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鐵西區“12231”工程再蓄產業新動能

鐵西區“12231”工程再蓄產業新動能

10月,在鐵西區,190個投資億元以上項目建設正酣,“大項目頂天立地,小項目鋪天蓋地”的投資熱度持續升溫。項目鏈式集聚、企業集群式發展投射出的,並不僅是數量之多、體量之大、質量之優,更是鐵西區在佈局全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上的戰略目標。

按照市委城區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鐵西區立足實際,加快建設“12231”產業體系,即利用5年左右時間,打造1個以寶馬為代表的千億級企業,以沈鼓、遠大、東藥、三一重裝為代表的20個百億企業,以安斯泰來製藥、賽輪輪胎、中車瀋陽機車車輛為代表的20個50億企業,以中光電子、賽萊默水處理、昊誠電氣為代表的30個10億企業,以樂凱科技、瀋陽有色金屬、二一三電子科技為代表的100個億元企業,加速向工業總產值500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20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0億元目標邁進。

圍繞這一戰略目標,鐵西區從產業和項目鋪排上的構架已現,正在一個產業一個產業、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地進行實名制推進落實。

——在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產業領域,華晨寶馬產能40萬輛的全球最先進的整車工廠、產能60萬臺的歐洲以外最大的動力總成工廠、德國本土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全球第三家以及德國之外第一家完整的動力電池中心均已落戶。以華晨寶馬新工廠、恆大新能源電池、輪轂電機及配套項目等在建項目正在強力推進,龐大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鏈條也在不斷拉長並拓寬,一個世界級汽車工廠正在崛起,加速向4000億產業集群的目標邁進。

——在先進裝備製造業領域,沈鼓集團、特變沈變、三一重裝等一大批優勢領軍企業正在由傳統裝備製造業向智能化、信息化、綠色化轉型。在鐵西,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製造業與信息化不斷深度融合,36個製造業企業轉型升級項目加快實施,紫光雲、國信優易等載體的作用充分發揮,預計2019年全區高技術產業產值增長30%以上、上雲企業達50家以上。

——在醫藥化工產業領域,東藥、三生製藥、安斯泰來、中科北方等大批骨幹企業,正在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填補相關領域空白的拳頭產品開拓國際國內市場。三生生物醫藥產業園建設如火如荼,“長江學者”何教授團隊的過敏性疾病高新技術診療產品正在走向產業化,以SC35碳纖維產業園、博泰生物醫藥中間體等為代表的37個在建項目加緊推進。

——在工業旅遊及文化創意產業領域,鐵西擁有百年工業發展史,留下了大量工業文化遺存。正在組建市場化運營的文旅集團,抓好中國工業博物館、1905文創園、紅梅1939文創園等工業旅遊項目建設運營,推進文創產業與夜經濟發展相結合,打造鐫刻工業印記的文化創意產業標誌地。不久的將來,工業旅遊、文創產業必將形成鐵西第四大經濟增長點。

在構建“12231”產業體系的進程中,鐵西區更是把改變傳統用地模式,提高土地畝均效益作為重要一環,通過“加減乘除”,探索“騰籠換鳥”的有效路徑。“加法”就是做大優質總量,堅持規劃引領,科學設計土地留白,嚴格按照產業需求和控制性指標,引進充分體現高質量發展的好項目;“減法”就是縮減粗放存量,嚴格投資強度、能耗和汙染物排放標準,引導能耗多、汙染大、產出小及危險性高的粗放型企業搬遷退出;“乘法”就是推動存量裂變升級,支持企業實施製造業升級改造,支持企業與大數據、雲計算等創新要素融合發展,加速向產業鏈、產品鏈和價值鏈高端邁進;“除法”就是祛除低效空間,大力盤活閒置、低效利用等存量土地,節約集約高效用地,提高工業用地畝均效益。

鐵西區主要領導表示,要建立聚焦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打造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優質營商環境,建立具有組織穿透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全鏈條閉合式工作體系,切實扛起“東北振興、鐵西先行”的使命擔當。瀋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葉青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