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明朝一共16位皇帝,為什麼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用戶64598321


明代真正埋葬著皇帝的皇陵共有三處,只是昌平的明十三陵埋葬了明朝十六個皇帝其中的十三個皇帝所以比較有名而已。明皇陵還有位於南京城外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和位於北京海淀玉泉山對面的金山口的景泰陵兩處,還有四處是追封的皇帝的皇陵。就是位於明朝中都鳳陽府西南的明皇陵和淮安盱眙縣洪澤湖西岸的明祖陵,還有位於南京明孝陵東部的明東陵和湖北鍾祥市的明顯陵。



明太祖朱元璋繼位後,追封自己的四代祖為皇帝。其中明祖陵埋葬的是朱元璋的高祖玄皇帝朱百六、曾祖恆皇帝朱四九和祖父裕皇帝朱初一。《明史·志第三十四禮十二(凶禮一)山陵》記載:太祖即位,追上四世帝號。皇祖考熙祖,墓在鳳陽府泗州蠙城北,薦號曰祖陵。設祠祭署,置奉祀一員,陵戶二百九十三。

由於這幾位“皇帝”農民出身數代貧苦,除了朱初一年代較近還有墳頭其他的早就無從尋覓了。於是(洪武)十九年,命皇太子往泗州修繕祖陵,葬三祖帝后冠服。所以明祖陵是這幾位的衣冠冢,由於怕破壞風水朱初一的埋葬地沒有遷墳還在明祖陵附近。


(明祖陵石像)

明祖陵建在地勢低窪地帶,不像一般的皇陵依山而建。自建成之後就一直受到水患侵蝕,終於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明祖陵和古泗州城被洪澤湖淹沒。到1963年洪澤湖水位下降明祖陵才重見天日,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地政府築堤圍陵從湖中把明祖陵隔開。今天明祖陵經過多次修繕,已經是個國家AAA級景區了。

明皇陵是朱元璋父母和兄嫂的墳塋所在地,《明史·志·山陵》記載:皇考仁祖,墓在鳳陽府太平鄉。朱元璋繼位初期在鳳陽營建中都城和明皇陵,初名英陵後改為皇陵。明皇陵佔地廣大規模宏偉建制和明孝陵等一個等級,後經明朝歷代皇帝修繕。明末被張獻忠等起義軍焚燬破壞,到清代以後屢遭戰亂和附近居民破壞。到八十年代當地政府開始收集皇陵文物修繕明皇陵,逐步恢復原來面貌。


明東陵是朱元璋長子懿文太子朱標的陵墓,朱標堪稱是一位賢明聰慧的太子。可惜朱標先於朱元璋薨逝,朱元璋很器重自己的長子朱標也從小培養朱標很早就立他為太子。朱標不幸早逝以後朱元璋悲痛欲絕,於是在自己的明孝陵附近為自己的兒子營建了太子陵墓。《明史禮志》記載:懿文太子陵在孝陵左,四孟、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及忌辰,凡九祭。朱元璋死後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位就是建文帝,建文帝追尊自己的父親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明成祖繼位後廢除朱標的皇帝稱號,仍稱為懿文太子陵。


(懿文太子朱標像)

明顯陵在湖北省鍾祥市,是明嘉靖帝的生父朱祐杬和生母蔣氏的合葬墓。朱祐杬是明孝宗的異母弟明武宗朱厚照的叔叔,成化二十三年受封興王就藩安陸州(今湖北鍾祥)。孝宗死後武宗繼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正德皇帝,正德皇帝放浪無形個性十足是個有名的行為藝術家。正德皇帝死後無後,於是群臣擁立武宗血統最近的堂弟朱厚熜繼位年號嘉靖。

(嘉靖帝像)

這位嘉靖皇帝是個聰明絕頂的人物,一繼位就開始為自己的生父爭取皇帝的名號。這一事件被稱為“大禮儀”事件,這件事幾乎決定了嘉靖朝的政治格局。經過努力嘉靖終於為自己的父親爭取到了恭睿獻皇帝的名號,於是下令將原來朱祐杬的陵墓由王陵改為皇陵形制。《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安陸松陵,(嘉靖)帝既改名顯陵等諸陵矣。

