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她是明孝宗最愛的皇后,為何在明孝宗死了以後,遭到了侄兒欺負

大明朝,乃至封建社會所有王朝,只娶一個老婆的皇帝有沒有?還真有這麼一個,簡直就是絕世國寶,這位仁兄就是明孝宗朱佑樘。

6歲的朱佑樘做夢也不會想到,老天爺居然把這麼大一個餡餅砸到他頭上。其實他並不受明憲宗朱見深的喜愛,朱見深之所以立他為太子,那是因為前面懷孕的女人,全都被大他17歲的老婆萬貴妃給搞流產了。

她是明孝宗最愛的皇后,為何在明孝宗死了以後,遭到了侄兒欺負


01萬貴妃心狠手辣,導致朱佑樘從小就很懂事。

萬貴妃自己的兒子嗝屁了,也不準後宮其他女人懷上龍種。如此霸道的女人,世上絕無僅有。女大三的確是抱金磚,可是女大17,可是有斷子絕孫的危險的。

朱見深很長一段時間,就陷入了斷子絕孫的危機之中。朝中不少大臣甚至揚言,皇帝做了什麼虧心事,才會導致上天降罪於他。

其實他還能做什麼虧心事呢?只不過就是對萬貴妃的愛獨特了一點,那就是典型的戀母情結。不過年幼的朱佑樘也因此遭了罪。

他老媽紀氏只是一個小小的宮女,有一天朱見深喝醉了,看到紀氏長得漂亮,便強行臨幸了。誰知道就這麼一次便讓紀氏懷上了。

時萬貴妃專寵,宮中莫敢言。悼恭太子薨後,憲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宮中。十一年,敕禮部命名,大學士商輅等因以建儲請。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歲,哀慕如成人。十一月,立為皇太子。---《明史,本紀第十五》

紀氏排除艱難險阻生下了朱佑樘以後,卻被萬貴妃給弄死了。萬貴妃還想弄死朱佑樘,好在手下人比較同情這個小朋友,就放過了他。

但是!我們需要注意一個細節,在明史當中曾經寫到,朱佑樘六歲的時候,居然跟成年人一樣懂事。這就可以證明一點,他6歲之前的童年歲月,那簡直不是人過的日子。

要想在萬貴妃手的手裡活下來,那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當時雖然有太后在,可是萬貴妃因為得到皇帝的寵幸,整個後宮都沒有比她地位高的人。所以她能夠在後宮呼風喚雨,自然也就可以讓所有女人流產。

她是明孝宗最愛的皇后,為何在明孝宗死了以後,遭到了侄兒欺負

02朱佑樘本打算再娶一個后妃,可是卻遭到大臣的反對。

朱佑樘也不是傳說的聖人,他跟張皇后生活了一段時間以後,終於想起了要娶后妃的事情。張皇后也極力贊成,並且把自己本家的一個妹妹介紹給朱佑樘,哪有皇帝不是三妻四妾的呢?可能張皇后也是想通了。

結果這件事卻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其中一位大臣的觀點十分新穎。他認為明憲宗的墓尚未修建完成,而明孝宗曾經答應給明憲宗守孝三年,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打算選妃了呢?

這個理由的確是無懈可擊,明孝宗無奈之下,只好放棄了這次機會。也正是因為他的放棄,才導致他成了歷史上唯一一個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她是明孝宗最愛的皇后,為何在明孝宗死了以後,遭到了侄兒欺負

03那麼張皇后是何許人也?她為什麼能夠獨得明孝宗寵愛呢?

其實張皇后的出身其實比較普通的,明朝的皇帝尤其是到了中後期,都形成了一個慣例,一般都是迎娶普通人家的女子入宮。

因為普通人家的女子不會刁蠻任性,也沒有強大的外戚力量來干預朝政。那個時候的科舉制度已經相當發達,所以外戚想要入朝分一杯羹,其實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而且明朝的大臣都比較剛,就算是皇帝做錯了,他們也會直接指出來,毫不含糊。所以明孝宗的張皇后,其實也是小家碧玉。

