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辛亥革命的橋頭堡——鄂州

辛亥革命的橋頭堡——鄂州

鄂州和武昌毗鄰,是武昌的橋頭堡。在辛亥革命中,鄂州一大批志士仁人,以其高度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敢為天下先的英雄氣概,對革命的勝利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救國救民的英雄氣概清王朝到了末期,已經完全無法支撐下去。

鄂州兒女,特別是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面對國家這種狀況,十分憤慨,他們陸陸續續到日本留學,想尋求真理。

1905年,孫中山到了日本,並在東京組建了資產階級的政黨———中國同盟會,創辦了會刊《民報》。


辛亥革命的橋頭堡——鄂州


繼《民報》之後,吾鄂的留學界也出版了《湖北學生界》,鼓吹革命,凝聚人心。《湖北學生界》的封面題字,就是鄂州籍古文學家、書法家張裕釗長孫、學習法律的張孝栘,而資助該刊出版的也是我們鄂州的萬廷獻。刊物出版後,如何流向國內,讓它發揮作用,是我們鄂州的留日學生鄭赤帆。該刊自第六期起,取“大漢揚天聲”之意,改名《漢聲》,又是萬廷獻、鄭赤帆向國內照寄不誤。武昌起義後,為了擴大影響,推動各省響應,牟鴻勳、邢伯謙、蘇成章等計議在漢口創辦《中華民國公報》,將湖堂同學鄂州人朱峙三、張祝南等請出辦報。牟自任總經理,張祝南任主筆,朱峙三撰文,出報以後,及時分送分寄各機關、各省市、各縣學校與勸學所,併到處張貼,一時,漢口萬眾騰歡,人心大振。

與此同時,湖北的革命黨人又秘密發動秀才從軍。原在武漢的三個革命組織———日知會、文學社、共進會的許多會員都爭先恐後地加入軍隊,其中,鄂州人一時從軍百餘人。其中,鄂州人彭楚藩、徐達明等都成了軍隊中的領頭人物。

“敢為天下先”的英雄膽略1911年10月9日晚,鄂州人彭楚藩與革命黨人劉復基、蔣翊武在小朝街指揮部召開緊急會議,商量起義之事,突然遭到清軍包圍,彭、劉二人當場被捕。

10月10日晨,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人英勇就義。刑前,彭楚藩大聲疾呼:“我們為中華四萬萬人受死,但望中華同胞,同心同德,推翻清朝專制!”殺死三烈士後,鄂督瑞澂和鐵忠、張彪隨即召開秘密會議,決定按照在楊洪勝家抄出的黨人名冊,於當晚11時,派工兵第八營按名單捉殺。本營代表熊秉坤得知情況後,即於下午1時傳全營組長、參議等開會,並向各組長分發槍彈,準備11時前起義,每人以三角巾纏左膀為標記,以槍聲為號。

晚7點半,金兆龍、程正瀛正拿槍動手,為本排排長陶啟勝摁住,說:“你們是革命黨!”程正瀛氣不可遏,當即開槍斃了陶啟勝;呂中秋也槍殺了隊官黃坤榮、司務長張文濤;徐兆斌槍殺了督隊官員阮榮發。然後熊炳坤乘勢命令各組長、參議和黨員同志到操場集體站隊,迅猛前去佔領楚望臺,開庫領取槍支。

當時,人數不滿300人,但群龍無首怎行。於是,眾推鄂城人吳兆麟為臨時總指揮,熊秉坤為臨時副指揮。工程第八營起事時,吳兆麟正在楚望臺值勤。

當大家推薦他為總指揮,他毅然就職。令眾同志分三路進攻清督署,很快,各路隊伍紛紛響應進城,火光沖天,炮聲隆隆,很快楚望臺和蛇山被全部佔領了。

至20日正午,武昌全城光復。是役,革命軍共死傷20餘人,督署守兵死40餘人,傷30餘人,俘虜300餘人。

民國成立,吳兆麟任鄂都督府參謀總長,後調北京。後看黎元洪不足有為,袁世凱野心勃勃,對於黨人也喪失信心,遂退出政壇,解甲歸田,回湖北從事社會公益事業。

無愧於時代的英雄群體鄂州的版圖不大,但參加辛亥革命的志士很多,他們都以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為目標,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團結奮戰,英勇頑強,展現了鄂州人民崇高的革命精神。

徐達明(1888年———1914年),早年投入湖北新軍,後升任陸軍第八鎮步隊第三十標排長,共進會員。武昌起義時,他率隊與熊秉坤進攻清督總署。陽夏之戰時,他馳臨前線作戰。湖北軍政府成立後,他為謀略處“十人謀略團”成員,主持軍務,併為清理清政府金庫和為革命提供了鉅額資金。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紀念徐達明的功績,他的故鄉段店曾被改為達明鄉。

胡廷翼(1884年———1921年),孫中山隨營參議。

16歲投入鄂軍工程營,先後任連長、營長、團長、旅長、中將。武昌起義時,胡廷翼帶領官兵,掩護蛇山炮隊攻擊總督署。

10月初,漢陽告急,胡廷翼命夜襲三道橋鐵路,超其後路,以解漢陽之危,當夜又率隊渡江,與敵馮國璋、段祺瑞猛烈戰鬥。北伐時,胡廷翼兵敗被俘遇害。

陳國楨,首義炮隊指揮。武昌起義時,他與同仁從南湖拖炮進城,佔據楚望臺高地,炮擊清軍三十標。

1912年,在梅子山一帶與反撲的清軍開展激戰,身中流彈,被拖下陣地。

萬廷獻,在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後,被派回湖北督練新軍,任講武堂教習。辛亥革命爆發後,萬廷獻帶領一批革命學生,由南京來到武昌,及時投入漢口劉家廟一役的戰鬥。一到職,萬廷獻就和總司令黃興謀劃陽夏(漢陽與漢口)攻守之策。

辛亥革命中的鄂州英雄兒女,是無愧於時代的英雄群體,他們永遠是鄂州人民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