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此好漢聽外號像笑話,實力卻不輸武松,可惜敗給梁山後下落不明

《水滸傳》中對於“好漢”二字的定義似乎與現實世界中不太一樣,書中扛著“好漢”之名的人遍地都是,那“雙槍將”董平為了討好程太守出戰梁山,輸給梁山之後又反殺程太守一家,他自稱好漢;那“黑旋風”李逵殺起人來不分對方是敵還是百姓,他也自稱好漢,那“矮腳虎”王英為了清風寨知寨的夫人差點與自己過命的兄弟燕順火併起來,甚至上了梁山之後還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向宋江求娶扈三娘,這傢伙居然也自稱好漢,可見“好漢”二字根本不能等同於“好人”,至少在《水滸傳》中不是那個意思,所以你會看到書中遍地都是好漢,那麼究竟“好漢”有個什麼標準呢?事實上書中給人的標準就是沒標準,要說唯一的共同點,也許就是他們都有個比較響亮的外號吧。

此好漢聽外號像笑話,實力卻不輸武松,可惜敗給梁山後下落不明

(董平劇照)

事實上像是武松和魯智深“行者”、“花和尚”這樣的外號都顯得過於低調了,他們這外號幾乎就是對自己自身特點的基本描述,並無誇張成分,至於為何如此,在筆者看來無非就是因為他們有真本事,不屑於在外號這種比較虛的東西上做文章,反倒是書中一些沒啥本事的好漢們外號吹得比誰都牛。

此好漢聽外號像笑話,實力卻不輸武松,可惜敗給梁山後下落不明

(武松、魯智深劇照)

比如從未打過虎的李忠自詡“打虎將”,杜遷、宋萬倆傻大個不過只是長得高,分別自稱“摸著天”和“雲裡金剛”,似乎原著中在隱隱暗示“外號越牛,實力越差”這一設定,所以讀者在聽到一些有些狂妄的外號時往往會下意識的認定那角色是個花架子,其實凡事無絕對,《水滸傳》中自然也不存在這種設定,比如本文要提到的這位“好漢”,他的外號也是一聽就讓人覺得是個丑角,然而這人還的確是挺牛的,甚至武藝應該是不在武松之下,甚至直逼五虎將級別的。

前文提到“好漢”的標準,也就是說並非只有上了梁山的人才叫好漢,而本文要提到的這位好漢也不曾上梁山,甚至他的戲份不多,都沒幾人會注意到他的存在,然而他的結局在原著中卻是最特殊的,武藝高強,出戰五虎,最終卻是下落不明,此人即是劉贇。

此好漢聽外號像笑話,實力卻不輸武松,可惜敗給梁山後下落不明

(關勝劇照)

比起劉贇這個名字來說,他的外號很明顯要惹眼得多,其名曰“飛龍大將軍”,熟悉原著劇情的朋友也許已經記起來他的身份了,沒錯,他就是方臘手下方貌麾下的“八驃騎”之一,事實上這個八驃騎組合中還有“飛熊大將軍”、“飛豹大將軍”、“飛虎大將軍”,一個個聽著著實讓人忍俊不禁,這種古人眼中的霸氣,在現代人看來著實是“中二感”十足,總之他們的目的無非就是自我包裝,讓自己顯得更加威武一些罷了。

從書中的表現來看,除了劉贇之外的其他七人基本也的確是屬於“外號狂,實力弱”的那一類,而劉贇可不是個花架子,他這“飛龍大將軍”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原著提到:“關勝戰劉贇,秦明戰張威,花榮戰徐方,徐寧戰鄔福,朱仝戰苟正,黃信戰郭世廣,孫立戰甄誠,郝思文戰昌盛。兩陣上主帥立了信約,十六員大將交鋒廝殺,真乃是堪描堪畫。但見:征塵迷鐵甲,殺氣罩銀盔。繡旗風擺團花,駿馬煙籠金。英雄關勝,舞青龍刀直奔劉贇……這一十六員猛將,各人都是英雄,用心相敵。鬥到三十合之上……單隻走了劉贇一個,領了些敗殘軍兵投秀州去了。”

此好漢聽外號像笑話,實力卻不輸武松,可惜敗給梁山後下落不明

(方臘劇照)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兩軍分別派出八位將軍一一對抗,除了劉贇之外的七人都是被梁山一方的好漢們給斬殺,唯獨劉贇活了下來,而劉贇對抗的還是梁山一方八人中最強的五虎將級別的“大刀”關勝,還打了三十回合,可見此人的確是有五虎級別的實力,自然也就在武松之上了,之所以選擇敗逃,無非是因為同伴一一被斬殺,縱然他再強,也是無法以寡敵眾的,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劉贇此舉也證明他能屈能伸。

然而很遺憾,這麼一位好漢既沒有像金節(另一位方臘手下)那樣轉投梁山(宋軍)陣營,也沒有明確戰死,就這麼不知所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