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石人,顧名思義,就是用石頭刻的人,只不過“石人”不是今人雕刻,而是出自五六百年前明朝的能工巧匠。7月25日,小編和長年研究陵墓文化的楊老師、畫家孫老師以及來自新疆的穆老師,一起探訪了明秦王十三陵中的六個陵,本是私人朋友的一次聚會,但是途中見聞滿滿,於是記錄下來,和喜歡“樸裡”的朋友們一起分享。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這個秦王叫朱樉,是朱元璋的次子,明朝初建時,朱元璋將除去太子之外的兒子,分封在各地為王,朱樉被封為西安鎮守陝西,號為秦王。藩王的傳承與皇帝的傳承相似,從明初到明末的十三位秦王,死後都葬在長安區少陵原的秦王陵墓區,所以北京有明十三陵,而陝西有明秦王十三陵。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石刻就在密林中

雖然這些被發現的陵墓已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但在手機上是搜不出地址的,因為楊老師多年研究陵墓、碑刻文化,之前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對每個陵墓的位置瞭如指掌,他為我們設計了一條不走冤枉路的完美路線。

上午,我們驅車先去的是長安區的龐留井村,這是第六代秦王惠王陵所在地,到了村口我們就看到一塊被柵欄圍起來的,高高矗立的墓,碑額篆書清晰可見:“大明宗室秦惠王神道碑”,不遠處就看到了神道上的石刻,這些石刻都在小村旁茂密的樹蔭下,當地的村民還用圍欄把它們圍了起來,總共有一對石柱、一對石虎、一對石羊、一對石麒麟、兩對石馬,2對石人(遺失一件)。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這個官員手持儀刀,面容肅穆,在紅磚牆的映襯下顯得有些神秘;對面的官員,手持笏板,腳蹬雲頭鞋,面容溫和,可能由於地勢的原因,呈現出要傾倒的樣子,不知道這個姿勢保持了多少年?!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石馬的雕刻很精美,鞍鐙、轡頭齊備,雖然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但好像一匹真馬浮現在眼前,你禁不住要踏上馬鐙,上馬疾馳了。麒麟的造型也有意思,頭部像馬、又像羊,渾身鱗片,宛如今天動畫裡的外星人造型。最可愛的是石虎造型:一隻老虎的腿部疙疙瘩瘩,而另外一隻則沒有,所以大家戲稱這是“穿毛褲的老虎”。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明史·諸王列傳》記載,惠王以賢聞,好讀書,著有《益齋集》,1486年薨。這樣算下來,這些石刻距今至少530餘年。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看完了惠王陵,我們又來到據此不遠的康王井村,惠王的父親康王就埋在這個村子,單看村名就知康王肯定是村名的由來,那這個“井”又為何意呢?

按照明制:各藩始王之後,世子、諸王年滿二歲後,開始修建陵墓,修好後只留一個天井,死後封葬,因為要諱避墓,所以稱為井。依制:每井有兩營兵護守,每個井就是一處藩王陵,每個寨就是守陵軍的駐地。明王朝200多年來,共有九座帶天井的大墓,兩邊陸續駐紮了18寨官兵,也就是所謂的“九井十八寨,個個有由來”,所以如今西安周邊,凡村名中帶井、帶寨的,大都源自與此,像著名的商業街區“小寨”,就是源自明朝,為士兵們安營紮寨的地方。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言歸正傳,繼續找石刻,康王陵的石刻不在密林中,在村子一望無際的莊稼地裡,高高的石人尤其顯眼,雖烈日炎炎,但是石人們站在地裡不怕熱,永遠歲月靜好、溫文爾雅,石人旁邊就是石馬、石獅……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簡王陵中的石人看起來有點“憂鬱”

看完了康王陵,按照楊老師設計的路線,我們繼續驅車駛到西安市精神病院東側,再順著東側小巷向南行駛200米左右,就到了簡王村,看到村名就知道,簡王村就是埋簡王的地方,簡王的父親是惠王,爺爺就是康王,這三個王是爺孫仨。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馬鐙清晰可見

石馬、麒麟此時都好像成了老朋友,大家都禁不住摸摸它們,石虎一臉萌樣:圓圓的臉,圓圓的眼,嘴巴乖乖地抿著,沒有獸中之王的威猛,反而讓人想起了可愛的龍貓。小編髮現,走過的這三個陵,石虎的特點都很相近,虎不是猛,而是萌。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離開簡王陵,我們又向大府井村行駛,到了村子,抬頭便看見遠處麥田裡的一處大冢,這就是朱樉的陵墓愍王陵,也就是朱元璋次子,第一代秦王的墓。大冢下面,兩排石刻依次排列,雖已殘缺不全,但遠遠望去,也是一派莊嚴肅穆,石像由南向北依次為:八稜形石柱、石虎、石羊、石麒麟、石馬、雙手持笏、持劍的文臣武官和石獅。

