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為什麼羅馬皇帝比中國皇帝悲催一萬倍?

中國皇帝是一言九鼎的九五至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大一統王朝皇權的真實體現。

同為皇帝,羅馬皇帝與中國皇帝根本不是一個物種,可以說在所有方面都沒有可比性。只有拋棄掉對中國皇帝的固有認識,才能理解羅馬皇帝如何統治帝國。

羅馬皇帝有三項主要責任,第一保障帝國邊境安全、第二保障帝國糧食安全、第三保障帝國基礎設施安全,三項中有一項做不到,就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謀反在中國是誅九族的大罪,殺皇帝在羅馬則是平常事,在多個皇帝被殺的事件中,殺人者逍遙法外者佔多數。

公元211年到284年的73年中,羅馬帝國更換了22位皇帝,其中自殺2人,戰死3人,被謀殺14人,1人在前線死於雷擊,1人75歲無奈登基操勞致死,只有1人善終。

最奇葩的是275年奧勒良皇帝被謀殺後,無人繼承皇位也無人爭奪皇位,帝國最高統治者空缺5個月之久。75歲的塔西佗顧全大局執掌皇位,8個月後病死於出征途中。

羅馬皇帝的拉丁文名稱是Imperator,直譯過來是"凱旋將軍",其實這個名稱比"皇帝"要貼切得多,羅馬皇帝如果不能帶兵打勝仗,下場不是自殺就是他殺!

羅馬軍團

羅馬帝國的疆域由意大利本土和環地中海行省組成,意大利和行省的關係,類似於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帝國實行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相結合的治理方式,在軍事上是中央集權,在行政上是地方自治。

軍事的中央集權通過羅馬公民服兵役實現,即帝國正規軍僅從意大利半島的羅馬公民中徵召,行省人沒有成為羅馬正規軍的資格。

羅馬軍團正規軍16萬人,負責環地中海大帝國全境的安全,軍隊人數顯然不足,因此帝國規定行省人可以入伍成為輔助兵,與正規軍共同組成戰鬥集體。

為什麼羅馬皇帝比中國皇帝悲催一萬倍?

帝國還規定,輔助兵服役期滿退伍之後,自動獲得世襲的羅馬公民權。正是這個原因使羅馬帝國越到後期,軍團中的意大利人越少,行省人越多。

中央負責行省的安全,行省向中央繳納百分之十的行省稅,行省還要服從帝國法律,除此之外行省的政務實行自治管理。

帝國北部邊界是萊茵河與多瑙河,東部邊界是幼發拉底河,南部邊界是撒哈拉沙漠,西部邊界是大西洋。帝國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北面和東面。

由羅馬公民組成的軍團,駐防在帝國的邊疆行省,一旦戰事爆發,作為軍團總指揮的羅馬皇帝,就要奔赴前線指揮作戰。這是帝國的傳統,即使文人皇帝也要承擔軍事的重任。

一生摯愛哲學、儒雅博學的文人皇帝馬可奧勒留,在成為皇帝之後,也要多次奔赴東方和北方前線,指揮羅馬軍團與帕提亞王國和日耳曼蠻族作戰。晚年病死在多瑙河前線。

帝國最危險的邊疆是多瑙河流域,羅馬軍團的駐防區位於現在歐洲的巴爾幹地區,巴爾幹也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

帝國次危險的邊疆是幼發拉底河地區,位於現在中東的土耳其東南、敘利亞和伊拉克北部,中東這一地區現在被稱為世界的火藥桶。

帝國西北的萊茵河防區也不太平,北方的日耳曼人是德國人的祖先,二十世紀的德國策動了兩次世界大戰。

為什麼羅馬皇帝比中國皇帝悲催一萬倍?

