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天子,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臣民對帝王的尊稱。因為在古人看來,帝王是受命於天的大人物,是代替上天降臨人間治理百姓的領袖,是不可違逆的,所以東漢班固在《漢書》裡才會寫道“王者父事天,故爵稱天子”。作為萬民的君父,天子身上肩負著一個民族和國家興衰成敗的關鍵,以至於出現“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號召,目的都是要求天子能夠恪盡職守,不能荒淫無道、蹂躪百姓。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昏庸無恥的天子還是會存在,例如秦二世胡亥、東吳末帝孫皓、晉惠帝司馬衷、隋煬帝楊廣、宋徽宗趙佶等等,他們的所作所為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災難,致使祖祖輩輩勤勉豎立的基業付之一炬,實在讓人嘆息。但承旨今天講授的主題並不是這些人,而是一位來自朝鮮半島的國君。他十六歲時機緣巧合地被推上王位,從父輩手中接過一堆亂攤子,本想著勵精圖治重振山河,卻倒了血黴遭遇外敵入侵,差點丟掉了整個國家。這個人,就是

李氏朝鮮王朝第十四代國君、宣宗(祖)大王——李昖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李氏朝鮮王朝第十四代國君、宣宗(祖)大王——李昖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現存的李昖古畫像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李氏朝鮮王朝第二十六代國君、大韓帝國開創者、高宗大王——李熙

在文章開篇之前,承旨想先為各位科普一點歷史小知識。首先,很多人可能在讀關於朝鮮王朝的歷史書時,都會驚訝的發現他們國君的廟號幾乎隔三岔五就會蹦出一個“XXX祖”,看得眼花繚亂。按照傳統“祖有功而宗有德”

的原則,不是應該只有開國之君或者做出巨大貢獻的才能配享“祖”字嗎?怎麼朝鮮王朝的國君裡一堆祖?難道都是牛人嗎?其實答案並不是這樣。在大行大王甍逝以後,新登基的國君都會嚴格按照儀禮上廟號(諡號由宗主國明朝賜予)。朝鮮高宗大王李熙稱帝之前,廟號始稱祖者只有3人,分別是:太祖李成桂、世祖李瑈、仁祖李倧。後來由於對其他國君生平的考訂,又將宣宗李昖、英宗李昑的廟號升格為宣祖和英祖。當李熙在公元1897年10月12日正式登基稱帝並建立大韓帝國後,為了進一步提升祖宗的地位,再次將莊宗李愃、正宗李祘、純宗李玜、翼宗李旲的廟號升格為莊祖、正祖、純祖和文祖。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李氏朝鮮王朝國君的世系表裡出現了整整9個祖,不明白的萌新看了真的會暈頭轉向。其次,我們在看韓國古裝影視劇時,往往會聽到下人拜見宗室王子,口呼“XX大君”或者“XX君”,就有人開始迷惑,這兩個稱呼是不是都一樣?那可不一樣!在嚴格的王室典章裡,只有王后所生的嫡子才配享“大君”稱號,例如世祖李瑈即位前就是首陽大君;相反,普通嬪妃生的兒子只能稱呼“君”,例如仁祖李倧即位前就是綾陽君。兩相對比之下,出身地位就一目瞭然。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李氏朝鮮王朝第十三代國君、明宗大王——李峘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宣祖大王李昖的父親、德興大院君——李岧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宣祖大王李昖的母親、河東府夫人——鄭氏

宣宗(祖)大王李昖,算是李氏朝鮮王朝27位國君當中最悲催的一位了。為什麼會以悲催來形容他?因為自從他登基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顛沛流離。據《朝鮮王朝實錄·宣祖昭敬大王實錄》記載,李昖是中宗恭僖大王之孫、德興大院君李岧的第三子,母親是河東府夫人鄭氏(領議政鄭世虎之女),於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十一月十一日誕生在仁達坊的私宅。

李昖從小就展現出了不尋常的一面,“天資岐嶷,氣度英毅,人皆異之”,自幼聰明伶俐的他很快就被封為【河城君】。因為自己父親是庶出,李昖本來是和王位無緣的,但不知道是不是出生日期非常吉利(雙十一是什麼日子呢),就在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六月二十八日,命運出現了轉機。此時執掌朝鮮王朝政權的明宗大王李峘病情突然加重,由於自己的長子(順懷世子)李暊英年早逝,也沒有留下任何子嗣,所以不得不半夜緊急召見大臣入宮,商討儲君人選。當領議政李浚廣等人來到病榻旁時,明宗已經病入膏肓說不出話了,嚎泣不止的李浚廣只好請求仁順王后沈氏定奪儲君人選。仁順王后此前就對河城君李昖非常滿意,而李昖也在臣民中享有不錯的口碑,於是仁順王后便決定擁立李昖為朝鮮國君。當得知消息後,李浚廣高呼“國事大定,更無可啟之言,兩司長官,竝命人參聽何如”
,便退出了大殿,將準備好的世子衣冠帶到李昖的私宅,迎請他前往景福宮登基,李昖就這樣幸運地坐上了朝鮮王朝最高統治者的位置。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景福宮興禮門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景福宮光化門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景福宮禁軍

