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花教祖寺——薩迦寺:最早的大寶法王與創制蒙古文的藏傳佛教大師

原計劃走定日,去珠峰大本營,因行程臨時有變,遂決定沿318國道一路向西,直奔薩迦縣。

薩迦縣薩迦鎮因薩迦寺而聞名,西南距日喀則市160公里。路程沒有想象中的難走,沿途平原、河谷、山路次第穿梭,景色各異。白雲在身邊恣意戲耍,或狂放,或抒情的藏族歌曲在車廂裡飄蕩,心情舒暢的拉巴老哥用藏族人特有的聲調一路哼唱,倒也不覺得單調。

花教祖寺——薩迦寺:最早的大寶法王與創制蒙古文的藏傳佛教大師

318國道5000公里紀念碑

318國道

進入盛產藏刀的拉孜縣,很快就到達318國道5000公里紀念碑處。318國道東起上海市人民廣場,西至西藏聶拉木縣樟木鎮中尼友誼橋,全長5476公里。從東海之濱、江南水鄉、川蜀盆地、橫斷山區直到青藏高原,橫跨東西,是我國最長、最美、最有名氣的公路。樟木口岸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連接南亞次大陸的五條溝之一樟木溝保護區的底部,海拔自5、6千米的高山雪原盤桓直下,到口岸已經接近2000米。沿途植被四季分明,景色秀美壯觀。它是國家一類陸路通商口岸,當年是遊客從中國陸路出入尼泊爾的唯一口岸,也是對內輻射西藏及相鄰省區,對外輻射尼泊爾及毗鄰國家和地區的、西藏最大的邊貿中心口岸。

花教祖寺——薩迦寺:最早的大寶法王與創制蒙古文的藏傳佛教大師

珠峰夕陽

2015年尼泊爾發生8.1級大地震,因距離加德滿都只有120公里,樟木口岸受到極大的破壞。當時很多援藏醫生紛紛挺身而出,奔赴災區抗震救災,留下很多動人的故事。北京婦產醫院的宋徵就是其中勇敢的一位,被藏族人親切稱為美麗的“安吉拉”。

幾個月後,她從聶拉木抗震救災前線回來,又黑又瘦,人很疲憊,但精神很好,儼然一個地道的藏族姑娘。地震導致樟木口岸封閉4年之久,位於附近的吉隆口岸迅速取代了它的位置。直到2019年5月29日,樟木才重新恢復通關,但暫時很難恢復至震前水平。西藏境內的夏爾巴人,主要就聚居在這裡,攀登珠峰的登頂者,背後都有他們的影子。

花教祖寺——薩迦寺:最早的大寶法王與創制蒙古文的藏傳佛教大師

318國道沿途風光

318國道5000公里紀念碑就佇立在國道北側,由上海市的第三批援藏幹部於2003年援建。因重修318國道,紀念碑後來才遷移到今天的位置。如今,紀念碑成為過往驢友信手塗鴉的“聖地”,大家倒也不覺得奇怪。村莊很安靜。有幾個藏族孩子在熱鬧的嬉戲,看見陌生人並不羞澀,大大方方的在我們的指點下合影。黑紅的臉龐童趣盎然,明亮的眼睛清澈如水,流浪狗好奇的遠遠圍著打量。

秋天剛到,這裡已是一派冬日風光。裸露的山脊和紅色的岩石交錯蔓延,車似甲殼蟲,在寂寥的群山間飛馳。沿途層林盡染,河錯碧透,風馬競揚,村落參差,一派旖旎的高原風光(風馬,藏語“隆達”,指經幡)。

薩迦王朝的歷史功績

進入薩迦縣,沿路標下國道走東南方向奔赴薩迦寺。

花教祖寺——薩迦寺:最早的大寶法王與創制蒙古文的藏傳佛教大師

薩迦寺一角(王爽攝)

