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細數大明朝科舉第一案-南北榜案的起因、經過及後世影響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三年一度的會試剛剛結束。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所有進京趕考的舉子們都在等待著放榜。榜上有名的從此之後完成這龍門一躍,等待他們的是光宗耀祖、前途無量。榜上沒名的收拾行李三年之後再戰。這一次與眾不同,用事後的角度看,上榜的無異於邁進了鬼門關,沒上榜的反而撿回一條小命。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原來這一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

細數大明朝科舉第一案-南北榜案的起因、經過及後世影響

南北榜案又稱為南北榜之爭是明初科舉考試乃至整個科考歷史中的重大事件。它的影響深遠,可以說60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深受影響。

洪武三十年的這一次會試,朱元璋可以說是相當重視,正逢自己登基30年,按照傳統的年齡計算方式,這一年也是朱元璋的七十大壽。為了保證考試的質量,在主考官的選擇上,朱元璋經反覆斟酌,終圈定了85歲高齡的翰林學士劉三吾為主考。劉三吾可以說是當時的大儒。

早在元朝時候他就擔任過廣西提學(相當於教育廳廳長)。明王朝的科舉制度條例就是由他制訂,明初的刑法《大誥》也是由他作序,此外他還主編過《寰宇通志》,《明史》上更說他“為人慷慨,胸中無城府,自號坦坦翁”,可謂是人品才學俱佳的士林領袖。選擇他為主考,可以看出朱元璋對這一次科舉的期望值高,可誰知道這一次卻讓劉老爺子晚節不保。

細數大明朝科舉第一案-南北榜案的起因、經過及後世影響

放榜之後,包括第一名陳安阝在內,錄取的51人全部是南方人,故又稱南榜。北方士子全軍覆沒。這幫人越想越氣不過,憑什麼錄取的全是南方人,其中必有貓膩。於是落榜的北方士子們沒有直接捲鋪蓋回家,他們聯名上書聲稱主考官劉三吾徇私舞弊、偏袒南方人。《明通鑑》記載“三吾南人,私其鄉”。

朱元璋知道後,派人複查,複查結果維持原榜。此時有人上疏,告發複查官張信等人和劉三吾暗中勾結,以北方人的劣等卷子呈送皇帝,肆行欺騙。朱元璋大怒,下令把劉三吾革職充軍,張信等人論死。最慘的還是狀元陳安阝,剛中狀元就被革除功名,車裂而死。考中狀元原本是無比榮耀的事情,陳安阝卻因為南北榜之爭反丟了卿卿性命,著實冤枉。隨即,朱元璋親自閱卷,欽定了六十一人為進士,全部為北方人。這就是明初轟動一時的“南北榜之爭”,也稱“春夏榜之爭”。

細數大明朝科舉第一案-南北榜案的起因、經過及後世影響

那麼問題來了,當初的南榜考生到底有沒有貓膩,劉三吾是否是徇私舞弊?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首先來說在讀書方面,當時的確是南方人佔絕對優勢。整個明朝狀元一共有八十九人,其中南方人有七十五人,遠高於北方人。在南北分榜之前。整個洪武年間,進士一共八百六十七人,南方人六百二十人,佔絕對多數。

北方本來是全國政治經濟中心,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從秦漢一直到隋唐,長安,洛陽一直就是全國中心。但是安史之亂打斷了這個節奏,從安史之亂開始,之後的五代、遼、西夏、宋、金、元之間的戰爭全部發生在北方地區。前後六百餘年的戰爭,北方地區文明遭受到了毀滅性破壞。以長安為例,唐玄宗天寶時期這是一個擁有2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但是到了北宋年間只剩下區區20餘萬人,戰爭的慘烈可見一斑。

細數大明朝科舉第一案-南北榜案的起因、經過及後世影響

與此相對應的是,南方經濟繁榮發展,人口逐年上升。隨之而來的就是文化繁榮發展,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說過

“今制,科場分南卷、中卷、北卷,此調停之術,而非造之方。夫北人自宋時即雲,京東、西、河北、河東、陝西五路,舉人拙於文辭聲律,況又更金元之亂,文學一事不及南方久矣”

所以雖然說劉三吾第一次錄取的都是南方人,當時當時南方文化水平的確高於北方。

再者從劉三吾本人來說,剛才已經說了明朝的科舉制度就是倆老爺子制定的,自己違反自己定下的規矩,不帶這樣打臉的。而且劉老爺子已經八十多歲了,這個階段死後的名聲對於他來說是最重要的。況且朱元璋對於違法亂紀的人,手段之殘酷,歷經洪武朝的劉三吾應該是親眼所見,他是斷不敢觸動朱元璋的逆鱗。最後從處理結果來看,事件的主角劉三吾僅僅是發配西北,如果徇私舞弊是真,以朱元璋的性格,劉三吾的下場可想而知。

細數大明朝科舉第一案-南北榜案的起因、經過及後世影響

那麼問題來了,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一個很認真的皇帝,既然這次科考是公平公正的,那他為什麼還非要搞出這樣一個南北榜案件?