帝國邊境的安全形勢十分嚴峻,帝國皇帝的責任十分重大。羅馬軍團相當於帝國中央軍,中央軍駐防邊疆的軍事策略,決定了作為中央軍總司令的皇帝要具備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

皇位傳承

要保證每一位皇帝都具備出眾的軍事才能,帝國的皇位傳承製度就變得異常重要了。皇位傳承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皇帝指定繼承人,第二種是軍方擁立新皇帝。

正規的皇位傳承方式是第一種。羅馬實行一夫一妻制,皇帝也不例外,因此沒有子嗣的皇帝不在少數,只生女兒不生兒子的皇帝是最幸福的。

皇帝可以將女兒嫁給指定的繼承人,繼承人是挑選的而不是世襲的,也就決定了繼承人擁有深厚的軍方背景和出色的治軍能力,這種的傳承方式效果非常好。

皇帝有兒子反而是麻煩事,嫡子天生擁有繼承權,如果皇帝剝奪自己兒子的繼承權,將皇位傳給賢明之人,在老皇帝身後,就會出現兩派勢力分別支持皇帝的親生兒子和皇帝的指定繼承人。

出現這種情況帝國將會走向分裂和內戰。因此,有兒子的皇帝還是會將皇位傳承給血親,但是世襲的缺點就會被暴露無遺。通過世襲登上皇位之人,通常能力並不出眾,一旦無法勝任下場就是慘死。

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的繼位者是親子康茂德,康茂德的能力不足以擔當皇帝的重任,結局是死於暗殺,羅馬帝國也因此陷入長達四年的內亂。

為什麼羅馬皇帝比中國皇帝悲催一萬倍?

一旦皇帝的能力不足以壓制軍方,皇位傳承的第二種方式就會成為主流。軍方會挑選自己中意的人選擁立為皇帝。

擁立的方式是近衛軍殺掉皇帝擁立新君。近衛軍擁立的新君,萊茵河軍區或多瑙河軍區可能不服,不服的結果是各自擁立新君,然後通過內戰一決雌雄。

帝國爭奪皇位的內戰,與我們的想象又大不一樣。一部分內戰還沒開打就結束了,原因在於某一方認為自己擁立的皇帝表現不佳,就直接殺瞭然後全軍向對方皇帝效忠。

還有一部分內戰是快速分出勝負,交戰雙方沒有嚴重的軍力損耗,敗方的皇帝如果知趣就自殺,不知趣就被自己的部隊所殺。

另有極少一部分,內戰雙方戰鬥激烈,不死不休。結局是兩敗俱傷,嚴重損耗了帝國的軍力。

由此可見,在羅馬人的意識形態中,誰當皇帝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打勝仗者當皇帝。

在這樣的意識形態之下,帝國後期意大利本土出身的皇帝難覓蹤跡,行省、平民和蠻族出身的皇帝比比皆是,帝國最強的多瑙河軍團毫不意外的"出產"大量皇帝。

帝國行政

軍事重要,行政更重要,沒有行政軍人就沒有補給,帝國會瞬間崩潰。羅馬帝國有著一套高效的行政體系,可以保證皇帝專心於軍事。

帝國實行的是地方自治政策,中央政府負責地方的安全保障、社會秩序和帝國交通幹線的建設。地方負責繳納行省稅和本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行省是羅馬人通過戰爭併入帝國的領土,羅馬人對行省執行羅馬化的政策。羅馬化就是幫助行省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道路、橋樑、港口、上下水道、公共浴場、神廟、會堂、廣場、劇場、競技場等硬件,還包括安全、法律、醫療、教育、郵政等軟件。

為什麼羅馬皇帝比中國皇帝悲催一萬倍?

行省人以百分之十的行省稅,換來了安全保障和羅馬化的基建,絕對是物超所值。因此,除了猶太人因為信仰的原因,多次在行省暴動之外,行省人很少反抗羅馬人。

關於羅馬帝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參考" "。

有了安全的大後方,羅馬皇帝就可以安心的待在前線了,隨著帝國進入中後期,皇帝在首都羅馬的滯留時間越來越少。

帝國有萊茵河、多瑙河、中東三大防區,如果同一時間有多個防區爆發戰爭,作為前線總指揮的皇帝就應付不過來了。

戴克裡先皇帝史無前例的開創了四帝共治的格局,帝國領土一分為四,由四位皇帝分別駐守在防區前線,對抗北方的日耳曼蠻族和東方的波斯帝國。

戴克裡先的政策初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多位皇帝之間不可避免的發生利益衝突,帝國內亂再次爆發,到了君士坦丁時代帝國再次變為一位皇帝統治。

