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

每個人都身處親密關係的網絡中,卻鮮有人知道,

親密也有假象

你生氣,他逃避,你抓狂,他更沉默……明明相愛的你們,為什麼會陷入無法溝通的死循環?明明帶著對愛的真誠渴望才建立起親密的關係,可為何後來你們用沉默取代依賴?

在心理學上講,“假性親密關係”是一種淺層的,不做作的關係狀態,在外人眼中,你們相處或一起生活了很多年,是恩愛的情侶或夫妻,只有你們自己才明白,你們只是貌合神離,愛情似乎成了親情,成了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你們看不見真實的彼此,忽略對方真實的需求,無法建立真正的聯結

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

心理學家認為,選擇“假性親密關係”就會使彼此陷入“情感禁閉”的狀態,這段關係看起來是長期且穩定的,但這也意味著你們的親密關係只能停留在這種平和的、有距離的狀態中

真正的親密關係:是你們有深層次的交流和互動,你們對彼此是坦誠的、互相理解的;是能夠看見彼此真實的樣子,能夠滿足彼此真正的需求;在真實的基礎上能夠建立共情;這份關係能夠帶給彼此真實的滋養、滿足和愉悅。

而假性的親密關係:更多的是為了逃避而誕生的一種關係,形式上是親密無間的,但是雙方都心照不宣地逃避了心甘情願的付出以及坦誠和接納對方。這樣的假性親密只會帶來消耗、不滿足感,甚至痛苦

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

(一)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情感禁閉”?

“情感禁閉”的狀態,意味著雙方默契地共同保持情感上的麻木。這種麻木的狀態實際上是一種防禦機制,彼此都不會向對方暴露自己真實的情緒,彼此感受不到真摯的情感交流以及付出的快樂,同時也保護了我們免受感情付出引發的傷害,所以也沒有辦法去磨合兩個人可能會出現的衝突,因為從未付出,所以也不必承受失去的痛苦

而真正的親密關係是需要雙方付出努力去共同維繫的,也許彼此會經歷衝突和爭吵,但是每一次衝突都是讓彼此更加進一步的機會,我們只有撕下那層層的面具才能感受到更加真摯的感情。值得我們認清的一點是,你的擔心和焦慮不會因為你逃避或者隱藏了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就消失不見,正確地處理焦慮的方法就是直視它,解除禁閉的情感狀態

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

(二)“假性親密關係”只存在於情侶和夫妻之間嗎?它普遍存在於各種關係:親子、親人、朋友……

當一個人習慣了“假性親密關係”的狀態後,他一定是非常孤獨的,因為這種狀態他可能會同樣應用到其它人際關係中,比如親子、親人、朋友之間。並且習慣了這種固定的相處模式後,

會無意識地按照自己的劇本扮演好每一段關係裡的角色,或許是一個好父母、一個好子女、一個好伴侶,只是那些都不是最真實的自己

比如“我都是為了你好”的親子關係。不去管孩子是怎麼想的,不去管他真正需要什麼,不去管他真實的感受如何,只是你覺得為了孩子好、你覺得孩子應該怎樣,就強加給他,就必須按照你的“認為”“應該”來做。這種模式,要麼讓聽話的孩子失去自我;要麼讓孩子哪怕有一絲力量,也會想要反抗。很多孩子出現的青春期叛逆,其實就是被看不見自己、不尊重自己感受的父母逼的

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

再舉一個伴侶關係的例子。

一對四十出頭的夫妻,有一個上初中的孩子。結婚十多年,一向是男主外、女主內,丈夫工作養家,妻子做全職太太。可是,丈夫卻正式跟妻子提出了離婚,理由是沒有感情了,自己在這段婚姻裡活得太累。妻子卻覺得日子過得好好的,為什麼非要離婚呢?她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最後她斷定,是丈夫的心理出了問題,思維錯亂了。於是,她想通過心理治療,讓丈夫的心理正常起來,這樣就可以不用離婚了,自己安穩的生活就可以繼續了

可事實上呢?丈夫正常工作、正常生活,一切正常,沒啥心理問題,只是想跟她離婚而已。這位妻子跟丈夫的這份長期關係,看起來形式上很親密,但很遺憾,卻只是一種“假性的親密關係”。