中國有句俗話,即“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用來形容人生最開心的三件喜事。登上王位的李昖不僅開心而且滿懷雄心壯志,所以新官上任三把火,李昖希望給朝政帶來不一樣的氣息,就下詔給那些在明宗年間因黨爭而遭流放的無辜士人平反,將柳希春、盧守慎、金鸞祥

官復原職,韓澍、李震、尹剛元、李爓、樸民敬、李龜壽、金汝孚、李銘、金鎮、金虯、李元祿、柳堪繼續留用,釋放了崔堣、金弘度等人,而後又大力提攜在儒生當中名望極高的趙光祖李珥,意圖重振朝綱。但這一些列的操作,在王庭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李昖的初衷是緩和大臣間的矛盾,為國家留住人才,但致力於排擠對手的黨派士人卻不這麼看,他們將李昖的做法看成是對自己的打擊,於是紛紛請病還鄉,藉此向李昖施壓。看到這種場景,軟弱的李昖也是手足無措,除了駁回他們的奏疏之外別無他法。隨著黨爭局勢的不斷惡化,朝中大臣逐漸分成了“東人黨”“西人黨”,開始爭權奪利,甚至發生了左相盧守慎一連九次請求致仕的事件。除了王庭內的爾虞我詐,朝鮮國內的天災人禍也相繼爆發。李昖即位的那一年就出現了罕見的“雷電之作,有同夏月”的天象,後面還陸陸續續出現
“熒惑入輿鬼星”、“禾穀沈淪,人物漂沒”、“旱氣極慘, 兩麥全失”、“癘疫熾發,死者極多”、“經夏不雨,百穀樵枯,千里赤地”等異象災禍,似乎在昭示著巨大的災難即將降臨。看到此類奏疏越來越多,就連李昖自己也異常震驚地說道:“近來災變不絕,今又如此,至為未安,避殿減膳。”李昖開始察覺到了危機。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勤政殿王座,李昖就是在這裡接見大臣的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在古代封建社會,特別是遭遇天災人禍時,老百姓是最慘的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奇異天象頻發,預示著災難即將降臨朝鮮半島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16世紀中後期,東亞局勢圖(明朝-朝鮮-日本)

就在李昖被天災人禍攪得團團轉的時候,真正的災難開始降臨。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五月十三日,平安道兵馬使傳報,稱數百名胡人(女真)騎兵和大量步兵入侵上土鎮。不久,備邊司急奏,“上土鎭賊變,近古所無,再度圍抱。厥類眾多者,非偶然作賊之比也”

,希望宣宗祖李昖能夠加強北疆防線。這段史料,證實了朝鮮王朝時期“北虜南倭”的真實性,而李昖在位期間則達到頂峰。既然蠻子總是來騷擾,總不能不管吧?李昖命令加強北疆邊防兵力,同時修建山堡抵禦女真族的襲擾,然而還是避免不了“軍民被虜者,無虞二十餘名之多,而頭畜次之,至於堡將,亦逢毆打致弊”的情況發生,北疆邊民時常遭到擄掠和傷害。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六月三十日,宣慰使李德馨向李昖上疏,聲稱對馬島主的二子平義智和侍奉僧瑞俊等二十五人帶著禮物來到朝鮮,要求拜見宣祖李昖,但對於此訪目的他們閉口不多談,只說“今行, 唯以通信一事,委來”。這封奏疏引起了李昖和諸多大臣的疑惑,因為自世宗時代起,對馬島與朝鮮就實現了貿易往來,朝鮮和日本也互派使節,已經有170年的歷史了,為何還要再次商討通信事宜?禮曹官員秘密向李昖上疏,詢問道:“日本使臣私獻馬來,何以為之? 敢稟”,懷疑平義智一行人圖謀不軌。李昖也心中狐疑,只是傳旨答覆
“客使不可再肅拜,自該曹,只獻其馬可矣”。不久,時任大提學的柳成龍覲見李昖。柳成龍算是宣祖一朝有頭有臉的大人物,李昖一見到他就急忙詢問如何應對,柳成龍思索了一下回答道:“小臣思之甚熟,而利害曲折,實未明知。邊陲之禍,彼自謂蕩平海冠,無阻梗之難。故以此言修答,誠欲通信,則必縛送賊魁,刷還我民矣。於斯之時,一遣使臣,慰答其心,何有虧損?”說了一大段廢話,簡單來講就是派遣通信使是可以的,還有利於感化對方,早日送還被抓捕的朝鮮百姓。雖然話是這麼說,但是李昖依舊覺得對方不那麼單純,心裡有芥蒂。柳成龍知道宣祖的性格,於是以“近年國家連年凶荒,邊境虛疎。而今則一方有事,八道騷動,若不得將帥,一失其利,則極為可慮”來建議李昖暫時放下戒備,以送還百姓和賊首為條件,和對方進行磋商。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吵後,最終敲定由黃允吉、金誠一、許筬等人組成使團,渡海前往日本訪問,瞭解日本國內的真實情況。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韓劇《懲毖錄》裡金相中飾演的柳成龍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彪悍的女真騎兵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朝鮮北部邊境時常受到女真人的襲擾

