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鄉村記憶」泰安市>寧陽縣 磁窯鎮

磁窯鎮位於寧陽縣境東部,北隔大汶河與泰安市岱嶽區相望,南接曲阜市,東連華豐鎮,西部自北向南為寧陽縣蔣集鎮、葛石鎮。總面積129平方公里,轄81個行政村,99個自然村。

磁窯因唐宋時期古磁窯址而得名。漢高祖七年(前200年),於現鎮駐地置鉅平縣治,屬泰山郡。隋朝鉅平併入寧陽,屬泰山郡。宋元設巡檢司。明、清兩朝設太平社、太平鎮、太平集。清末民初設太平鎮、太平堡、鉅平鎮。1942年劃歸泰寧縣,1950年設丁平鄉,1956年3月磁窯歸寧陽,1983年設磁窯鎮,1985年撤區並鄉鎮,南驛區的磁窯鎮、齊海鄉,與蔣集區的花觀鄉合併,建立磁窯鎮。2001年南驛鎮併入。

漢鉅平故城遺址。磁窯尚存漢鉅平故城址,東西長500餘米,南北長450餘米,城牆尚存東北、西北兩角,用黃土夯築,東北城角高6.5米,直徑50米,世稱“烽火臺”。西北城角殘高3米,東西長37米,顯露出夾棍眼。夯層明顯,夯築堅實。

汶水夕照、汶口古渡、大道通衢、商賈雲集為古磁窯的四大景觀。早在春秋戰國時,境內南驛村設有館舍,唐、宋時有南北驛道一條,宋、元時東西官馬大道兩條。特別是北宋中葉,這裡商業繁榮,店鋪林立,是京東西路直通大明府的重要驛站。因為處在北京到南京的中點,被稱為中京。在今堡頭茶棚北的汶河上有一座建築風格獨特,橫跨大汶河的明代石橋,是當時全國最長的石橋。石橋全部用條石建成,兩側也是奇石林立。據傳說在古代,每年的正月十六,人們都要趕茶棚廟會,到橋上走一走,以求驅邪祈福。

磁窯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堡頭遺址位於磁窯鎮堡頭村,是大汶口文化最典型、最豐富的遺存。遺址現存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6米,是大汶口文化最早發掘地,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最初曾稱“堡頭文化”,後命名為“大汶口文化”。遺址內挖掘墓葬133座,陶窯1座,出土文物1800餘件。隨葬陶器居多,鼎、豆、壺、背壺、罐、三足高柄杯、鬹、尊、盆、缽等。鬹的初型是在磁窯陶窯中燒製的,後傳播到各地。陶色有黑、灰、紅、白等色。黑陶烏黑光亮,有的似金屬器皿一樣有光澤;白陶胎薄質硬,色澤明麗,陶器的紋飾以彩繪和鏤孔最有特色,反映當時製陶工藝的較高水平。另還有石器、骨器和大量動物骨骼,距今約四、五千年。

1992年版全國通用中學教材《中國歷史》第一冊對遺址中挖掘的一件用松綠石鑲嵌項鍊記載:“這是在大汶口原始居民一個富人墓裡出土的。這個墓裡的珍貴製品和其它殉葬品共有180多件。而一些窮人的墓裡沒有或只有少量普通的石器、陶器”。“堡頭遺址的發現,為我國原始社會晚期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墓群揭示的材料表明,母權制日益崩潰,父權制逐步確立,貧富分化,財產私有的跡象已很明顯。階級社會將逐步到來。”堡頭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磁窯因陶瓷業發達而聞名於世。在堡頭文化遺址發現的一瓷窯中,發現了眾多的彩陶及紡輪,特別是一件用松綠石鑲嵌的呈三角形骨雕筒,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價值最大的松綠石鑲嵌工藝品,證明在當時磁窯地區的陶瓷製造業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磁窯陶瓷起於五帝時期,盛於唐宋,畢於元。“堡頭遺址”發掘出陶窯一座,是新石器時代遺址。早在四五千年前磁窯就有陶窯,中國歷史教科書稱其:“製陶工藝顯著進步,有了黑陶和白陶。男子在生產部門中居於主導地位。”漢代始建“瓷窯”,瓷窯遺址範圍東西30多公里,南北20多公里,星羅棋佈。磁窯是當時陶窯、瓷窯的發展中心地帶。

