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清末代太后隆裕為何會在1913年暴亡?

官風


退位詔書下達後,隆裕太后不大適應,突然問起了奏事處,奏章怎麼不見呈上來?然後忽的緩過神來,大清已經亡了。

外地還有零星幾個“殉國”的,宗室覺羅、朝堂大員們都在收拾心情整裝待發,有的藏在北京城旮旯,有的直接跑到了天津租界區。

隆裕:“一般親貴,無一事不賣,無一缺(職位)不賣,賣來賣去,終至賣卻祖宗江山······親貴至今日,不出一謀,事後卻說現成話,甚至紛紛躲避,只知性命財產,置我孤兒寡母不顧。”而退位不到三天,載洵和內務府世續就抱怨世事艱難,生計一途捉襟見肘,僅僅三天吶。

當時的首領太監都看不慣這態勢,悻悻說道,為朝廷捐軀的只有神武門的兩條狗,平時嬌生慣養失去了生存能力,早沒太監餵它們了,也不知道自己跑出去覓食。等大家過段時間緩過神來,哥倆殮屍論片兒了,至於這兩片狗怎麼處理的咱就不曉得了。

事實上當時宮內真的很亂,現在的北京市檔案館就藏有當時北京市警察局偵緝隊的報告,隆裕剛剛去世,宮內立刻發生了騷亂,太監宮女們大肆盜竊,偵緝隊實施了現場壓制。

病亡還是暴斃

至於隆裕太后的過世,不能算暴亡,她的死亡過程少說也有兩個月。有早年間的醫案為證,隆裕太后是集後宮常見病之大成者,身體素質早成渣了,肝氣鬱結也不是區區一兩年的事,光緒娶她不久她就有這病,一直調理不過來,嚴重的時候嘔吐不斷。

“勉擬”代表了當時太醫的救治態度,喝不喝藥都一樣,人救不回來了。這還說明一點:隆裕太后絕非暴斃,而是有充足的救治時間,方子也不知道想了多少個了,但是苦於沒有奏效的救治方法而已,所以才有了“勉擬”二字。

這件事涉及一個敏感問題,就是當時距離隆裕太后下詔退位剛剛一年而已,而且她的脾性比較懦弱也不敢和什麼人發生什麼爭執,最終這個鍋推到了袁世凱身上,說是他的使者行外賓禮,隆裕太后難受了,然後一下就不行了,拜託,這都承受不了那退位前隆裕太后就掛了,根據當時太醫的記錄,隆裕太后這病,早就有,只不過沒有那麼重,在症狀突發性方面有點類似於慈安太后,慢性病,一直有,但是突然一天就病情加重,然後人就沒救回來。

不過隆裕太后受的苦遠比慈安太后更甚,倒不如慈安一昏迷就走了,當時的時評也是把槍口一致對準袁世凱,當時的京津兩地瘋傳,隆裕太后是被逼死的,有的說是吞金,有的則說是服毒,那年月自由職業者比現在多,圍觀群眾眾多,當時的報刊也跟進謠言重點報道,隆裕下詔退位才一年零十天,袁世凱下手太急了吧!

袁世凱也急了,隆裕這鍋太大,欺負孤兒寡母名聲也太難聽,這鍋可不能隨便亂背。

隆裕太后的病情究竟怎樣

根據文獻資料的描述,隆裕的病情初時並不嚴重,並且有逐步減輕的跡象,但突然病情急轉直下,很快就撒手人寰。

可這是真相麼?絕不是,內宮隱瞞頗多。

上文說過,後宮的“佳麗”們幾乎都有常見病,她們的病症大多源於缺乏運動和勞作,又不能出宮,天天吃著最沒有營養的天價菜,所以大多都是心情抑鬱引發的肝鬱、脾胃不和,比如珍妃,看著挺富態挺健康是吧,她也一身毛病,而隆裕太后在其中堪稱為最,身體極其虛弱,一旦發病過程極長。

脾胃繼續溼熱;

外感風涼;

頭暈身痛手麻;

腹部墜痛;

腹瀉;

腰疼;

氣虛;

咳嗽不止;

心悸;

頭疼;

脾胃脹痛,等等等等,無論太醫開什麼藥,因為體質孱弱的原因都無法根治。

隆裕太后臨過世的時候,太醫們開的什麼方子呢?

西洋參、麥冬、五味子、橘紅、竹瀝等,放到了隆裕太后平時本就在喝的保健茶飲裡,這種行為表示,太醫已經放棄了,因為湊出來的藥效只是強心、清心、化痰。(當時隆裕的痰重,有段時間已經窒息無法言語。)

最致命的原因有可能是什麼?也被隱瞞了麼?

