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全國“信易貸”平臺啟動 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

全國“信易貸”平臺啟動 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記者曲靜怡報道

近日,為進一步加強信用信息共享,充分發揮信用信息應用價值,加大對守信主體的融資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國家發展改革委、銀保監會聯合印發了《關於深入開展“信易貸”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通知》(發改財金〔2019〕1491號,以下簡稱“《通知》”),並正式上線全國“信易貸”平臺——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

《通知》提出了包括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查詢機制、建立健全中小微企業信用評價體系、支持金融機構創新“信易貸”產品和服務、創新“信易貸”違約風險處置機制、鼓勵地方政府出臺“信易貸”支持政策、加強“信易貸”管理考核激勵等六項重點任務。

國家發展改革委強調,深入開展“信易貸”工作,是落實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的重要舉措,有利於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暢通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各地區各部門及各金融機構要充分認識深入開展“信易貸”工作的重要意義,積極探索、主動作為,切實利用信用信息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

政策助推“信易貸”切實服務實體經濟

“中小微企業在促進創新、發展經濟、穩定就業各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他們普遍缺少可抵押的資產,也無法承受高額的擔保費用。融資難、融資貴成為制約小微企業發展的攔路虎。”近日,在濟南舉行的2019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表示,充分挖掘企業信用信息價值,大力推動企業信用資產變現,是解決這一難題的一劑良方。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104個城市依託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與金融機構共同開發信貸產品,累計發放資金超過1.5萬億元。“信易貸”的全面推開,有助於加強信用服務實體經濟,提高信用狀況良好中小企業的貸款可獲得性,推動信用服務實體經濟、信用惠民便企。

連維良表示,要以落實《通知》部署為契機,進一步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信用服務實體經濟抓出更大成效。要加大各類信用信息歸集整合力度,建立健全中小微企業信用評價體系,為“信易貸”提供更加全面的信用信息和評價結果支撐;要大力支持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強化考核激勵,為“信易貸”注入更加充足的發展動力;要創新更多風險緩釋措施,為“信易貸”提供堅實保障。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長韓家平認為,“信易貸”作為以信用為核心元素的新型金融服務產品,具有以下四方面作用:一是突破了傳統信貸評審的模式,實現了公共信用信息與市場信用信息的融合創新應用;二是整合了“政府、銀行、企業、信用服務機構”等多方力量和資源,共同推動信用普惠金融業務的開展;三是基於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有效規範中小企業及其負責人的經營行為,降低金融風險;四是充分利用公共信息平臺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升普惠金融獲客和風控效率,是一個非常有創新意義的模式。

“應進一步完善‘信易貸’政策制度體系,加大整合稅收、海關、社保、水電煤氣等與授信強相關公共信用信息力度,探索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機制。”韓家平建議說。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副行長邵智寶認為,“信易貸”產品可在數據真實性、準確性方面再下功夫,為金融機構梳理清洗出一些標準化、格式化的信用信息,建立聯合風控機制,通過構建三方風控模型來更好地防控風險,進一步完善個性化產品設計、優化客戶體驗。

全國“信易貸”平臺上線運行

據瞭解,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下,由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牽頭建設,以各地“信易貸”創新實踐為基礎的“信易貸”平臺——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已在一些城市試運行,並在2019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上正式上線。

政府搭臺,市場唱戲。邵智寶表示,全國“信易貸”平臺為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全國性的大數據平臺,也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用融資全國統一入口,提高了銀行推廣“信易貸”的效率,有利於“信易貸”創新產品快速在基層落地。

對此,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主任周民認為,建設“信易貸”平臺,是充分發揮信用信息共享應用價值、提升中小企業融資信用信息支撐、幫助守信主體便利獲得信貸支持的具體手段,是創新信用應用和金融服務、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合力、助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重要舉措。

談及建設全國“信易貸”平臺的意義,廈門市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志紅表示,全國“信易貸”平臺是信用城市建設的重要平臺,據廈門銀監局統計,目前“信易貸”放貸規模已達1400多億元。同時,“信易貸”平臺的建成有助於讓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推動地方政務數據的開放共享應用,探索銀行信用與社會信用融合,更有利於監測經濟運行。

對於“信易貸”平臺未來的發展,邵智寶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確保數據合法、豐富、精準和及時。繼續完善小微企業各類數據收集、清洗和整理工作,尤其要制定標準化、結構化數據格式,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利用率,同時建立統一客戶信息使用授權入口。二是建立聯合風控機制。依託信貸產品,進行風控模型創新,建立第三方機構風控模型彙集機制,提升平臺風控技術,形成合力,防範風險。三是加大個性化功能開發,加大細分領域、細分區域的金融服務功能建設。四是進一步提升客戶體驗,提高平臺服務便利性,完善移動端功能。

創新“信易貸”違約風險處置機制

針對“信易貸”可能帶來的違約風險,《通知》明確了處置機制,鼓勵金融機構依託金融科技建立線上可強制執行公證機制,加快債務糾紛解決速度;依託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對失信債務人開展聯合懲戒,嚴厲打擊惡意逃廢債務行為。對於地方政府,《通知》表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設立“信易貸”專項風險緩釋基金或風險補償金,用於彌補企業債務違約等失信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同時,鼓勵地方政府根據本地實際出臺更加多元化的風險緩釋措施。

在金融機構服務中小企業的過程中,風險防控始終是需要首要考慮的問題。對此,數聯銘品首席徵信官朱勁傑表示,發揮信用服務機構第三方獨立性、公正性特點,建立聯合風控機制,在數據採集、風險識別技術上與銀行形成互補,從數據融合、風控體系融合和技術融合三個層面有效實現風險防控。

聯合風控也意味著風險共擔,也就是銀行、政府、信用服務機構、擔保、保險等多方之間要進行合理的制度設計,構建多方共擔風險的機制。

對於政府在風險共擔機制中的作用,韓家平建議,有關部門出臺專項支持政策,整合利用好現有的普惠金融支持政策和各類資金等資源;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設立專項資金,分擔中小企業融資風險、降低融資成本;各級金融監管部門要建立有利於深化“信易貸”的考核機制,調動各類金融機構和信用服務機構積極性,履行普惠金融義務;發揮各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作用,加強對中小企業信用政策和知識的宣傳培訓,幫助中小企業健全內部信用管理制度。

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如何讓“信易貸”真正服務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服務實體經濟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對此,張志紅表示,全國“信易貸”平臺要在各地有效落地推廣、發揮作用,首先要豐富產品創新,實現中小企業融資全場景、全流程產品覆蓋,全方位拓展信用服務場景;其次要有政策協同,制定各類中小企業扶持政策,引導中小企業進入平臺,提高中小企業粘性,實現金融融資信息與政策融資信息的互通;最後要發揮公信力政府的權威作用,加強信用監管,實現信貸全鏈條風險管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