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德州“新與舊”董子讀書檯


德州“新與舊”董子讀書檯

德州現在的董子讀書檯


老董子讀書檯的遺址,在現天衢鐵路地道橋東路南約十米左右的位置。

董仲舒,廣川人。西漢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儒學大師,與孔子、朱熹一起並稱為我國曆史上的三大文化巨人。因董仲舒是在德州讀的書。故隋朝時德州人就為其修建了“董子讀書檯”。因董子著有《春秋繁露》,也稱“繁露臺”。

  • 董子臺尋古

古老的德州“董子讀書檯”,始建於何時、何地、由何人所建,暫時沒查到可考證的資料。在德州的史書記載中說:明·正統六年(1441)德州知州韋景元,在德州小西門(廣川門)外回龍壩附近,重修文廟時,挖掘出隋代石如玉板、字若琅書的“董子讀書檯”石碑,即在石碑出土處重修了“董子讀書檯”。因董仲舒曾作《春秋繁露》詩,又稱為繁露臺。德州有關“董子讀書檯”的記載始於此。

明弘治十二年(1502),山東巡撫王儼命濟南府同知王從鼎構祠堂3楹,塑像專祀董子。築臺,樹故碣於其後。

明嘉靖六年(1527),史麟重修,增為12楹;建座以居像,設主以題銜,移故碣於祠堂之前,構高亭以覆之;東西翼以廂房,內因曰“斯文一脈”,外匾曰“董子書院”。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因 “董子讀書檯”年久失修而倒塌,那塊出土的石碑也丟失了。故時任德州知州的馬明瑞將“董子讀書檯”移至州城西門外衛河東岸開闊地上重建。


德州“新與舊”董子讀書檯

清末民初的董子臺


據相關資料記載,再次重建的董子讀書檯坐北朝南(面朝運河),整個祠堂佔地面積約佔地3畝。該祠堂的南半部為一院落,有一面朝運河的中式大門樓,院內有東西廂房各三間,磚鋪的甬道旁古樹參天,濃陰蔽日,肅穆幽靜。周圍高牆,南大門前為牌坊,上題“天人大儒”。

後半部為“讀書檯”,臺基高丈餘,邊長約4丈5尺的正方形,有12級臺階,臺的頂部四周均系青磚砌的半截花牆。董子讀書檯的正殿為3間,面寬丈餘,進深1丈8的,磚木結構三楹古典建築。它灰瓦蓋頂,飛簷翹脊,圓棚式寬敞的前出廈中間,有一半封閉式的防雨門棚,四根硃紅的簷柱頂天立地。大廳前後統安紅色門窗,所有門窗均為雕花木欞,圖案雕工精細,古樸典雅。兩山牆上各有一直徑3尺的圓形窗戶;殿內靠北牆磚砌的臺基上,供有一木製神龕,神龕內的木牌上鐫刻有“董子讀書檯”五個金字;正殿兩側各有小樓一座,系鍾、鼓二樓。讀書檯的後身,也是一個小院落,貌似個小花園,靠牆的是管理人員的宿舍、倉庫、和客房。

站在董子讀書檯上,運河中百舸爭流、千帆蔽日的美景盡收眼底,豪邁優雅的船工號子聲聲入耳;古樸的“西方庵”與其遙相呼應,大西門外、大小竹竿巷的客貨碼頭歷歷在目;向北距“米市清真寺”和“安德水管驛”等古建築不足50米;絕對是一個風景秀麗、優雅高尚的旅遊區域。

明清兩代,京杭大運河裡漕運興旺,德州城為進出京城的水旱交匯之地,號稱“九達天衢、神京門戶”。因這裡四通八達、人文經濟昌盛。故南北來往的欽官巡按、文人墨客、商賈富甲等,路經或來德州城時都要登臺叩拜董子,並在此遊覽、吟詩作賦,他們為德州城留下了大量的歌詠董子的詩篇。如:清·乾隆皇帝寫下了:“天人三策對賢良,已見春秋大義彰。那更高臺演繁露,轉思董子失之詳”詩句。

  • 董子臺的消亡

董子讀書檯舊址,就在現天衢路鐵路地道橋東20米左右的路南。德州解放初,該遺址已是殘根斷壁、滿地瓦礫一片廢墟了。當時,它在津浦鐵路東約50米左右的地方,是一塊比路面高出約一米左右、60米左右見方的高地。它南面是“舊河”海子,西面是一片略低點的空溼閒地,再向西鐵路下是個小海子。東面是一片偌大的溼地,比路面還要低一米左右,夏季雨水大時此處還會積水,平時在那裡走就有一種柔軟感。

據老人們說:以上這些地域,都是董子讀書檯的遺址。1908年,清政府修津浦鐵路時,董子讀書檯雖經歷了290多年的風雨,可它的主殿和廂房都比較完好,為了保護文物古蹟,德國人基本沒有在董子讀書檯的附近取土,古蹟基本保留了原貌。

1940年前後,日本人修德石鐵路時,董子讀書檯的文物被洗劫一空。因正門及前院的建築已倒塌。故日本人就將前門、院落、東西兩邊已倒塌的建築及周圍的空地全部給挖成了溼地和海子,只留下了殘破不堪的主殿和後院,董子讀書檯就面貌全非了。

就是這點可憐的遺蹟,因無人管理,而且還不斷的遭到來自各方的洗劫,搖搖欲墜的大殿很快就倒塌了,有用的物品全部流失了。

德州解放時,可憐的董子讀書檯,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塊高地和瓦礫廢墟了。遺址的南頭,是高出地面約一米半左右的土臺子,東西長約15米左右,南邊緊鄰舊河海子,常年被水衝擊,固南北長最多8米,已成了長方形的了。土臺子的西部好像還高點,頂部還有丟棄的破碎的柱基石和方磚。

土臺子成了高不足一米、南高北坡的土堆了。但在東、西邊沿,還能看到青磚砌的基礎。1958年夏季,那些散碎的瓦礫、亂石頂著白色的鹽鹼粉末,無奈的睡在那裡。

8月份,在大鍊鋼鐵的運動席捲全國,當時的金城街道辦事處,為了在該遺址上建“煉焦廠”,工人們將土堆剷平,將各式各樣的石、磚雕塊等丟進舊河海子裡。眨眼間董子讀書檯遺址就成了“紅旗飄揚、口號震天、濃煙滾滾、熱火朝天”的煉焦廠了。從此,這座歷經三百多年風風雨雨的德州董子讀書檯,在德州城大地上消失了,殘跡也見不到了。

可喜可賀的是,2009年一個更加靚麗的董子讀書檯,屹立在了德州城東部的開發區裡。它雖然遠離了運河,但並不妨礙後人對這位巨儒的憑弔和敬仰。董子讀書檯的再次重建,它不僅弘揚了“三策固本”“天人合一”“民族中興,天下大治”的儒家文化思想,也重塑了德州城的歷史文化形象!

注:

1、明·正統六年(1441年)德州知州韋景元修的“董子讀書檯”,起碼是第二個。天衢鐵路地道橋處應為第三個。現在在河東開發區修的應為第四個,據說文革後期,在人民公園內修了座小型的還不在內。

2、第三個“董子讀書檯”原址,應在現運輸隊及以西的地段,按說現在的鐵路以東到現運輸隊的天衢路以南,都應是原“董子讀書檯”和“柳湖書院”的遺址。

3、舊河:清朝雍正年間運河改道後,原來的故河道德州人稱其為“舊河”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