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眾多口徑不一的說辭集結在一起,我們可以發現有一點是公認的,即:

先期病情並不很重,對隆裕太后來說,這種狀態不算稀奇,而且隨著藥物調理,病情趨於穩定,但是:

“加之“萬壽節”內,天氣晴暖,殿中所用素炭熱氣過高,感受炭氣,致使病情加劇。”

加上萬壽節期間,天氣轉暖的原因,通風不好或者風向變換造成空氣倒灌,炭氣過重,也就是一氧化碳中毒,所以沒救過來。

這屬於平時伺候的人屬於調整室內的溫度和通風?太監宮女不敢領罪。

真相如何查明,這時候我們再把袁世凱急眼後的情況抻回來講講,民國政府司法部派出兩名裁判員,對隆裕太后的三名(應該是七位,以張仲元為首)太醫的藥方進行了查驗,為了打消公眾的疑心更是公諸於眾,沒想要卻掀起了更大的波瀾。

《盛京時報》

聞隆裕太后所患病症不甚嚴重,經御醫張仲元等醫治以為鼓疾(現在的肝腹水),不許太后飲水。據倫貝子云,太后自患病以來,不飲水者(直接進水)凡二月,每日口渴異常,太監不以水進,某日清晨太后無可如何,竟將漱口之冷水吞入,其思水之情狀可想而知也。

又御醫張仲元等既不許太后飲水,更不許太后見風,其寢室內有煤爐,有電爐,窗際皆用棉廉堵住,不許絲毫見風,太后寢時用棉被三床,盍伏熱異常,種種荒謬者皆御醫張仲元為之,庸醫殺人真可痛恨。

隆裕太后的身後事

隆裕太后病逝,也算在庸醫手下得到了解脫,沉冤得雪的袁世凱為隆裕舉行了最高規格的葬禮,全國下半旗三日併為皇太后默哀,參議院休會,在太和門廣場為隆裕太后舉行了國民哀悼會,參與者眾,她被讚頌為“共和之美,德至功高,女中堯舜”,恐怕隆裕太后也想不到委曲求全一生的自己,死後能有那麼大陣仗,那麼隆重,那麼受推崇、尊敬的一場葬禮儀式吧。

不管她迫於壓力還是心甘情願,(應該兼而有之,很矛盾的心情,情願是針對她不情願充當擋箭牌替死鬼而言)她都是走向共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朋友說了,他不同意,那就也象對付良弼一樣,幾顆炸彈就解決了,一樣走向共和,還真不是那麼回事,隆裕避免了國家分裂行為,極大的避免了南北對峙的“敵對”程度,只有這種方法才能在穩定政局的情況下,以最快速度的完成政權更迭,避免了生靈塗炭,避免令國外分裂勢力的狼子野心得逞,以最正規合法的方式完成了法統的傳遞,“五族共和”順利延續。


古今通史


隆裕太后,1913年在長春宮去世,享年45歲。按道理來講,隆裕正值中盛年,身為太后,生活條件優裕,又沒有什麼大病,怎麼會突然暴亡呢,有這種想法的只能說明你沒有深入瞭解隆裕太后的生前的事情。

所有事情的發生在一瞬間,但是造成結果的發生因素往往是不斷累積的,到了某一天,只需要一個導火索,就會突然爆發。隆裕太后的死亡也是這種的。

首先我們來排除隆裕太后死於人為的因素。隆裕死於1913年,距離隆裕頒佈《清帝遜位詔書》,才僅僅過去了一年的時間。是不是像民間傳說的猜測,有什麼陰謀呢?

但是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雖然有很多人對清廷仍心存幻想,但在國內“共和”已成定局的情況下。隆裕是死是活,已經根本不重要了,根本改變不了當時局勢的發展。如果袁世凱真要徹底扼殺清廷死灰復燃的希望,應該做的是把退位的小皇帝溥儀解決,而並不是隆裕。

我們來看隆裕太后的一生主要三個階段,就會明白隆裕太后突然死亡的根本因素:

一、初期多年心中鬱結,不受光緒和慈禧待見

隆裕太后本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二十歲被慈禧太后選中,成為了大清帝國的皇后。她能夠嫁給光緒皇帝,原本就是帶有政治目的。慈禧太后的目的:把自己的親侄女安插在皇帝身邊,就可以牢牢地對皇帝進行監視。

光緒皇帝對帶了政治目的這個皇后很反感,原因很簡單:裕隆不是他的菜,他只喜歡珍妃。光緒皇帝對這位皇后冷漠無視,她根本就沒有機會接觸到光緒。嫁給皇上二十餘年,未曾留下一個子嗣,

如此一來,慈禧太后交給她的任務,也就無從完成;完不成任務,慈禧太后自然也不會待見她。作為了政治工具人的隆裕皇后。兩邊都不討好,多年心中鬱結從這裡開始,一直都在皇上和太后的陰影壓迫下渡過。

二、隆裕開始掌權,毫無主見,聽任他人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僅隔一天相繼去世了,這對於隆裕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