明十三陵,明朝自1368年朱元璋登基稱帝到1644年明朝最後一個崇禎皇帝煤山自縊而死,期間共276年十六個皇帝。其中明十三陵是指成祖遷都北京後的十四個皇帝的十三個,所以被總稱為十三陵。



(明十三陵分佈圖)

這十三個皇帝陵分別是成祖永樂帝的長陵、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崇禎帝)。

此外另外三個沒有埋在十三陵的皇帝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鈺。其中朱元璋葬在南京紫金山明孝陵,建文帝下落不明沒有陵墓。景泰帝陵墓在北京玉泉山對面金山口。


(景泰陵陵碑)

景泰帝朱祁鈺是在北京的十四個皇帝之中,唯一一個沒有埋在十三陵的皇帝。明景泰帝朱祁鈺也稱景帝,後來的南明福王朱由崧繼位後給朱祁鈺上廟號代宗,但是沒有被大多史家所承認。

1449年明朝的英宗皇帝率領二十萬明朝精銳北征瓦剌,在懷來附近的土木堡被瓦剌突襲幾乎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軍俘虜,瓦剌太師也先大喜過望馬上挾持朱祁鎮南下進攻北京。多虧明朝兵部侍郎于謙力挽狂瀾,擁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帝尊英宗為太上皇。並且從各地調集軍隊防守北京,經過北京保衛戰瓦剌大軍損失慘重被迫退回草原。也先一看朱祁鎮沒有了利用價值便放回了明英宗,結果明英宗一回到北京就被新皇帝軟禁在南宮。


(明英宗劇照)

明英宗在南宮受盡屈辱,本以為要在南宮終老一生。沒想到大臣徐有貞武將石亨太監曹吉祥三人乘景泰帝病重發動“奪門之變”,使英宗復位廢黜景泰帝為郕王。殺死景帝親信大臣王文和大英雄于謙,不久以後朱祁鈺病逝。明英宗以親王之禮將朱祁鈺葬在玉泉山對面金山口,並給朱祁鈺諡號曰“戾”。英宗復辟後幾年內奪門之變的三個人相繼被貶被殺,英宗也開始後悔殺于謙等人。

(景泰帝劇照)

英宗死後憲宗繼位,明憲宗恢復了叔叔景泰帝的帝號。《明史景帝紀》記載: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戊子,制曰:“朕叔郕王踐阼,戡難保邦,奠安宗社,殆將八載。彌留之際,奸臣貪功,妄興讒構,請削帝號。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諸奸於法,不幸上賓,未及舉正。朕敦念親親,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號,其議諡以聞。”遂上尊諡。敕有司繕陵寢,祭饗視諸陵。明憲宗修繕擴建了景泰陵,嘉靖年間同樣以小宗入繼大宗的嘉靖帝,將景泰陵的綠琉璃瓦改為黃琉璃瓦並建立陵碑使之符合帝陵形制。景泰陵不在明十三陵區,沒能像十三陵那樣得到很好的保護。據網友留言15年他曾參觀過景泰陵,現在是幹休所的軍屬大院。景泰陵不僅規模很小而且寶頂也成為人們的運動場所,四年過去了不知道現在的景泰陵如何了?


(明孝陵神道碑)

明孝陵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帝王陵墓,埋葬著中國最傳奇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低微的皇帝了,朱元璋家境貧苦不得已出家為僧。後來參加反元的紅巾軍起義,受到義軍首領郭子興的賞識。娶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就是後來的馬皇后,後來又獨擋一面逐漸成為割據一方的勢力。朱元璋知人善任重用文人劉伯溫李善長和武將徐達常遇春等,逐步消滅了割據南方的強敵陳友諒張士誠等人統一了南方。


(明太祖朱元璋像)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改應天為南京。年號洪武國號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又派大將徐達北伐攻佔北京,滅亡元朝恢復漢家天下。《明史太祖本紀》記載: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

朱元璋也成為後世的民族英雄,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駕崩,葬於南京城外紫金山南麓孝陵。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和後來的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都曾拜祭朱元璋的明孝陵。

除此之外還有一位明朝皇帝沒有陵墓,他就是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懿文太子朱標的次子,朱標死後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朱元璋在位時大封兒子為王到各地鎮守,尤其是北部邊界地區各個親王擁有數萬不等的軍隊。尤其是鎮守原來元大都北平府(今北京)的燕王朱棣,更加是建文帝的心腹大患。


(建文帝劇照)

