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做“不吼不叫”的媽媽怎麼那麼難?做到這3點,你就不再糾結了

文 | 果媽

“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聽話,跟他好好講道理不聽,非得逼我發火才行?”

樂樂媽週末帶著樂樂去參加親子活動,其中有一個遊戲是孩子和媽媽要共同完成“傳遞氣球”的任務,哪個小朋友的簍子裡氣球多且沒有破,誰就可以獲得一個獎勵。

任務剛開始時,樂樂還特別地有積極性,但因為媽媽吹得慢,明顯落後別組的小朋友,樂樂便一臉不高興地催促媽媽,媽媽安慰樂樂彆著急,還有時間。

眼看,別的小朋友簍子裡有很多氣球了,樂樂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驚訝的事:直接從別的小朋友簍子拿,放到自己簍子裡去。

最後,兩個小朋友因為氣球爭得大哭。

做“不吼不叫”的媽媽怎麼那麼難?做到這3點,你就不再糾結了

樂樂媽道完歉後,開導樂樂說:“遊戲規則,我們都要遵守,不遵守規則,那這個比賽就沒有意義了。所以,我們不能隨便拿別人的,要靠自己努力才行。”

樂樂聽不進去,哭著喊著就要拿,被這麼多人看著,樂樂媽脾氣也上來了,吼道:“就知道哭,小小男子漢能不能有點出息,你再哭以後我們就不來參加這種遊戲了。”

這時,樂樂哭聲才慢慢小下來。

跟孩子好好講道理就是不聽,非得吼叫才行?

我們是不是也經常遇到這種情況,覺得孩子是故意在氣自己,而自己明明那麼愛孩子,卻又總是忍不住想吼,吼完後又很後悔,很內疚。

每個媽媽基本上都體驗過這種內心衝突的時刻,甚至不禁反問自己是不是個好媽媽?

做“不吼不叫”的媽媽怎麼那麼難?做到這3點,你就不再糾結了

為什麼媽媽們會覺得不吼不叫很難?

吼叫,是無意義的教育。

心理學研究證明:吼叫對孩子的行為沒有半點改善作用,相反,它們更像這些行為的“燃料”。孩子們會更想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以此來反抗或擊敗父母。

蒙臺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長期被吼叫的孩子,傷害不亞於被打罵和侮辱。

孩子脾氣會變得暴躁,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變得膽小、內向、不自信,交際能力差,還會影響良好的親子關係。

即使成年後,生活環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依舊很難改變“大腦和精神”上受到的傷害,很容易在外界的刺激下,重新引發心理的創傷。

這些危害,我們不用過多去說都知道,可為什麼還是會忍不住吼叫孩子呢?

做“不吼不叫”的媽媽怎麼那麼難?做到這3點,你就不再糾結了

1、對孩子的行為標準定太高

曾經有一項調查,讓媽媽給孩子打分,無一例外,孩子在媽媽眼中有太多的不完美,比如說不愛乾淨、喜歡拿袖子擦嘴;做事磨蹭,尤其是起床;愛頂嘴;愛哭;功課不好,貪玩……

這幾乎是每個孩子在那個年齡階段會有的表現,這是他們成長的軌跡,孩子還處在一個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

但我們卻恰恰用高標準去要求孩子,試圖塑造一個完美的孩子,孩子的不配合或做不到,無力感和挫敗感就激發了我們的憤怒。

做“不吼不叫”的媽媽怎麼那麼難?做到這3點,你就不再糾結了

2、自己曾經是被吼的小孩

弗洛伊德說,所有成年人的傷,都是在童年時期留下的。

我們會剋制不住地想要吼孩子,其實,最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沿襲了我們父母的教育方式。

曾經參加講座活動時,認識了一位媽媽梅姐,當我們在聊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她跟我們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有天出差回家,看到孩子在雪白的牆壁上亂畫,她很生氣,什麼都沒問,直接對著孩子就是一頓吼。看著孩子驚恐的眼神,她又非常的後悔。

事後,孩子告訴她:“我想要畫一個全家福,這樣媽媽就能時刻陪我了。”

經常各地跑的梅姐更是心疼女兒,不禁反思自己為什麼這麼衝動?

第二天,她接到媽媽一個電話,電話那頭的媽媽因為她接慢了,開頭第一句話就是挖苦她。

一下子,她就明白了,為什麼自己容易炸毛。

做“不吼不叫”的媽媽怎麼那麼難?做到這3點,你就不再糾結了

3、心裡有煩心事,憋著無名火

在外面工作辛苦一天,亦或是被領導批評、責罵,情緒非常不好地回到家,孩子又各種不聽話,心裡的火氣難免就會朝孩子發出來。

結果出現“踢貓效應”:你吼孩子,孩子大哭,你繼續吼,孩子更加哭,兩個人都充滿了負面情緒,陷入痛苦,孩子則成了最受傷的那個人。

情緒就是一頭怪獸,你控制不了它,它就會控制你。

4、家裡有個缺位的爸爸

有人說,中國家庭關係,有一個公式:缺位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

當爸爸缺位,孩子一直在媽媽跟前鬧騰時,媽媽的的無力感和不滿會放大千百倍。

雖然,爸爸和媽媽的分工可能不一樣,但爸爸們也別忘了,家裡還有一寶等著你去雕琢。

做“不吼不叫”的媽媽怎麼那麼難?做到這3點,你就不再糾結了

如何做到不吼不叫?掌握方法,就可以不糾結

在一次諮詢中,諮詢師問7歲的小瑪麗:

“如果你有一根魔杖,可以實現一個願望,改變你的爸爸媽媽,你希望改變他們什麼?”