按慈禧的生前安排,醇親王載灃3歲的兒子溥儀,被過繼給無子的光緒,繼承了帝位,隆裕則被尊為皇太后。由於溥儀年幼,慈禧規定載灃擔任攝政大臣輔佐溥儀,在處理重要的事情需要參考隆裕的意見,其實是為了牽制載灃的權利。

但是隆裕,既沒有政治親信,又沒有前朝的政治根基,面對載灃的專權,對隆裕只能一再退讓,她只能一心一意的撫養溥儀,保住自己的皇太后之位。

武昌起義爆發。載灃眼見大勢已去,怕背鍋,辭去了監國攝政王的職位。這時軍政大權重新回到了隆裕手中,她成為了大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

但是面對勢如破竹的革命軍,完全沒有辦法的隆裕。這時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在與革命軍作戰的過程中,幾次報捷。認為袁世凱才是拯救清王朝的末世英雄,隆裕希望寄託在袁世凱身上。

但她萬萬沒想到,袁世凱是個私慾極強,毫無忠誠可言的投機分子。袁世凱背地裡卻為了撈到實惠和革命軍多次談判,最終以只要他能讓清王朝退位下詔,便許他國民大總統職位的條件談妥。

三、下詔遜位,大清亡於她之手,抑鬱而終

想著隆裕和溥儀這對孤兒寡母,真不值得動用武力。連蒙帶騙最後逼著隆裕宣告了《退位詔書》。1912年2月22日,隆裕雖宣讀了《退位詔書》,但她並不以為亡了國。

宣讀詔書的次日,她依舊穿戴周整,帶著溥儀坐在養心殿上,等待眾臣覲見。然而,卻不見一個人來。她覺得這情形不對呀,於是問太監,怎麼了?今天都不用上朝嗎?太監說,袁大人說了,以後就不用上朝了。

隆裕突然意識到,邊流邊喃喃說道,大清國難道是亡於我之手? 反對退位的皇親貴族,天天找說理,罵她昏庸和愚蠢。隆裕不堪其擾,只得閉門不見。但是自覺是清王朝的罪人,天天鬱鬱寡歡,漸漸積鬱成疾。雖經太醫診療,但時好時壞,不能根治。

次年正月初十,是隆裕45歲的生辰。唯有袁世凱派了個手下前來祝賀。結果那個手下不行跪拜之禮,只以外國使節的禮儀對她。此情此景,想起往常王公大臣早就擠擠一堂,讓隆裕再次悲從心頭起,不久便病倒了。無半分氣力的隆裕太后,硬撐半月有餘,最後撒手人寰。

總之,隆裕太后為何會在1913年暴亡,根本原因在於心中多年鬱結,從初期慈禧和光緒都不待見她,到後面為政遭遇多方掣肘,最後下詔遜位這導火索,讓隆裕覺得大清亡於自己之手,加上45歲生辰情景,最後抑鬱而死。


叨說歷史


清帝退位、滿清滅亡跟溥儀沒有半毛錢關係,那時他還是個在懷裡吃奶的小娃娃,跟攝政王也不相干了,因為聽了袁世凱的話,載灃已經被隆裕太后趕走了,所以主導著滿清謝幕的人物就是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像。

隆裕太后是個悲劇的人物,她是慈禧侄女,由慈禧作主嫁給了小3歲的光緒,長得不好看,人又老實,綽號“大木頭”,光緒不理她,施用冷暴力,到光緒死,共守了20年的活寡。得不到光緒寵信,慈禧很惱火,對隆裕嚴厲有加,平時得不到任何賞賜,沒人都不搭理她,隆裕在宮裡很困窘,每逢有應酬只能叫人拿著首飾去典當,1891年光緒生父醇親王死時,隆裕去奔喪,連犒賞門丁僕媼的錢都拿不出。

晚年隆裕太后像。

大部分時間的隆裕都是鬱鬱寡歡的,特別是國內革命黨人形成大勢後,隆裕徹底心灰意冷,預感到大清氣數將近,每次目睹宮殿的荒涼,十分傷心,慢慢的積成了肝鬱,經常嘔吐,加上長期憂鬱,終於致積鬱成疾。

隆裕太后葬禮,清王室最後一場國葬。

退位詔書其實是袁世凱一手炮製的,隆裕太后只是案板魚肉,退位前袁世凱還想方設法圈了最後一筆錢,那時袁一直稱軍餉不足,隆裕把宮裡最後8萬兩黃金拿出來,過幾天又沒錢,再由隆裕逼著王公大臣們拿自己錢買了短期國債,再幾天還是沒錢,隆裕搜了宮裡所有的首飾讓太監送給袁世凱,讓隆裕絕望透頂。

隆裕與光緒合葬崇陵,1938年被土匪盜掘,圖為崇陵地宮隆裕棺槨。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淚流滿面讀了退位詔書,讀完就昏死過去了,此後的1年裡隆裕深居內宮,不與外人接觸。1913年正月10號是隆裕45歲生日,袁世凱故意刁難隆裕,派梁士詒用外國使臣禮儀進宮覲賀,讓隆裕悲從中來,當天就病倒了,太醫診治後是胸腹隆然高起,日漸腫脹,拖到正月16奄奄一息,抱來溥儀看了最後一眼,交待載灃管理皇事後就一命嗚呼了,她死後袁世凱要為她厚葬,孫中山稱她是女中堯舜,更有人說給隆裕太后頒個諾貝爾和平獎,悲哉!


