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抗日戰爭時期,邊區造的子彈和日軍造的差在哪?

琅琊利劍


既然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那麼我們就先來搞清楚什麼是邊區造。邊區造全名叫做邊區製造所製造。邊區造是一個和漢陽造相對的概念,指的是陝甘寧根據地的兵工廠自行製造的武器。

在抗戰開始後,八路軍缺乏武器,損壞的武器也沒有地方維修。所以一進入山西,八路軍就開始著手建立大量的“邊區製造所”來製造戰鬥所需的武器。

邊區武器製造所製造武器比較全面包含刺刀、炸藥包、步槍、子彈等等。這些邊區製造所旨在的武器是八路軍和繳獲一樣重要的武器來源,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

但是不得不承認,在抗日戰爭時期,邊區造的武器和日軍的武器相比,差得實在太遠了。就題目中的子彈來講,邊區造和日軍子彈區別主要有材料,工藝,使用效果這幾個方面上的區別。

首先是材料。三八式步槍採用的是日軍的子彈彈殼採用的是銅材料,彈頭大部分採用銅,有部分採用鋼芯披銅甲。

日本軍隊使用的銅都是精煉而成,雜質很少,延展性強,易於塑形,可多次填充使用。

最先一段時間,邊區兵工廠是不能自行生產彈殼的。他們製造子彈的方法大多都是使用戰場上撿來的擊發之後的子彈殼,重新裝上彈頭、底火和發射藥製成新的子彈使用。這種子彈的彈頭採用的銅雜質很多,質量較差。到了後來邊區兵工廠也掌握了更好的煉製銅的技術,並且能夠自行製造子彈殼,但是所用材料質量依舊很差。

另外就是填充藥,日本軍隊使用的填充藥是上好的硝化纖維,具有無煙,燃燒完全等特點。而邊區造的子彈則不同。由於日軍的封鎖,八路軍很難獲得硝化纖維或者製造硝化纖維的原料。

膠捲的主要成分就是硝化纖維。邊區兵工廠有時將膠捲剪成碎片,作為填充藥進行填充。

在當時,日軍對膠捲並沒有進行比較嚴格的控制,所以對於八路軍來講還是比較容易的。不過,這種填充藥也是缺點很多。燃燒不完全,容易啞火等等,問題不斷。

其次就是工藝。二戰時期,日本的工業比較發達。日本整個國家就像一個戰爭機器在超負荷運作,儘管這樣,日本生產的子彈質量依舊極佳。

出色的鍛造技術和精準的衝壓都讓子彈非常耐用,而大規模的機械生產則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便於控制子彈質量。而邊區造就不一樣了。邊區兵工廠沒有大機器,大多數時候子彈的製造都依靠人力來進行。子彈頭和子彈殼大多都是鐵匠用錘手工製造而成,裝底火和填充火藥都是人工完成的。這點與日軍較高的製造工藝完全不同。

最後一點,使用效果上的區別。毫無疑問,這一點是取決於前兩點的。由於鑄造不精準,充填料劣質,邊區造的子彈問題還是很大的。

手工鍛造的彈頭形狀不精確,有很多偏移,這導致子彈射出之後精度不高,而有過多雜質的填充藥則導致了子彈啞火率居高不下和子彈射程、威力都嚴重不足。

日本原裝的子彈射程達到400米,侵徹力極強,一槍就可以打穿鋼盔。而邊區造子彈則要差得多,射程只有200米左右,而且威力不足。即使是這樣,每位戰士也只能分到四五發子彈。
話雖如此,但是聊勝於無。在抗戰時期,為了抗擊侵略者,八路軍兵工廠採取了很多方法制造大量的子彈,手榴彈等武器,這些武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史之策


在子彈精度跟威力射程上都有區別!由於邊區造是使用日軍彈殼來重新灌裝火藥鑲嵌彈頭的,可是彈殼已經使用過一次了,這火藥爆炸導致的高溫高熱會使得彈殼強度變性,也就是說密封度上面有區別,以日軍7.62mm槍彈為例,邊區造的子彈可能只有7.6mm,這使得槍彈在槍膛裡就有偏差,這樣打出來就會不準。

其次,火藥質量不同,我們邊區造的火藥是自混的黑火藥,這種火藥質量比日軍用的火藥差得多,威力上會有偏差,子彈出膛初速低,而且不穩定,當時日軍38大蓋的射程是450米,使用邊區造子彈後射程縮短到200多米。

再者是彈頭不同,當時的日軍使用的鋼材是從車間裡加工出來的,而我們的鋼鐵是用私人鍋爐煉出來的,這種鋼鐵的強度低,穿甲能力差,基本難以洞穿鋼盔。這與日軍槍彈那種一槍打爆好幾個人腦袋的威力是差距很大的。