對於此次派遣通信使一事,以宣祖李昖為首的朝鮮王庭是持防備心理的,究其根源在於剛剛結束日本戰國亂世、被正親町天皇賜姓並授予【關白】職務的豐臣秀吉。對於豐臣秀吉這個人,相信熟悉日本歷史的人都不會陌生,他號稱是“日本歷史上最勵志的男人”。根據

桑田忠親的《豊臣秀吉の発想力と知謀》介紹,豐臣秀吉最開始的名字叫“藤吉郎”,在天文六年(公元1537年)二月六日出生於尾張國愛知郡中村的一戶貧苦人家,幼名為“日吉丸”,而陳杰編撰的《日本戰國史》裡也引用了相同的觀點。由於父親木下彌右衛門曾作為織田信秀的親兵參戰負傷,退役後不久死去,藤吉郎一家更為困苦。難以謀生的阿仲夫人(後來著名的大政所)為了養活年幼的子女,不得不改嫁,但二婚後的生活依然沒什麼起色,繼父對藤吉郎的態度也非常不好,動不動就拳打腳踢,據說因難以忍受再生家庭的折磨,憤怒的藤吉郎決定離家出走,自己去闖蕩天下。雖然骨子裡有志氣,但藤吉郎畢竟出身於下層階級,身無分文,赤手空拳白手起家談何容易?於是藤吉郎只好浪跡於尾張、美濃、三河等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飽受生活的艱辛。對於他早年的經歷,除了日本國內的史料外,《明史》和《朝鮮王朝實錄》也均有相應的記載,以下是兩本史書的記錄。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豐臣秀吉的母親、大政所——阿仲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豐臣秀吉的妹妹——朝日姬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日本戰國傳奇人物、太閣——豐臣秀吉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豐臣秀吉的原配、北政所——寧寧

①《明史·卷322·列傳210》

日本故有王,其下稱關白者最尊,時以山城州渠信長為之。偶出獵,遇一人臥樹下,驚起衝突,執而詰之。自言為平秀吉,薩摩州人之奴,雄健蹺捷,有口辯。信長悅之,令牧馬,名曰木下人。後漸用事,為信長畫策,奪並二十餘州,遂為攝津鎮守大將。有參謀阿奇支者,得罪信長,命秀吉統兵討之。俄信長為其下明智所殺,秀吉方攻滅阿奇支,聞變,與部將行長等乘勝還兵誅之,威名益振。尋廢信長三子,僣稱關白,盡有其眾,時為萬曆十四年。於是益治兵,征服六十六州,又以威脅琉球、呂宋、暹羅、佛郎機諸國,皆使奉貢。乃改國王所居山城為太閣,廣築城郭,建宮殿,其樓閣有至九重者,實婦女珍寶其中。其用法嚴,軍行有進無退,違者雖子婿必誅,以故所向無敵。乃改元文祿,並欲侵中國,滅朝鮮而有之。召問故時汪直遺黨,知唐人畏倭如虎,氣益驕。益大治兵甲,繕舟艦,與其下謀,入中國北京者用朝鮮人為導,入浙、閩沿海郡縣者用唐人為導。慮琉球洩其情,使毋入貢。

②《朝鮮王朝實錄·宣祖昭敬大王實錄·卷26》

初秀吉極貧賤,賣芻資生。前關白(織田信長)出行時,裸體當車而臥。左右欲殺之,關白止之,問所願。秀吉言窮不聊生,關白使守溷廁。秀吉手自掃絜,無一點臭穢,關白大悅,使之結履,又精結續進。關白嘗落金盃於深井中。秀吉以計列大甕數百於井上盛水,一時覆之,使井水飜而盃自浮出水面,執而納之。以此取寵升職。時國中有大賊,關白難於伐而取勝,秀吉自請往伐。募兵甚眾,請借關白紅繖,關白許之曰:“至戰所,張之,行路則勿張。”秀吉出宮門,即張傘而行,軍民望見之,以為關白親行,遂大集到,即大捷。是時關白見弒,秀吉聞之,微服入城,殺其弒關白者,仍為自立。

綜合兩份史料,雖然說法有所出入,但無一例外對於藤吉郎發跡的經過都指向一個人,他就是日本戰國時代著名的風雲兒、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貧苦但聰明的藤吉郎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活躍,很快得到了主君的賞識,成為了下級武士。在日本戰國三大奇襲戰之一的