圖文繪歷史


隆裕是大清的末代太后,按照史料記載她的身體一直不錯,但是在退位讓國後的第二年就死去了,年不過46歲,所以對於隆裕太后之死,還是有一定爭議的。

一、隆裕其人

隆裕是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名靜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緒的表姐。

隆裕的長相很不出眾,甚至可以說是醜,但是她是慈禧的內侄女,慈禧也希望自家人去當皇后,在當時表姐和表弟結婚又是可以的,所以光緒十四年(1888年)隆裕被慈禧太后欽點與光緒帝成婚。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在這個欽天監選好的黃道吉日,隆裕正式嫁給了光緒,成了皇后。

但是光緒對這個包辦婚姻很不滿意,光緒帝只寵幸珍妃,和隆裕之間感情很不好。而慈禧太后之所以會挑選她為光緒帝之皇后,也是希望由自己的親侄女來監視光緒帝的一舉一動,因此光緒帝對她多有所防備。她姿色並不出眾,且性格柔懦,身為皇后既不得寵,在宮中也得不到慈禧太后的歡心,平日與諸命婦王妃見面時也不太有威信。

總的來說隆裕關鍵還是長相問題,要是個大美女,不信光緒不寵愛。

二、垂簾聽政的隆裕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帝在南海瀛臺涵元殿駕崩,依慈禧太后遺命由宣統帝即位。

宣統帝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溥儀,他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宣統帝登位時年僅三歲,因此由太后撫養宣統帝。同時隆裕太后也實行垂簾聽政,和攝政王載灃(宣統帝生父,光緒帝之胞弟) 共同主掌風雨飄搖的清王朝。

隆裕不善交際,能力也一般,雖然垂簾聽政,但是權勢明顯不如當年的慈禧,朝政主要被攝政王載灃把持,兩人也時有矛盾。不過隆裕性格懦弱,在和載灃的爭鬥中落於下風,所謂垂簾聽政都是一句空話。

三、退位讓國及死因之謎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12月6日,載灃奉隆裕太后懿旨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成為即將終結的大清王朝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和終極責任人。

此時大清覆亡已經不可挽回,12月28日,全國各地要求清帝遜位的呼聲越來越高,隆裕太后召集慶親王奕劻、袁世凱等王公貴族和國務大臣共商國事。她最後表態說:“頃見慶王等,他們都說沒有主意,要問你們,我全交與你們辦,你們辦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你們。皇上現在年紀小,將來大了也必不怨你們,都是我的主意。”說到這裡她放聲大哭,袁世凱等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哭過之後,隆裕太后進一步表示:“我並不是說我家裡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清帝遜位的大政方針,至此已經初步確定。

民國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病逝,享年46歲。

隆裕在下詔遜位後不過一年多就去世了,年齡也不大,所以一直有陰謀論,說隆裕是被毒死的,實際上隆裕應該是病死的,原因有三:

原因一:史載隆裕下詔遜位後,心中難以釋懷,鬱鬱寡歡,終至染病。這個是很有道理的,畢竟是在隆裕手中頒佈的下詔遜位書,這口氣隆裕肯定是咽不下去的,古往今來氣死的人也是不是的。

原因二:隆裕去世後,時任民國總統的袁世凱隨即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日。參議院除下半旗外,於2月26日休會一天。2月28日為祭奠之期。不唯如此,袁世凱還親自臂戴黑紗,舉哀致祭。當時的軍政要員紛紛致電名義尚存的清室,對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從當時政要們的表現看,對隆裕也很尊敬,毒死說很難成了。

原因三:北洋民國時代對前朝勳貴都沒有搞過殺戮,即使是馮玉祥也只是將溥儀一干人驅趕也未加害,所以性格懦弱的老實人隆裕也不會有人會去加害的。

隆裕是病死的應該異議不大。


我家的貓叫皮蛋


1913年2月22日,清朝末代太后隆裕在長春宮去世,享年45歲。

隆裕的離世,讓全國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時任民國總統的袁世凱率先臂戴黑紗,為隆裕舉行了國葬。同時他還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天,所有官員穿孝二十七日,以表達對隆裕逝世的哀思。

(隆裕劇照)

要知道,此時距離隆裕頒佈《清帝遜位詔書》,才僅僅過去了一年的時間。正當盛年的隆裕,為什麼會去世呢?是不是像民間猜測的那樣,有什麼陰謀?

