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竇娥”——名媛貝亞特麗切的弒父悲劇

在羅馬名勝巴貝里尼宮(屬於國立古代藝術美術館的一部分)某個不起眼的房間裡,懸掛著一幅“不起眼”的75釐米半身肖像畫——女孩如此花容月貌、天真無邪,但油畫的基調卻又如此陰暗壓抑,令人窒息。這是意大利著名巴洛克時代畫家圭多·雷尼(Guido Reni,1575年11月4日-1642年8月18日)的代表作之一,而畫中人物,在200年前的意大利幾乎可與蒙娜麗莎齊名——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最純真、最“邪惡”的貴族少女,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貝亞特麗切·倩契(Beatrice Cenci,1577-1599)。

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竇娥”——名媛貝亞特麗切的弒父悲劇

如今不少意大利人也已經不知這幅名畫的歷史背景,更遑論遠道而來外國遊客了。然而,圭多·雷尼的肖像卻曾經打動了無數藝術大師,引來了無數仿作;畫中人貝亞特麗切·倩契的悲劇故事,則為雪萊、司湯達、霍桑等文豪提供了靈感和素材,令人唏噓。

貝亞特麗切1575年出生於羅馬名門倩契家族,祖先曾包括教皇約翰十世這樣的偉大人物,然而16世紀時家族已在走下坡路,尤其是她的父親弗朗切斯科·倩契伯爵(Count Francesco Cenci),令家族惡名遠播。弗朗切斯科具有嚴重的暴力傾向,並且風流成性。他曾多次姦汙少女,甚至殺死了一名拒絕其求歡的女子。然而由於伯爵腰纏萬貫,上下打點之後,屢屢逃脫制裁,逍遙法外。回到家中,弗朗切斯科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暴君,他毆打妻子,折磨自己的子女,還以虐待僕人為樂。貝亞特麗切的生母愛裡西里亞·桑塔克羅切在她7歲時便不堪凌辱離世了,伯爵又娶了第二任妻子盧克蕾齊亞·彼得羅尼,不僅沒有收斂惡行,反而變本加厲,堪稱16世紀的意大利版“薩德”。貝亞特麗切的姐姐安東尼娜害怕會遭到父親毒手,竟直接向教皇求救,希望教皇能將自己送入女修道院內。在教皇干預下,貝亞特麗切和安東尼娜被送入了一家羅馬方濟各會修道院,以這種苦澀的方式,貝亞特麗切總算度過了相對平靜的幾年時光,併成長為一位優雅、美麗的貴族淑女。而她的繼母和兄弟們,則沒有那麼幸運了。

可惜好景不長,當貝亞特麗切出落為亭亭玉立的少女後,弗朗切斯科伯爵將女兒接出修道院,與自己“團聚”。伯爵對外宣稱這是為了更好地照顧、保護小女兒,但世人(包括歷史學家們)普遍相信弗朗切斯科另有所圖,甚至認為他垂涎女兒的美色,犯下了禽獸罪行。

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竇娥”——名媛貝亞特麗切的弒父悲劇

貝亞特麗切不像姐姐和母親那般逆來順受。她試圖向羅馬當局舉報父親,儘管伯爵早就臭名昭著,但由於其權勢,當局竟然選擇充耳不聞,甚至為伯爵通風報信。弗朗切斯科得知女兒竟敢指控他後,勃然大怒,便將妻子和女兒移送到郊外的家族城堡中幽禁起來。女眷們此後的待遇,可想而知。貝亞特麗切與繼母發現失去了一切合法救濟自己的出路,為了生存,她們終於決定以暴制暴,殺死伯爵。單憑兩個弱女子顯然無法實現這一目標,於是貝亞特麗切求助於哥哥弟弟。倩契家兩兄弟也早受夠了父親的虐待,於是四人一拍即合,決定炮製一出完美的謀殺,讓家中惡魔徹底消失。

1598年9月9日清晨,倩契的女管家普勞蒂娜(Plautilla)聽到山上城堡中傳來了一聲巨響(她平時住在山下小村內),急忙衝出一探究竟。回到城堡後,她發現貝亞特麗切正呆呆地望著窗外,對自己的呼喚毫無反應,而女主人盧克蕾齊亞則在尖聲哭嚎,城堡木質陽臺上赫然出現了一個破洞,而伯爵,消失了。

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竇娥”——名媛貝亞特麗切的弒父悲劇

伯爵屍體被扔出窗外

很快,人們在窗下12米的樹叢中,發現了伯爵血肉模糊的屍體。看上去,這只是一場意外事故。但事出蹊蹺,加之伯爵在四鄰中聲名狼藉,人們普遍懷疑這是其家人忍無可忍的結果。惡魔的死固然令人拍手稱快,但紙包不住火,流言蜚語很快進入了當局耳中,這一次,當局決定出面干預。

事實證明,罪犯們並不專業。陽臺上的破洞太小,根本容不下伯爵的身體。法醫驗屍發現,雖然屍體損毀嚴重,但太陽穴卻赫然有個巨大的傷口,深度足以容下手指,顯然不是跌傷,而是利器所致。一切的懷疑指向了伯爵的家人。關鍵時刻,男管家畏罪潛逃,隨後離奇死於逃亡途中,這更加深了當局的懷疑。教廷警察對僕人嚴刑逼供,終於有人忍不住透露了內情——伯爵的妻子兒女共同參與了謀殺,男管家正是幫兇(據說他還是貝亞特麗切的地下情人)。當日晚間盧克蕾齊亞對伯爵下了安眠藥,“殺手”們進入臥室時,不料伯爵竟突然清醒過來,兩兄弟手持鐵錘鑿子一擁而上,在母女倆和僕人協助下,經過一番搏鬥,終於結束了父親的生命。稍後,他們偽裝了意外現場,拋屍窗外。但這幾位“兇徒”手段過於拙劣,最終露了馬腳。