封土大約20米高,自下而上分為三層,猶如唐代天壇,一節一節壘上去,彷彿幾個從內向外、由小及大的同心圓。因天氣太熱,所以沒有登高,大家只能在冢旁留影紀念了。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麒麟身上的鱗片栩栩如生,彷彿能用手摳下來

據史書記載,朱樉於洪武十一年(1378)就藩於西安,由於政績突出,洪武二十二年(1389)被舉薦為宗人府宗人令,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樉還徵叛番於洮州,番懼而降,皇帝賞賜甚厚。可惜的是,朱樉在接受完父皇賞賜兩個月後就去世了,享年40歲,死後朱元璋賜諡號“愍”。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這裡要重點說下朱樉的正妃王氏:金庸鉅著《倚天屠龍記》的女主角趙敏,書中說,她是元末名將王保保的妹妹,儘管趙敏是虛構的人物,但王保保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他確實有一個妹妹王氏,在王保保率軍作戰時,王氏在河南被明軍俘虜。朱元璋曾多次試圖招攬王保保,但都被拒絕,朱元璋因此很敬重王保保的氣節。據《明實錄》記載,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把王氏嫁給了自己的二兒子朱樉。也就是說,趙敏的原型不是嫁給張無忌,而是做了秦王妃。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其實,比起遙遠的秦皇漢武,西安人更應該懷念這位600多年前的秦王:正是朱樉,在唐皇城基礎上向東、向北擴展築起了西安城牆,保留至今,使之成為我國著名城垣建築之一;聞名遐邇的西安鐘樓修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也正是朱樉做秦王的時候,相信在修建的過程中,他也提了不少建議吧。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隱王陵的石麒麟,頭部有點像海馬

離開大府井村,向北行駛大約1000多米行至東伍村,就到了隱王墓,也就是朱樉兒子朱尚炳的墓,比起父親,兒子陵墓的封土規模小了些,但是神道兩旁的石刻,被圈在一個綠草茵茵的小院子裡。我們到的時候,是下午五點多鐘,夕陽開始西下,金色的餘輝一縷縷灑在石刻上,原本莊嚴的石人、石馬、石麒麟們顯得分外動人,大家下了車,都拿起手機一陣狂怕,記錄下這難得的影像。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最後去的是宣陵,宣王名叫朱懷埢,1566年薨,此時距離明朝滅亡不到80年,是6個陵中年代最晚的一座。陵墓的石刻在三府井村一個建築工地內,由於村子拆遷,石刻全部用圍牆保護了起來,現在圍牆四周全都是斷瓦殘垣,沒有道路。

好在楊老師之前探過路,我們跟著他,穿過碎磚堆砌的工地,用手剝開已經長過一人高的莊稼……終於,在幾番爬高摸低之後,我們來到堆滿磚頭的圍牆前,繞過前面的磚頭地,走進了小院。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後面,就在院子莊稼地的最後面,我們終於見到石人,宣王陵的這一對石人,可能是因為面部磨損,表情顯得有些愁苦。石馬、石羊們都“藏”在鬱鬱蔥蔥的莊稼裡,而且還多出一個“牽馬人”。萌萌的石虎依然可愛,和明初的石刻相比,明後期的石刻顯然更加肥胖。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此時是下午7點多了,抬眼望去,天空中彩霞密佈,遠處是鱗次櫛比的高樓,身旁是安靜古老的石人,它們矗立在這裡,矗立了500多年,想想看,這些從明朝來的石刻經歷了多少事:從明朝衰微、滿人入關,到康乾盛世、鴉片戰爭,再到清朝覆滅,民國肇建,再到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不管時空如何變幻,石刻們都巋然不動,默默地見證著發生的一切……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大家返回的時候,天色已暗,整整一天的時間,跑了6個陵墓,雖是走馬觀花,但也充分感受到明朝遺存的博大和豐富。

據史料記載,按照明制,諸藩王“塋地周圍九十步,墳高一丈八尺”,並置“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馬、望柱各二”。所以,西安“明十三陵”與北京“明十三陵”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一部埋藏在地下的明代通史。

穿過莊稼地,我們發現600多歲的“石人”

以往一說起西安,人們最常提起的就是十三朝古都,原來,從周秦漢唐到宋元明清,西安的歷史文明一直光輝燦爛。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十點多了,可是思緒一直在縈繞在明朝:感嘆我大西安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更感慨王朝興衰、世事滄桑,耳畔響起了那首《歷史的天空》: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