建文帝繼位後對各地藩王大為憂慮,建文帝重用的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三人建議建文帝“削藩”。“削藩”就是逐步廢除諸位藩王的兵權,朱允炆先是廢黜了內地的幾位藩王。燕王朱棣一見形勢不妙,先發制人打著奉天靖難清君側的旗號發動叛亂。建文帝對於朱棣先是婦人之仁後來用人失誤錯用李景隆為帥葬送五十萬大軍。後來雖然任用盛庸鐵鉉等人但是也難挽回頹勢,經過四年戰爭最終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朱棣在內應占領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宣佈建文帝自焚而死。


(明成祖朱棣像)

朱棣佔領南京後,招降建文帝的大臣對於不服從的大臣大肆屠殺。甚至誅滅了方孝孺的十族,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殘忍的事件。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個謎團,朱棣官方宣佈建文帝自焚而死但是很多人不相信。在當時就有很多人質疑,更多的人願意相信建文帝從宮中的密道逃脫了。

有的人認為建文帝出
家為僧隱居山林,有人認為建文帝逃出國境下南洋去了。朱棣也秘密派遣大臣到處尋訪建文帝的下落,甚至鄭和下西洋也肩負查訪建文帝的秘密任務。朱允炆的下落歷時六百多年一直都是個謎團,多年以來多次有人聲稱找到了建文帝的陵墓解開了建文帝的下落之謎。但是都缺乏過硬的證據,也許真的想電視劇《穿越時空的愛戀》裡面演的一樣穿越而去了吧。



湘淚飛蝶


明朝從朱元璋開國到最後一個上吊而死的崇禎皇帝算起,一共傳了16個皇帝,皇帝死了都得葬入陵園,而且按明朝的傳統,爸爸兒子孫子孫孫子都得葬在一處,搞大團結嘛,死了咱一家人也要其樂融融的。

而這一處“已死明皇帝”們的家就是現如今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可問題來了:

“不是有16位皇帝嗎?怎麼十三陵裡就葬了13位呢,另外3個皇帝去哪兒了?”

首先,請各位來看看十三陵裡各家皇帝的位置圖:

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獨少了哪三位呢?

一、“我愛南京,只葬南京”

當然啦,少的第一位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眾所周知,老朱當時開國後是在南京定的都,那會兒北京是他的四兒子燕王朱棣的封地,試想,老爹死了,怎麼可能去葬在兒子的封地上呢。

因此,老朱當年喊出了:“我愛南京,只葬南京!”的口號,死時葬在南京鐘山的“明孝陵”。

二、“叔叔你好狠,奪了我的位,我化成灰也不讓你找到!”

老朱死了,把皇位傳給了小小朱,即他的孫子朱允炆,是為“建文帝”,開啟了大明的第二代王朝。可是這時候,小小朱的叔叔們坐不住了,你這小毛孩憑什麼啊,而且剛當上皇帝就搞削藩,把我們這些叔叔弄得很慘,於是乎,四叔坐不住了,一個“靖難之役”把侄子打下臺,自己做皇帝,並遷都北京,從此,北京開始了他的首都時代(也是房價高漲的時代!)

而被打下臺的建文帝在掩護下成功逃脫,從此之後不知所終,作為叔叔的朱棣出於關(sha)心(ta),自當上皇帝就開始一直尋找侄子的下落,其實是為了斬草除根,但都無果,於是,這第二位皇帝一直行蹤成迷,至死也不知道他葬在哪兒!

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前兩位皇帝,估計大家都會很容易的想到他們不葬北京,但這第三位,相信就鮮有人知道了,他是誰呢?

就是他朱祁鈺!

前段時間一部熱播的《女醫明妃傳》就深刻的YY了他和他哥哥以及一位女御醫的故事。

朱祁鈺是誰呢?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鎮弟弟,眾所周知,當年本來是他哥哥朱祁鎮做皇帝的,是為“明英宗”,結果這皇帝年輕時昏庸無能,寵信宦官,當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在首領也先的率領下已經打到國境時,他聽信太監王振的建議御駕親征,本來皇帝御駕親征沒啥,還能鼓舞士氣,但英宗這次的親征卻在太監王振的錯誤指揮下,成了一次“鬧劇”,而英宗本人也被瓦剌部落俘獲,成了“俘虜皇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當時朝野振動,皇帝都被抓了,國家咋辦啊!不過咱中國古代歷來是最不缺皇帝的,一堆人等著呢,眼紅著呢。於是,經過商議,由英宗弟弟朱祁鈺繼位,改元景泰,並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後來,在朱祁鈺的帶領下,打破了瓦剌的進攻,英宗也被放了回來,再之後,通過“奪門之變”,朱祁鎮又從當時已病重的弟弟手中奪回了皇位。