小瑪麗毫不遲疑地回答:“我希望他們別再衝我大吼大叫了。”

孩子對父母情緒的感知能力非常強,何況是吼叫這麼激烈的負面情緒呢?

吼叫對孩子有害無益,這幾個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運用“南風效應”,讓孩子聽得進道理

南風效應(South Wind Law)也叫做“南風法則”或“溫暖法則”,它來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的這則寓言,後來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概念。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最後,南風獲得了勝利。

它告訴我們:溫暖勝於嚴寒,提示我們在做事情時要考慮方法和態度。

做“不吼不叫”的媽媽怎麼那麼難?做到這3點,你就不再糾結了

我們跟孩子講道理也一樣,順應“南風效應”,才能事半功倍。

➊保持耐心,是第一步,讓孩子有宣洩情緒的出口,情緒平靜後,孩子才聽得進去

➋講道理時,先共情,肯定孩子不好的感受,讓孩子把你歸為“自己人”,避免指責或諷刺孩子,以免孩子裹緊“棉大衣”。比如,我知道你不高興,但是你要說,媽媽才知道,這樣媽媽才能幫助你。

➌跟孩子多進行有愛的互動,比如說一個擁抱,一個魔法親親,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孩子才會願意聽你說。

所以,當你疑惑為什麼跟孩子講道理不聽的時候,可以先對照一下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這三個原則。

如果,你都認真做了,還覺得效果差,歡迎來一起溝通,探討。

做“不吼不叫”的媽媽怎麼那麼難?做到這3點,你就不再糾結了

2、巧用“黃金暫停力量”

P.E.T父母效能訓練國際認證資深督導微微辣,在《你好媽媽》節目中,分享自己做不吼叫媽媽的故事。

有天,孩子做了2只母子恐龍,非常地高興,結果微微辣不小心把小恐龍弄壞了,兒子哇地一聲就大哭起來,微微辣什麼都沒說,就站在孩子對面(因為孩子不讓她坐旁邊)。

等孩子不哭了,她就伸出手示意孩子抱抱,那一刻,她覺得整個世界都安靜了。

但,她也曾經吼過孩子,也曾經為吼孩子而內疚、後悔過。

她說:剋制自己情緒的法寶就是“暫停”,讓自己冷靜,問問自己,除了吼叫,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當我們快被孩子氣得亂吼亂叫前,記得給自己按下“暫停”鍵,等關係好的時候,再跟孩子一起回顧總結。

做“不吼不叫”的媽媽怎麼那麼難?做到這3點,你就不再糾結了

3、不斷反思自己,接納自己和孩子

孩子失控後,無力感和挫敗感是激怒我們吼叫的原因。

說到底,我們吼叫,是對自己內心不滿的宣洩,所以,我們首先要反思自己,接納自己的壞情緒,多給自己一點鼓勵,多給自己一個擁抱和微笑。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療師》一書中提到:自我改變需要經歷四個步驟,分別是:意願、覺察、接納、選擇。接納最難,但可以通過不斷的覺察來幫助自己做到。

在每次自己要發火之前,多想一想這麼做值不值得?形成習慣後,下一次,你就會不自覺地先去思考這個問題,而後做決定。

做“不吼不叫”的媽媽怎麼那麼難?做到這3點,你就不再糾結了

關於接納孩子,我們先要承認孩子有缺點,但獨一無二。

有關母嬰依戀的研究表明,當父母能夠接受和容納孩子的情感(尤其是憤怒、悲傷等負面情緒)時,孩子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並學會自我安撫和情緒調節,並且能更有能力管理自己的行為。

所以,要想孩子暫停吼叫,父母先要像一個容器一樣,包容孩子的情緒。

正如,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所說:媽媽就是最好的容器。

果媽寄語

孩子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孩童時的小狀況,只是非常非常小的一粒沙而已,媽媽完全不用為了這一粒沙,那麼焦慮。

媽媽們,請相信,你在孩子心中是獨一無二的,也請相信,做好媽媽不耽誤做好自己。

我們追求做個80分的好媽媽,但不強迫自己做個100分的媽媽。

最後,如果讓你們用一個詞來形容親子關係,你的答案會是什麼呢?歡迎評論區一起交流。


我是兩孩媽媽 - 果媽,一直從事教育行業,專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及乾貨文,解決爸媽育兒煩惱,讓爸媽和孩子一起快樂成長。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