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惟楚有才”指湖南還是湖北?南北這對CP怕要吵翻…

都說湖南湖北是一家,這種親切感與在明朝和清朝前期湖南湖北曾經長期混為一談有很大關係。明清時期的“湖廣省”,大致就是今湖南、湖北兩省的疆域。清代設湖廣總督,住址武昌,統籌兩湖軍政民生。

後來湖南雖獨立成省,但是駐地長沙的湖南巡撫還是要受湖廣總督節制,直到民國兩省才徹底斷開聯繫。而查閱歷史,我們卻發現,湖南湖北竟然是聚少離多。


“惟楚有才”指湖南還是湖北?南北這對CP怕要吵翻…



01

楚國讓湖南、湖北成一家

湖南、湖北關係不一般,這是有目共睹的。翻開地圖,在湖南的左上角有個龍山縣,而對面就是湖北省的來鳳縣。龍山配來鳳,不能不說曖昧吧。而且,這兩個縣幾乎是挨在一起的,中間只隔著一座橋。

“惟楚有才”指湖南還是湖北?南北這對CP怕要吵翻…

圖源:來鳳百姓網


愛看熱鬧的人,如果細心在湘西北尋找還可以看到,湘西北邊陲的八大公山,是一片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荒野之地,而對面就是人家湖北省的七姊妹山,兩山脈互為遙望,中間雖然隔著省界,似乎也難阻止他們要在一起的感覺。

這種地理上有趣的配對,也恰恰說明湖南、湖北兩省的關係不一般。所以,是什麼造成兩省關係的不一般?首先,是楚國人營造了湖南湖北是一家的最初印象。

春秋時期,偏居南方的楚國,由於在長江流域難覓對手,且多數為荒蠻之地,開疆闢土阻力較小,所以獨得中國半壁江山。湖北是楚國的發源地,楚人“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大概就是以湖北省丹陽市周圍的荊山為中心開啟建國史的。

而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中游兩岸還是廣饒的雲夢澤,楚國的郢都也是建立在沼澤的西部邊緣,此後楚人一直苦心經營楚地。大致在春秋末期將國土拓展到長江以南,現在的湖南地區。

楚國八百年,雖說秦將白起拔掉郢都之後,將荊州地區設為南郡,楚國依然在淮河流域的壽春苟延殘喘多年,並牢牢地控制著長江以南的湖南地區。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現在的湖南、湖北區域都是楚國腹地,且都是楚人經營最久的地方。

進一步提高湖南在全國地位的大概就是屈原。因為屈原流放沅湘,屈原在湖南境內寫成的《湘君》、《湘夫人》,成功地營造了湖南在文學史上的人文氣質。

“惟楚有才”指湖南還是湖北?南北這對CP怕要吵翻…

圖源:視覺中國


但聯繫到屈原是楚國人,理所當然,湖南也作為楚地文化的在地者,而被外界默認。這當然就與楚國的發源地湖北,緊密聯繫到一起。說兩地是一家,也就無可非議了。

02

漢初湖南與湖北第一次“分家”

湖南與湖北的第一次分家,發生在秦代。秦滅六國後,將現在的湖北、湖南地區劃為南郡、衡山郡、長沙郡、黔中郡,秦代實行郡縣二級制,嚴格意義上講,秦代還沒有現在的湖南、湖北行政區類似輪廓出現,那麼說分家也就不很嚴謹。

郡縣制,是秦始皇在宰相李斯的建議下,力排眾議,為了打破西周舊有的封建制而設立的新的行政區劃方案。這種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的辦法,可以避免重蹈周代諸侯國裂土封疆,與中央朝廷分庭抗禮的局面。在秦國逐一吞食六國的進程,郡縣制已經在普及,只是待秦統一全國後,封建制的呼聲再次響起,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重蹈周代的覆轍,秦始皇還是著手籌劃了一件有利於秦朝穩定的國策。

只是事與願違,由於秦代的短命,到了漢初,郡縣制並未完全施行,諸侯國再次出現在西漢版圖上。這也造成了現在的湖南與湖北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分家。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山東定陶稱帝,國號漢,暫都洛陽。三個月後定都長安,開啟了大漢400年的歷史。這位從小不學無術的皇帝,由於善於用人,在楚漢相爭中打敗項羽,登上皇帝寶座。面對手下這麼多建國功臣,以及在楚漢相爭之前項羽分封的各路諸侯王、劉邦沒有辦法,只能採取權宜之計,恢復西周的封建制,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

但一聯想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爭霸,周朝有國無名,劉邦就睡不著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於是這位經歷殘酷戰爭考驗的帝王,就採用分封自己的子弟建立同姓諸侯王的辦法來翦除異姓王。到他在位的最後一年,一共分封了九個同姓王國,西漢初期七個異姓王只剩下了一個最弱小的吳氏長沙國。