哎!奪就奪了唄,可英宗要奪的“徹底”,咋徹底啊?就是把朱祁鈺當皇帝后開始在十三陵裡修建的陵寢也給“奪”了,搬走了,“你以後都不是皇帝了,不準葬在十三陵!”

(景泰陵)

於是,本來可以入主十三陵的景泰皇帝朱祁鈺就被哥哥朱祁鎮給搬到了北京西郊玉泉山金山口,以王爺規格下葬。

所以,明朝雖有16位皇帝,但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都沒有被葬在十三陵裡。


宮殿君


眾所周知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然而明代在北京的皇陵只埋了十三位皇帝,因此被稱為明十三陵。

那麼,明朝的哪個皇帝沒有被埋進十三陵當中呢?

通過明朝皇帝列表與十三陵皇帝比對,我們會發現,這三位沒有埋入十三陵的皇帝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景泰帝朱祁鈺。

答案就是這麼長,想要知其然的,到這裡就可以走了,想要知其所以然的,您還得往下看。

朱元璋的陵寢為什麼沒有葬在十三陵當中?

關於朱元璋的陵寢,涉及到明朝的首都問題,很多人認為明朝的首都是在北京,其實這是不完全對的,明朝建立之後,最開始定都的地方是南京。

儘管朱元璋曾經有遷都的打算,曾經想遷到自己的老家鳳陽,一向節儉的朱元璋大肆修建宮殿和都城,但是鳳陽那個地方雖然有帝王氣,但是沒有帝王命,交通閉塞,經濟不發達,在修建一半的時候,礙於種種阻力,執著的朱元璋不得不放棄了。

朱元璋也曾派太子朱標前去各地考察,哪裡適合遷都,最終因為朱標突然去世而擱置。

朱元璋死後,就被葬在了南京明孝陵當中,因為準備的有點倉促,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還沒有建完,以至於朱元璋死後,一直到永樂三年才得以完工。

然而,永樂皇帝在靖難之役後,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後,出於各種各樣的考量,最終將朱元璋以來想要遷都的願望實現,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在明孝陵外,以後的皇帝基本都埋在了北京。

當然,開頭已經說了,除了朱元璋外,還有朱允炆、朱祁鈺沒有被埋入明十三陵,以下還要展開來說。

朱允炆沒有被埋入十三陵,除了下落成迷,明朝也不認他這個皇帝

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絕對夠傳奇,在位時間不長,爭議很大,關於朱允炆的史料即使是現在的史學家也沒有爭出個一二來。

朱允炆的傳奇在於他的這個皇位繼承,就跟我們正常人所理解的不一樣,明朝為了皇位傳承的時候更穩定一點,標榜嫡長子繼承製,咱也不知道朱元璋是咋想的,嫡長子朱標死後,就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了皇位。

朱允炆要是一個嫡長孫咱也不說什麼了,關鍵朱允炆也只是嫡子,而非嫡長子,換句話說,朱元璋的嫡長子雖然死了,難道朱元璋的嫡子,還不如朱標的嫡子?

雖然,很多人試圖論證朱允炆即位的合理性,但是我就實話實說,在我的印象裡,幾百位的皇帝,像這樣的情況發生的幾乎是沒有,說朱元璋是參照了元朝時期的一個案例,也不是很有說服力,至少之後,再無這種案例。

如果這種繼承方式沒有問題的話,朱棣也不會死乞白賴的造反,明顯心中不服。

朱棣在靖難之役後,皇宮發生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自然不用安葬了,而朱棣更是直接不承認朱允炆的皇位合法性,將建文帝的年號,改為洪武年號的後續,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不用說埋入十三陵了,即使是這個皇帝,在整個明朝時期都是不被承認的,換句話說,承認朱允炆即位合法,就是朱棣即位不合法,那不是把朱棣給賣了嗎?

