,周王室土地已經是比很多諸侯國都小了,能生存下來已經是個奇蹟,就不要說去復興王室了。

因此,並不是周王室要將諸侯國封得那麼大:周王室土地原本就是最大的,只不過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周王室遭遇了種種變故、致使自身不斷地在丟失土地,才造成了東周時周王畿土地不如諸侯國大的局面。


欲雲談史論今


這個問題本身甚不嚴謹,周代殷商後的分封之初,周的確佔據了最大最好的地盤,分封的諸侯也按照與周王室的遠近和伐商戰爭的貢獻圍繞拱衛在周的四周,基本是越親近越功大的爵位越高、地盤越大、位置越核心。

比如戰國後期的鄭、衛、宋……,感覺是一幫被人任意捏扁搓圓、活的很憋屈的蕞爾小國,其實在分封之初不論江湖地位還是綜合實力,都是相當威風的。

而像後來一統天下的秦,一開始只是分封在秦谷(秦國名的來由,今甘肅天水市),四面狄戎,資源貧乏,說是窮山惡水,一點也不為過,而秦的爵位開始只是伯,比起鄭、衛、宋等關東諸侯,足足低了兩個等級。

秦地處狄戎,爵位低下,加之養馬倌出身,實際上,很長一段時間,為關東諸侯所看不起。當那些關東諸侯歌舞昇平驕奢淫逸時,秦被迫一邊耕牧,一邊為生存而四面征戰。

戰國後期的雄國,基本都是經過幾百年數十代人的艱苦征戰得來的,並非周分封之故。

可以這樣說,周天子只是批准一幫諸侯公司開張,最後這些公司是做破產還是做上市,靠的是諸侯自己的本事。


juno202


周王室作為分封的操盤手,王室當然是會把最大、而且是最好的地盤留給自己,不可能像白痴一樣的把封國封的比自己還大。事實上,西周早期經過分封后,周王室就是當時最強大的存在。任何諸侯國都沒有與周王室抗衡的能力。只不過時代在變化,諸侯在發展過程中,找到了更好的發展模式,並因此越來越強大,逐步超過了周王室。

而周王室卻因為禮法的制約,不能跟諸侯一樣與時俱進,也就漸漸被時代所淘汰,最終被諸侯所滅。

關於西周的分封制,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理解:周朝滅了商朝後,把“自己”的領土分封給了諸侯國。


為什麼說這個理解是錯誤的呢?因為周王室並沒有把“自己”領土分封給諸侯國。王室分封的土地,在當時都是無主的荒地。

周朝早期分封的諸侯國,其實就是一個一個的殖民據點。早期諸侯國,就是諸侯帶著僕從在封地先蓋一座城,城蓋好之後就窩在裡面,連城都不敢出去。因為分封的早期,諸侯實力也很弱,城外的蠻族和猛獸都是會吃人的。(因為都是一個一個的據點,國與國之間的間隔很大,並不接壤。這也是為什麼西周時期很少有諸侯混戰的原因)

也就是說,西周分封的原始的形態,並不是大家印象中的——我有一片國土分封給你。

而是——我封給你一群人,再封給你一塊我管不到的土地,然後你帶著我封給你的人,出去自己創業吧。至於未來能不能成功,全看你們自己的造化了。

就好比說,有個很有錢的老闆給自己的兒子投資了一筆錢,讓兒子自己去創業。在兒子創業期間,老闆會給予他一定的支持。後來老闆自己的生意越來越差,兒子的生意越來越好。最後,自己創業的兒子反倒把自己原來老爸的公司給吞併了。

周王室搞分封,最後被秦國所滅,其實就跟這種大家族分家,最後兒子把自己老爸給吞併了的過程,是一樣的概念。



因此,周王室最早搞分封時,王室並沒有傻乎乎的把諸侯分封的特別大,也沒有傻乎乎的把自己封的特別小。最早分封的時候,周王室就是領有土地最大的勢力。而諸侯國其實就是一個一個的據點,根本談不上是一個國家,頂多就是一個城邦。

一個小小的城邦國家,哪裡能威脅到掌控關中平原和洛陽盆地的周王室呢?


那麼,既然周王室的勢力那麼大,為什麼最後反倒被諸侯勢力超過、吞併了呢?

這個問題其實跟分封制度沒關係。周王室後來的沒落,主要是三個原因導致的:

第一、周王室自己作死,庸君迭出。

周天子早期的素質還是比較高的,但在西周統治的後期先後出了周夷王、周厲王、周幽王三位昏君,攪的周王幾內亂不斷,周天子形象一落千丈。後來周平王東遷,其實就是周天子在宗周(關中平原)待不下去了,外不能抵禦犬戎,內不能安撫人心,最後才不得不選擇遷都洛陽,苟延殘喘。



第二、周王室受禮法制約,無法像諸侯一樣通過改革振興。

周朝除了分封制度外,還有一套限制諸侯的禮法制度。但是這套制度對周天子同樣也有約束力。對於諸侯國來說,只要能夠富國強民,他們就怎麼改革。但周天子不行,他要維護周王室的地位,就要死守祖制。

周厲王在位的時候,他倒是想改革,但是周天子改革,這無疑於是自己刨坑挖墳,自己埋葬自己。最後周厲王弄得王幾大亂,老百姓極度反感周王室的統治。

後來貴族煽動國人暴動,敢走周厲王,又恢復了祖制。之後繼位的周宣王很懂事,選擇與貴族妥協。

所以在歷史上,我們就看到了戰國七雄的國君紛紛在變法,而周天子只能混吃等死。


第三、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陷入絕境,只能等死。

這一條其實是第二條的延伸。春秋時代,各國都在擴張勢力。唯獨周王室無法通過兼併小國而擴張自己的勢力。

因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名義上是所有諸侯國的天子。這種至高榮譽,導致周天子只能繼續分封,而不能兼併國家。說的直白一點,從來都是父親給兒子分財產,哪有父親吞併兒子財產的道理?

另外,河南是塊死地,四周皆是諸侯。不僅周天子被困在了成周洛陽,連同周天子一起東遷到河南的春秋首霸——鄭國,後來也因為地理位置不佳,在後來淪落了。

總的來說,周朝的分封與漢朝以後的分封是完全不同的是一回事。簡單說,周朝的分封是往敵方勢力中插入若干個據點,這個時候中國地圖還是多個點的形態;而漢朝以後的分封,才是把國家的土地劃分,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給諸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