最後就是保存與使用了,由於邊區造是複合加工,這使得邊區造子彈的密封度低,防潮能力差,經常會因為子彈受潮而打不出去子彈。這是經常發生的事,很多戰士就是死於這個地方。


優己


邊區受機械和材料限制,基本造不了子彈,只能復裝子彈,質量可能連鬼子兵工廠的次品都不如。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游擊隊唱“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但其實繳獲並不容易,遠遠比不上一場戰鬥的消耗。

以百團大戰時榆遼戰役為例,太嶽縱隊繳獲三八大蓋21支,子彈1240發。

而自身的消耗是步槍損失47支,子彈4.3萬顆,這還沒算上手榴彈、炮彈的損耗。所以說我軍的武器彈藥主要靠繳獲是不現實的。

其實八路軍、新四軍的武器彈藥,主要是靠各大根據地自建的大、小兵工廠供應。

據山東根據地兵工廠老兵杜文明回憶說,抗戰時期兵工廠的條件極其艱苦,由於日軍的封鎖,材料供應十分困難。

製造武器彈藥的師傅都是民間的手藝人,比如打鐵的、補鍋的、做鞭炮的等等。前期所謂的機器設備基本就是師傅自帶的工具。

相對於槍支來說,八路軍更缺的彈藥,所以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是搞子彈和手榴彈。

製作手榴彈是非常危險的,尤其是裝配雷管,稍不注意就被炸傷甚至犧牲。就是發生事故工作都不會因此耽擱,其他工人會接著頂上,因為大家都一心想為前方戰士輸送彈藥打鬼子。

至於子彈一般就是收集舊彈殼復裝黑火藥,看似簡單,但工序也不容易。首先要將回收的彈殼進行篩選和修復,工作稍不仔細就會發生炸膛事故,從而誤傷了戰友。

其次是重新制作底火,一般收集的子彈底殼都有損壞,需要重新制作。

由於受設備和技術限制,復裝彈藥的缺點不少,密封性不好,容易受潮。啞彈多、射程近、精度差,所以在戰鬥時一般要等日軍靠近時100米之內才能射擊。

但就是這樣的子彈,也是供不應求。遊擊部隊也就人均幾發,主力部隊也不過人均20發左右。

就武器彈藥而言,我軍和鬼子差距巨大,中國軍民能取得抗戰的最終勝利,可以說是戰爭史上的奇蹟。


花木童說史


首先,抗日戰爭時期,邊區並不能製造子彈,所以根本沒有題主所說的“邊區造子彈”。

邊區也就可以“復裝”點子彈而已,日本人是大工廠標準化生產。

所謂復裝子彈也就是撿人家打過的子彈殼子和子彈頭,裝上點黑炸藥,勉強稱其為子彈而已。

就是說,邊區連子彈殼也造不出來,說什麼邊區造子彈呢?

這不是摳字眼子,其中差別,天上地下。

  1. 手工製造業和標準化大工廠生產的區別也。
  2. 一個是農耕生產力水平,一個是工業生產力水平。

差在哪裡?

一個是託人帶一封信給千萬裡之外的親人。

一個是點開視屏直接聊天。

差整整兩個時代。


問題回答完畢,說點題外話:

中國共產黨是怎麼彌補的這個代差呢?

造手榴彈,把手榴彈當做子彈用,每一個戰士“邊區手榴彈”管夠,要多少有多少,每一個戰士都是投擲的好手。

手榴彈的工藝要求不算高,黑火藥也可以用,對於標準化要求也可以將就,沒有高精密的機床,只要人夠聰明,小作坊也可以大批量生產。

多開些小作坊就可以源源不絕的生產了。

戰爭事實已經驗證,手榴彈用好了,比子彈唬人,畢竟那麼大的傢伙呢!狼煙地動,震耳欲聾的,子彈可沒有這麼大陣仗。

當然了,扔手榴彈必須蹦起來扔,比較危險。不過沒辦法呀!誰叫自己工業能力弱呢!

就這!還是請國際友人幫忙弄的呢!

哪一個呢?“德國華人聯合會”。

“德國華人聯合會”出錢出力出技術,教會了八路軍軍工人員工廠化生產手榴彈,也就是,造木柄的光造木柄,造鐵殼,石殼的光造殼子,填藥的光填藥,不要讓一個人在哪裡把一個手榴彈從頭弄他尾。

把每一個小作坊變成了手榴彈分廠,雖然生產技術和生產材料沒有現代化,起碼生產方式現代化了!

