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歷史上最奇葩的一場戰鬥:以一群信鴿發出信號開始鏖戰,打了整整一天,最後一支號稱鐵鷂子的重甲騎兵加入戰鬥而結束。這一仗,兩萬宋軍損失了一萬零三百人,主將副將死戰不降,全部殉國。按照正史記載,宋軍在這場戰鬥中失利,居然是從主將任福的一次輕率的好奇引發的——如果不是任福好奇害死貓,李元昊就是再狡猾,也拿他沒招兒。
大家都知道,宋朝曾經先後向西夏、遼、金納歲幣買平安,但是卻有本質的區別:跟遼國可以稱兄道弟,見了金國得叫大爺,而送給西夏的錢帛,叫歲賜,因為李元昊不重虛名只撈實惠,只要給錢,他就肯稱臣。所以後來元朝丞相脫脫主持修史,並沒有把西夏單拉出來列為一本,只是在《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四百八十六以列傳的形式,記載了一個“夏國”。
在當時,宋朝唯一能打得過的,可能也就是這個夏國了——如果西夏能打得過宋朝,以李元昊桀驁不馴的性格,是不會俯首稱臣的。
咱們今天說的這場鴿子發信號鐵鷂子打衝鋒的戰役,史書稱之為“好水川之戰”,此戰發生的時間是宋仁宗康定二年(史書稱慶曆元年,因為當年十一月改元了)二月。按照《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卷四百八十五》和《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三十一》的記載,宋軍總指揮是名將名相韓琦,前方主將是行營總管任福,先鋒官是都監桑懌,合後大將是鈐轄朱觀、都監武英,總兵力二萬;西夏方面總指揮是西夏王李元昊,兵力是西夏傾巢而出的十萬大軍。
本次戰役屬於宋軍自衛反擊,因為是李元昊帶著西夏搶劫團伙攻擊渭州,兵鋒直指宋軍戰略重鎮懷遠城。時任陝西安撫使的韓琦決定給李元昊一點顏色看看,就馳檄各部,要把李元昊的劫掠部隊包了餃子,而且韓琦還下了死命令:“苟違節度,雖有功,亦斬!”
按照韓琦的戰略部署(琦面授方略),是讓任福等人合兵一處,繞到李元昊背後,在險要之地設伏,打滿載而歸的李元昊一個措手不及(出賊之後,據險設伏,待其歸而邀擊之)——很奇怪當時不管是西夏還是遼金,一開始總是搶夠了就回老巢,並不想滅宋,也不知道是不是在養肥羊。
韓琦的計劃是周密的,任福一開始也是遵照執行的:“福申令持重,其夕宿三川,夏人已過懷遠東南。翌日,諸軍躡其後。”好像一切都按照韓琦的計劃進行,只要任福悄悄地跟著,就可以找一個好地方,偷偷地打李元昊一悶棍。
可惜韓琦聰明,李元昊也不傻,韓琦給李元昊設好了陷阱,李元昊卻給任福挖了一個大坑。任福跟諸將約好第二天鐵壁合圍消滅李元昊,卻不知道最後被包圍的會是他自己:“期以明日會兵,不使夏人一騎遁,然已陷其伏中矣。”
大戰之前互相挖坑,又生怕打草驚蛇,所以雙方的騎兵偵查員都不敢抵近偵查以免打草驚蛇,等於大白天上演了一出“三岔口”。如果這一仗是韓琦親自指揮的,那麼李元昊未必能夠得逞,但是任福對陣李元昊,就有點不夠看了,所以就中了圈套。
在古代,川不是一馬平川並不單指河流,兩山夾一溝也叫川:“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好水川就是這樣一個險惡之地,宋軍偵察兵沒有發現西夏軍,西夏軍也不知道宋軍在哪,看起來雙方都是盲人騎瞎馬,啥時候碰上啥時候開打。但是李元昊卻大大地狡猾,任福沒有辦法,他有辦法,他的辦法就是一群鴿子。
輕手躡腳地跟在李元昊身後的任福大軍,在路上撿到了幾個木頭箱子。封得嚴嚴實實的木頭箱子,上面還有小小的出氣孔,仔細一聽,箱子裡好像還有活物的聲音。