首先,我們要確定一點,那就是隆裕的去世,並不是人為造成的。儘管有很多人依然對清廷心存幻想,但在當時國內“共和”已成定局的情況下。隆裕的死活,根本就影響不了局勢的發展。如果袁世凱真要徹底扼殺清廷死灰復燃的希望,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退位的小皇帝溥儀解決,而並不是隆裕。

隆裕的離世,實際上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心中多年鬱結。

隆裕是鑲黃旗葉赫那拉氏,本名叫做靜芬。作為慈禧的親侄女,隆裕與光緒的婚姻是被慈禧太后欽點的。自1889年成為皇后之後,隆裕便住進了東六宮之中的鐘粹宮。

慈禧之所以選擇隆裕,完全是出於目的性的考慮。對於慈禧來說,皇后無非就是一個監視光緒的工具。這個工具一不能太機靈,二不能和皇帝太親近,否則很可能會出亂子。因此,老實巴交、性格怯懦的隆裕,便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皇后。

光緒帝對隆裕一直是頗為反感的。除了隆裕相貌普通,平日裡像一塊木頭疙瘩之外。隆裕作為慈禧“特派使者”,是最讓光緒忌憚的一點。光緒最鍾愛的,是善解人意、溫柔善良的珍妃。但哪怕後來在庚子事變中,珍妃被慈禧拋下,不幸遇難了,隆裕也沒有能得到光緒的一絲關心。

隆裕成為皇后以後,並沒有為慈禧帶去什麼有用的信息。相反,她那木訥怯懦的樣子,還讓慈禧不怎麼喜歡。

明明貴為皇后,但隆裕在後宮之中根本沒有威望可言。光緒不喜歡她、慈禧不喜歡她,甚至連一些妃子都能向她蹬鼻子上臉。隆裕心中鬱結,但卻沒有任何辦法,這也為她後來的死,埋下了伏筆。

(載灃劇照)

二、為政遭遇多方掣肘。

1908年,光緒和慈禧相繼去世。宣統帝登上皇位,隆裕也晉升成為了皇太后。根據慈禧的遺詔,朝政大事將會由隆裕和攝政王載灃共同負責。

按說,此時的隆裕也算是熬出頭了,最起碼她也能以太后的身份處理政務了。但沒有想到的是,慈禧在臨終時卻留下一道“女人不得弄權”的遺詔。表面上是讓她和載灃共同執政,實際上卻是擔心載灃一家獨大,僅僅讓隆裕作為牽制而已。

在載灃讓袁世凱回家養病之後,幾乎所有的權力都掌握在載灃的手中。而隆裕作為太后,也僅僅只能上朝垂簾聽政,實際上手中卻沒有權力。

隆裕明白,要想讓孤兒寡母在朝堂中能有一席之地,必須要培養自己的力量。但偏偏隆裕又不會巴結別人,她好不容易拉攏了慶親王奕劻,開始向載灃施壓時,卻被載灃警告說,只有朝廷重大事件,太后才能出面商議。

這讓隆裕頗為無奈,但卻又無能為力。

後來載灃“重申預備立憲”失敗,清廷內部開始分化。載灃失望至極,選擇向隆裕請辭。此時的隆裕雖然成為了名義上的最高負責人,但卻依然要遭到袁世凱等軍閥掣肘。

隆裕開始漸漸認命,她任憑朝中權臣叱吒風雲,自己則默默地幫助小皇帝成長,安心扮演著母親的角色。

(袁世凱劇照)

三、清王朝葬在她手中。

載灃隱退後,國內要求清帝遜位的聲音越來越大。隆裕召集袁世凱、奕劻等人,流著淚對他們說:“這件事我全交與你們辦,你們辦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你們。皇上現在年紀小,將來大了也必不怨你們,都是我的主意。”袁世凱等人聽罷,也假裝跟著哭得一塌糊塗。但不久之後,他們便將《清帝遜位詔書》擬了出來,請隆裕太后頒佈。

1913年2月,隆裕45歲生日這天,她在御殿接受了袁世凱專使梁士詒的朝賀。但前滿清宗室和王公大臣,卻紛紛迴避,不派任何人來賀壽。一天下來,金殿之上只有寥寥幾人,這讓隆裕悲傷不已。

在她看來,大清江山埋葬在自己手中,連宗室皇親都不願見自己,將來她又有何面目去見列祖列宗啊?