“惟楚有才”指湖南還是湖北?南北這對CP怕要吵翻…

西漢長沙國疆域圖


長沙國在吳氏手中能夠躲過漢高帝推行的翦除異姓王計劃,是因為朝廷認為“長沙王忠,其定著令”。其實真實原因應該是與長沙國毗鄰的南越國在漢初還是敵國,西漢還沒有餘力對付自立為南越王的趙佗。作為漢帝國南方的屏障,長沙國的穩定有利於阻擊不斷越過南嶺向北試探的南越。

長沙國由早期參加抗秦後歸順劉邦的吳芮建立。領地基本繼承了秦代的長沙郡、黔中郡範圍,與現在的湖南省版圖面積相當。吳氏長沙國傳5代,無後而終。

而後,漢文帝派出皇子劉發為長沙國諸侯王。長沙國一直延續到西漢末年,在此期間領地不斷縮小。先是分出武陵郡,而後是零陵郡與桂陽郡。但與長江以北隸屬於中央的南郡(今湖北地區),一直是平級關係。這裡也算是湖南、湖北的第一次正式分家。

此後湖南與湖北地區進入了分分合合的歷史浪潮之中。兩省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了近代才分割清楚。

03

為了平衡地方政權,湖南湖北想組成CP都難

西漢不僅有中央直屬的郡與諸侯國,還有刺史部。通過分裂較大郡國,減少地方實力,導致了郡國的數量過多。漢武帝時期全國已經有103個郡國,共統轄1587個縣。對於朝廷來說直接管理103個郡國,十分吃力,比郡國更大的行政區劃呼之欲出,就是刺史部。

漢武帝將全國重新劃分為14個部。除了首都長安由司隸校尉部管轄,其他郡國則分屬13個刺史部。但是這些刺史部僅僅是監察區,有名無實,設立的官員也僅僅是為了監察郡國太守,而沒有軍政大權。刺史的俸祿也只有六百石,而西漢一個郡太守的俸祿要有兩千石。

但在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以後,迫於對抗起義軍,刺史部的約束就被放寬了。朝廷直接派出“九卿”擔任一方刺史,由於需要統籌更多的軍隊與物資進行戰爭,刺史獲得了更多的實權。這樣一來,足以與中央朝廷分庭抗禮的局面又產生了。農民起義撲滅後,東漢很快又陷入了諸侯爭雄的局面。

此時,在漢初分開的湖南、湖北地區,在漢末又統一納入荊州刺史部的範圍。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後,州成為正式的一級行政區域。依據後漢書記載,荊州轄有南陽郡(河南西南)、南郡(湖北西部)、江夏郡(湖北東部)、長沙郡(湖南東北)、桂陽郡(湖南東南)、武陵郡(湖南西北)、零陵郡(湖南西南)七郡。到東漢漢獻帝時劉表領荊州牧以前州治所一直都在漢壽縣(武陵郡轄,今常德市漢壽縣),後因荊南地區黃巾軍尚未退去,才將治所移到當時已經相當繁榮的南郡襄陽城(今湖北襄陽市)。


“惟楚有才”指湖南還是湖北?南北這對CP怕要吵翻…



漢末荊州


而後,湖南、湖北地區統籌在荊州名下多年。直到隋唐的統一,才再次將它們分開。唐玄宗開元年間,躊躇滿志的唐玄宗將全國分為15道。道的劃分模仿了漢代的刺史部,但是分管的疆域卻大不相同。

此前在荊州統轄下的湖南、湖北地區,被重新切割。湖北被一切兩半,西部地區分入山南東道,東部地區分入淮南道,鄂州則分入由湖南、江西組成的江南西道。湖南沅水流域劃入黔中道。

道與刺史部都是一級行政區,與現在的省是一個意思。可見,在盛唐時期,湖南、湖北地區的行政面貌與當今的版圖是有很大區別的。

道的設立與刺史部一樣是為了解放中央管理工作。但是與漢代的刺史一樣,這些只是虛設的行政單位有名無實。但在安祿山叛亂之後,這種局面又被打破了,迅速崛起的道(唐代也稱方鎮)如同東漢的不斷擴大的州,為唐朝的覆滅埋下了重重伏筆。

歷史起起伏伏,當如何處理中央與地方分權的問題擺在“杯酒釋兵權”的趙匡胤面前時,北宋的統治者,找到了更加穩妥的辦法。於是,安放在一級行政區上的“諸監司”出現了。

北宋把唐代的道改叫路,於是天下又被劃為二十三路。各路的監察司出現了分職,有負責監察、司法之職的提刑按察使,負責治安邊防的安撫使,負責儲備糧食平抑物價的提舉常平使。這些官員的衙門統稱“諸監司”,分稱則為漕、憲、帥、倉儲司。

