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哥薩克在中國:源自著名的尼布楚,與滿漢通婚,多在北京哈爾濱

哥薩克在中國:源自著名的尼布楚,與滿漢通婚,多在北京哈爾濱

雅克薩(俄國人叫阿爾巴津),距黑河舊城(舊稱黑龍江城)西北1300多里,城東有提鹹河灣城,滿語意為“涮塌了的江灣子”。現位於黑龍江與額木爾河交界口東岸,西岸為今黑龍江省呼瑪縣。該地現為俄羅斯阿穆爾州阿爾巴津諾。

此城原是索倫部的達斡爾族所築的木城,後被烏魯蘇穆丹屯長博穆博果爾所佔。1639年,博穆博果爾反叛,皇太極派薩木什喀、索海等人平叛,攻克了雅克薩和兀庫爾,並將此城夷為平地。

清順治初年即1645年到1651年,俄國向西伯利亞擴張,進軍至黑龍江流域。哈巴羅夫帶領一群哥薩克人來到這裡,重新建城且命名為“阿爾巴津”,成為俄國在外東北的最初據點。

哥薩克人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主要是俄羅斯裔和烏克蘭裔裡面因崇尚自由、反抗沙皇統治而到頓河附近定居的農民。沙皇收買了其中的統治階級和貴族,利用他們佔領西伯利亞並直達黑龍江和太平洋沿岸。哥薩克是沙俄開拓疆域的主要力量,在東歐,中亞和東北亞都有分佈。

俄國人同時加強了在外興安嶺和黑龍江流域宗教活動。他們一方面遷移俄羅斯人到此定居,另一方面還迫使很多當地民族放棄薩滿教而皈依東正教,轉而效忠俄國。一些通古斯民族和蒙古部落逐漸向俄國的靠近,引起了清朝皇帝對邊防的憂心。

1658年,清軍打敗了斯捷潘諾夫率領的駐軍,重佔雅克薩;但1665年,波蘭人切爾尼戈夫斯基再次重佔雅克薩。

1682年,俄國人更是在此建立了阿爾巴津督軍區。他們不斷侵擾黑龍江流域,並且鼓動當地約幹索倫部酋長叛附。這一切徹底激怒了康熙帝。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康熙派遣彭春率軍3000人圍攻雅克薩,並於5月25日發動總攻。在準備焚燬木城時,俄軍終於宣佈投降。

雅克薩督軍托爾布津在受降儀式上發誓不再返回雅克薩(事實上,他在清軍撤軍後馬上又重佔了此城。轉年,康熙命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再圍雅克薩,中俄終於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

》,確認了清朝對於雅克薩的主權);清軍則把俘獲的700餘名哥薩克遣返。另有50名不願回俄國的哥薩克,被清朝慷慨接納了。

哥薩克在中國:源自著名的尼布楚,與滿漢通婚,多在北京哈爾濱

這50名哥薩克隨清軍回到了北京。他們被編入鑲黃旗滿洲都統第四參領第十七佐領,成為康熙的俄裔近衛軍,俗稱“俄羅斯佐領”,駐守東直門。

編立之初,以伍朗格里為佐領;伍朗格里死後,其子羅多渾繼任;羅多渾死後,該佐領歸入公中。佐領下人只能擔任五品以下武職。

他們的東正教信仰得以保存,康熙允許他們把胡家園衚衕的關帝廟改為東正教教堂——此即今天的北館,俄羅斯駐華使館所在地。從1713年開始,俄羅斯正教會給北京派送東正教北京傳道團。

清廷允許他們娶斬首的罪犯之遺孀。他們與中國人結婚,生養繁衍後代並且被漢化。他們的後裔慢慢地不再說俄語,逐漸成為斯拉夫人、滿人、漢人等的混血兒,被稱作“阿爾巴津人”。

到19世紀末,估計有1000位阿爾巴津人居住在北京。當時到中國的俄羅斯人會發現,儘管保持著東正教信仰,但阿爾巴津人已經不再具有典型的俄羅斯人的體貌特徵了。

義和團運動中,很多外國人和中國基督徒被害。事後,222位被殺的神職人員與信徒被俄羅斯正教會封為聖人(中華殉道者),其中包括多名阿爾巴津人。

20世紀60年代末,有幾個阿爾巴津人家庭移居蘇聯,但是絕大多數人選擇留在了中國。

他們現在主要分佈在北京和哈爾濱,一小部分居住在呼倫貝爾、上海、天津、武漢、錦州、白城、長春等地。一些資料認為,他們應被歸為俄羅斯族;而另一些資料認為應歸為是滿族(官方的做法是:1949年後,因所居之處的不同,被確定為滿族或中國俄羅斯族等)。

阿爾巴津人主要信奉東正教中華正教會(他們把東正教堂稱為羅剎廟或喇嘛臺,把上帝稱為佛,把教士稱為喇嘛,把聖愚稱為薩滿等),但受薩滿教、藏傳佛教影響至深。2003年前後,曾有部分阿爾巴津人到莫斯科、彼得堡等城市的東正教神學院學習東正教;但現今多數的阿爾巴金人已不再虔誠地信仰東正教了,更多的只是把其作為一個民族符號。

阿爾巴津人現在通用漢語,部分老人能使用俄羅斯語、教會斯拉夫語、滿語。

現在,阿爾巴津人的俄羅斯姓氏都根據諧音改成了漢姓(即根據俄羅斯姓氏中的第一個字母,取一個發音接近的漢姓),如:羅曼諾夫改為羅姓、哈巴洛夫改為何姓、雅克甫列夫改成姚姓、杜必寧改為杜姓、賀洛斯托夫改為賀姓等。

哥薩克在中國:源自著名的尼布楚,與滿漢通婚,多在北京哈爾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