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馬鞍山、南京兩市邊界互有一塊“飛地”:呈現類似八卦圖的形狀

在南京浦口區與安徽和縣交界的地方,存在著兩塊有趣的“飛地”,一塊安徽的小村落被江蘇的土地包圍著,另一個江蘇的小村莊卻“飛”入安徽境內,呈現出類似八卦圖的形狀。這兩塊“飛地”裡的村民過著怎樣的生活,“飛地”又是怎樣形成的?

馬鞍山、南京兩市邊界互有一塊“飛地”:呈現類似八卦圖的形狀

安徽村子“飛”進江蘇

大包村村民多在江浦看病,但醫保不能用;水、電、電話都是江蘇的四周都是江蘇的土地,唯獨中間這個小村隸屬於安徽馬鞍山的和縣。在安徽省的地圖上難覓其蹤,要找到它,只能在南京浦口區的地圖上找。日前從浦口區江浦街道驅車一路向西南方向,大概一個小時車程後來到星甸街道,在村民帶領下來到了屬於安徽和縣石楊鎮的小村—大包。

馬鞍山、南京兩市邊界互有一塊“飛地”:呈現類似八卦圖的形狀

穿過一片苗木林,村頭一棟二層樓房上面掛著個藍色鐵皮牌子,上面寫著“綽廟鄉新設行政村大包自然村”的字樣,小樓旁邊停著一輛農用車,掛著江蘇的牌照。

白天的村子裡非常安靜,偶有經過的也多是老人,詢問幾個村民,都姓包。村民包大鋁告訴記者,年輕人多出去打工了,很多房子沒人住,現在村裡只有30多戶人家,80多畝地,平時村民用的電、水、電話都是江蘇的,小孩子也在江蘇的學校上學,不少年輕人也在江蘇的地上蓋房子。

“我們都去江浦醫院看病,離得近,但是醫保不能用,也麻煩。”今年82歲的包大媽告訴記者,自己從出生就在大包村,這裡就隸屬安徽,早些年生活有很多不方便,現在已經好很多了。

馬鞍山、南京兩市邊界互有一塊“飛地”:呈現類似八卦圖的形狀

據介紹,村裡安裝的電話都是南京的區號,有什麼事撥打110時,出警的都是江蘇警察。在村裡用安徽的手機則屬於漫遊。

江蘇村子“嵌”入安徽

南京專門修3.5公里公路連接石村;該村的泉水與湯泉一脈相連。

有趣的是,在不遠處的和縣石楊鎮境內,也有一個隸屬於江蘇南京浦口區星甸街道的小村落—石村,由老薑組、泉水組、茆村組幾個組組成,這幾個村面積約200多畝,共有600多人。

馬鞍山、南京兩市邊界互有一塊“飛地”:呈現類似八卦圖的形狀

從社區出發,要穿過一個安徽的小組,才能來到泉水、老薑等村。“為了方便這邊的老百姓,我們這裡政府專門修了道路、電纜、自來水管,都是從中間的這個安徽村組中經過的。你看這個小橋,也是我們村修的。”村會計陳有良介紹說。石村社區是南京最西端的一個行政村,南京市為了老薑、泉水等幾個組的村民還專門修了3.5公里的跨省公路,目前,在這幾個組的村民生活並沒有什麼不便,子女讀書、醫療等都在江蘇。

老薑組得名是因為很多村民都姓姜,村裡的老百姓告訴記者,從解放後這個村就存在了,與周圍安徽村落有很多來往。泉水組是因為轄區內有一汪天然泉眼而得名。

據介紹,泉水組裡的泉水跟湯泉一脈相連,曾送檢過,水質可以媲美農夫山泉。“之前我們想過,能否在附近開廠進行加工銷售,後來因為國土部門查不到這個地方,沒有辦法進行開發。”

怎麼形成的?

民國時大戶跨界買地

土改時歸原省管轄

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安徽和江蘇在交界處出現的這兩塊飛地,是如何出現的?詢問了當地多位上了年紀的村民,均沒有得到肯定的說法。

“民國時期,有些大戶會到處買地,有姓包的商人到江蘇境內買了地,也有江蘇人到安徽買了地。後來,行政區域劃分時,照顧到土地歸屬,就把個人的地歸同一省管轄,演變成了現在奇特的‘飛地’。”老薑村有居民表示。

馬鞍山、南京兩市邊界互有一塊“飛地”:呈現類似八卦圖的形狀

“土改時期留下的問題。”一位村民說,父親曾告訴他,當時他們家住在和縣綽廟鄉邊上,後來,起先有一家搬到現在的大包村,後來陸陸續續搬了不少。土改開始時,這個村已經有30多戶安徽人,安徽的土改工作組就將這個村落率先登記了。等到江蘇省工作組來時,見這個村已經被安徽登記過了,便沒有再登記。

當地還有另一種說法:民國時期,蘇皖劃分地界時,當時的政府為了兩個省能緊緊連在一起,故意造成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這樣民國才不會分裂,“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也反映了民國政府對國家統一信心不足。”

會改變隸屬嗎?

曾經有人提出“對換”

但最終沒有實現

一位83歲姓包的大媽告訴記者,幾年前,村民們曾聯名寫了一封信給縣政府,表示希望大包村能夠改變隸屬,變成江蘇的土地,這樣方便村民。“當時好像也批了,後來又不同意了,最後也沒個說法。”

據介紹,還有村民曾在90年代向南京規劃部門提議,能不能把“大包”與“老薑”等幾個江蘇村對換一下,這樣方便村民也有利於管理,得到的答覆是“只要安徽省願意換,我們也願意換”。不過最終上面表示沒法解決。

馬鞍山、南京兩市邊界互有一塊“飛地”:呈現類似八卦圖的形狀

據瞭解,因為這兩塊“飛地”涉及江蘇和安徽兩個省份,其區域劃分要通過國務院有關部門解決,地方無權處置,因此想要改變並非易事。

不過雖然如此,大包村現在的人口已經越來越少,很多村民的子女已經在浦口一帶買房或工作,有的戶口都遷走了,變成江蘇人了。“再過幾十年,可能就自然消失了。”有人這樣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