看了標題和前文的讀者諸君,已經猜到了箱子裡裝的是鴿子,但是任福卻不知道。好奇心驅使他下令暴力拆箱,這一拆就拆出禍害來了:“懸哨家鴿百餘,自盒中起,盤飛軍上。”這下壞了菜了——李元昊馬上知道宋軍到了什麼地方了。飛起的鴿子就是總攻命令,李元昊十萬騎兵以鴿群為目標蜂擁而至,想包餃子的任福自己變成了餃子餡兒。
看所有的史料,我們都會發現宋軍其實並不弱,武器也十分精良,以步制騎也不是毫無辦法,任福的兩萬步兵,硬是頂住了李元昊十萬騎兵的猛烈衝擊:面對西夏的重兵合圍,先鋒桑懌率先發起了反衝鋒,任福揮動四刃鐵鐧(史書為四刃鐵簡)帶領主力跟進,準備突出重圍。
西夏騎兵就像蝗蟲一樣,殺退一群又圍上來一群,“自辰至午酣戰”,宋軍衝不出去,西夏軍也衝不散宋軍陣型。
十萬對兩萬,騎兵對步兵,仗打成這個鳥樣,李元昊惱羞成怒,祭出了殺手鐧——“鐵鷂子”。這鐵鷂子,不用過多解釋,因為這個兵種在金國叫“鐵浮屠”,也就是重甲騎兵。
鐵鷂子一出,已經苦戰一上午的宋軍就有點扛不住了,先鋒桑懌、西路巡檢劉肅、任福之子懷亮先後犧牲,主將任福也多處負傷(身被十餘矢)。
一個叫劉進的小校提出讓任福率先突圍,但是任福抱定了戰死沙場的決心:“吾為大將,兵敗,以死報國耳!”《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任福揮四刃鐵簡,挺身決鬥,槍中左頰,絕其喉而死。”
即使主將犧牲,宋軍依然沒有潰散,而是一直打到天黑,直到西夏軍精疲力盡主動撤退:“鈐轄朱觀以千餘人保民垣,發矢四射,會暮,夏軍引去。”
這一仗宋軍損失一萬零三百人,但同時也重創了西夏軍。其後宋軍增援部隊陸續趕來,跟李元昊多次交戰,雖然敗多勝少,但是畢竟國力強大兵力佔優,打得起消耗戰,打到最後是李元昊吃不消了:“元昊雖數勝,然死亡創痍者相半,人困於點集,財力不給,國中為‘十不如’之謠以怨之。”
李元昊被宋軍死纏爛打搞得焦頭爛額,再加上西夏又鬧了天災(夏境鼠食稼,且旱),只好向宋朝求和,並且最後約定管宋仁宗叫爹,自己稱子:“稱男(兒子)邦泥定國兀卒上書父大宋皇帝,更名曩霄而不稱臣。”
李元昊在給宋仁宗的上表宋中起誓發願:“乞頒誓詔,蓋欲世世遵守,永以為好。倘君親之義不存,或臣子之心渝變,使宗祀不永,子孫罹殃。”
宋仁宗得了面子,卻丟了裡子:“賜對衣、黃金帶、銀鞍勒馬、銀二萬兩、絹二萬匹、茶三萬斤。”
現在想來,如果宋朝君臣不允李元昊求和,而是乘著西夏鬧天災的時候痛打落水狗,一戰而滅西夏,可能就會重樹宋軍聲威,還可以通過對西夏的持久戰,培養出屬於那個時代的精兵良將。
但是偃武修文強幹弱枝的國策,即使是一代明君宋仁宗,也沒有要改變的意願。能花錢擺平的事情,宋朝是絕對不肯動刀兵的。
西夏小國胃口小,很容易滿足,宋朝手指縫裡灑下一點金銀,就夠他們活的了。可是金人胃口大,給多少錢都喂不飽;元軍更是貪得無厭,花錢能買一時平安,卻買不來永久太平。
人口第一、經濟第一、文化第一、武器第一、兵力第一的宋朝,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就是因為有話語權的君臣都是鴿派,才造成了長久被動挨打的局面。
最後要請問讀者諸君:如果宋朝出現了一個像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那樣的雄主,掌握著宋朝富甲天下的資源,能否掃滅周邊異族?在筆者看來,宋朝就是出現一個隋煬帝楊廣那樣的皇帝,可能也早就大殺四方了……
閱讀更多 半壺老酒半支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