【桶狹間合戰】中,藤吉郎取得戰功,信長將淺井長野的養女寧寧許配給他。在消滅了今川義元后,信長將目光轉向了富庶的美濃國。此時統治美濃國的是齋藤義龍,這位不輸於父親齋藤道三的男人讓織田信長吃了不少苦頭,攻略美濃的計劃停滯不前。為了爭取優勢,信長決定在尾張國和美濃國的交界處修築墨俁城,藤吉郎在一片驚訝聲中接下併成功完成了這項困難的築城任務,令齋藤方大吃一驚。隨後,藤吉郎更是仿效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將號稱【今孔明】的竹中重治收入麾下,配合主君攻克了稻葉山城。織田信長將其改名為【岐阜城】,正式頒佈了影響深遠的【天下布武政令】,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藤吉郎也開始了BUG般的開掛人生。天正元年(公元1573年)九月中旬,織田軍攻破近江國小谷城,淺井久政和淺井長政父子先後斃命,信長遂將小谷城賜予藤吉郎,藤吉郎也改名為羽柴筑前守秀吉,躋身重臣行列。之後,負責攻略中國一帶(此中國乃日本本州島西部地域的統稱)的秀吉高歌猛進,降伏宇喜多氏、大敗毛利氏,兵鋒銳利。但是在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初,明智光秀突然舉起反旗,揚言
“敵は本能寺にいます”,發動了【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葬身火海。得知信長噩耗的秀吉在和毛利氏議和後,率領軍隊往京都方向狂奔,在【山崎合戰】中徹底擊潰明智軍,又通過【清洲會議】擁立嫡君招攬人望,正式接過織田信長的遺業。家勢越來越大的秀吉在接連消滅和降服敵對勢力後,終於在天正十七年(公元1589年)七月初攻破小田原城,消滅了關東後北條氏,基本結束持續了122年的日本戰國亂世。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日本戰國風雲兒、尾張大傻瓜、第六天魔王、右大將——織田信長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桶狹間合戰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日本戰國形勢圖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明智光秀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本能寺之變,讓即將統一的日本國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當中

對於日本國內的事情,朝鮮王朝前前後後都探聽到不少,正如《朝鮮王朝實錄》裡記載的一樣,朝鮮方面對豐臣秀吉是持鄙視態度的。這種自立奪權的男人,怎麼可能與他建立邦交?而日本方面在得知朝鮮拒絕了“假道入明”的要求後,也做好了武裝侵略的準備。無可否認,豐臣秀吉個人不高,但野心卻十足夠量,本人難以理解他到底哪來的信心去攻打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僅僅是從商人口中獲取的情報嗎?似乎過於牽強。無論如何,當時意氣風發的豐臣秀吉似乎對集結完畢的日軍很有把握。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四月初,十四萬日軍渡海入侵朝鮮,正式拉開了朝鮮歷史上著名的【壬辰倭亂】。日軍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朝鮮王朝方面雖然早有警覺,但一直不肯相信兩國間會爆發戰爭,可事實並非如此。日軍戰船幾乎遮蓋海面而來,負責防禦的釜山僉使鄭撥卻跑到絕影島上面打獵去了,將哨兵的報告稱作是朝見的倭人,毫無半點警覺。還沒等他回到防區,日軍已經登城而入,鄭撥死於亂軍之中。陸續登陸的日軍進展神速,第二天又把東萊府攻陷,殺死府使

宋象賢,隨後分兵佔領了金海、密陽等地,擁兵自重的兵馬使李珏連抵抗都沒有,直接帶著人馬逃跑了。當緊急軍情飛馬傳入漢陽城時,宣祖君臣簡直無法想象。此時的朝鮮王朝真的是“昇平二百年,民不知兵,郡縣望風奔潰”,讓人大跌眼鏡,唯有密陽府使樸晉和右兵馬使金誠一率領官兵在晉州激烈抵抗日軍的攻勢,稍微拖延了對方的步伐,但杯水車薪難以持續。頓感事態嚴重的李昖命令李鎰為巡邊使,率領大軍前往尚州抵抗,但朝軍一戰潰敗,死傷慘重。越來越緊張的李昖又命令申砬為三道巡邊使,不僅將國內為數不多的精銳部隊交給他,而且親自送行並贈予寶劍,希望他能夠擊敗倭寇。四月十七日,申砬率領大軍抵達忠州,麾下諸將皆請求將大軍駐紮在鳥嶺,憑藉險峻地勢抵抗日軍,但自負的申砬拒絕了這一正確的建議,將大軍佈置在平原上等待日軍的到來,想堂堂正正來一場對決。誰知道日軍根本就不跟他玩這一套,偷偷繞到朝軍屁股後面發動突然襲擊,朝軍再次大敗,國中精銳掃蕩無餘。申砬自感無顏面見宣祖,就投河自盡了。當二十八日敗報傳入時,王庭震動,宣祖李昖召集大臣商議出逃事宜,在場的人無不痛哭流涕。領中樞府事
金貴榮對宣祖拋棄國都的作法異常悲憤,當眾說道:“宗廟園陵,皆在此,去將何往?當固守京城,以竢外援。”意思是我們不能拋棄首都,因為宗廟社稷都在這裡,逃跑又能逃去哪裡,應該死守都城,等待援軍,其他人也隨聲附和。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日軍大舉入侵朝鮮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朝鮮王朝軍隊復原圖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申砬率領朝鮮精銳對決日軍,結果全軍覆沒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裝備有大量鐵炮的日軍

就在大夥對為是否去留展開大討論時,發生了令宣祖李昖至死也忘不了的事情。在宣政殿的一次接見中,右副承旨申磼向宣祖提出了冊立國本的提議,稱“人心危懼,非建儲,無以鎭服。請早定大計,為社稷長遠之圖。”李昖雖然嘴上贊同他的話,可實際上他的心裡是不願意的,因為之前也有各地的儒生上疏希望早立國本,但李昖一直盼望著王后能夠誕下嫡子,所以一直都拖著不立世子。現在眼前這個人居然藉著局勢威逼王權,是何居心?不愉快的宣祖只好將所有大臣召集起來。面對一幫老油條,宣祖本來只是打算拋出一個人選,看看情況如何,就小聲說出“光海君聰明好學,予欲立而為國本,於卿等意如何”來查看情況,誰知道底下這幫人連反對的聲音都沒有,直接齊呼“宗社生民之福也”。完了,連撤回的機會都沒有了,無奈的宣祖只好下旨冊立光海君李琿為王世子。世子冊立結束,就意味著國家後繼有人,宣祖出逃的想法也就更加堅定。果不其然,沒過多久宣祖就下令尹鬥壽護駕,金貴榮和尹卓然帶著