孝宗孝康皇后張氏,興濟人。父巒,以鄉貢入太學。母金氏,夢月入懷而生後。成化二十三年選為太子妃。是年,孝宗即位,冊立為皇后。帝頗優禮外家,追封巒昌國公,封后弟鶴齡壽寧侯,延齡建昌伯,為後立家廟於興濟,工作壯麗,數年始畢。鶴齡、延齡並注籍宮禁,縱家人為奸利,中外諸臣多以為言,帝以後故不問。---《明史,列傳第二》

她老爸是國子監生張巒,本身也沒有多大的權力地位。在選妃的時候,不知道張皇后是憑藉哪一點,吸引了還是太子的朱佑樘。

從此兩個人雙宿雙飛,過了很長一段神仙眷侶的生活。因為他們長期沒有要孩子,所以婚後生活十分幸福。

  • 那麼張皇后為何能夠獨寵於後宮呢?其實這跟張皇后的性格是有關係的,歷史上給與的評價是兩個字:驕妒,也就是驕縱和妒忌。這看似不是什麼好詞,可是用在張皇后身上,應該是恰到好處。
  • 因為朱佑樘對張皇后非常愛慕,所以導致張皇后的地位非常特殊。張皇后善於妒忌的話,就可以有效地遏制朱佑樘找其他女人的想法。而張皇后比較驕縱的話,又可能是吸引朱佑樘的重要原因。
  • ​從朱佑樘的性格上,我們就能夠看得出,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沒辦法從小受了那麼多罪,不管是誰,都會變得如此。

所以朱佑樘對性格開朗活潑的張皇后,那叫一個喜愛。這可正中下懷了,張皇后於是就在朱佑樘面前撒歡似的驕縱了起來,沒辦法朱佑樘就是吃這一套。

所以兩人的婚後生活是比較幸福的,因為要孩子要的晚,所以朱佑樘一輩子就三個孩子,全都是張皇后生的。其中兩個夭折了,所以只剩下了朱厚照這麼一個活寶。

她是明孝宗最愛的皇后,為何在明孝宗死了以後,遭到了侄兒欺負

04朱厚照簡直就是活寶,又得到張皇后的庇佑。

朱厚照的性格可以說完全遺傳了他老媽,所以我們看到活寶朱厚照以後,差不多也能聯想到張皇后是怎樣的性格。

  1. 朱厚照兩歲就被立為了太子,而且他那個短命的兄弟朱厚煒早早就去世了,所以他便成了朱佑樘的獨子,自然也是張皇后唯一的孩子。
  2. 張皇后對朱厚照的喜愛其實也算是徹底毀了這個孩子。朱厚照從小就展現出了聰明才智,朱佑樘為他選的老師也是非常優秀,可是他身邊有一大幫太監。
  3. 這幫太監們沒怎麼讀過書,但是玩的花樣倒是知道不少。所以就把朱厚照給帶壞了,他從小就知道玩狗馬鷹犬,不學無術。
  4. 可惜朱佑樘36歲就去世了,所以也沒有時間來好好教導這個兒子。15歲就登基稱帝的朱厚照,自然是變得無法無天。

那麼這個時候張皇后去了哪兒呢?歷史上對這件事並沒有太多的體現。因為本身明武宗朱厚照就是一個相當有爭議的人,有人認為明武宗是一代明君,而有人則認為他荒淫無道。

據目前的歷史資料來看,張皇后對朱厚照的教育是負有責任的,因為朱厚照的父親早逝,她這個母親卻沒能夠承擔起培養兒子的重任。

結果導致朱厚照一發不可收拾,成了一個頑劣不堪的皇帝。他雖然是皇帝,可是卻有一顆不安分的心,幾乎每一年都會往外跑。

可惜最後因為出去玩水,結果掉河裡,再撈上來的時候,朱厚照就半死不活的了。沒多久他便去世了,他去世的時候31歲,居然沒有一個兒子,張皇后到底要不要負責呢?

她是明孝宗最愛的皇后,為何在明孝宗死了以後,遭到了侄兒欺負

05張皇后在明武宗繼位的16年裡到底充當了何種角色?