朱棣的年後是在南明弘光政權時不知出於何種目的給恢復的廟號,並且改廟號為惠宗。

明朝最慘頂缸俠,朱祁鈺的皇位到底有沒有合法性?

要是朱允炆是最傳奇的皇帝,朱祁鈺就是明朝最慘頂缸俠了。

頂缸的意思,並不是頭頂上頂著缸,而是頂替,代替,代人受過的意思。我說朱祁鈺是頂缸俠,那是因為,按照明朝嫡長子繼承製下的那個框框,作為明宣宗次子也不是嫡子的朱祁鈺是沒有任何機會繼承皇位的。

然而朱祁鈺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是個腦殘,率領幾十萬大軍去親征,結果玩出一個土木堡之變,不但全軍覆沒,自己還被俘了,明朝皇帝傻子多,朱祁鎮則是最突出的一個。

土木堡之變對明朝的打擊也是巨大的,好好的一個朝代,竟然被搞出這麼一出,你說朱祁鎮不是傻子是什麼?

緊接著瓦刺大軍就開始向北京進發,前腳滅了你幾十萬大軍,還俘虜了你們的皇帝,這氣勢得有多猛,北京的很多官員直接開始跑路,甚至提議遷都。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明朝幾百年才能出一個的能人于謙站出來要朱祁鈺繼承皇位,組織北京保衛戰,這個缸有多大,堪稱為國頂缸了。最可氣的是,朱祁鎮是有太子的,讓朱祁鈺繼承皇位,還要繼續立朱祁鎮的兒子為太子。

所以一開始朱祁鈺是拒絕的,在任何一個朝代,當皇帝都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唯獨明朝該死的嫡長子繼承製下,這個皇帝不好當。

迫於群臣的再三堅持,朱祁鈺才被迫當上了皇位,在位期間,表現還算尚可,不僅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尤其在政治上,改變了朱祁鎮執政以來的弊端,使得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結果,朱祁鎮又被敵人放了回來,這當上了皇帝,還能再讓回去嗎?國沒有二主,朱祁鎮和朱祁鈺就這麼耗著,雙方互相提防,結果朱祁鈺離奇得病,朱祁鎮又成功復辟。

朱祁鎮復位後,下詔朱祁鈺是"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不但如此,還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朱祁鈺去世後,朱祁鎮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鈺也因此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的一個沒有被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這就是為國頂缸的下場,我真的替朱祁鈺感到不值。

所以,沒有葬在十三陵中的皇帝,只有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這三位了。


史論縱橫


明朝有16位皇帝:朱元璋 朱允炆 朱棣 朱高熾 朱瞻基 朱祁鎮 朱祁鈺 朱見深 朱佑樘 朱厚照 朱厚熜 朱載垕 朱翊鈞 朱常洛 朱由校 朱由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埋葬了明朝13個皇帝的陵墓,可是明朝一共有16個皇帝,為什麼只有13個皇帝的陵墓呢?那其他3個皇帝死後為什麼沒有進入十三陵呢?這3個皇帝是誰呢?

這三個皇帝是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他們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的原因各不相同。

1、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建都於南京。這是一個勵志皇帝,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氣的。朱元璋1398年病逝於南京,享年71歲。

朱元璋去世時明十三陵還沒有開始修建,那時候的北京還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當然不可能選擇埋葬於兒子的封地上。

還有一個原因是朱元璋在剛剛建立明朝之初,還有一些元朝的勢力在作祟,為了震懾他們朱元璋選擇了葬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在明朝都城紫金山附近,即現在的明孝陵,是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也是明陵之首。

明孝陵從外觀看宏偉壯觀,陵內種植松樹十萬棵,養鹿千頭。代表了明朝初期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先後調用了10萬軍工,於永樂三年建成歷時25年。

中國建築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旭傑說:“明孝陵代表著明出皇家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

明孝陵凝聚了明朝初期藝術家、政治家和建築大師們的才智,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

2、朱允炆

這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即建文帝,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在各個方面都表現非常好,是朱元璋最看好的皇帝接班人。

朱標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沒能繼承皇位就去世了,這時候朱元璋選繼承人的時候沒有考慮次子朱棣 ,就是因為朱棣不是他和王皇后生的,而是選了只有16歲的朱允炆做皇太孫。

朱允炆繼位後強行削藩,這引起了朱棣為首的親王強烈不滿,朱棣常年征戰沙場戰功赫赫,原以為他的哥哥朱標死後,他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選。