臨海君李珒,韓準和李墍帶著順和君李䣰一起前往北道。四月三十日,宣祖李昖、百官、宗親、禁軍、內官、宮女等一行人集合於碧蹄館,開始了淒涼的北逃之旅。在臨津口渡江時,宣祖居然下令將所有渡舟全部拆毀,完全不顧隨駕出逃的朝鮮百姓死活,《實錄》裡記載當時的情況也很真實:“上命沈舟斷渡,撤近水邊人家。蓋慮賊兵取以為筏也。”這件事成為宣祖身上極為惡劣的汙點,也是為什麼後世雜家在談論起這段歷史時,會對宣祖大加詆譭的原因。但此時的宣祖早已驚慌失措,根本管不了這麼多,帶著一群人逃入開城府,又從開城府逃入平壤城。對宣祖行徑忍無可忍的兵曹正郎具宬在途中辭去官職,藉此表達自己的憤怒。宣祖出逃後,緊接著日軍就兵臨漢陽城下,負責留守的大將李陽元等人直接棄城逃走,朝軍頓作鳥獸散。最搞笑的是,一向謹慎的日軍還以為朝鮮人會擺出“空城計”賺人頭,當他們派出斥候進入城內才發現,哪兒還有人啊?連粒鳥屎都沒有。大喜過忘的日軍隨即入城盡情擄掠,漢陽城遭到了史無前例的破壞,
“宮闕盡為焚燒”,哀嚎遍地。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得知倭寇即將到來的朝鮮後宮嬪妃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驚慌失措的宣祖李昖逃出漢陽城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真實照片】平壤古城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光海君李琿

隨著日軍腳步的加快,朝鮮八道正以100m/s的速度淪陷,驚慌到極點的宣祖李昖連平壤城都不想待了,帶著人馬一路直奔臨近明朝邊境的義州。朝鮮國君怎麼跑到荒郊野外來啦?野炊也不可能跑這麼遠呀?感到稀奇的明朝寬奠堡副總兵都指揮佟養正渡江而來,詢問倭寇入侵是否屬實?柳成龍趕緊向他稟報了關於日軍的動向,希望明朝派遣天兵入朝作戰。但佟養正只是一介武官,無調兵之權,只是承諾會向神宗皇帝上疏言事。被倭寇搞得心神不寧的宣祖李昖希望早點渡過鴨綠江到明朝避難,不想再待在這鬼地方了,於是向大臣說出了自己的意思。圍繞著是否進入明朝避難,朝鮮君臣各執己見。以李嘓為首的愛國派堅持要死守平壤城,稱“平壤失守,則我國無可保之處”;以宣祖李昖為首的避敵派堅持要渡過鴨綠江,等待明朝大軍到來。這幫人充分將儒家知識分子的本性暴露得明明白白,既有正能量也有負能量。但耍嘴皮子歸耍,終歸要聽領導的話。你們不是說我踏入明朝疆土就成為亡國之君了嗎?那好啊,我把王世子光海君留在朝鮮,我自個渡江避難,這樣沒話說了吧。宣祖李昖當天晚上就傳旨曰:

“今後令世子,權攝國事,除拜、官爵、賞罰等事,皆便宜自斷事,言於大臣。”豎日就帶著一部分人前往寬奠堡避難,發誓要死也要死在天朝。看到朝鮮國君的奏疏,明朝也是半信半疑,但倭寇此次入侵似乎非比尋常,所以決定由副總兵祖承訓、參將戴朝賁、遊擊史儒等人率領3000明軍入朝增援,摸一摸情況。明軍入朝的同時,朝鮮國內也傳來了久違的戰報。全羅道左水使李舜臣帶率領80艘戰船先後在露梁、唐浦大敗日軍,斬敵250餘名、溺死者無數,這一消息令宣祖君臣頗為振奮。另一方面,不願遭受倭寇蹂躪的朝鮮百姓也自發組建義軍奮起抵抗,儒生郭再祐散盡家財招募勇士、晉州儒生300人群起反抗、金千鎰等人以倡義使為名舉起大旗,各地義軍蜂起雲湧,給日軍帶來了相當大的阻礙。七月初,明軍抵達平壤城下,史儒率領先鋒一舉攻入城中,但連日來的暴雨再加上陷入巷戰,火銃發揮不出威力,在日軍密集的鐵炮射擊下,明軍傷亡慘重,不得不退出平壤城返回遼東休整。看到明軍撤走,宣祖君臣十分驚恐,連忙派出兵曹參知
沈喜壽前往九連城,希望明朝副總兵楊元能夠讓明軍留在朝鮮國內,結果被楊元劈頭蓋臉地臭罵了一頓。楊元對平壤城一戰很不滿,朝軍說好的會輔助明軍攻城,結果臨陣脫逃,導致明軍誤入險境,他甚至說出了“安有大國為小國,勞動許多兵馬,救濟急難於數三千里之外者乎?”扔下一臉懵逼的沈喜壽揚長而去。儘管朝鮮方面的缺乏效率,但倭寇大舉入侵的事實是確定了的,可再次調遣軍隊入朝需要大量的時間,因為此時明朝的兵力被【寧夏之亂】所牽制,李如松正指揮明軍鎮壓叛軍難以脫身。怎麼辦?兵部尚書石星秘遣沈惟敬前往日軍大營,假借議和來拖延日軍步伐。八月,神宗皇帝下詔,命令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軍務。九月,寧夏叛亂終於平息,李如松隨即被任命為防海御倭總兵官,明軍開始往遼東集結,總數約四萬人(朝鮮實錄記載是七萬),於同年年底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境內。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明朝神宗皇帝——朱翊鈞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祖承訓等人率領的第一批明軍出師援助朝鮮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史儒等人衝入平壤城內,結果遭到日軍伏擊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全羅道左水使李舜臣是朝鮮王朝唯一在正面戰場上取得勝利的人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龜船