目前較大的瓷窯遺址有西太平瓷窯址、湖村瓷窯址、西磁窯瓷窯址等52處。陶瓷製造業涉及方圓600多平方公里,歷史上有“東西一百單八窯”和“南北72窯”之說。迄今為止,遺址中發掘出土的有窯具、生產工具等,生活用具以碗為主,其次是罐、盆及各種釉彩人物像、佛像和虎、馬、狗、豬、龜、蛙等10多種動物玩具。它們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另外還有白瓷斜腹壁形足碗、飾綠點彩白瓷碗、白折腹圈足盤、白瓷瓜稜罐、白瓷雙系罐、淡黃釉花沿罐、黑釉鐵鏽花荷葉罐、白底黑花瓷瓶、粉紅瓷罐、醬色釉瓷罐及瓷鈴、攪胎瓷球等,紋花有刻花、劃花。直到宋末水淹鉅平,一些陶瓷工匠紛紛遷移淄博等地。

魯義姑義卻齊軍的傳說。磁窯的人文文化還體現在公而忘私的品德及淳樸的民風上。據漢劉向《魯義姑姊傳》記載,魯義姑,南驛村人,春秋初期,齊軍侵魯,至郊外見一婦人抱一子,領一子,落荒而逃。當齊軍追至其後,婦人慌忙丟下懷中的孩子,抱起領著的孩子向山溝跑。齊將疑之,策馬攔其路,問“你為何將抱者丟下,領者抱起?”。婦人道:“原先抱的是我的兒子,領的是兄長的兒子,在生死關頭,我一個弱女子,難保子、侄倆孩的安全,我寧願丟掉自己的親骨肉,也要保住兄長的兒子”。齊將聽之甚為欽佩,嘆曰:“魯國不能侵,一個平民百姓就能捨己救人,朝中的大臣就更明大義了”。遂使臣告之齊君,肯請退師,齊君允之。使魯國免遭一場劫難。魯君聞之,賜予婦人很多財帛,並尊之為“魯義姑”。漢宣帝劉詢下詔賜在爵山北側建“魯義姑姊廟”,內塑義姑像,並設廟祝。漢夏侯學創始人夏侯勝,明京兆尹王賢、禮部侍郎薛瑄及翰林院大學士許彬等歷代名人賦詩頌揚魯義姑,且許多地方也建起魯義姑廟。現有資料可查證的魯義姑姊廟分佈於全國13個省、43個縣。

“牛衣相激”的故事。西漢忠烈侯王章,鉅平人,漢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生。漢元帝永光元年(前43年),王章在妻子夏侯氏的鼓勵下,結伴赴京城長安求學。他們住在破廟裡,以蓑衣草苫(即“牛衣”)取暖,身在困境,仍矢志不渝地苦讀,演繹出一段“牛衣相激”的歷史典故。王章為官後,忠於職守,疾惡如仇,敢於揭發彈劾當時被稱為“虎口、龍鱗”的輔政大臣王鳳,被王的奸黨陷害入獄。在刑訊逼供時,王章破口大罵,觸柱而死。漢哀帝時,為其平凡昭雪,諡忠烈侯。後世讚譽他“若探虎口,徑批龍鱗”的忠烈精神。

曹魏大將於禁故里。《三國演義》中魏國大將於禁是今磁窯人,為曹操時期五虎大將之一。史載於禁破袁紹、俘呂布,被曹操封為虎威將軍、益壽亭侯。


「鄉村記憶」泰安市>寧陽縣 磁窯鎮

鉅平城址

「鄉村記憶」泰安市>寧陽縣 磁窯鎮

磁窯南驛古驛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