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石人,顾名思义,就是用石头刻的人,只不过“石人”不是今人雕刻,而是出自五六百年前明朝的能工巧匠。7月25日,小编和长年研究陵墓文化的杨老师、画家孙老师以及来自新疆的穆老师,一起探访了明秦王十三陵中的六个陵,本是私人朋友的一次聚会,但是途中见闻满满,于是记录下来,和喜欢“朴里”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这个秦王叫朱樉,是朱元璋的次子,明朝初建时,朱元璋将除去太子之外的儿子,分封在各地为王,朱樉被封为西安镇守陕西,号为秦王。藩王的传承与皇帝的传承相似,从明初到明末的十三位秦王,死后都葬在长安区少陵原的秦王陵墓区,所以北京有明十三陵,而陕西有明秦王十三陵。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石刻就在密林中

虽然这些被发现的陵墓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但在手机上是搜不出地址的,因为杨老师多年研究陵墓、碑刻文化,之前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对每个陵墓的位置了如指掌,他为我们设计了一条不走冤枉路的完美路线。

上午,我们驱车先去的是长安区的庞留井村,这是第六代秦王惠王陵所在地,到了村口我们就看到一块被栅栏围起来的,高高矗立的墓,碑额篆书清晰可见:“大明宗室秦惠王神道碑”,不远处就看到了神道上的石刻,这些石刻都在小村旁茂密的树荫下,当地的村民还用围栏把它们围了起来,总共有一对石柱、一对石虎、一对石羊、一对石麒麟、两对石马,2对石人(遗失一件)。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这个官员手持仪刀,面容肃穆,在红砖墙的映衬下显得有些神秘;对面的官员,手持笏板,脚蹬云头鞋,面容温和,可能由于地势的原因,呈现出要倾倒的样子,不知道这个姿势保持了多少年?!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石马的雕刻很精美,鞍镫、辔头齐备,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但好像一匹真马浮现在眼前,你禁不住要踏上马镫,上马疾驰了。麒麟的造型也有意思,头部像马、又像羊,浑身鳞片,宛如今天动画里的外星人造型。最可爱的是石虎造型:一只老虎的腿部疙疙瘩瘩,而另外一只则没有,所以大家戏称这是“穿毛裤的老虎”。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明史·诸王列传》记载,惠王以贤闻,好读书,著有《益斋集》,1486年薨。这样算下来,这些石刻距今至少530余年。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看完了惠王陵,我们又来到据此不远的康王井村,惠王的父亲康王就埋在这个村子,单看村名就知康王肯定是村名的由来,那这个“井”又为何意呢?

按照明制:各藩始王之后,世子、诸王年满二岁后,开始修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封葬,因为要讳避墓,所以称为井。依制:每井有两营兵护守,每个井就是一处藩王陵,每个寨就是守陵军的驻地。明王朝200多年来,共有九座带天井的大墓,两边陆续驻扎了18寨官兵,也就是所谓的“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所以如今西安周边,凡村名中带井、带寨的,大都源自与此,像著名的商业街区“小寨”,就是源自明朝,为士兵们安营扎寨的地方。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言归正传,继续找石刻,康王陵的石刻不在密林中,在村子一望无际的庄稼地里,高高的石人尤其显眼,虽烈日炎炎,但是石人们站在地里不怕热,永远岁月静好、温文尔雅,石人旁边就是石马、石狮……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简王陵中的石人看起来有点“忧郁”

看完了康王陵,按照杨老师设计的路线,我们继续驱车驶到西安市精神病院东侧,再顺着东侧小巷向南行驶200米左右,就到了简王村,看到村名就知道,简王村就是埋简王的地方,简王的父亲是惠王,爷爷就是康王,这三个王是爷孙仨。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马镫清晰可见

石马、麒麟此时都好像成了老朋友,大家都禁不住摸摸它们,石虎一脸萌样:圆圆的脸,圆圆的眼,嘴巴乖乖地抿着,没有兽中之王的威猛,反而让人想起了可爱的龙猫。小编发现,走过的这三个陵,石虎的特点都很相近,虎不是猛,而是萌。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离开简王陵,我们又向大府井村行驶,到了村子,抬头便看见远处麦田里的一处大冢,这就是朱樉的陵墓愍王陵,也就是朱元璋次子,第一代秦王的墓。大冢下面,两排石刻依次排列,虽已残缺不全,但远远望去,也是一派庄严肃穆,石像由南向北依次为:八棱形石柱、石虎、石羊、石麒麟、石马、双手持笏、持剑的文臣武官和石狮。