明朝大軍的介入,給一邊倒的朝鮮戰局帶來了轉機。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正月初,明軍順利合圍平壤城。此時據守平壤城的是以小西行長為首的16000餘人日軍,且普遍配備先進的鐵炮,士氣旺盛,強攻必定會損失很大。反觀明軍方面,輕火器則以火銃為主,數量及質量並不高,但擁有大將軍炮、佛朗基炮、虎蹲炮、滅虜炮等大中型火炮約百門,威力極強。既然日軍佔據守城優勢,那麼就分散攻城。

明軍部署如下:李如柏和李芳春進攻普通門,吳惟忠和查大受進攻牡丹峰,楊元和張世爵進攻七星門,祖承訓和駱尚志進攻含毯門。一切準備就緒,明軍在正月八日正式猛攻平壤城。縱觀此戰,不得不佩服李如松的軍事天賦。他知道日軍肯定會輕視朝鮮人,所以特意讓祖承訓所部穿上朝鮮軍的衣服。當含毯門城頭上的日軍看見有一隊朝鮮軍慢悠悠的出現時,差點沒笑翻在地,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打算把朝軍當一回事。這玩意兒要是狠人,咱們哥幾個怎麼可能半年時間不到就從大海一路走到這裡?任他們攻城,要是能爬上來,算我輸。然而結果是他們真的輸了!當祖承訓率領明軍登上城牆後,立刻就把朝鮮軍服脫掉,露出了裡面的甲冑。日軍原本正在其他戰場死磕,看到城牆上面出現明軍時驚訝不已,發現自己被騙了,打算緊急增援含毯門,但此時早已錯失戰機,明軍順利攻佔此處,加快腳步絞殺日軍。除了含毯門被攻陷以外,其餘明軍進展也很順利。李如柏攻破普通門,張世爵直接用大將軍炮轟塌了七星門,日軍死傷慘重。眼看著平壤城即將淪陷,小西行長急眼了,到時如何跟太閣大人交代?於是命令日軍拿起鐵炮瘋狂抵抗。這時的李如松正騎著馬在遠處督戰,沒想到小日本居然狗急跳牆,一顆子彈當場擊斃胯下戰馬,李如松被毒煙燻得直流鼻血,但他竟然跟沒事人一樣爬起來拍拍屁股繼續指揮戰鬥。兩軍激戰了整整一天,日軍殘部退入內城繼續抵抗。李如松認為在繼續進攻將會增加部隊傷亡人數,所以把翻譯
張大膳放回去,勸小西行長投降。小西行長此時在練光亭土窯被明軍用柴火燒成智障,已經不想再打下去了,於是答覆道:“俺等情願退軍,請無攔截後面。”李如松同意請求,日軍殘部隨即棄城逃跑,中途遭到明軍伏擊,被殺1285人,徹底潰敗,明軍則乘勝光復開城府和漢陽。平壤城一戰給豐臣秀吉狠狠甩了一記耳光,讓日本人見識到了明朝強盛的國力,但秀吉賊心不死,打算重整軍隊再次入侵朝鮮,所以經沈惟敬嚮明朝提出和議。從日本方面給出的條件,明顯可以感覺到豐臣秀吉是何等猖獗。日本方面要求朝鮮國君送出王子、大臣各一名作為人質,向日本宣誓效忠和割讓南四道領土,並且明朝公主要遠嫁日本,中日簽訂《勘合貿易》作為兩國和好的標誌。如果不從,他將自己去獲得。(平秀吉謂行長曰:“大明者不送公主,明春當自將直搗。”)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李成梁的長子、防海御倭總兵官——李如松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40000明軍經遼東渡過鴨綠江,萬曆援朝戰爭正式開始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明軍用火炮猛轟平壤城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中朝聯軍與日軍展開激戰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朝鮮軍配合明軍攻打平壤城