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

做為妻子,她看不到丈夫真實的樣子,也聽不見他真實的想法,一廂情願非要對方按照自己“想要的”“應該的”樣子去演、去活。不管對方真實的訴求和需求,我需要你扮演好丈夫,你就必須扮演,你想離婚你就是有病,就一定是你的問題,你就要治、就要改,你難受得死也得給我先跑好龍套

很明顯,真正有問題的,不是她提出離婚的丈夫,而是她這種自以為是的思維方式和錯誤的歸因方式。如果,她一直這樣想改造丈夫成為她期待的樣子,要求丈夫去扮演“應該的丈夫”,而不去看到自己身上的問題,不去面對兩個人關係裡面真實存在的問題,不去試著看見真實的丈夫、聽見丈夫真實的需求和感受,那麼可想而知,她只能把丈夫越推越遠。真正讓她痛苦的,不是丈夫,不是這份關係,問題真正的根源是她自己。

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

(三)一段“假性親密關係”中的另一個人會怎麼想呢?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活得幸福,用最舒服的狀態展示自己,真誠地愛和被愛,自己想要的能被滿足。這是一個身心健康的人,非常正常與合理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等級: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感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在前面所舉的例子裡,妻子無法理解丈夫為什麼離婚,認為丈夫瘋了、心理出問題了。可是,從她自以為是的行為模式裡“你不按我的想法來你就有罪有病”的自以為是中,我們就可以推測出,這位丈夫的安全需要、歸屬感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在這位妻子這裡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滿足。

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

而這位妻子不工作,意味著穿衣、吃飯、住房、這種剛需的生存需求,也是指望丈夫一個人完成的。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夫妻生活是否和諧,但是馬斯洛需求理論裡面的五種需求,這位妻子連一個都無法完全滿足,丈夫不離婚,才奇怪呢。

還有,身處“假性親密關係”中,因為看不見真實的彼此,所以雙方在關係裡所做的付出,不僅不能帶給彼此滿足,反而會變成怨恨的來源,“我一直很努力,一直在付出,為什麼你看不見、不領情呢?”可是問題是,你的付出是出於“我以為什麼是對你好”,並不是對方最真實的需要。人家喜歡吃蘋果,你卻非要人家吃桃子,人家的需要並沒有得到滿足

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

這種“假性親密關係”中另一個人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第一種情況:如果他是願意配合你“演戲”的另一半的話,那麼你們之間的關係時常會讓兩個人都陷入自我懷疑。因為你會發現對方的體貼都像是完成任務一樣,而沒有真正地瞭解過你,這對於你來說是件很無助的事。

第二種情況:就是他想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而你卻不知道如何做。時間長了,對方會覺得自己一直是努力付出的那一方,這種不平衡感可能會加速這段關係的終結

所以,如果我們意識到“假性親密關係”的危害後,應該試著讓自己勇敢一點去敞開心扉,即使結局可能會受傷,但是這都是我們成長必須經歷的部分

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

(四)假性親密關係會形成怎樣的惡性循環?

因為你看不見“真實的”對方,你看見的是“應該的”對方

於是,你的付出,就變成了無用功,而對方的需要,卻沒有滿足;你們彼此都抱怨重重,甚至感到憤怒;身處假性親密關係的人,就會感覺如同身處情感和精神的沙漠,不離開就只會在無意識中被消耗和折磨;最終無法忍耐的一方會選擇離開。因為人的靈魂,只要沒有徹底麻木,就會渴望真正的親密

其實,很多父輩們普遍認為的“愛情最終都會變親情”,就是錯把“假性親密關係”當作了感情必然的歸宿。導致了婚姻變得越來越無味、越來越平淡、越來越無奈,只能認命般,將就湊合著過生活,想完成任務般的,把孩子養大,讓他們成家立業,而自己的感情、理想在這種生活中消磨殆盡。

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

(五)為什麼很多人沒有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的能力呢?

這通常來源於童年。首先,可能父母本身就沒有給予一個健康的親密關係的示範,父母的關係就是虛假的,建立在責任義務基礎之上的,是看不見真實的彼此的,是不能給人滋養的。

其次,父母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是不尊重孩子的真實感受的,這樣孩子就漸漸失去了跟真實自我的聯結,不再尊重自己的感受,而是去滿足別人的期待,甚至用付出感去綁架別人

當一個人看不見自己的真實需求,跟自己失聯,自然就喪失了去真實感受別人、看見別人需求的能力,就很難有能力去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無論是跟伴侶,還是跟孩子,或者交朋友。這是一種致命的讓人絕望的創傷,因為這樣的人生,會如同生活在孤島之上

用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的“真自我”、“假自我”理論來解釋就是:一個人在“假自我”的狀態下,會和他人建立起很多虛假的關係,通過對這些關係的內化,一個人的“假自我”可以看起來很“真實”。可事實是,無論這些關係看起來多麼好,這個人也無法感受到自己和他們之間有什麼深刻的聯結。

他無法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喜愛,這些關係也無法填補他內心的空虛。

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

(六)導致“假性親密關係”的真正原因?

