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他把“冷笑話”從一個微博號做到了上市……

他把 “冷笑話” 從一個微博號做到了上市……

2009年10月23日,微博 “冷笑話精選” 發了第一條內容:

在此後的 6年 零 2 個月中,一如既往,直到 2015年12月11日,一切變得不一樣了,因為 “冷笑話精選” 背後的公司飛博共創(廈門飛博共創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上市交易,股票代碼 834617。這也是在新三板上市的第一股自媒體

故事還要從幾年前說起……

1986年 出生的伊光旭,學生時代就向來喜歡看財經類雜誌、人物傳記,也會經常關注國外動態。

“你當時並不知道廣泛涉獵的益處,但在以後的日子裡,這些知識全都在不覺間得到了應用。”——伊光旭

當 Twitter 誕生時,他發現這款產品在國外的發展驚人,便琢磨著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去做一些事情。所以,2009年 國內的對標產品微博出現時,已做好充足準備的伊光旭就第一時間投身進了微博陣營。

“冷笑話精選” 就這樣應運而生。

“早期的市場需要跑馬圈地,所以一定不能侷限於眼前的事情”,除了 “冷笑話精選”,伊光旭開始 “矩陣” 運營其他賬號,像後來出現的 “星座秘語”“精彩語錄”“生活小智慧”“美食工場” 等。

如果故事順利,伊光旭只需坐等著自己的粉絲增長,可偏偏好事多磨,伊光旭出現了財務危機。他開始借錢,並且拆東牆補西牆的還債,最後竟欠下了 10 多萬的外債。

此時這個年輕人已然窮困潦倒,但他本人只用 “咬牙堅持” 來形容那段慘淡經歷。

就這樣,故事到了 2010年5月,“冷笑話精選” 在新浪微博的粉絲量突破了 10 萬,引起了著名天使投資人蔡文勝的注意,於是蔡文勝給伊光旭訂了一張南京到廈門的機票。不管是初中輟學的蔡文勝對退學創業的伊光旭的經歷產生了共鳴,還是被眼前這位年輕人的敏捷思維所說服,蔡文勝在當天就完成了對伊光旭的 100 萬元的天使輪投資。

“價值觀取決於自己對市場的判斷。這筆錢,應該用來找更多的人,而不是默默揣自己兜裡。”——伊光旭

交談之間發現,伊光旭很重視人才這件事情。包括之後的上市,他每次吸金的一個大的用途就是去找人,找合適的人,找志同道合的人。

就這樣手頭不拮据的他組建了自己的團隊,粉絲也持續增長。

日子一天天過著,鏡頭到了 2012年-2013年。終於,“收割的時候到了!” 本以為故事會這樣步入尾聲,但時代卻步入了另一個轉折點——微信公眾號出現。

“生存結構會限制一個人的發展。”——伊光旭

微信公眾號剛出現那會,微博還正在風口上,質疑微信封閉的不在少數。能在微博賺到錢的,大多選擇安逸的繼續撈金,不會耗費精力在一個未來不可預知的平臺上。而伊光旭判斷微信將是下一個戰場。

不得不說,他又瞅準了時機。

能平衡微信、微博跨平臺、又做的好的賬號很少,像 “同道大叔” 就是一個,但 “同道大叔” 又只有一個賬號,暴走漫畫微博比微信好,各有各的千秋。整體來說,飛博有一個完整的矩陣,旅遊的、電影的、家居的、美食的。

不光是自媒體的廣告,伊光旭一直在佈局流量變現。像 36 氪此前有報道《淘寶能買到所有零食,但背靠草根微博大號資源的 “零食小喵” 認為進口零食還有可挖》,文中的電商平臺 “零食小喵” 正是飛博共創的控股子公司。除此之外,伊光旭表示圍繞飛博服務的相關品類,還有一些投資,例如藝術行業有兩三家、視頻紅人也有涉及,具體名稱暫不便披露。

“新三板就像是一個比微博、微信更牛逼的平臺,既然條件達到了,就更沒有不去做的理由。”——伊光旭

就這樣走著,走著,日子到了 2015年12月11日,飛博共創上市了。

此時據披露,飛博共創旗下擁有的微博、微信自媒體賬號已經達到 200 多個,共覆蓋 1.5 億粉絲,其中新浪微博粉絲 8356 萬,騰訊微博粉絲 3006 萬,微信粉絲人數 4000 多萬,手機 APP 用戶 1127 萬。