當時作為中間人的沈惟敬為了避免再起戰禍,當場答應了日方的條件,和小西行長達成某種程度上的共識,一起矇騙雙方的主君,打算和一把稀泥。沈惟敬帶著內藤如安回到北京,將偽造好的降表上呈神宗皇帝御覽。這封降表就連朝鮮人都知道肯定不是日本人寫的,因為用詞和語氣完全不同,但成功騙過了神宗皇帝和兵部。喜悅之下的神宗當即決定冊封豐臣秀吉為【順化王】,命令沈惟敬前往日本。明朝使團抵達大阪後,豐臣秀吉率領諸臣接旨,當聽聞冊封國王一事,他當場發飆驅逐沈惟敬等人,囂張的宣稱自己想當國王就當國王(吾欲王則王),用不著明朝人來冊封,準備調兵入侵朝鮮。偽造的事情,終究躲不過十五,明朝君臣識破了沈惟敬的騙局,自感做了冤大頭的神宗皇帝盛怒之下革除石星的官職,讓錦衣衛前往捉拿沈惟敬。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正月,豐臣秀吉拒絕撤離駐紮在釜山的日軍,以加藤清正為先鋒,糾集十四萬大軍再次入侵朝鮮。接到倭寇大舉入侵的消息後,朝鮮緊急嚮明朝送去文書,以“衝突之禍,迫在朝夕,小邦存亡,間不容髮”

為由,哀求明朝出兵救援。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小西行長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加藤清正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黑田長政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豐臣秀吉再次調集大軍入侵朝鮮

怎麼你又來了?別什麼事都找大哥呀?明朝也是服了自己這小老弟。但日本再次入侵又不能不管,況且豐臣秀吉囂張的氣焰讓人非常不爽。二月,明朝內閣召開廷議,商討大軍入朝作戰事宜,決定由麻貴擔任援朝總兵官、邢玠為兵部尚書、楊鎬為僉都御史,吳惟忠率領三千七百八十五名南兵和楊元率領的三千遼兵,再配合一路補充的兵員,五月進入朝鮮戰場時明軍總數約三萬人,【丁酉再亂】正式拉開序幕。相比於第一次的交鋒,這次大戰的血腥程度遠遠難以形容。吸取教訓的日軍在六月登陸朝鮮沿海後,隨即攻陷泗州、晉州、光州等地,兵鋒直指南原城。此時鎮守南原城的是副總兵楊元率領的三千明軍,面對數倍於己的日軍圍困,守城將士拼死抵抗,但因寡不敵眾,大部分士兵皆戰死,最後不得不被迫突圍撤退。聽聞南原城淪陷,朝鮮大臣張雲翼痛哭流涕地說道:

“天將獨守孤城雲,此甚痛憤矣。”南原城丟失,意味著通往漢陽的大門已經敞開,日軍隨時將兵臨城下。就在形勢十分危急的時刻,戰場出現了轉機。同年九月初,麻貴為了拖住日軍北上的步伐,命令解生、楊紹先等人指揮2000明軍在稷山附近伏擊日軍,併成功將黑田長政等人擊潰,日軍進攻漢陽的計劃破產;同年十二月,麻貴、楊鎬、權慄等人指揮中朝聯軍與日軍在蔚山展開激戰,前期明軍進展順利,由於指揮失誤,在攻打島山城時遭到日軍瘋狂抵抗,明軍損失慘重,不得不撤退休整,但至少阻礙了日軍的意圖。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楊元率領3000明軍鎮守南原城,奮勇抵抗日軍進攻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南原城淪陷,日軍隨即展開大屠殺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明軍猛攻蔚山城

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九月十八日,豐臣秀吉病逝於伏見城,享年61歲。臨終前的秀吉將幼子豐臣秀賴託付給“五大老”,即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毛利輝元、上杉景勝,並囑咐他們要盡心輔佐。有感於侵朝戰爭已經沒有實際意義,所以五大老聯名下令,駐朝日軍秘密撤離歸國。同年十一月,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立花宗茂、島津義弘、小早川秀包等人開始分批渡海,卻被早已埋伏在忠清道、全羅道等各個出海口的中朝水師襲擊,明朝水師提督鄧子龍親率鉅艦先鋒出戰,途中戰船起火力戰而死。見提督陣亡,明軍上下悲憤無比,紛紛奮勇殺敵,無數日軍戰船被焚燬,海面上一片赤紅。這場激烈的海戰史稱【露梁海戰】,也是萬曆援朝戰爭的最後一場大戰。經此戰,殘餘日軍逃回國內,歷時7年之久的戰爭宣告結束。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四月,明軍班師回朝,神宗皇帝親自升座午門接受百官朝賀,接受邢玠等人獻上的六十一名倭寇,隨即頒佈著名的《平倭詔》,一揚中華之銳氣。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明朝水師提督——鄧子龍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露梁海戰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朝鮮李舜臣在海戰中不幸戰死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纘承洪緒,統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惡,普欲包荒。屬者東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隸,敢發難端,竊據商封,役屬諸島。遂興薦食之志,窺我內附之邦,伊歧對馬之間,鯨鯢四起,樂浪玄菟之境,鋒鏑交加,君臣逋亡,人民離散,馳章告急,請兵往援。朕念朝鮮,世稱恭順,適遭困厄,豈宜坐視,若使弱者不扶,誰其懷德,強者逃罰,誰其畏威。況東方為肩臂之藩,則此賊亦門庭之寇,遏沮定亂,在予一人。於是少命偏師,第加薄伐。平壤一戰,已褫驕魂,而賊負固,多端陽順陰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憐。冊使未還,兇威復扇。朕洞知狡狀,獨斷於心。乃發郡國羽林之材,無吝金錢勇爵之賞,必盡弁服,用澄海波。仰賴天地鴻庥,宗社陰騭,神降之罰,賊殞其魁,而王師水陸並驅,正奇互用,爰分四路,並協一心,焚其芻糧,薄其巢穴。外援悉斷,內計無之。於是同惡就殲,群酋宵遁,舳艫付於烈火,海水沸騰,戈甲積於高山,氛浸淨掃,雖百年僑居之寇,舉一旦盪滌靡遺。鴻雁來歸,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鑑戒,大洩神人之憤心。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茲用佈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幹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凡我文武內外大小臣工,尚宜潔自愛民,奉公體國,以消萌釁,以導禎祥。更念彤力殫財,為日已久,嘉與休息,正惟此時,諸因東征加派錢糧,一切盡令所司除豁,務為存撫,勿事煩苛,諮爾多方,宜悉朕意。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江戶幕府開創者、徵夷大將軍——德川家康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秀吉唯一的兒子、從一位右大臣——豐臣秀賴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五大老下令,駐朝日軍全部撤回國內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抗倭戰爭結束後,朝鮮大臣又開始爭權奪利,黨爭再起