我黨誰在德國人脈比較熟呢?這裡不展開了。

所以說,出國變成外國人的中國人不一定就是漢奸。

還有一句題外話,子彈是可以買的,國際軍火市場從一戰以來就存在了,現在連恐怖分子和毒梟們也可以買得到任何常規武器。

我黨是一個國際化的全球政黨,還能沒有幾個“軍火商”朋友嗎?區區子彈,不值錢的東西,買的起的。

當時,黨的正規主力部隊槍彈是不缺乏的,問題是,彈藥這種東西,多少也不嫌多呀!對不對!

游擊隊呀,民兵呀,某些地方部隊呀才缺乏彈藥。手榴彈呀,復裝子彈呀,是給這些外圍力量用的,畢竟,黨不算富,過日子很仔細。


葭明通半瓶歷史


抗戰期間,邊區為了解決武器問題,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廠,在極其簡陋的情況下展開生產,其中子彈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項。

子彈的生產難度很大,邊區的兵工廠開始只能復裝子彈,就是利用回收的舊蛋殼,將其中完好的彈殼清理乾淨,加以修復,重新裝上底火,裝填發射藥,最後安裝彈頭。復裝子彈的製造工藝相對簡單,邊區兵工廠在反覆完善工藝以後,1941年軍工局三廠就復裝子彈20多萬發,而兵工第一廠43年時每月可復裝子彈10萬多發。

除了復裝子彈,各根據地兵工廠也致力於研究如何製造全新的子彈,其中難度最大的是彈殼。製造彈殼的主要材料是黃銅,但是由於日軍和國民黨對根據地的封鎖,兵工廠當時無法從外面購買到黃銅,只有從各地鄉村收購雜銅和含有大量鋅的銅錢。

兵工廠的技術人員將收來的雜銅和銅錢利用反焰爐,經過一系列加工流程,終於提取出純度很高的精銅,最後配製成黃銅。技術人員製造了各種器械,將黃銅衝壓製成子彈殼。1943年以後,晉察冀軍區和陝甘寧邊區陸續開始製造全新的子彈,並推廣到其他根據地。

與日本相比,邊區的復裝子彈和新子彈工藝上都要差一些,瞎火率也要更高,子彈產量更是沒法比,但是邊區兵工技術人員在極其艱苦和簡陋的條件下,克服各種困難,生產了許多子彈,為抗日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其中代表的意義是不容忽視的。





不沉的經遠


在抗戰時期,由於我們受到了嚴密的物質封鎖,以至於沒有辦法像國民黨軍隊那樣,可以從國外獲得武器,也可以在漢陽、鞏縣等比較成熟的兵工廠處生產武器。在抗戰初期,邊區只能通過繳獲來獲取武器,邊區也只有一些修械所罷了。一直到抗戰中後期,我們才逐漸發展出了兵工廠。


黃崖洞兵工廠


當然,這些邊區的兵工廠製作出來的產品,也只能說差強人意。相比起當時的日本,我們的兵工廠有很多都只能復裝子彈。要知道,別看子彈小,一顆子彈的技術含量可不低。比如說槍彈最外面那層薄薄的被甲,就需要專門的一種機器從彈頭底部到彈尖慢慢地拉上一層。



而當時我們的邊區兵工廠可沒這些技術,很多時候只能裝上一個純鉛彈頭。那麼這樣一來,槍彈的精度和殺傷力自然比不上日本在正規兵工廠裡面造出來的那些子彈。


我國的5.6mm運動彈也是採用的純鉛彈頭


而且大家都知道,子彈裡面要裝擊發藥和發射藥。當時的擊發藥主要採用的是雷汞,雷汞是一種以前比較常見的擊發藥,但是容易腐蝕槍膛。雷汞的主要原料是水銀、硝酸和酒精,這三種。由於生產設備的封鎖,其中的酒精只能通過土法釀製,並且經過多次土法蒸餾才能得到純度較高的酒精。那麼這樣一來,子彈的產量就會受到影響。



總的來說,抗戰時期邊區的軍工生產非常落後,也相當不容易。但即便如此,我們依然能夠戰勝強大的敵人,取得了抗戰的最終勝利!