這些監司行政管轄區域都稱為路,但各監司的路各有不同。從轉運司看來是一路,在提刑按察司卻是兩路,而在安撫司那裡很有可能變成四路。總之,一級行政區不設單一的行政長官,諸監司的行政區也不在同一地。

這樣做雖然避免了地方坐大,但也徹底分割了地方權力,導致兩宋時期軍隊羸弱,不堪一擊。僅依靠小的州縣組建不了有戰鬥力的軍隊,地方起義都難以平叛,更別說跑去抵禦金、元外辱。

但是兩宋的皇帝有自己的想法。家裡打不過,我們可以招安,梁山泊眾好漢各個武藝高強打不過,就乾脆讓他們到朝裡做官。外面的金人、元人打不過,咱們可以當侄皇帝,甚至是兒皇帝,每年向外邦納貢。而如果在家裡被地方政權推倒了,那可真是啥皇帝都做不成了。

有了這種心理,我們再看現在的湖南、湖北地區,想在一起組成CP恐怕都難了。北宋時期的二十三路,包括荊湖北路與荊湖南路。看似湖南、湖北兩省的名稱已經出現,但是區域劃分卻大有講究。為了破除各行政區間自然屏障,各朝各代的統治者都絞盡腦汁,湖南、湖北在北宋時期的再次分家,也透露著統治者的這一心機。

一地之行政區域建成,有人文因素,也有環境因素。如現在湖南省,東部有羅霄山與江西分界,南部有南嶺與廣東、廣西分界,西部有武陵山與貴州分界,北部與湖北有長江分界。


“惟楚有才”指湖南還是湖北?南北這對CP怕要吵翻…



但是如此憑藉自然障礙組成的行政區,豈不是易守難攻,容易坐大?五代時期的馬楚政權就是利用湖南三面環山,北有長江的天然格局,建立了湖南歷史上唯一的國家政權。

“山川形便”為行政區的劃分提供便利,也製造了對抗中央的實力。所以歷代王朝統治者都會利用“犬牙相入”來制衡。

北宋的建立者宋太祖趙匡胤是從五代十國的戰亂走出來的勝利者,他應該深知地方政權據險固守、稱霸一方的積病。對於曾經是馬楚政權據點的湖南地區,趙匡胤也是看在眼裡的。而從荊湖南路與荊湖北路的分別設立來看,湖南三面環山、北拒長江的地理格局被徹底打破了。

荊湖北路拿走了湖南的沅水地區,湖南三面環山的格局好像被提刀砍掉了一塊,可以憑據的洞庭湖也劃入荊湖北路,荊湖南路手握湘中、湘南,幾乎到了無險可守的地步。

04

分分合合,湖南湖北原來還是聚少離多

“犬牙相入”與“山川形便”的平衡術在元代被利用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這個時候的湖南、湖北地區,也首次出現了“湖廣”的名稱,“省”也被確立為一級行政區的名稱而首次被使用。

元代的疆域十分遼闊。善於打仗的蒙古騎兵,甚至一度將軍隊駐紮到歐洲的黑海沿岸。管理這麼大的國土,其一級行政區的劃分也將是史無前例的巨大。

拿“湖廣行省”來說,它是元朝設立的10個行省之一。地跨現在的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和貴州的一部分。治所在武昌和長沙之間換來換去,最後也沒有定論。

“惟楚有才”指湖南還是湖北?南北這對CP怕要吵翻…

元朝湖廣行省疆域圖


元朝設立湖廣行省與其他行省一樣,都是為了方便中央管控,打破地方的地理防禦格局。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甚至不惜製造在地方管理上非常麻煩的飛地來實現這一點。如隸屬於湖廣行省的歸州(今湖北秭歸一帶),就是湖廣行省“安插”在河北江北行省的一塊飛地。

這樣的飛地,可以造成各行省之間互相監視的作用。二者也打破了一省封閉的地理格局,防止拒險固守,成一方諸侯。

無論元朝人這種方法起沒起到效果,湖南與湖北終於又擁抱在一起了。而且,這一看似荒唐的決定,在明清兩代都被繼承了下來,只是明代砍掉了湖廣省中的貴州、廣東、廣西部分。只剩湖南與湖北隔江相望,擁抱成團,成為我們熟知的“湖廣”。

康熙時,湖南湖北以不同的省對待,這可以看作是湖廣實質分省,湖南省以單獨的省份出現的標誌。雖如此,清廷仍設湖廣總督一職,統籌湖南湖北軍政民事。雖已分家,但瓜葛還在,這也是後來人們一直認為湖南、湖北是一家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但總的來說,湖南、湖北兩省分分合合的歷史,倒還是分開時多一些,聚合的少一些。畢竟立國後,沒有哪一位統治者希望在自己的版圖上看到如此一塊巨大的地方政權存在,湖南、湖北分分合合的那些事,也都是每個朝代中央與地方分權鬥爭的歷史產物。

瀟湘晨報記者錢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