1、不能清楚地瞭解自己。

很多人並不瞭解自己要找什麼樣的伴侶,不知道自己是該找自己喜歡的人,還是喜歡自己的人。根本就搞不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2、不能清楚地瞭解另一半。

對對方的瞭解只停留在表面,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在生活理念方面你們是否合拍?很多的問題都沒搞清楚,就貿然在一起了。起初看似幸福甜蜜,等問題暴露的時候往往後悔不已。也不去了解對方的過去,有些人在前一段感情中受到了傷害,內心總是處處設防,對另一半不能給予應有的信任和理解。

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

3、不能清楚地瞭解對方的家庭。

一個人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很嚴重的,甚至是他本人都難以察覺,但卻會影響著他的行為,以及他和自己伴侶的相處模式。比如原生家庭的氛圍本來就很緊張,父母經常吵架,冷戰,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在親密關係方面很容易受到這樣的影響。

4、自我本身的愛無能。

自我價值感不足是導致愛無能的最根本原因,可能是緣於在現實生活中缺乏愛、缺乏和諧的人際關係。如果一個人在缺乏關愛的環境中長大,他就會沒有自信,他既察覺不到自己可愛,也覺得別人不會愛自己,同時還覺得自己沒有實力去愛。愛無能是各種經歷、境遇、性格與壓力共同造成的心理問題,這樣的人大多膽怯、自我,有病而不自知,從不想著去積極解決、找到出路。

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

(七)那如何避免陷入“假性親密關係”中呢?

1、要學會了解自己。

要了解自己內心的需求,不斷的問自己:“我到底要的是什麼?”培養自己的感情需求,知道了自己的感情需求,才能讓對方瞭解你的需要,這樣才能讓你們的關係發展穩定。

2、學會了解另一半。

除了最基本的情況之外,一定要更深層次的去了解對方。通過溝通和觀察,要知道談戀愛的重點是要學會“談”,談對待婚姻的看法、談對於孩子的看法、談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和要求等。

3、學會溝通、學會理解、學會自我反思。

如果兩個人遇到了情感問題,一方不願溝通的情況下,不要過於心急,先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理解問題,試著瞭解對方真正的需求是什麼。無論是戀人,還是夫妻,永遠不能缺乏溝通,永遠需要交流。

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

(八)關係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是彼此能量的交換。

誰都想在關係中,分享給彼此健康、有益的能量,而不是消極的、負面的能量;誰都想在關係中能拉高彼此的能量,而不是被拉低能量。誰都想,建立真正親密的關係

網絡上十分流行一句話說:

“每個人都很孤獨。人生在世,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我想,這段話能夠廣為流傳,就是因為關係裡面,誰都想要被瞭解,被真實地看見吧。可是,在你想要得到對方,讓對方滿足自己之前,可曾想過他的需要是什麼?你又是否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呢?

如果你失去了自己,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而試圖去真正扮演好那些角色:伴侶、子女、父母、朋友……是不可能的。而那些人,也只會被你愛的很痛苦。因為一個失去自己的人,是分裂的。一個分裂的人,沒有愛、不懂愛的人,怎麼能給出健康的愛?沒有一個尚且不能看見自己的人,能真正感受到別人,看見別人。

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

關係是一面鏡子。如果關係讓你痛苦,那麼,真正讓你的痛苦的,其實是你自己。真正的親密,從來不會是屬於心理上的弱者和病人的。想建立和擁有一份真正的親密關係,就需要我們真誠地回過頭來,看見自己內在的創傷,去療愈它。能夠看見自己,然後才能在關係中真實地看見別人,而不是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別人,強迫別人活成“應該的”模樣。

我知道,去面對痛苦,去承認那痛苦的根源其實是自己的創傷,遠比指責別人有病、別人壞、別人給我造成痛苦要難的多。但這卻是唯一的通往親密、幸福與自由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