封土大约20米高,自下而上分为三层,犹如唐代天坛,一节一节垒上去,仿佛几个从内向外、由小及大的同心圆。因天气太热,所以没有登高,大家只能在冢旁留影纪念了。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麒麟身上的鳞片栩栩如生,仿佛能用手抠下来

据史书记载,朱樉于洪武十一年(1378)就藩于西安,由于政绩突出,洪武二十二年(1389)被举荐为宗人府宗人令,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樉还征叛番于洮州,番惧而降,皇帝赏赐甚厚。可惜的是,朱樉在接受完父皇赏赐两个月后就去世了,享年40岁,死后朱元璋赐谥号“愍”。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这里要重点说下朱樉的正妃王氏:金庸巨著《倚天屠龙记》的女主角赵敏,书中说,她是元末名将王保保的妹妹,尽管赵敏是虚构的人物,但王保保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确实有一个妹妹王氏,在王保保率军作战时,王氏在河南被明军俘虏。朱元璋曾多次试图招揽王保保,但都被拒绝,朱元璋因此很敬重王保保的气节。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把王氏嫁给了自己的二儿子朱樉。也就是说,赵敏的原型不是嫁给张无忌,而是做了秦王妃。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其实,比起遥远的秦皇汉武,西安人更应该怀念这位600多年前的秦王:正是朱樉,在唐皇城基础上向东、向北扩展筑起了西安城墙,保留至今,使之成为我国著名城垣建筑之一;闻名遐迩的西安钟楼修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也正是朱樉做秦王的时候,相信在修建的过程中,他也提了不少建议吧。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隐王陵的石麒麟,头部有点像海马

离开大府井村,向北行驶大约1000多米行至东伍村,就到了隐王墓,也就是朱樉儿子朱尚炳的墓,比起父亲,儿子陵墓的封土规模小了些,但是神道两旁的石刻,被圈在一个绿草茵茵的小院子里。我们到的时候,是下午五点多钟,夕阳开始西下,金色的余辉一缕缕洒在石刻上,原本庄严的石人、石马、石麒麟们显得分外动人,大家下了车,都拿起手机一阵狂怕,记录下这难得的影像。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最后去的是宣陵,宣王名叫朱怀埢,1566年薨,此时距离明朝灭亡不到80年,是6个陵中年代最晚的一座。陵墓的石刻在三府井村一个建筑工地内,由于村子拆迁,石刻全部用围墙保护了起来,现在围墙四周全都是断瓦残垣,没有道路。

好在杨老师之前探过路,我们跟着他,穿过碎砖堆砌的工地,用手剥开已经长过一人高的庄稼……终于,在几番爬高摸低之后,我们来到堆满砖头的围墙前,绕过前面的砖头地,走进了小院。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后面,就在院子庄稼地的最后面,我们终于见到石人,宣王陵的这一对石人,可能是因为面部磨损,表情显得有些愁苦。石马、石羊们都“藏”在郁郁葱葱的庄稼里,而且还多出一个“牵马人”。萌萌的石虎依然可爱,和明初的石刻相比,明后期的石刻显然更加肥胖。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此时是下午7点多了,抬眼望去,天空中彩霞密布,远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身旁是安静古老的石人,它们矗立在这里,矗立了500多年,想想看,这些从明朝来的石刻经历了多少事:从明朝衰微、满人入关,到康乾盛世、鸦片战争,再到清朝覆灭,民国肇建,再到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不管时空如何变幻,石刻们都岿然不动,默默地见证着发生的一切……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大家返回的时候,天色已暗,整整一天的时间,跑了6个陵墓,虽是走马观花,但也充分感受到明朝遗存的博大和丰富。

据史料记载,按照明制,诸藩王“茔地周围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并置“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马、望柱各二”。所以,西安“明十三陵”与北京“明十三陵”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一部埋藏在地下的明代通史。

穿过庄稼地,我们发现600多岁的“石人”

以往一说起西安,人们最常提起的就是十三朝古都,原来,从周秦汉唐到宋元明清,西安的历史文明一直光辉灿烂。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可是思绪一直在萦绕在明朝:感叹我大西安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感慨王朝兴衰、世事沧桑,耳畔响起了那首《历史的天空》: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