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吳京的《攀登者》,不只是簡單地談愛國

今年吳京主演的主旋律電影《攀登者》,是有點爭議的。

覺得它不好的觀眾,主要是認為它的感情戲有點多,而且有點尷尬,甚至結局都有點走偏,變成了“《珠峰絕戀》”;

吳京的《攀登者》,不只是簡單地談愛國

覺得它好的觀眾,主要是它很成功地還原了中國登山隊登珠峰的不容易,致敬了這群偉大的攀登者。

而個人覺得《攀登者》是有缺陷,不過它至少不是簡單地談愛國,是有嘗試深入地探索主旋律的!

究竟是”相機”重要,還是個人的性命重要

歐美國家的價值觀,更多是趨向於個人的,

所以歐美電影裡表現的主流價值觀,更多是與個人相關的,強調自由,強調自我實現,強調自我救贖,總之強調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讓自己覺得“爽”的價值觀。

中國的價值觀,更多是趨向於群體的,

所以我們的電影裡表達的主流價值觀,更趨向於與集體相關的。比如愛國,團結,共同奮鬥,強調個人對集體的貢獻。

吳京的《攀登者》,不只是簡單地談愛國

《中國合夥人》

《攀登者》就是一部很正宗的中國主旋律電影,強調個人向集體奉獻,並嘗試深入地探索個人向集體奉獻的“度”的問題

要理解這部電影所表達的東西,觀眾要先搞懂,為什麼中國登山隊要登上珠穆朗瑪峰?

其實登山隊當時登珠峰的意義,是遠遠不只是為了祖國的尊嚴,

在當時,登珠峰除了能為國人向世界證明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讓國人有自豪感外,

還對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有著重要的意義!

當時世界的政治環境比較複雜,而珠穆朗瑪峰是位於我國與尼泊爾的邊界,

當時尼泊爾就經常以珠穆朗瑪峰的命名和高度,都是由外國人確定的,以及沒有中國人登上過珠穆朗瑪峰為由,認為珠穆朗瑪峰不是中國的。

吳京的《攀登者》,不只是簡單地談愛國

當時中國登山隊,若能夠登上珠峰,並拍下照片,是非常有助於維護我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

所以中國登上珠峰,不僅是為了祖國的尊嚴,而且還是為了維護祖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對祖國意義重大

《攀登者》主要就是歌頌這些為了祖國而歷經九死一生,登上珠峰的中國攀登隊!

導演和劇組也通過攀登隊的事蹟,來嘗試探索個人向集體奉獻的“度”的問題。

“究竟相機重要,還是隊友的生命重要?”

電影裡,中國登山隊第一次登珠峰的時候,遇到了雪崩,

在面臨救攝影師,還是保住相機的抉擇時,

吳京的《攀登者》,不只是簡單地談愛國

吳京飾演的方五洲為了救攝影師曲松林,放棄保住相機。

因此在1960年,登山隊成功登上珠峰,但沒有相機拍下照片,所以國際社會不承認。

後來曲松林就有點抱怨方五洲,因為他覺得相機比他的生命更重要,當時方五洲應該不管他生死,保住相機的。

在準備第三次登珠峰的時候,

方五洲受傷了, 暫時不能當隊長,而此時沒有比較有經驗的隊長。

總指揮曲松林只能選擇放棄,或者讓缺乏經驗的李國樑做隊長登山。

曲松林經常為當年的事而內疚,因而選擇冒險一點,讓缺乏經驗的李國樑當隊長去登山。

結果登山時出現了意外,而李國樑則為了攝影機,犧牲了自己。

面對李國樑的屍體的時候,曲松林流下了眼淚,

因為他覺得在這種情況下,賭上了這位年輕小夥的生命,內心有點慚愧,覺得自己為了祖國,有點過了。

最後,他跟方五洲道歉,既是為了李國樑的死,也是因為自己曾經怨恨方五洲為了救自己,而放棄保住相機。

吳京的《攀登者》,不只是簡單地談愛國

通過這兩段“究竟相機重要,還是隊友重要”的劇情

導演和編劇應該是在表達:

為了祖國,個人是值得連性命都不要的,但也要看情況的,要有“度”的。

如果是祖國的主權和利益可能被嚴重損害,而且是生死存亡關頭,

比如外國侵略我們國家,那麼個人就應該勇敢了,因為如果人人都為自己,那誰來保護自己?只有保住祖國,大部分人民才能得到保障。

如果像電影裡登山隊的那種情況,適當地為了隊友的生命,暫且放棄一次機會,還是可以理解的。

在那種情況下,

像李國樑那樣,為了祖國,連性命都可以放棄,他的確是英雄,這種行為值得尊敬,但不強求每個人都那樣。

吳京的《攀登者》,不只是簡單地談愛國

像方五洲那樣,為了隊友的性命,暫且放棄一次爭取祖國利益的機會,也是可以理解。

《攀登者》也強調了”傳承”,希望新一代承擔責任

電影裡有一段很感人的對白,是電影裡的李國樑說的。

原話大概是這樣的:“方隊長,你說我缺乏經驗,做隊長登山很危險,但當年你何嘗不是臨危受命。辛苦的年代,那些困難都是你們這代人扛的,現在我們也應該扛一下。"

最後年輕的李國樑成功當了隊長,領導第三次登珠峰,雖然說他登山失敗了,但他的確是有擔當的,值得尊敬。

吳京的《攀登者》,不只是簡單地談愛國

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這段劇情,就是在強調“傳承”,希望祖國年輕的一代慢慢開始承擔起責任。

祖國老一輩人民,他們承擔的責任,扛起的困難,是我們年輕的一代無法現象的;

而年輕的一代,生於和平時期的一代,不應該只是享受老一輩爭取的成果,也應該承擔起國家的責任,這應該也是導演和編劇想表達的。

吳京的《攀登者》,不只是簡單地談愛國

《攀登者》更致敬了中國登山隊

在真實歷史中,當年中國登山隊能夠登上珠穆朗瑪峰,其實是一點都不容易,非常了不起,非常偉大的。

1953年,才有外國人正式登上山珠穆朗瑪峰山頂,不過他們是從“南坡”登上的,相對比較容易一點。

珠峰的“北坡”位於中國,“南坡”位於尼泊爾,實際上從“北坡”登山的難度遠遠高於從“南坡”登山。

吳京的《攀登者》,不只是簡單地談愛國

而1960年,中國登山隊是從”北坡“登山的,他們是第一批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人類!

《攀登者》裡,有些比較小的細節是比較假的,比如方五洲救徐纓時, 居然可以用身體頂住巨大的冰塊。

吳京的《攀登者》,不只是簡單地談愛國

但電影裡,對珠峰惡劣環境的描寫,那是一點都不誇張。

人類在珠峰前,是顯得非常渺小的,

在珠峰上,一次突如其來的雪崩,就足以奪取中國登山隊的性命。

《攀登者》成功地展現了他們登山的不容易,成功緻敬了這一批為了祖國的尊嚴和主權領土完整,而冒著生命危險,去挑戰珠峰的英雄。

吳京的《攀登者》,不只是簡單地談愛國


總的來說,《攀登者》這部主旋律在感情戲上,在電影的節奏上,是有點缺陷的,

但它至少是有嘗試深入地去探究,傳遞主旋律的,不只是簡單地談愛國。

而且它能挖掘中國登山隊的故事,運用新的題材,這也是一種創新了。

吳京的《攀登者》,不只是簡單地談愛國

洞察影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