此事之後,隆裕便一病不起。僅僅二十天之後,心力交瘁的隆裕便離開了人世。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滿清滅亡的時候,當時朝廷真正的最高人物是隆裕太后,隆裕太后是光緒皇帝的皇后。因為光緒皇帝沒有兒子,所以過繼了醇親王載沛的兒子溥儀為新的皇帝,而隆裕太后垂簾聽政主持大局。

而在滿清末年武昌起義之後,全國很多省份都獨立,而滿清當時最強大的北洋軍卻不聽滿清的號令,真正能夠控制大局的是北洋軍的締造者袁世凱。在這種情況下,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沛不得不重新啟用袁世凱來主持大局,但是袁世凱和革命黨私下溝通,最終迫使滿清退位,最終隆裕太后不得不屈服於現實。而不久之後,隆裕太后就去世了。

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的侄女,本身是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慈禧太后把她強行指派為光緒皇帝的皇后。而光緒皇帝並不喜歡她,所以隆裕在宮中事實上過得非常的苦悶。而慈禧太后覺得隆裕不爭氣,也經常數落她,雖然是皇后,但是隆裕在後宮中並沒有什麼地位,因為上面還有不喜歡他的太后和皇帝,可以想象她在年輕時候的日子過得是多麼的不順,長期這樣下去,她的身體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而在滿清末年,隆裕太后最終被迫退位,但是在眾多滿清親貴看來,隆裕太后是滿清滅亡的罪魁禍首。因為滿清當時還有一定的實力可以與革命黨相爭,或者是退到關外建立北清政權,但是隆裕太后在袁世凱的嚇唬下輕易地就讓出了政權。所以在退位之後,隆裕太后心裡更加苦悶,在來年的春節,滿清親貴甚至都不到宮中來請安,讓隆裕太后愈發的鬱悶,最後40多歲的時候就鬱鬱而終。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隆裕並非暴亡,畢竟“暴亡”二字背後總會給人以一種陰謀論的感覺,但是隆裕並非死於陰謀。

不過,隆裕死亡的時間確實有點耐人尋味,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溥儀於1912年2月12日宣佈退位,她則在1913年2月22日病逝。

當時距離溥儀退位和清朝滅亡,僅僅過了一年零10天。

當時距離隆裕的生日,僅僅過去了19天。

這幾個湊巧又耐人尋味的時間點湊到一起之後,便引發了陰謀論,但只要稍微想一想便能夠知道隆裕之死的背後,並沒有陰謀。

當時的隆裕一無政治智慧和政治手段,二無政治權力,除了對宮中那幾個太妃或許是個威脅和絆腳石之外,幾乎對誰都沒有威脅。

她活著,對北洋政府、革命黨沒有一點威脅。

她死了,對北洋政府、革命黨也沒有一點好處。

所以,不論是北洋政府也好,或是革命黨也罷,沒有誰會為了一個無權無勢的隆裕興師動眾地弄一出所謂的陰謀。

隆裕之所以會死在1913年,應該說是身體疾病和心理疾病雙重打擊之下的一個必然結果。

我們先從隆裕嫁給光緒,也就是她入宮的時候開始說起。

隆裕的身份並不簡單,她出身於葉赫那拉氏,她的姑姑是慈禧太后,這也是她能夠成為光緒的皇后的原因。

倘若沒有這個出身,也沒有這層身份的話,以隆裕的容貌應該說幾乎沒有成為光緒的皇后的可能性。

慈禧之所以讓她嫁給光緒,也是為了在光緒身邊安插一個耳目,這一點註定她不可能會得到光緒的寵愛。

隆裕入宮的前一個月,紫禁城太和殿太和門突然失火被燒燬了,這是她作為皇后嫁入皇宮所必須經過的一扇門。

什麼時候燒起來不行,偏偏要在她嫁入皇宮的當口燒起來,這豈不是在說她是一個不祥的女人?

至少放在那個時代,人們絕對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她很不祥,這是光緒不會對她有好感的又一個原因。

隆裕既然得不到光緒的寵愛,那麼能否得到姑姑慈禧的關係呢?實際上,慈禧也沒多少功夫關心她。

慈禧讓她入宮是打著讓她給自己充當監視光緒一舉一動的耳目的主意,可是隆裕卻沒有起到這個作用。

因為隆裕太過軟弱,又生性孤僻,想讓她監視光緒的一舉一動?這太難了。

慈禧是個功利主義者,既然隆裕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那麼她也就懶得再去親近和關心隆裕了。

不論怎麼說,隆裕也是個皇后,至少她在皇宮裡的生活肯定能夠錦衣玉食,所以慈禧並不用過多擔心。

更何況等將來慈禧一死,隆裕當了太后,身份會變得更加尊貴,到了那時候能不能愛怎樣就怎樣,那隻能看隆裕自己的能力了。

所以說,隆裕自從入宮之後一直過得很不開心,然後又感到寂寞孤獨了,那怎麼辦呢?除了繼續有事沒事嗑瓜子之外,那就抽抽鴉片煙好了。

鴉片煙抽多了會怎樣?她會變得更難看,然後就會越感到孤獨,再然後就越依賴鴉片煙,最終身體就會一步步垮掉。

1908年11月14日,隆裕迎來了人生中第一次致命的打擊——她的丈夫,光緒皇帝在這一天死去了。

光緒帝一死,雖說慈禧將溥儀過繼給了光緒,但是在只有慈禧、沒有光緒的情況下,那隆裕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甚至於是多餘的人。

當時隆裕在心理和精神上所遭到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好在這個打擊還沒有過去,她的姑姑慈禧也在光緒死後的第二天死了。

她是該笑,還是該哭?

