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耄耋老人每天抄書3小時,25年120本名著寫禿毛筆上百支


1994年,61歲的劉明開始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25年過去,他用毛筆先後抄完了包括《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在內的120多冊經典名著。他希望將此作為一份“傳家寶”留給後人,希望家風家教能融入傳統文化精粹的大海,永不枯竭,代代相傳。

西安民航小區一間單元房,劉明端坐書桌前,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已經86歲,除了耳朵有些背,身體還算硬朗。在一張打著紅格子的宣紙上,他一筆一劃、工整地抄著《全唐詩》——這是他給自己佈置的又一項任務。

《全唐詩》共15冊,要用毛筆抄寫,對如此高齡的他而言,無疑是一項浩大而龐雜的工程。什麼時候能抄完?他壓根不去理會,每天早上8點起床,洗漱完畢後,他就進了書房,全神貫注沉浸在筆墨紙硯構成的方寸天地間。

毛筆抄寫名著的想法,源於1994年。“我喜歡安靜,不愛說話,寫書法不僅修身養性,還能靜心,這是最合適不過的。”9月17日,劉明說,小時候他上學時,曾上過書法課,字寫得談不上多好,但有書法基礎。

劉明是北京人,先後在烏魯木齊、蘭州等地的民航部門工作,1966年來到西安,從此定居,1994年退休。他是新中國最早的一批民航報務員,整個職業生涯都與電報結緣。電報由數字組成,作為報務員,必須將聽到的滴答聲,轉化為數字並記錄下來,從地面傳遞給空中的飛機,“工作後,輾轉多地,再無暇重拾毛筆寫字。”


起初,他將廢棄的電報紙,摺疊成冊頁,用蠅頭小楷抄寫《紅樓夢》,抄完一冊後,感覺不規範,從此改為宣紙。買回來的宣紙,先裁剪下來,再用棉線,裝訂成冊,並認認真真地在每頁的空白處抄上了眉批,每一個字寫得不疾不徐,每一張紙寫得工整有度,非常考究。

“每天早中晚,各寫一個小時左右,寫完了去散散步,只要有恆心,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劉明說,從古至今,文人抄書的事例屢見不鮮,這也是中國古籍得以世代流傳的一個重要載體,“我每年都會回北京探親,不管走到哪裡,抄寫名著從沒有間斷過,用禿了上百支毛筆。”

從花甲到古稀再到耄耋,這種刻苦精神,亦讓晚輩們深受感動,老爺子的外孫女說,姥爺每天埋頭抄寫名著的場景,深深留在她童年的印象中,“他特別喜歡傳統文化,我小時候他幫我檢查作業、寫評語,我長大後外出上學,他給我寫信,都是用毛筆完成。”她說,活到老、學到老、樂觀到老,姥爺的勵志故事,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優雅的晚年生活樣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