山路有些顛簸,雅魯藏布江上游河谷並不似想象中的寬闊,水流不大,沿途起伏較為舒緩。寺廟依然是偶然冒出的村莊裡最醒目的建築。

進入薩迦派核心勢力範圍之內,氣勢果然與它處不同。在拉薩周邊,無論寧瑪、格魯、噶舉,附近村莊建築大都為白牆紅邊,與藍天白雲相映成趣。薩迦派則顯得殊為特別,民居牆壁為大範圍的灰(青)色,中間以紅白兩色窄窄的長條分割,寺廟建築又在牆壁頂部加上紅、白兩種橫條,鮮豔奪目,用色方式別具一格。

花教祖寺——薩迦寺:最早的大寶法王與創制蒙古文的藏傳佛教大師

俯瞰薩迦寺

薩迦,藏語意為“灰白土”。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吐蕃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昆·貢卻傑布發現仲曲河北岸、本波山南坡土質呈白色,有光澤,現瑞相,即在此修建薩迦寺,史稱薩迦北寺,逐漸形成薩迦派。

薩迦派的歷史傳承在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中,僅次於寧瑪派。公元1268年,薩迦派第五祖八思巴在仲曲河南岸主持修建薩迦南寺,即今天的薩迦寺。薩迦北寺早已毀於戰火,大部分僅餘遺蹟,在山坡上零星分佈著一些重修的佛寺建築。薩迦寺用象徵文殊菩薩的紅色、象徵觀音菩薩的白色和象徵金剛手菩薩的青色來塗抹寺牆,所以薩迦派又被俗稱為“花教”。薩迦派規定,僧人可以娶妻生子,法位以家族傳承的形式延續。活佛轉世制度由噶瑪噶舉派於13世紀下半葉首創,為其他教派所採納,獨薩迦派依舊採取家族傳承方式。

花教祖寺——薩迦寺:最早的大寶法王與創制蒙古文的藏傳佛教大師

薩迦北寺遺址

瞭解薩迦派,就首先要了解薩迦五祖。薩迦五祖,是指在薩迦派發展壯大過程中,做出傑出貢獻的祖孫三代五位領袖。貢卻傑布的兒子貢噶寧布學識淵博,為薩迦教法發揚光大,功不可沒,被尊稱為“薩欽”(薩迦大師),為薩迦初祖。貢噶寧布的次子索南孜摩為二祖,三子扎巴堅贊為三祖,孫子薩班貢噶堅贊是薩迦派著名的人物,藏傳佛教中少有的通“五明佛學”者——薩迦班智達,簡稱薩班,是為四祖。五祖八思巴是四祖之侄。五祖深得四祖真傳,為元世祖忽必烈帝師,掌管全國宗教和西藏地方政權,在西藏曆史上第一次確立了藏傳佛教的政教合一制度。

花教祖寺——薩迦寺:最早的大寶法王與創制蒙古文的藏傳佛教大師

城郭角樓與城外的大白塔

薩迦五祖的前三祖並未正式剃度出家,為帶髮修行,故歷史上又稱其為“白衣三祖”。

薩迦寺,就是當年西藏地方政權薩迦王朝的中心。這個偏安於祖國西南邊陲一隅的寺廟,曾經統轄整個西藏凡70餘年。1247年,薩班貢噶堅贊率侄子八思巴在涼州會見成吉思汗的孫子——大將闊端,並寫信說服西藏各派高僧和貴族接受元朝的對藏條件,把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版圖。薩班也因使西藏免於戰火而成為藏地各教派和貴族的領袖。

忽必烈統一建立元朝,封八思巴為“帝師”,拜為“大寶法王”,賜玉印“命統天下釋教”,管理全國佛教事務。此後,八思巴協助中央政府管理西藏政教事務,就屬順理成章之事了。他參照元朝行省政權組織形式,將西藏劃分為13萬戶(相當於縣),結束了吐蕃滅亡後400多年的戰亂局面,薩迦派勢力達到鼎盛,傳播至青海、蒙古、四川、北京等地。

花教祖寺——薩迦寺:最早的大寶法王與創制蒙古文的藏傳佛教大師

白塔寺

北京阜成門內的白塔寺和北海公園的白塔均在這一時期建成,成為老北京的地標之一。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創制蒙古新字,稱“八思巴文”,在中國文字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封大元帝師貢噶堅贊之孫——貢噶扎西堅贊為“萬行圓融妙法最勝真如慧智弘慈廣濟護國演教正覺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剛普應大光明佛領天下釋教”,簡稱“大乘法王”,禮遇和地位在大寶法王(噶舉派)下、大慈法王(格魯派)上。