我是戰甲裝研菌,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


戰甲裝研菌


區別大著呢,八路軍在抗戰時期的地下軍工無論是材料、工藝、設備、人員,都和工業化大生產的日本軍工有著天壤之別。

子彈的組成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第一個主要部件是彈殼,主要材料是銅,這種資源在敵後根據地是非常缺乏的,好在彈殼能夠復裝,就是收集打過的空彈殼,重新裝上底火,發射藥和彈頭,就成了一發新的槍彈。

黃崖洞兵工廠舊址

另一個主要部件的彈頭,彈頭也需要用到銅,好在彈頭需要的銅不像彈殼那樣有延展性,潤滑性等多個方面的要求。所以我軍工人員就地取材,用銅元練出來的雜質較多的劣質銅作為彈頭被甲的材料。

工人組裝手榴彈

還有發射藥,當時子彈無煙發射藥的主要材料是硝化纖維,我軍工人員想到的辦法是用剪碎的電影膠片充當發射藥使用。因為電影膠片的主要材料也是硝化纖維,但是相比專門的發射藥,電影膠片雜質太多,燃燒不完全,膛壓變化大,造出的子彈質量遠不及日軍子彈。

第一代軍工人的代表——劉貴福

當時軍工人的工作環境十分惡劣,還要提防日軍時不時的掃蕩,因此要反覆轉移工廠。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軍第一代軍工人發揚自己堅韌不拔的精神,為前線的士兵造出了一顆又一顆子彈。工人們對待槍彈很用心,因為多浪費一點點材料,就意味著少造出一發子彈,也就少殲滅了一個敵人。這種精神和工作態度都是值得我們後來人學習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輕兵器愛好者


簡單來講,邊區造的子彈和日本人的子彈性能上面相差很大,甚至於有的時候,邊區造的子彈簡直就是一個讓自己人都頭疼的東西!

本來是士兵用來殺敵的利器,結果變成了拖累的累贅,就好像當初提供給北洋水師的那一批炮彈一樣(必須用銼刀銼一下才能夠打)這讓當時軍事方面的很多人都感覺有些大跌眼鏡,也同時驚呼這根本就不可能,但是對於當時的八路軍士兵來講,缺乏不缺乏裝備,但是每一年的任務還必須得下來,所以造成了這一副樣子!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這一點恐怕是蔣介石怎麼也想不通的地方。

邊區造的子彈和日本人的子彈有什麼缺點嗎?主要有以下幾個缺點,第一,精度太差,精度太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由於邊區造的子彈,一開始是選擇去撿戰場上面丟棄的蛋殼,然後回來進行復填,大家都知道子彈一旦進入槍械進行激發的話,會有磨損,所以這些子彈通常會減少一些口徑,口徑的減少很少,但對於要求高精度的步槍來講,這是致命的,導致槍械本身的密封性出現不良,而且使用過的子彈殼不能夠進行第二次使用!

除此以外,精度不良的問題還是因為彈頭,一般來講,子彈的彈頭製造起來並沒有太多技術含量,八路軍方面確實可以進行復制,但是由於要滿足前線旺盛的戰場需求,同時還得保證材料的供應,所以在剛才以及子彈彈頭的整體設計上來講,可能會與日本人生產的彈頭有著天差地別的差距,無論是彈頭的外形,(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還是彈頭本身的穿透力,都比不上日本人生產的子彈彈頭,彈頭的外形決定的子彈在空中的飛行軌跡,彈頭的材料決定的子彈下墜的軌跡,彈頭的穿透力,決定的子彈在命中目標之後產生的殺傷後效,一步錯,萬步錯,很快這些子彈所產生出來的問題,暴露給兵工廠方面,但兵工廠表示自己也沒有辦法,如此簡陋的材料,也只能提供這樣的子彈!

當然第二個問題也是我在上面提到子彈的穿透力,子彈在命中目標之後,會產生一系列力量的作用,然後這些作用力作用在物體上面,會產生一切的形變,或者是殺傷後校根據物體材料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由於日本方面的子彈是純鋼,強度高,所以在子彈命中敵人之後,自身不會產生形變,去吸收作用力,子彈的穿透力比較強,而中國方面,尤其是當時的八路軍兵工廠所生產使用的那種,剛才其中雜質比較多,就形成了生鐵,有的甚至連生鐵都不如,在命中敵方堅硬的目標,比如說頭盔或者是骨骼的時候,就會產生斷裂釋放作用力,這樣的話穿透力大打折扣,但是與此同時也會帶來一種殺傷後效。

這幾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抗日戰場上面,中國所有武器的特點,就是殺傷後效拉滿了,中國人把德國人的手榴彈上面的所有的鐵換成了生鐵,增加了破片效果,緊接著,又減少了中正式步槍的射程,使得中正式步槍的殺傷後效增加。