無論皇帝指定、軍方擁立還是四帝共治,羅馬帝國始終無法解決的是最高統治者皇帝的穩定執政和穩定傳承。

君權神授

羅馬帝國的君權實際上掌握在軍方手中,而且軍方效忠的對象不是某一個人,而是Imperator – 凱旋將軍。

這就很麻煩了,誰能保證自己是常勝將軍,誰又能保證自己的兒子還是常勝將軍。因此擺脫被動局面就成為皇帝不得不考慮的頭等大事。

君權神授當然是最理想的,神的旨意沒有人可以違抗,皇帝的寶座就可以安坐。但是羅馬傳統的多神教並沒有授予君權的傳統,改變傳承千年的宗教傳統顯然不可行。

新興的基督教進入了君士坦丁大帝的視野,基督教奉上帝為唯一的真神,上帝授權君主管理人間事宜順理成章。

基督教徒當時只佔帝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五,急需來自官方的力量傳播福音,皇帝與基督教的合作是各取所需,簡直就是天作之合。

基督教在帝國境內迅速傳播,最終成為帝國的國教,帝國皇帝也受洗成為基督徒。皇帝本以為君權神授之後就可穩坐皇位,哪知道基督教顛覆了帝國的根基。

南征北戰建立起的帝國之所以有凝聚力,在於包容和多元是帝國的基本價值觀。帝國各個行省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共同體,帝國尊重每一個小共同體的選擇。

基督教是一神教,一神教的特點是排外和一元。不信上帝就是異教徒,成為國教之後的基督教,強迫帝國境內的人民全部改信上帝。

希臘羅馬時期輝煌美麗的神廟,被改建為教堂。基督教反對偶像崇拜,美侖美奐的希臘羅馬諸神鵰塑被強制拆除損毀。

為什麼羅馬皇帝比中國皇帝悲催一萬倍?

希臘羅馬的圖書館,被基督徒視為異端邪說,古代經典被付之一炬。羅馬帝國成為基督教世界之後,經歷了一場文化的浩劫。

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的迪奧多西皇帝如願以償,成功的將皇位傳給18歲和10歲的兩個兒子,兄弟二人完全沒有統軍的能力,卻能穩坐皇位,基督教的君權神授功不可沒。

但是負面效果要遠大於正面因素,迪奧多西成為帝國最後一位戎馬一生的皇帝。迪奧多西死後15年,羅馬城被蠻族攻破,帝國榮耀一去不復返。

誰主沉浮

公元前二世紀,古希臘的輝煌已經成為了昨日黃花,地中海的世界盡歸古羅馬所有。希臘貴族波利比烏斯作為人質,在羅馬居住生活多年,寫作了不朽的政治學和歷史學著作。波利比烏斯認為羅馬的成功是因為有著最優秀的政治制度。

羅馬的政體是混合政體,是集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的優點於一身的共和政體。波利比烏斯進一步認為,羅馬共和國已經達到了政治體制的理想狀態。不過波利比烏斯作為旁觀者還是沒有認識到羅馬精神的本質。

僅僅過了不到一個世紀,共和制就在羅馬走到了盡頭,主持政治體制改革的是兩位天才政治家凱撒和屋大維。羅馬共和國變身為羅馬帝國,羅馬也正式進入鼎盛期。

羅馬人其實並不堅持某一種的政治體制,羅馬人在意的是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又符合實際情況的體制,因此羅馬人敢於自我革命,完成文明的鳳凰涅槃。

經過公元三世紀的大混亂時期,帝國其實底蘊尚在,帝國真正需要的是一次徹底的政治體制改革,原有體制已經被證明不能適應帝國的穩定治理了。

可惜主持改革的是戴克裡先和君士坦丁,方向是君主專制,目的不是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而是為了皇位的穩定和傳承。

帝國因此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亡,民族大遷徙、軍隊蠻族化、基督教興起、普發公民權等等都是對帝國衰亡起到推波助瀾的因素,而不是決定性因素。

沒有人有能力對千瘡百孔的政治體制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革才是主因,羅馬人不會拒絕改革,可惜凱撒和屋大維的橫空出世只有一次。


羅馬皇帝從何而來,請見:

羅馬基建為何偉大,請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