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竇娥”——名媛貝亞特麗切的弒父悲劇

三兄妹在臥室殺死伯爵,門口望風的是繼母盧克蕾齊亞。

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竇娥”——名媛貝亞特麗切的弒父悲劇

貝亞特麗切被刑訊逼供

當局如獲至寶,立即對母女倆接連審訊。貝亞特麗切經歷酷刑,卻堅決否認一切指控,堅稱無辜。然而她的繼母卻開口供認了罪行——一家四口,共同參與了謀殺,儘管繼母也提出,起因是丈夫對家人慘絕人寰的折磨,但在教廷看來,弒親的罪行絕不容寬恕。

這樁離奇的謀殺案,在羅馬乃至整個意大利引起了軒然大波。但民間的反響與教廷態度卻大相徑庭。多數民眾同情伯爵的家人,尤其是美麗柔弱的貝亞特麗切。弒父固然有罪,然而伯爵犯罪在先,這位禽獸父親將女兒囚禁於城堡中日夜凌辱,貝亞特麗切憤而反抗,情有可原。群眾們紛紛請願,要求教廷對貝亞特麗等人從輕發落。

這時,教皇克雷芒八世的態度至關重要,他的聲音決定了貝亞特麗切一家的生死。人們本以為教皇會考慮輿論,寬大為懷。然而不論何人為兇手求情,教皇都不為所動,堅持嚴懲不貸。

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竇娥”——名媛貝亞特麗切的弒父悲劇

貝亞特麗切和繼母被押送刑場。

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竇娥”——名媛貝亞特麗切的弒父悲劇

貝亞特麗切和繼母被公開斬首。

1599年9月11日,倩契一家四口被押送至羅馬聖天使城堡的橋上。哥哥賈科莫被大棒擊碎頭顱而死,隨後慘遭分屍。盧克蕾齊亞和貝亞特麗切隨後被劊子手用小斧頭斬首。只有12歲的弟弟貝納多幸免於難,但活罪難免,他被迫觀刑,當場昏厥過去。而伯爵的鉅額財富,則被順理成章地沒收充公——教皇將其分給了自己的親友們。

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竇娥”——名媛貝亞特麗切的弒父悲劇

聖天使城堡

某種程度上來說,貝亞特麗切之死的確算不上“冤案”。但面臨父親的暴行,她聯絡家人用極端方式自救,也是無奈之舉。難道要讓這位少女活活被折磨致死,才能令教廷心滿意足?許多羅馬市民都感到憤憤不平,為她鳴冤叫屈。在她遇難的聖天使城堡,至今還流傳著一則恐怖的傳說:每年9月11日凌晨,會有一個苗條的少女身影,懷抱著自己的頭顱,在橋上默默行走,直到隱入臺伯河。鬼魂之說當然不足為信,然而這也證明了數百年來羅馬市民對貝亞特麗切的同情與懷念。

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竇娥”——名媛貝亞特麗切的弒父悲劇

貝亞特麗切留下遺像

有人對克雷芒八世執意處決貝亞特麗切感到不解。其實在我看來,教皇何嘗不明白貝亞特麗切一家情有可原。然而歷史上克雷芒八世原本就以鐵腕強勢著稱,他作為教廷的代表,與世俗代表羅馬貴族階層正進行著激烈的權力鬥爭。貝亞特麗切非常不幸地淪為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貝亞特麗切出身貴族家庭,克雷芒八世故意忤逆民意,處決貝亞特麗切一家,就是要打壓貴族勢力和聲望,並且樹立自己一言九鼎的權威。此外,還能順便獲得倩契一家的鉅額財產,可謂一箭雙鵰。至於是否會留下千古罵名,作為政治強人,克雷芒八世恐怕並不在意。

克雷芒八世預想不到的是,貝亞特麗切死後成為了重要的象徵,青史留名。起初,她或許只是代表著羅馬市民與貴族對抗教廷的符號,但時過境遷,她的內涵慢慢有了擴張。很多人將貝亞特麗切視為對抗男權的偶像,這個可憐的少女,則成為了女權主義者讚美和研究的對象。意大利偉大畫家卡拉瓦喬親眼目睹了貝亞特麗切被處決的一幕,據說他深受刺激,同年以此為靈感創作了名畫《猶滴斬首荷羅孚尼》(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英國浪漫主義大詩人雪萊於1819年特意為貝亞特麗切創作了詩劇《倩契悲劇》。甚至著名瑞典化學家、發明家、諾貝爾獎的設立者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去世前不久還曾創作過一部以她為原型的四幕劇《復仇》……

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竇娥”——名媛貝亞特麗切的弒父悲劇

卡拉瓦喬的名畫《猶滴斬首荷羅孚尼》,其中猶滴據說以貝亞特麗切為原型,也可見卡拉瓦喬對她的同情。

和國人家喻戶曉的竇娥相比,貝亞特麗切或許是不幸的,因為她從來沒有獲得“官方平反”的機會。但從歷史進步的角度看來,貝亞特麗切或許又是幸運的,因為她的悲劇在後世反而喚醒了女性意識,並賦予無數藝術家、文學家創作的靈感源泉。貝亞特麗切已逝,但她卻永遠活在卡拉瓦喬的畫布上,活在雪萊的詩句間,活在諾貝爾的劇本里。

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竇娥”——名媛貝亞特麗切的弒父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