業界一直有一種認知,說資本方不看好社會化營銷。像國內這麼多公關公司,上市的也只有藍色光標等數得過來的幾家。這種營銷公司、公關公司基本都是抱大客戶,利潤用來養團隊,大客戶一走就不剩下什麼。所以經常有這樣的現象——故事講不下去了,投資人又不買賬,索性上市讓散戶接盤。

伊光旭認為,部分原因在於 “資本市場是滯後於創業者的”,像小紅書、口袋購物一開始的融資狀況都不佳。資本市場基於行業的遠景去投資,另外往往需要作出一定的業績,投資方才可能進入,這是他們的決策機制導致的不暢通。但本身這個行業來說還是有很多成功案例的,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開設了 “吳曉波頻道”,甚至還大張旗鼓的投了多個垂直行業自媒體,估值早已超 10 億。“羅輯思維” 憑藉 530 萬用戶微信用戶估值 13.2 億,“暴走漫畫” 憑藉惡搞無厘頭路線估值 2.5 億美元,“鳥哥筆記” 也剛宣佈完成 2000 萬人民幣的 A 輪融資。

伊光旭強調,飛博上市是為了更好的推進業務,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同時,吸引過來的資金可以用來招攬更多的人才,讓內容變的更優質。這也是飛博的一貫思路。另外,飛博共創一直都是一個盈利的公司,所以不存在缺錢上市這種理念。

“持續做好的內容,不會接不到廣告,只不過讓不讓你來蹭流量的問題。”——伊光旭

像飛博這樣的自媒體,營收基本靠原生廣告+渠道廣告,合作形式是 “公關公司負責搞定客戶,飛博負責搞定用戶”。如何權衡內容和營銷的關係顯得很重要,伊光旭習慣 “把眼光放長遠”,“內容優先,營銷靠邊。” 並且,即便是在所有同行都開始買粉絲吸金的時候,他也沒有刷過粉兒,因為他堅信內容為王的理念。

但有之前關注冷笑話的用戶現在取關了,說內容變水了。對這些質疑聲,伊光旭舉了一個例子回應:“如果大家看《萬萬沒想到》的用戶點評,會有很多人說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但實則不然,第二季的打磨其實更精細,廣告量雖有增加,品質卻提高不少。”

“視頻雖不會完全取代文字,但降低了用戶的認知成本,未來會是趨勢。”——伊光旭

伊光旭很注重內容生產,也不斷在思考探索新的方式。例如,現在每出一部新電影,片方都希望上《快樂大本營》宣傳一下,那麼飛博是否有可能做一款視頻節目?用搞笑、調侃的語言去評價、介紹這部電影,甚至做一個類《奇葩說》出來。


飛博之前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跑馬圈地,所以做出這樣一款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財產)並非難事。至於交易,此前電影的售票都是基於產品的,但基於人格的效率一定會高過產品,飛博可以在視頻中加入預售。

在伊光旭看來,IP 是能夠降低用戶認知成本的一個符號,表現形式是可以重新組合的。例如,用戶先去讀過金庸的書,再去看電影、電視劇用戶的認知成本就會降低,這才是 IP 的核心價值,基於這個核心去組合的要素就是 IP 的表現形式。再例如,Hello Kitty 不做電影,但 IP 授權卻做的很牛逼,把 Hello Kitty 的形象附著在另一款商品上,商品的購買效率會大大提升。

把這些認知類比到做一款節目,就是怎麼能加快節奏感。很多訪談類節目的節奏都比較慢,讓用戶在單位時間內提升搞笑程度變成了關鍵。為什麼真人秀比較受觀眾喜歡?因為它 “是一個模型,而不是一個劇本”,把明星放在一個真實的場景中,把自己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過去由於流量成本的限制,視頻的價值沒有得到最好的發揮。人們看文字是用邏輯在接受信息,看視頻是直觀的接受信息,這也是認知成本的降低。當然視頻不會完全取代文字,單從接受度來說,2014年-2015年 是短視頻、優質視頻的崛起,然而好的內容還是很稀缺的。

伊光旭分享到,光線一開始給電視臺做視頻自媒體,後來就轉型做大電影,就抓了兩點——編劇、新導演,就這樣做了起來。內容的公司就像華誼兄弟,他們就是在做矩陣,圈了很多明星的工作室,把製片能力攥在手裡。

伊光旭透露,未來飛博會把他們投資的紅人放在視頻裡面,結合一些其他資源去做產品。目前,飛博共創在北京、廈門有將近 200 人的團隊,其中技術人員 40-50 人,編輯 30-40 人,其他成員分佈在 4-5 個項目組,負責具體業務。 (來源:互聯網)

他把“冷笑話”從一個微博號做到了上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