隆裕應該是哭笑不得,哪裡笑得出來呀,光緒和慈禧先後死去,她立馬成了皇太后,溥儀才3歲,她該拿清朝怎麼辦?

她不知道,那就讓攝政王載灃看著辦好了,所以她還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除了身份尊貴之外,貌似確實沒什麼存在的必要。

這得多悲哀呀!

1911年底,隆裕迎來了她人生中第二次致命的打擊——辛亥革命爆發了。

當時載灃引咎辭職,隆裕原本認為袁世凱可信,所以也小有野心地出來主持局面,誰知道卻被耍得團團轉。

袁世凱告訴她清朝沒救了,要玩完了,趕緊早做打算,是要優待條件,還是什麼也不要,給清朝陪葬?

隆裕一聽,又急又怕,哭得淚水嘩啦啦地流。

清朝要沒了,她該何去何從?

她當時才43歲,小皇帝也才6歲不到,真的要給清朝陪葬?算了,孩子是無辜的,要個優待條件罷!

於是,隆裕作主以溥儀的名義給溥儀頒佈了退位詔書,兒呀,這天下咱不坐了,哀家實在守不住呀!

這麼一來,溥儀退位,清朝滅亡,隆裕成了清朝的罪人,雖然她死後有人將她稱為“女中堯舜”。

這時候的隆裕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當中,再加上一直以來的孤獨和壓抑,心理不出問題那才怪了!

極度抑鬱的心理造成了她的心理疾病,長年吸食鴉片造成了她的身體疾病。

當心理疾病加重了身體疾病,再和身體疾病一同壓到隆裕的身上的時候,隆裕的身體不出所料地被壓垮了。

沒了精氣神,身體一垮,人也就去了。


寧糊塗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隆裕太后,慈禧的侄女,大清王朝的終結者,她在1912年2月12日,代替年幼的溥儀頒發了退位詔書,隆裕太后的這一次決定代表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的結束,同時也代表大清王朝的滅亡。

原本身體不錯的隆裕太后在清帝退位後第二年病逝在長春宮,享年46歲,原本身體不錯的隆裕太后為什麼會突然病逝,這個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隆裕太后的生前的故事。

隆裕太后作為慈禧太后的侄女,有幸成為了光緒皇帝皇后,光緒皇帝原本跟慈禧太后就有一定間隙,光緒認為隆裕是慈禧安排他身邊的一個耳目,光緒雖然和隆裕有夫妻之實,無夫妻之名。

光緒十分不喜歡隆裕這個還不算糟糕,更糟糕的是慈禧對隆裕不對拴住光緒十分不滿,在加上她也不能管理好後宮,要慈禧對這個侄女十分不滿意。

隆裕知道慈禧不喜歡她,他也很小心,就怕走錯一步,引起滿盤皆輸的局面,他知道光緒肯定是不會幫助她的,能幫助她的只有自己,他必須小心謹慎,這樣才可以保住自己的安全,她對慈禧謹慎小心,對光緒也不管不問,她只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隆裕一輩子都沒有好好操持過什麼事情,原本她以為自己就這樣度過一生,慈禧和光緒的同時去世,慈禧太后去世前對清帝國的未來進行了安排,溥儀成為清帝國皇帝、隆裕太后垂簾聽政,載灃成為攝政王,慈禧希望隆裕和載灃可以共同支撐起大清天下。

隆裕原本就是個比較悲劇的人物,她無論在後宮還是朝中都沒有什麼親信,也沒有任何根基,她只是有太后知名,真正有權利的只有載灃,隆裕為了自保只能對載灃進行退讓,一方面是為了皇太后之位,還有就是他希望可以好好撫養溥儀。

想象是美好的,現實並沒有這樣好,武昌起義爆發,大清統治全面瓦解,這個時候載灃知道已經不太可能扳回局面,他選擇了辭去攝政王之位,保全名聲,一切交給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沒有慈禧的手段和強有力的靠山,她信任可以不斷給她捷報袁世凱,她確想不到袁世凱所做一切就是在跟革命黨和談,他們談好後,大清王朝只能認命,袁世凱為了安撫隆裕太后這對孤兒寡母,他連哄帶騙要隆裕太后宣告了《退位詔書》。

隆裕太后雖然作為大清帝國最有權勢的女人,可是誰都知道她只是個擺設,袁世凱就是利用了隆裕太后沒任何權勢在加上愚昧,最終騙取了《退位詔書》,隆裕太后知道自己是大清王朝的罪人,她退位後誰也不見,她知道自己對不起大清王朝,她是大清王朝的罪人,導致他鬱鬱寡歡,越來越痛苦,最終導致了身體越來越差,最終太醫救治無效後病逝。