這就要從統治者的帝王心術說起了。開科取士,對於皇帝來說選舉人才的功能並不是最主要的。自古以來選舉人才的方式有很多,舉孝廉、九品中正等等,選出來的人才能也並不比科舉選拔的人差。但是以前的人才選拔方式很容易產生世家大族,例如東漢時期袁紹家四世三公、東晉老王家王與馬共天下。世家大族權利的增長,必然會威脅到皇權。這是依靠推薦與門蔭世襲選拔人才的必然結果。而科舉制度一下子就打破了這個局面。通過科舉考試縱使世家大族也不一定能上,反而是寒門士子看到了希望。這樣士族對皇權的威脅便消除了。

細數大明朝科舉第一案-南北榜案的起因、經過及後世影響

再者,開科取士能夠穩定最有影響力的讀書人階層。整個封建王朝歷史,但凡是有起義造反的,除了朱元璋本人,基本上都是讀書人階層,例如黃巢、洪秀全等等。在文盲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國古代,讀書人可以說是神一樣的存在,參考《白鹿原》中原上的人對白嘉軒姐夫朱先生的崇拜。在古代能讀書的人必定是鄉紳大戶,要不然也不會放著好好地一個青壯年勞力不幹活,專心讀書。而鄉紳是封建社會底層統治的基礎,讀書的鄉紳就更了不得了。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要想方設法的籠絡這些鄉紳,一旦他們心懷不滿,統治基礎就會地動山搖。

而科舉正是給與了他們一個上升通道。你想要獲得更大的利益,那就來參加科舉。有了功名就能擺脫低級的鄉紳身份,參考《范進中舉》,一隻腳就已經邁入了統治階層。有了這樣一個上升渠道,那麼這些鄉紳就不會整天瞎琢磨其他的事情了,整天想的就是如何考試,如何讓自己的子孫後代考試,可以說是達到了垂拱而治的效果。

細數大明朝科舉第一案-南北榜案的起因、經過及後世影響

說完科舉考試,我們就不難理解南北榜案了。

從科舉的普遍性來說,如果說完全按照全國統一試卷的結果來評判,所有上榜的全是南方人,北方的讀書人怎麼辦。剛才已經說了,科舉不完全是選材手段,皇帝想要選人才,手段多了去了,但它的確是維持統治的手段。南方人考得好,老是霸者榜單,時間一長,北方的讀書人看不到希望,一群衣食無憂的讀書人不想著科舉考試,那他們會琢磨什麼,細思極恐,老朱家的位置能不能坐穩當還要另說。

所以說當朱元璋看到全部是南方人的榜單後,非常生氣。更生氣的是手底下一幫迂腐文人,以劉三吾為首,這些人個人品行沒的說,但是怎麼就不能理解領導的意圖呢?

細數大明朝科舉第一案-南北榜案的起因、經過及後世影響

除此之外,南北榜事件還有明朝的特殊性。洪武年間,明朝建國不久,當時的國內特別是北方還有很多士大夫階層忠於元朝,不肯和明朝合作文人們。正如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寫道“(明初)多有不欲仕者,以不忘故國也” 。再加上明朝建國以後,元朝的殘餘勢力不斷侵擾明朝的北邊,和明朝國內的親元勢力相呼應,這對於剛剛建立,還沒有站穩腳跟的明朝來說是很大的威脅。這時候明朝北方的穩定,或者說北方士紳階層的穩定就尤為重要。

而明朝特別是在明朝恢復科舉制度後,可以說是南方人壟斷了整個科舉考試。想當年元朝規定各地選三百人赴會試,中選者一百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各二十五人。 另外會試的三百人中, 漢人和南人也是各佔七十五名。兩相對比,北方的“漢人”當官的機會沒有隨著明朝的建立增加反而減少了。這下問題就大了。作為統治者的朱元璋,帝國的穩定大於一切,開科取士本就是籠絡士子,結果你劉三吾可好,一下子把北方士子們全給得罪了。怪不得《鳳洲雜編》中這樣說“劉三吾不悟太祖之意, 致有此禍” 。

細數大明朝科舉第一案-南北榜案的起因、經過及後世影響

至此我們可以說已經完全理清了明初南北榜事件的始末。之後由於“靖難之役”等事件,科舉考試還是維持老樣子,到了仁宗和宣宗時期,社會穩定之後,明朝完成了科舉取士制度的改革。正式實行南北分卷制度。 《明史紀事本末》中記載了楊士奇和明仁宗朱高熾的對話。

楊士奇曰:“科舉當兼取南、北士。”仁宗曰:“ 北人學問遠不逮南人。 ” 士奇曰:“長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雖有才華,多輕浮。”仁宗曰:“ 然則將何如?”士奇曰:“ 試例緘其姓名,請其外出‘ 南,‘ 北,二字,如當取百人,則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材, 皆入彀矣。”仁宗曰:“然。往年北士無入格者,故急惰成風。今如是,則北方學者亦感奮興起。”

細數大明朝科舉第一案-南北榜案的起因、經過及後世影響

明朝實行南北卷制度雖然看起來有失公平。但是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收攬了北方文士的人心,給他們以登科進仕的更多機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北方的控制,鞏固了北部邊疆。而且正如楊士奇所說,促進了北方文化教育事業的興盛。 跟這些比較起來,犧牲幾個南方士子也就不那麼重要了。而這個南北榜制度也一直被延續下來,六百年後今天的高考分區劃線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參考文獻:《明史》《廿二史札記》《明史紀事本末》《鳳洲雜編》《從南北榜到南北卷之試論明代的科舉取士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