有以上的兩個原因,朱棣對朱允炆懷恨在心,於是他在朱允炆說削藩的時候為了保全自身安全就造反了,這是一場叔侄大戰。

朱棣常年打仗,很有作戰經驗,而朱允炆不會用人又沒有經驗,於是這場戰爭的形勢很快壓倒性的向朱棣一方靠攏。

在朱棣打到南京的時候,朱允炆點燃了皇宮,皇宮頓時被燒成一片火海,朱允炆在大火中失蹤,以後連他的屍體也未能找到,後來朱棣多方尋找均未果。

朱棣造反成功後為了加強自己的江山遷都到北京,才開始建造陵墓,所以即使找到朱允炆的屍體也不會葬入十三陵。

3、朱祁鈺

朱祁鈺是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鎮在23歲御駕親征時被俘虜,國不能一日無君,於是朱祁鈺繼承了皇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但出人意料的是不多久朱祁鎮被放回來了,回來後發現自己的皇位備戰只能認栽。但朱祁鈺為了防患於未然,把他的哥哥囚禁了七年。

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朱祁鈺不久便病倒了,朱祁鎮伺機奪取了皇位。朱祁鎮皇位被奪又被囚禁七年,奪取皇位成功後,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

朱祁鈺死後,朱祁鎮痛恨他的所作所為,就沒有按照皇帝的規格來安葬他,當然也就沒有葬入十三陵,而是被他的哥哥隨意的葬在了玉泉山附近的景泰陵,還給他封了個惡諡:戾。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凝時空





歷史漫談君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南麓,總面積120多平方公里。自1409年5月開始,歷經230多年,這裡先後修建了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 、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共13座皇帝陵墓。

明朝16位皇帝中,除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景帝朱祁鈺葬在別處,明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其餘13位皇帝都葬在了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明惠帝朱允炆因叔父朱棣篡奪皇位而下落不明,所以沒有陵墓。明景帝朱祁鈺因其兄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在於謙等大臣的擁護下即了帝位,朱祁鎮重登帝位後,不承認朱祁鈺的皇帝身份,在朱祁鈺死後,以親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


元來大


明朝的確有十六位皇帝,但是之所以稱之為十三陵是因為有三位皇帝沒有埋到這邊。

首先朱元璋的陵墓修建在了南京,坐落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與馬皇后合葬在了一起,稱作明孝陵。

其次是建文帝朱允炆,靖難之役中,朱棣帶著大軍攻到了宮殿之後,卻發現建文帝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消失在一場大火之中。之後就杳無音信,被稱為明朝歷史的一大懸案。因此也就沒有辦法入葬皇陵了。明成祖之後就遷都到了北京,選擇了昌平,明代術士認為,這裡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作為明皇家的萬年壽域再合適不過。

第三個沒有入葬皇陵的就是景泰帝。當年明英宗收到王振鼓動,帶兵親征瓦剌後被俘虜,朝中不能無主,所以推舉了弟弟做個臨時的皇帝。結果景泰帝在明英宗被救回之後就不願意讓位了,還變相的囚禁了明英宗。直到明英宗重歸帝位,由於之前的尷尬經歷,也實在沒辦法把弟弟放到皇陵中,因此,就以親王的身份將景泰帝葬到了北京的西山。


國家人文歷史


目前史學界公認的明朝皇帝共有16位(不包括南明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正統帝朱祁鎮、景泰帝朱祁鈺、成化帝朱見深、弘治帝朱佑樘(chēng)、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cōng)、隆慶帝朱載垕(hòu)、萬曆帝朱翊(yì)鈞、泰昌帝朱常洛、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



當時很多人都會疑問,為什麼明朝有16位皇帝,可是明朝的皇陵為何會叫“明十三陵”,而不是叫“明十六陵”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明朝16皇帝中有3位皇帝的陵墓並不是葬在這裡,所以正因為“明十三陵”所葬的只有13位皇帝,所以它才叫“明十三陵”。那麼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這3位皇帝都是誰呢?