朱佑樘愛了張皇后一生一世,可惜36歲就去世了。這個時候的張皇后正當壯年,年幼的兒子朱厚照雖然歲數小,可是非常有個性,所以張皇后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管不了自己的這個兒子。

那麼一直到明武宗去世,整整16年的時間裡,張皇后到底在幹些什麼呢?難道說明武宗一直沒有兒子,她心裡不著急嗎?明武宗每年都出去溜達,她沒有抱怨之詞嗎?

  1. 由此可見,張皇后雖然是一個厲害的老婆,對自己的丈夫比較狠,可是她卻是一個可憐的母親。她只希望兒子朱厚照能夠快樂長大,至於成才與否,張皇后壓根就不關心。
  2. 張皇后就算是想要關係,她也沒有這個能力。畢竟她撒嬌的能力,只能在朱佑樘面前使用,等到朱厚照登基以後,她連教育兒子的想法都失去了,一切都順著兒子,這才造就了這麼一個活寶出來。
  3. 明武宗沒有兒子,如果不是因為他沒有生育能力的話,那張皇后必須要負責任,而且責任非常大。

張皇后為明武宗陸續也張羅了七八個后妃,倒不是說在婚嫁方面張皇后做得不到位,而是在管教兒子方面。

朱厚照一天到晚都在宮外,很少有時間回宮,就連跟朱厚照青梅竹馬的夏皇后,也很少能見到朱厚照的面,這樣後宮的妃子能夠懷上孩子,那才是見鬼了。所以張皇后要不要負責?當然是要的。

她是明孝宗最愛的皇后,為何在明孝宗死了以後,遭到了侄兒欺負


結局:朱厚照英年暴斃,張皇后晚景淒涼,居然被嘉靖皇帝欺負。

朱厚照堪稱歷史上最有個性的一位皇帝,幾乎黨首能玩的花樣他都玩過了。他壓根就不像是一個皇帝,而是一個遊戲人間的天選之子。

可惜他玩著玩著就把自己的小命給搭進去了,死的時候才不過31歲,比他爸朱佑樘年紀還小。

他死了就算了,可是他一個兒子沒有留下來,這可是一件大事。張皇后可以沒有兒子,但是大明王朝不能沒有皇帝。所以張皇后找來了大學士楊廷和,跟他一起商量該立誰為新皇帝。

可憐朱佑樘因為只娶了張皇后,所以只有朱厚照這麼一個獨子,所以朱佑樘這一脈算是徹底斷了。只能從朱見深的兒子裡面去選,最終選擇了僅次於朱佑樘的興獻王朱佑杬的兒子朱厚熜。

世宗入繼,稱聖母,加上尊號曰昭聖慈壽。嘉靖三年加上昭聖康惠慈壽。已,改稱伯母。十五年復加上昭聖恭安康惠慈壽。二十年八月崩,諡曰孝康靖肅莊慈哲懿翊天贊聖敬皇后,合葬泰陵。---《明史,列傳第二》

算起來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所以自然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朱厚熜繼位以後,張皇后的地位就比較尷尬了,因為嘉靖皇帝朱厚熜自己有媽媽,他要追封自己媽媽為太后。

  1. 朱厚熜也是一個比較有個性的皇帝,他不僅要追封自己老媽和奶奶為太后,還要追封自己老爸為皇帝,於是一場大禮議之爭就這麼展開了。
  2. 結果是嘉靖皇帝完勝,眾位大臣們宣佈失敗。而最倒黴的就是張皇后,因為這一場爭鬥,使得張皇后的地位非常尷尬。她的的確確是太后,但是不是當今皇帝的生母,甚至連後媽都不是。
  3. 其實朱厚熜壓根就不承認張皇后太后的地位,尤其是在張皇后的弟弟張延齡犯了罪時,張皇后在嘉靖皇帝面前長跪不起,卻依舊沒有得到嘉靖皇帝的同情。

悲憤之下的張皇后一病不起,沒多久就去世了。而她剛去世,嘉靖皇帝立刻就殺了她的弟弟,可見嘉靖皇帝對張皇后絲毫好感都沒有。可憐被朱佑樘捧在手心裡的女人,到了晚年居然遭到如此對待,只恨朱佑樘活的時間太短了。

《明史,本紀第十五》

《明史,本紀第十六》

《明史,列傳第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