明初,薩迦派隨元亡而沒落,但勢力猶存,噶瑪噶舉派取代薩迦派而逐漸強盛,格魯派尚在初創時期,但發展迅速。歷史也從一個側面為當時各教派的勢力和地位,提供了細緻入微的註腳。

薩迦祖寺

薩迦寺大門朝東,城門上修有高大的敵樓,門洞有閘口,狹窄的門道呈丁字形,易守難攻,有很好的防禦功能。說是寺廟,毋寧說是一座巨大的城池。整個寺廟平面呈長方形,高牆環繞,仿照漢地的古代城池建造,護城河遺蹟至今猶存。

花教祖寺——薩迦寺:最早的大寶法王與創制蒙古文的藏傳佛教大師

薩迦寺大殿

寺內宏偉的建築群緊湊威嚴,融合了漢、蒙、藏各民族的建築風格。薩迦寺歷史上曾經過多次維修。據史料記載,在1948年的大修中,局部有較大改變,重繪了不少壁畫,尤其是把城堡圍牆上開有垛口的女兒牆改成了西藏風格的平合簷。今天遊客看到的城牆,就是這次維修的結果。

進入寺院,隨處可見的元明時期的文物和精美的壁畫、唐卡讓人歎為觀止。尤其是大殿裡粗可幾人摟抱的巨大原木立柱巍然屹立,這在海拔4000多米、不生長樹木的後藏深處,讓人震驚。要知道就是在十幾年前,海拔3650米的拉薩市還不產蔬菜。700多年前的薩迦寺,要把這麼多粗壯的樹木自喜馬拉雅山南麓,完整地運至薩迦地方,該是多麼龐大的工程。

花教祖寺——薩迦寺:最早的大寶法王與創制蒙古文的藏傳佛教大師

大殿上特殊標識

在歷代薩迦法王的靈塔前磕長頭的虔誠信徒絡繹不絕。

1265年,回到薩迦寺的八思巴,為了便於處理公務和有關事宜,為自己建了一個“喇讓”(寺廟裡的宮殿),就是今天的拉康喇讓。15年後,八思巴圓寂於此。第一次進去的時候正值正午,不巧沒有開放,但宏偉的建築還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拉康喇讓緊挨著寺院的南城牆,拾階而上,整個寺廟和海拔4400米的薩迦鎮盡收眼底。緩步城牆,萬里碧空纖塵不染,山巒起伏,南方的喜馬拉雅山脈雪峰壁立,城西南角外一座高聳的白塔,塔鈴聲聲,莊重安詳。西城牆內是排列整齊的僧舍,一排排朝南的小院子,設施樸素簡陋。每段城牆中間部分均有垛樓,平時是佛堂,戰時是碉樓,整個城池緊湊有致,固若金湯。

花教祖寺——薩迦寺:最早的大寶法王與創制蒙古文的藏傳佛教大師

拉康拉讓

薩迦寺以壁畫和藏書見長,因寺藏文物繁多,被譽為中國的“第二敦煌”。唐卡和壁畫是西藏寺院繪畫藝術的兩大奇珍。寺內文物尤以經書最為著名,薩迦寺大殿後牆和兩側靠牆處均為通壁大書架,架上擺滿了經文典籍,大小版本約有2萬餘函,包括貝葉經在內,有不少為歷代法王批註校釋過的珍本和孤本。寺內收藏各種瓷器2000餘件,多為元、明時期的瓷器,還有少量宋瓷,價值連城,歎為觀止。

花教祖寺——薩迦寺:最早的大寶法王與創制蒙古文的藏傳佛教大師

西城牆內成排的僧舍

為適應遊客需求,寺內闢有專門的珍寶館,展出一部分精品文物,需要另收門票,每人20元。

在鎮上填飽肚子,照例是甜茶、酥油炒人參果、藏血腸、回鍋肉,素炒西蘭花。

茶足飯飽,踏上歸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