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5G+雲+AI:政企智能升級三要素


5G+雲+AI:政企智能升級三要素

一直以來,我們都深信:“數字化轉型時代,上雲是企業的必選項。”然而現實的骨感仍是給人當頭一棒:2018年我國企業的上雲率只有40%左右。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企業與雲無涉。

上雲遠遠不是降低成本的問題,事實上它會帶來業務模式的創新,乃至產業經濟的革命。那麼,為何多數企業面對雲計算會踟躕不前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更主要的是企業可能在找尋最好時機。

智能世界的生命三要素

正如我們在開篇所說的那樣,上雲是數字化轉型的必選項,但是上雲不等於數字化轉型,二者之間不能簡單地劃上等號。

此前幾年,就有很多專家明確指出,廣大政企客戶期盼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必然需要更多技術組合的共同加持,而不是單一地寄希望於某種技術——事實證明,這種判斷是嚴謹和客觀的。

日前舉行的“西安·選擇不凡 華為雲城市峰會2019”上,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魯勇

就生動地將“5G+雲+AI”比作“智能世界的生命三要素”,為我們詮釋了數字化轉型的“最好時機”。

5G+雲+AI:政企智能升級三要素

他認為,在未來的智能世界裡,5G就像是空氣一樣,提供無處不在的連接;雲是支持的單元,好比是太陽;AI則像雨露一樣滲透到各個行業,進行技術的轉型,以及產能、效率的提升。

技術之間從來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依附與使能的關係,至於5G、雲計算和AI就更是強相關的動態增強。

由於5G明顯提升了網絡響應效率、可靠性和單位容量,因此大量的本地計算可以遷移到雲端,從而使得雲計算可以更進一步發揮自身的優勢。同時,5G也真正將雲服務推向邊緣,實現無處不在的AI應用。

今年9月,首臺搭載5G設備的402號“和諧HXD3D”型大功率電力機車在西安正式交付,不到90秒的時間,15.6GB的機車視頻數據自動存儲完成,這標誌著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與華為合作開發的“5G+AI智慧機務系統”正式投用,這也是全球首次在鐵路機車上應用5G技術,對加快政企智能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5G能夠為雲計算提供更多的真實數據,價值密度更大、速度更快、時效更高,為AI算法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訓練空間……不難想象,5G的正式商用,將會為雲計算和AI帶來新一輪的快速增長。

魯勇認為,一方面,“5G+雲計算”可以大幅提升計算資源的普惠性,另一方面也使得AI的發展和普及成為可能——而這也正是華為雲的初心與使命:將通用計算和智能計算的充沛算力,向更多的行業輸出,普惠大眾。

華為雲堅持的業務方向,得到了市場的熱烈響應。預計華為雲2019年的增長將超過550%,遠遠超過市場上的其他雲計算廠商。

與此同時,華為雲的獲客數量得到了極大的增長,這也是外部市場與客戶極為看重的指標之一。以今年上半年為例,華為雲的新增客戶相比去年年底也實現了迅猛增長,增長速度著實驚人。

為政企定製的推進器

雖然華為的整體雲戰略發佈於2011年,但是華為雲的正式發力始於2017年6月,2018年華為雲進入到發展的快車道。從那時起,華為雲完成了從“新軍”到“新銳”的演進,一舉一動也愈發引人關注。

眾所周知,華為是一家擁有19萬員工的科技創新企業,其中研發人員佔比45%,總數接近9萬人。藉助這一龐大的研發體系,層出不窮的各種創新技術共同作用,使得華為雲成為很多政企數字化轉型的動力之源。

在本次華為雲的西安峰會上,華為雲隆重推出了政企智能升級的“助推器”——這也是業界首個為政企專門定製的推進器,可以簡單地用“1234567”來加以概括:

5G+雲+AI:政企智能升級三要素

即1朵華為雲,鯤鵬+昇騰2大創新引擎,“5G+雲+AI”3項核心技術,4大遷雲服務(華為雲遷移服務、兼容性測試專家指導、鯤鵬雲服務移植指導、等保專家諮詢),5大用雲支持(管理支持、培訓支持、技術支持、市場營銷支持、業務支持),6大旗艦雲服務(全場全場景AI、全棧混合雲HCS、新一代分佈式數據庫、等保測評、華為雲Welink、ROMA),7大產業賦能平臺(人工智能雲、工業互聯網、軟件開發雲、鯤鵬產業雲、5G+VR/AR、物聯網、智能網聯汽車)。

魯勇希望,以“5G+雲+AI”加速融合,產生的數字溢出效應,能夠讓各行各業快速把握住數字化轉型的“最好時機”,進入發展的快車道,促進產業化的升級與改造。

更進一步,雲計算與5G、人工智能,以及物聯網等技術的深度融合,不僅會極大地拓展雲計算本身的邊界與內涵,還會持續加強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相互聯動,在智慧城市、智能製造以外,催生出更多的新模式、新產業和新業態。

《中國雲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發佈的數字顯示,我國雲計算產業已連續3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2018年的總體規模達962.8億元。相信在5G、AI的強力推動之下,市場規模將繼續穩步增長。

中心帶動,兩翼齊飛

與其他很多信息技術一樣,雲計算起步於美國,因此美國企業獲得了先發優勢。不過,受限於早期的帶寬、連接以及成本等因素,雲計算長期為互聯網廠商所“專擅”,未能轉向更加廣闊和縱深的政企領域。

毫無疑問,5G將帶來更高的帶寬和更低的延時,讓萬物互聯成為可能,廣大政企客戶的上雲需求也將真正得到滿足。

截至目前,華為已經和全球諸多領先運營商簽署了60多個5G商用合同,其中有32個來自歐洲,這進一步佐證了華為在5G領域的崇高地位。就像打網遊一樣,巨大的5G優勢也為華為雲加上了增益BUFF。

5G+雲+AI:政企智能升級三要素

在華為看來,雲計算是一種平臺,平臺上各種技術的融合會不可避免地產生“溢出效應”,帶動雲計算的整體推進,而“5G+雲+AI”的全新組合尤其會產生顯著的溢出效應。

以AI為例,從2018年全聯接大會開始,華為顯著加快了腳步。繼去年發佈了昇騰系列芯片之後,華為相繼又發佈了加速卡、開發者套件、訓練集群等產品,還以鯤鵬為底座,全面構建了智能計算的新平臺。

今年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全球最快的AI訓練集群Atlas900正式發佈,112款基於鯤鵬和昇騰的華為雲服務齊齊亮相,創新性地滿足了廣大政企客戶對於通用計算和AI計算的需求。

通過5G和AI,華為雲在戰略上真正實現了“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的發展格局。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華為雲在雲端做到了5G和AI的深度融合,目前在一批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項目中,華為雲已經實現了“5G+雲+AI”的落地。

據悉,到2023年,中國政府和大型企業上雲率將超過60%,全棧雲計算平臺將成為政府和大企業的主流IT基礎設施,中國雲計算產業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

我們相信,在全新的Cloud2.0時代,通過“5G+雲+AI”的技術融合,華為雲有能力為政企客戶提供技術領先、穩定可靠、安全可控、開放創新的全棧智能雲服務,真正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智能化升級和數字化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