在明朝的鼎力幫助下,朝鮮終於趕跑了倭寇,保住了太祖李成桂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社稷,這份大恩讓宣祖李昖難以忘卻,於是他親自書寫【再造藩邦】四個大字並將其懸掛在紀念邢玠、楊元等人的祠堂之上,表示朝鮮世世代代將永遠銘記明朝的救國之恩。雖然李昖感恩明朝,但他在整個抗倭戰爭中的所作所為,已經導致朝鮮百姓對他愈發的反感和鄙視。早在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正月初,以宋儒真為首的忠清道義軍就打算髮動叛亂,推翻宣祖的統治,但後來被朝鮮王庭及時制止。一介草民居然敢謀反,到底是誰給他的豹子膽?宣祖開始懷疑自己的兒子光海君李琿。毫不客氣的講,光海君在國難當頭之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就連神宗皇帝也頒下詔書,讚賞他“青年英俊,臣民服從”,授予他總督全、慶二州軍務之職。光海君利用手裡有限的權力,安撫百姓、組建義軍、抗擊倭寇,重新燃起了朝鮮民族的希望,為抗倭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正因如此,光海君在朝鮮百姓之中呼聲極高,大家都想讓他繼承大統,帶領朝鮮走出困境。然而光海君取得的成績在宣祖看來,就是赤裸裸的威脅,他怕自己掌握的王權被他人奪取,於是開始疏遠自己的兒子。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九月二十二日,光海君一如既往的去給父親問安,結果被宣祖拒之門外,以至於

“每問安,至外門而退”,可想而知當時他是何等悲傷心情?更難受的是四年後,仁穆王后為宣祖誕下了期盼已久的嫡子【永昌大君李㼁】,這成為對光海君心理最致命一擊,從此父子二人的感情再也無法修復。 由於對光海君的憎恨和厭惡,宣祖不僅拒絕賜給象徵世子地位的金印,而且利用黨爭打壓光海君,甚至一度當著他的面大聲指責道:“何以稱世子問安耶?汝則權封,更勿來此!”讓他趕緊滾蛋,根本就不想看見他,光海君氣得伏地吐血。宣祖在自己人生的最後四年裡,不僅沒有維持王庭的穩定,反而使朝臣間的黨爭愈發激烈,朝鮮王朝越來越走向昏暗。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二月一日,李昖在貞陵洞行宮甍逝,在位四十一年,享年五十七歲,明朝賜諡號【昭敬】,廟號【宣宗】,光海君即位後改稱【宣祖】,葬於楊州穆陵。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光海君李琿在抗倭戰爭中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仁穆王后為宣祖誕下唯一的嫡子、永昌大君——李㼁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遭到宣祖疏遠和厭惡,日漸鬱悶的光海君李琿

宣祖大王——倒黴天子早登基,重整山河力不從,半身罵名傳後世

宣祖大王李昖的陵寢——穆陵

縱觀宣祖李昖的一生,承旨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待,對他的評價並不高。即使在那個年代確實存在某些客觀因素,但朝鮮王朝的發展終歸是由國君掌舵的。李昖在位期間非但沒能及時制止日益惡化的黨爭,在戰後也沒能出臺行之有效的政策恢復社會生產,反而嫉妒自己兒子的成就,導致父子關係惡化,留給後世子孫的是一個殘破的江山和動盪的朝政。雖然史官在書裡將他美化成

“王嗣服之初,勵精圖治尊賢重道,東方之民為見至治”,但承旨只想說一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李昖揹負著的罵名並不冤。

【參考文獻】

1.《朝鮮王朝實錄·宣祖昭敬大王實錄》

2.《日本戰國史》- 陳杰

3.《明史》- 張廷玉

4.《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

5.《大東野乘》

6.《壬辰倭亂與明人抗日援朝》- 王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