隆裕太后的一生是悲慘的,慈禧、光緒都不喜歡她,導致了她雖然貴為皇后,實際上更多的只是個擺設,也要她沒有任何機會可以接觸到外面,最終由她宣告了《退位詔書》,大清王朝的滅亡要她十分痛苦,這個不幸的女人也在不久後病逝。


莫地方


在封建王朝,很多後宮嬪妃雖然位份很高,她們看起來很多風光,但是她們的生活究竟如何只有自己知道。在歷史上有很多看似榮耀但是生活鬱悶的嬪妃,有的後宮女子就算當上了太后也是一樣憋屈,就比如隆裕。對於大清來說,1912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因為這一年大清宣佈皇帝退位了,第二年隆裕就過世了,而是據說是暴亡,那麼隆裕為何會在皇帝退位的第二年就過世了呢?

其實隆裕太后的一生非常的可悲,她和很多出身高貴的女子一樣,因為有著顯赫的家世而被選入宮廷,她們入宮之後自然可以得到很好的位份,但是能不能受到皇帝的寵愛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而隆裕就是一個可憐人。隆裕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因為有這一層親戚關係,所以慈禧太后才會執意讓她入宮,這樣就可以多一個眼線,也可以掌握光緒皇帝的生活和行蹤。隆裕在入宮時只有二十歲,她一入宮就成為了皇后,雖然身份高貴,可是光緒皇帝根本就不喜歡她,所以在光緒在世的時候隆裕的日子不好過。她夾在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中間,慈禧讓她儘量去討好皇帝,可是光緒卻一直對她冷眼相待,所以隆裕這個皇后很難當,也沒有機會給光緒皇帝生孩子。

在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離世後,大清這個爛攤子就落在了隆裕太后的肩上。雖然隆裕太后和慈禧不同,但是她沒有什麼政治野心和見地,可是她還是要盡心輔佐年幼的溥儀,雖然有攝政王,可是後來攝政王被袁世凱給擠走了,當時隆裕太后沒有可依靠的人,處境非常的艱難。與此同時,大清正在走下坡路,而且還要受到列強的威脅,所以對於隆裕太后來說,當時她已經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在1912年,隆裕太后宣佈了皇帝退位,也表示封建王朝徹底終結。這一次隆裕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因為大清是在她手中葬送的。

在宣佈皇帝退位之後,當時皇宮就迅速變得淒涼起來,本來春節過後就是隆裕的生日,每逢這個日子會有很多王孫貴族進宮來慶賀,但是這一年卻非常冷清,隆裕太后看到這樣的情況心中是非常悲涼的,加上經年累月的心理壓力,讓隆裕一病不起,在1913年時因病離世。


歷史課課代表


從標題中的“暴亡”來看,隆裕是死於非命,但並非如此,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隆裕是光緒帝的皇后,同時也是慈禧弟弟的女兒,光緒帝呢,又是慈禧親妹妹的兒子,所以說,隆裕和光緒是屬於近親結婚。

隆裕嫁給光緒是慈禧欽點的,1889年完婚,完婚之後,光緒並不寵愛她,而是寵愛珍妃,後來珍妃被慈禧推入井中而死,但隆裕依舊不怎麼得寵。

慈禧讓隆裕做皇后的目的無非是讓她監視光緒,如今不被得寵,因此也不被慈禧所喜愛了。

1908年,光緒、慈禧先後去世,僅相隔一天,在光緒駕崩後,慈禧便下詔讓溥儀繼位。溥儀繼位後,隆裕便被尊為了皇太后。

當時溥儀才3歲,所以由隆裕太后垂簾聽政。在這之前,隆裕在朝廷之上並沒有自己的勢力,這之後,隆裕開始拉攏權臣,打造自己的勢力,以求保住溥儀的皇位。

當然輔政這種事不可能只有隆裕一人,還有一個人就是溥儀的生父載灃。載灃的勢力遠比隆裕的大,所以很多事情都是載灃在作主,隆裕很少干涉。但她畢竟是太后,所以也是操了不少心,可即便如此,也是有心無力。

1911年,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一職,隆裕成為了清朝唯一的最高統治者,這也在說明她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同年,隆裕開始著手溥儀退位的事情,因為全國各地都在要求溥儀退位,可以說隆裕此時已是身心俱疲。

1912年,溥儀退位,隆裕淚如雨下,整個人都崩潰了,每日鬱鬱寡歡,久積成疾,最終染病。1913年時,隆裕過壽,來的僅有幾人,看到此景,隆裕感嘆往昔,悲痛不已,直接大病,不久後便病逝了。

由此看來,隆裕並不是“暴亡”,而是因為勞累悲痛久積成疾的重病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