當然第三個弱點也就是,這些子彈的射程我們都知道子彈的射程的決定是來自於子彈的底火,子彈的底火一旦威力強悍的話,那子彈的射程也會增加,但是比起日本人專業的裝填火藥,以及日本人比較高明的配藥技術,中國這邊只能夠用兩眼抓瞎來形容,所以邊區造的子彈,它的射程相比較於日本人的子彈短,短的不是一星半點兒,子彈會出現嚴重的彈道下墜。

第四,點子彈的保存問題,由於子彈是再一次甜妝,而且密封技術不如日本,所以子彈的保存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很多戰士在拿到自己的子彈以後捨不得用,甚至有的子,但是保存的時間很長的,這就導致子彈一旦使用起來抓瞎,甚至是直接啞火,這在戰場上面幾乎都是要命的。

對於當時的八路軍士兵來講,補己不足,而且敵後戰場形勢惡劣,能夠有一把可用的武器,都已經算得上是奢望,更何況擁有自己的兵工廠,雖然竭盡全力的在滿足兵工廠方面的要求,但是很多硬性要求是沒有辦法達到,但是正是這些艱苦的條件,才襯托住了八路軍士兵在敵後戰場上面的偉大,為什麼?因為是誰沒有讓美帝國主義跨過鴨綠江?換做蔣某人,他願意去抵抗嗎?我估計又得考慮該把東北讓出去了!蔣介石不缺裝備,不缺錢,也不缺人才,他缺的是什麼?缺的是自己的那一顆心,俗話來講缺心眼兒!


漩渦鳴人yy


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的軍事力量實在是太弱了,特別是在太平洋戰場爆發之前,美國還沒有提供國際援助,我國的武器裝備實在太差。

由於之前我國軍閥混亂,還有國際上對華武器禁運,所以武器不僅十分匱乏,質量也很差,好多人連一杆槍都沒有,就算有也有很多是漢陽造,老套筒這種十分落後的武器。



像這些老掉牙的古董不但射程比不上日本的三八大蓋,連使用者的軍事素養也差很多,日本準備這場戰爭已經有很多年了,士兵都進行過專業而嚴格的軍事訓練,不僅如此,日本本身也屬於資源匱乏的國家,雖然機槍衝鋒槍在壓制火力方面非常不錯,但實在是太費子彈,日本人用不起,而且他們認為這不符合日本精神,需要使用一槍一彈和貼身肉搏來打敗對手,而我方士兵當時並沒有多少人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在打仗的過程中很容易浪費子彈,所以對子彈的需求量很大。



由於我國的工業基礎很差,而且因為大半個國家都淪陷了,工業力量更加落後,因此子彈的來源非常有限,所以只能從戰場上繳獲敵人的子彈,另外就是去戰場上撿子彈殼,然後拿回來自己填火藥做子彈,但是彈殼雖然有了,彈頭卻沒有,需要我們自己做彈頭,但是彈頭的材料是鐵,雜質也多,不純,遠不及日本的銅製彈頭,而且加工的時候也比較粗糙,接縫處也不嚴密,可以說子彈的合格率比較差,就算瞄準了,距離遠了子彈也只能往土裡扎,無法打中日軍身體,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只能選擇把敵人放近了打 的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在抗戰時期,我們和日軍的傷亡比例差這麼多的原因之一,但即使這種糙的不能再糙子彈,如此大的消耗量也是供不應求。

不僅僅是邊區造的子彈,也包括邊區造的手榴彈,許多扔出去只是被炸成了兩半,根本沒辦法有效的傷害敵人,所以整體而言,日本的子彈要比我們好得多。


琅琊利劍


誠邀,如題。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由於國力弱小,軍隊的後勤供給十分困難。當時就連蔣介石嫡系中央軍的武器都不能做到要啥有啥,更不用說各地雜牌軍以及被蔣介石認為是叛軍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了。為了保證供給,八路軍在黃崖洞開創了我軍歷史上第一個兵工廠,自此,前線也用上了我軍自己生產的子彈,那麼邊區造的子彈與日本子彈比較起來,質量如何呢?


其實坦白的說,邊區造的武器還是遠遠不如日本軍隊的。理由也很簡單,邊區的兵工廠不管是人員素質還是機器設備都遠遠不如日本正規,就是比起國軍來也相差很多,黃崖洞兵工廠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工人的革命意識非常堅定,不怕苦不怕累。所以兵工廠才能在極為簡陋的情況下發展出巨大的生產產能。

扯遠了,言歸正傳。邊區造的子彈還是遠不如日本原裝的

其實當時的所謂生產子彈,實際上就是把火藥填進現成的彈殼裡面。每一次戰鬥後,八路軍就回收子彈殼,然後再一次填裝炸藥。但是根據地的兵工廠太差,彈頭造不好,子彈精準度不高,沒有日本的好使。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