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老城故事:福州南門兜“三獅制五虎”的傳說

老城故事:福州南門兜“三獅制五虎”的傳說

古時遠遊的人到了南門也算到了家門口了,出門的人出了南門也算出了城了。

南門兜位於福州城市中軸線上,北接八一七北路,南接八一七中路,路長118米;東接古田路,西接烏山路,長度為101米。中心環島直徑15米,榕陰如蓋。就是這麼一個地方,在古時,是福州傳統的“七城門”之一,最早的名字叫“登庸門”,然後叫“閩光門”,再後來叫“甯越門”,到了明代才叫“南門”。

“三獅制五虎”的傳說

第一種三獅鎮五虎由來說法。

年紀稍長的福州人都聽說過“鼓樓前三獅鎮五虎”的故事。原來福建省會福州城南三十里有一座山,此山拔地而起突兀橫空氣勢奇偉層巒疊障鬱鬱蔥蔥,很是壯觀。從北往南看山勢成方形几案狀俗稱方山,故有“郡城南案”之稱。從東往西看則有五個主峰巍峨高聳,勢如五虎雄踞而得名“五虎山”。山下有大樟溪和烏龍江左牽右抱如玉帶環繞,江溪交匯處一展平疇風光迤邐氣勢萬千。相傳這裡自古以來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很久以前,呂洞賓和李鐵柺兩位大仙雲遊到五虎山,見這裡山勢奇特,酷似五隻猛虎,覺得十分有趣,就降下雲端,來到峰頂,邊觀賞景緻,邊下棋散心,他們下完棋,並排仰臥石上休息。呂洞賓剛剛躺下,覺得背上癢癢的,一摸,原來是兩根大鳥毛,就隨手插在旁邊石峰中,誰知這兩根羽毛正好插在了五虎中白麵虎的背上,此虎背上立刻長成兩隻大翅膀,猛虎添翼,厲害無比。這個孽畜到處亂跑,不僅糟蹋莊稼,還時時飛過烏龍江,跑到福州城裡放火燒房咬死居民,有一次到布政司衙門,把佈政大人咬死了,一時人心惶惶。新來的布政司在鐵柺大仙的指點下,用沾過仙水的神箭射中猛虎,制止住猛虎的兇炎。為防止五虎再來搗亂和傷人,布政使在風水大師的指導下,召來福州城最好的石匠,用青石精雕細琢成三隻大石獅,擺放在鼓樓前面,用這三隻石獅來鎮住城南五虎,這便是三獅鎮五虎的由來。

第二種三獅鎮五虎由來說法。

故事說的是,五代十國時,閩王王審知的最後一個繼承人,其孫王繼鵬昏庸至極。一年元宵之夜,他在姬妾宮女的簇擁下到雙門樓上(如今東街口稍北附近)觀燈賞月。突然發現城南遠處有五對如閃電般的光亮在閃動,嚇得暈過去。雙門樓的遭遇令王繼鵬坐立不安,其隨身法師說:“此乃城南五虎山五頭虎,對國王不利,惟有雕三頭石獅方保無虞。”王繼鵬馬上令人雕三頭大石獅置於雙門前(也稱還珠門)。不久,閩王國內部爭權奪利,互相殘殺,王繼鵬也被他的叔父王羲所殺。宋時雙門樓被拆,三個石獅移到鼓樓前。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又因為拆遷,“三獅”又移到了南門兜,仍朝南“制五虎”。所以至今,一些老一輩福州人還確信“三獅”可制“五虎”。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和城市的改造,這珍貴的“三獅”現在只剩一隻小獅子“躺”在華林寺內的樹陰下,其餘的獅子均不知所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