“明十三陵”自永樂帝朱棣開始,依次建有長陵(朱棣)、獻陵(朱高熾)、景陵(朱瞻基)、裕陵(朱祁鎮)、茂陵(朱見深)、泰陵(朱佑樘)、康陵(朱厚照)、永陵(朱厚熜)、昭陵(朱載垕)、定陵(朱翊鈞)、慶陵(朱常洛)、德陵(朱由校)、思陵(朱由檢)。也就是說沒葬在“明十三陵”的3位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鈺。那麼他們為何沒有葬在“明十三陵”呢?

洪武帝朱元璋

朱元璋沒葬在“明十三陵”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明十三陵”被當做皇陵是從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後開始的。在朱元璋時期,明朝的皇陵是在南京,而非北京。現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就是洪武帝的陵墓。



建文帝朱允炆

眾所周知朱棣登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篡位,他的帝位是造了侄子朱允炆的反才得來的。“靖難之役”後,朱棣攻進南京,朱允炆自焚於南京皇宮(有說逃出皇宮,隱姓埋名),雖然朱棣曾下詔會風光大葬朱允炆,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時至今日朱允炆的陵墓到底在哪裡,無人可知,但肯定的是絕對不是在“明十三陵”中。



景泰帝朱祁鈺

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瓦剌進攻北京。明朝危在旦夕之時,于謙等人擁立其弟朱祁鈺為帝,是為代宗,而遠在瓦剌敵營的英宗則被遙尊為太上皇。



1457年“奪門之變”,做了8年太上皇的朱祁鎮被再次擁為帝。而曾經的代宗朱祁鈺則被貶為郕(chéng)王,不久就死在了紫禁城的西苑,死因不明。死後,朱祁鎮將他以親王之禮葬在了北京西山,即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北麓。此時的朱祁鈺因不再是皇帝,所以也就沒有權力進入“明十三陵”安葬。

而後雖然朱見深恢復其皇帝的身份,但此時已不適合再遷移,也就是如此,朱祁鈺就成為了永樂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不是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



以上就是為什麼“明十三陵”只有13皇帝的原因。其中洪武帝朱元璋是因為當時的明朝都城在南京,而非北京,所以皇陵自然就不會在“明十三陵”;建文帝朱允炆則是因為帝位被奪,朱棣不願給他建皇陵,所以就沒有;代宗朱祁鈺是因其帝位不被朱祁鎮所認可,自然就沒資格葬在“明十三陵”,之後帝位雖被朱見深認可,但已不適合遷葬,所以就沒移入“明十三陵”。


澳古說歷史


這個問題很好解答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其餘的三個皇帝呢?

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現在南京,因為朱元璋就是在南京定都,並且一直在南京執政,死後也葬在了南京,所以在永樂遷都後,也沒有遷走。南京後來也成了陪都。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不到4年,就被他四叔趕下來了,其下落不明,都不知道死哪裡了,所以就沒有正式皇陵。但全國發現建文帝朱允炆的陵墓多達五十多座。

明代宗朱祁鈺,這是個臨時上臺的皇帝,他哥不靠譜,被蒙古人囚禁,自己臨危受命,本來應該值得稱道。但英宗回來後,代宗將其再次囚禁。“奪門之變”後,英宗復位,廢除朱祁鈺皇帝的封號,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景泰陵)。沒有進入帝陵群中。明憲宗即位後下詔恢復朱祁鈺皇帝之位。

所以目前在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明皇陵只有十三座。


黑水布衣


如果您去北京市旅遊,路過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時候,您會看到一個5A級風景區。這個有名的5A級風景區便是赫赫有名的明十三陵。明十三陵總面積大約為120平方千米,東面、西面、北面三面環山,中部為平原。明十三陵從明成祖時期開始修建,一直到崇禎皇帝為止,共有13位皇帝葬入,因名為十三陵。十三陵除了埋葬13位皇帝以外,還埋葬了23位皇后、2位太子、30多位妃子、2位太監。十三陵是明朝最大的皇家墓葬群。十三座皇陵依次為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於南京,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滅亡,大明共276年曆史。明朝共16位皇帝,明朝的第一任皇帝為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第二任為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第三任為明成祖永樂皇帝(明太宗)朱棣,第四任皇帝位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第五任為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第六任為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兩次當皇帝年號為正統和天順),第七任偉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第八任為明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深,第九任為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第十任為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第十一任為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第十二任為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垕,第十三皇帝為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第十四任為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洵,第十五任為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第十六任為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

通過上述論述,我們可以知道有三位皇帝沒有葬入明十三陵,分別為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鈺。令人沒有想到的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竟然也進入明代十三陵。明朝滅亡之時,崇禎皇帝在煤山的一顆歪脖子樹上上吊自殺。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倒是沒有難為崇禎的屍體,把崇禎葬入田妃墓中。滿清入主中原之後,為了籠絡民心而且宣示自己的正統地位,下令重新以皇帝之禮改葬崇禎皇帝,而且命名為“思陵”。從這個角度來說,歷史算給了“君王死社稷”的崇禎皇帝應有的回報。那麼為什麼另外三個皇帝的陵墓不在明十三陵中。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把都城安置在南京。明太祖和明惠帝時期,南京才是明朝的都城。那麼朱元璋在選擇帝陵的時候,肯定不會選在遠在千里之外的北京,而是選擇南京附近。朱元璋把自己的陵墓選擇在現在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之陵墓。馬皇后去世之後葬入皇陵,因馬皇后的諡號為“孝慈高皇后”,明朝又奉行以孝治理天下,所以把皇陵命名為“孝陵”。明孝陵佔地面積多達170多萬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皇陵之一。

明太祖去世之後,由嫡長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是為明惠帝。明惠帝在位期間為了抑制同姓諸侯王採用削藩政策。面對明惠帝的削藩政策,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終燕王造反成功,成功推翻了明惠帝。明惠帝在燕軍進入南京之際,放火焚燒宮殿。大火熄滅之後,明惠帝不知所蹤。從此明惠帝成為明成祖朱棣腦海中的噩夢,只要沒有得到明惠帝消息,明成祖就寢食難安。有人說明惠帝逃亡海外,明成祖便命令鄭和下西洋。一直到明成祖晚年,明成祖才放棄追尋明惠帝的消息。建文帝死在哪裡、埋在哪裡都不確定。有人傳言建文帝出家當了和尚,死後埋在了寺廟附近。明惠帝連皇陵都沒有,更不用說進入明代十三陵了。

明英宗時期,北方的蒙古瓦剌部強大起來。面對瓦剌大軍南下,明英宗決定御駕親征。結果明英宗在土木堡遭遇大敗,明軍全軍覆滅,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虜。瓦剌大軍直接打到北京城下,並且以明英宗相要挾。這時候明朝大臣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是為明景帝或者明代宗。明代宗和于謙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使得明朝轉危為安。瓦剌為了離間明朝,放回了明英宗,被放回來的明英宗成了太上皇。景泰八年,徐有楨、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重新擁立明英宗復位。明英宗復辟之後,把明代宗降為郕王。明英宗復辟一個月之後,明代宗離奇去世。官方給的說法是因病而死,也有人傳言明代宗是中毒而死。相比較於明代宗,明英宗明顯差了點意思。明英宗給明代宗潑了不仁、不義、不孝、不悌等髒水,並且給朱祁鈺上了一個“戾”稱“郕戾王”。明代宗的歷史功績,絕對超過明英宗,這個“戾”絕對是髒水。除了追加惡諡以外,僅僅以親王之禮安葬了明代宗。明英宗也沒有把明代宗安葬在十三陵皇家陵墓區,只把明代宗安葬到北京西山。明代宗也就成為明朝遷都之後,唯一一個沒有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好在明英宗的兒子明憲宗不像老爸那樣忘恩負義,他在位期間恢復了明代宗的帝號。明憲宗還下令改明代宗的王陵為皇陵,也就是景泰陵。

由於種種原因,明朝皇陵分佈比較散,如果加上鳳陽的皇陵以及明惠帝的墳墓,明朝皇陵所在地更加分散。明十三陵則是明朝皇陵最集中的地方。


依稀說史


大明帝國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成祖朱棣,在公元1402年經過4年和侄兒朱允炆的皇位爭奪戰後,燕王朱棣成功奪取皇位,在位22年,為了鎮守邊疆朱棣決定將首都南京遷都北京。

言歸正傳,明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埋葬於天壽山的明朝十三位皇帝。

至於標題所說的明朝十六帝為何十三陵只有十三位皇帝,其實明朝的十六位皇帝當中,有兩位下葬於別處,另一位就是明成祖朱棣的侄兒建文帝朱允炆,在朱棣發動奪位之爭成功後,朱允炆就逃離海外,不知所蹤,這才有了後來的“鄭和下西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